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紀錄片亮相2017上海科技電影節

▲開幕儀式

2017上海科技電影展今天(22日)在上海科技影城舉辦, 當天恰逢世界地球日, 中國首部有關地球變暖的大型科普電影《變暖的地球》首次在大螢幕亮相。

中國科學院院士沈文慶、陳凱先分別為《變暖的地球》和《大醫——吳孟超的報國之路》頒發了“2017上海科技電影展”科普貢獻獎, 以此向致力於用藝術手段傳播科學的電影人致敬, 並鼓勵更多製作精良、有品質的國產優秀科教影片的競相湧現。

一批科教大片首次亮相

全長70分鐘, 經過3年準備和拍攝, 從地球“三極”變化講到人類應該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本次電影展獻禮影片《變暖的地球》是中國首部有關氣候變暖的大型科普電影,

不久前榮獲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該片的導演柯仲華也親臨現場, 與觀影者一起探討了科普工作者的責任。 他說, 此片創作靈感產生於2008年, 那年春節中國大地遭遇了一場罕見的冰凍天氣, 人們對氣候變化也關注起來。

柯仲華說, 劇本創造就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 請來了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中國代表團團長謝振華、天氣動力和大氣物理領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原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和能源領域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等一批著名科學家擔任片子科學顧問。

雖然國內關於氣候變化的科研不少, 但落實到影視資料上非常少。

為了採集地球變暖的素材, 攝製組遠赴南極、西藏等地, 在鹽湖、沙漠、颱風、冰雪等惡劣天氣中拍攝了諸多珍貴畫面。

在接下來為期5天的影展期間, 多部科教大片在上海科技影城集中展映, 其中《變暖的地球》《史前大冒險》《熊貓故事》等為全球首映。

換一種方式拍科教片, 有什麼不可以

在放映《變暖的地球》時, 一些“大片”的名字頻頻在電影院內小聲響起, 《後天》《2012》……儘管後者是成功的商業電影, 但許多人對於氣候災難的第一次心靈悸動, 是由這些影片帶來的。

科教片與商業片總是那麼涇渭分明嗎?未必。 中國科教電影電視協會首席專家、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原局長劉建中說, 影視是非常直觀的普及知識的手段, 不管科教片還是商業大片,

都追求傳播效果。

我國科教電影起步很早, 1953年上海成立了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1960年北京成立了科教影視製片廠, 製作出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科教電影。 然而隨著電影製作水準的不斷提高, 放映內容的不斷增多, 善於“說教”的科教片逐漸式微了。

當今時代, 人們對科學知識的渴望有增無減, 劉建中認為, 應該適應時代變化, 打破創作中的定勢思維, 讓科教片換個模式繼續“秀”。 比如做幾分鐘一個的短視頻, 讓年輕人在地鐵上就可以看。

美國國家地理亞太及中國區製作副總裁李美儀表示, 他們正在嘗試通過在節目中加入互動體驗, 拉近與觀眾的距離等方式變革科教節目, 出發點是讓科學更好玩。

比如去年他們推出了一部名為《搶救蘇門答臘犀牛》的介紹野生動物的影片, 就“解構”了拍攝花絮, 讓更真實好玩的幕後鏡頭堂而皇之地登上螢幕。

如何未來你看到用遊戲、話劇、魔術等手段向你介紹科學知識的科教片, 有什麼不可以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