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造成豬群亞健康狀態的原因分析與對策

當前, 豬病越來越多, 病毒的變異速度越來越快, 一些銷聲匿跡多年的病原又有捲土重來之勢。 據瞭解, 除了微生物本身的遺傳變異因素外, 許多社會因素導致的豬群亞健康狀態也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抗生素的濫用, 重金屬、微量元素過度添加, 動物源性飼料的不規範生產和使用, 生物製品監控不嚴導致的不規範使用, 單一目標導向的選育和引種, 單一目標導向而不考慮動物福利的技術管理措施, 對生物安全的漠視, 氣候變暖……凡此種種, 導致豬群體質普遍下降, 削弱了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

病原微生物的協同作用更使豬群的承受力變得更加脆弱, 而且愈來愈多的新病種增加了豬群免疫組織的負荷量。

1“亞健康”狀態對豬群的危害

豬群一旦出現“亞健康”狀態, 首先表現食欲不振, 時常有部分豬只吃料不正常, 時多時少, 有的乾脆不吃料;豬群活力差, 不愛運動, 有時飼養員驅趕也不願走動;豬的眼角分泌物明顯增多;腸道功能紊亂, 常有下痢, 對營養物質吸收率低;排尿量減小呈黃色至黃紅色, 異味很濃;糞便量減小, 糞幹硬, 呈球狀, 或部分發軟;豬群生長緩慢, 背毛粗亂無光澤;個體發育不勻稱;身體形態呈條狀, 膘情差;豬群皮膚病發病率上升;免疫力低下, 對病毒和細菌等抵抗力下降, 容易感染疾病, 時常有病豬出現並有增加的趨勢;長期處於應激狀態,

易發生呼吸道疾病、寄生蟲病、沙門氏菌病和腸毒綜合症, 且反復發作。

處於“亞健康”狀態的豬群, 如果其防禦適應能力戰勝了外界的應激因素(如冷應激、熱應激、飼料營養過剩或缺乏外來病原應激等), 則豬群不會發病, 從而使豬群發展到健康狀態或維持“亞健康”狀態;相反, 若外界應激因素佔優勢, 不斷地對豬群進行損傷, 會使豬群迅速發展到疾病狀態, 根據其損傷程度的不同, 輕則用藥或改善飼養管理後可治癒, 重則使豬場處在大面積發病狀態。

2豬群亞健康狀態的主要原因

造成豬群“亞健康”狀態的主要原因是免疫抑制性疾病、飼料中的黴菌毒素、惡劣的飼養環境和不規範的生產管理等。

2.1免疫抑制性疫病的普遍存在

免疫抑制性疾病廣泛存在於我國的豬群之中。 免疫抑制性疫病除了直接危害豬群健康以外, 更為嚴重的是造成機體免疫抑制, 可使多種病毒、細菌、寄生蟲同時乘虛而人, 造成多種疫病繼發感染, 使病情加重、藥物的有效性差, 以及疫苗免疫接種失敗, 故有人稱之為“鑰匙病原”。 常見的有豬呼吸繁殖障礙綜合症病毒、豬圓環病毒II型、豬偽狂犬病毒、豬瘟病毒、豬流感病毒等, 這類病原可引起傳染性胸膜肺炎、豬肺疫、豬支原體肺炎、豬萎縮性鼻炎、仔豬副傷寒、豬大腸桿菌病、豬鏈球菌病等繼發感染。

2. 2飼料中黴菌毒素的影晌

至少有一百多種能產毒素的黴菌可以污染飼料。

黴菌無處不在, 只要溫度在10℃以上, 飼料水分在11.5%以上, 黴菌就可以生長繁殖。 氣溫在22~30℃為黴菌繁殖最適溫度。 可見黴菌污染飼料的條件相當寬鬆, 又因其對豬危害嚴重、被損系統多、影響時間長、常具隱蔽性, 所以黴菌毒素污染成為飼料品質不良的第一要因。 豬業生產中, 黴菌毒素對豬的危害不僅表現在其毒性作用上, 還因為黴變降低了飼料原料的營養價值;這些黴變主要發生在玉米, 而玉米是各類豬的主要能量飼料, 如果豬場出現某一種類的豬發生黴菌毒素危害, 應毫不猶豫地針對全群採取措施, 方可最大限度地維護豬只福利。 臨床上, 黴菌毒素多呈複合型危害豬只, 遠比單一黴菌毒素危害大, 即或劑量小到十億分之一,
雖不顯現症狀, 但已產生了免疫抑制。

2. 3 惡劣的飼養環境

主要包括溫度和空氣品質。

2.3. 1豬舍溫度的控制

長期以來, 人們已知寒冷和炎熱與疾病發生有著密切聯繫, 如果溫度控制不好, 會危害豬群的健康。 寒冷使仔豬相互擁擠紮堆來尋找溫暖場所, 這種熱調節行為可使哺乳的活力下降, 從而減少母乳的攝入量, 使仔豬的抗病力降低, 仔豬容易染病或死亡;育肥豬受冷應激時, 可使豬體失熱過多, 其機體產熱又不能及時完全代償, 使豬群著涼感冒;同時寒冷能促使豬群反射性的增大採食量, 減少飲水量, 從而加劇了豬群抵抗力降低的趨勢。 而夏季持續的高溫天氣對5周齡以上的豬群的健康有很大影響;豬群在熱應激下通過降低食欲, 改變內分泌狀態,來減少產熱量增加體熱的散發,這樣就造成豬群的營養攝入量不足,使其動用自身的物質代償,造成某些營養物質如鈉、鉀、維生素、酶等缺乏,從而使機體的免疫系統功能的正常發揮受到嚴重影響;同時當氣溫升高到一定限度時,豬群出現呼吸加快,在嚴重的熱應激下呼吸急促並張口伸舌,唾液直流進行熱調節性喘息,豬每分鐘最高呼吸次數可達350次左右。這些都是造成豬群“亞健康”狀態的誘因。

2.3.2豬舍環境空氣品質的控制

豬舍內受到密集豬群的呼吸,排泄物和生產過程中有機物的分解,有害氣體要比舍外空氣成分複雜,含量亦高。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氨和硫化氫的含量大大增加,其次是二氧化碳、—氧化碳、甲烷、糞臭素的含量增加,特別是封閉式豬舍,如果通風不良衛生管理不善,這些有害氣體含量會迅速升高造成豬群慢性中毒,使其抵抗疾病能力減弱,甚至急性中毒。實踐正明,豬群長期處於低濃度的氨中,對豬的繁殖與呼吸綜合症(藍耳病)和其他傳染病的抵抗力顯著減弱,在氨的毒害下炭疽桿菌、大腸桿菌、肺炎球菌的感染過程顯著加快;若長期處於低濃度硫化氫的環境中,豬群體質變弱,免疫力降低,易發生胃腸炎、氣管炎、鼻炎、結膜炎、肺水腫、心臟衰弱等;高濃度的硫化氫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樞,引起窒息和死亡。

2. 4不規範的生產管理

2.4.1預防性藥物使用不合理

“是藥三分毒”,指的是大多數藥物在使用過程中都會產生一定毒性和機體損傷,這損傷程度與藥物使用的劑量和時間呈正比。某些豬場預防疾病的主要方法是長時間、大劑量、多品種添加藥物,殊不知這些藥物的吸收、分佈、代謝會損傷腸道有益菌群屏障而且會造成肝臟、腎臟的損傷,影響其正常功能的發揮,某些藥物還會影響機體的骨髓造血機能並對心血管、呼吸功能造成損傷,影響某些體細胞和酶的正常代謝。機體代謝藥物的某些器官被損傷到一定程度時,就會使機體的抵抗力快速下降從而影響其健康狀態。

2.4. 2疫苗影晌

接種疫苗對於豬群來說是一種較強的應激,在疫苗刺激豬群產生抗體的同時也會對其免疫系統造成一定損傷,影響其正常功能的發揮。

2. 5外來病原入侵

機體和病原之間是矛盾的,是相生相剋的,通常情況下豬群與其所處環境中的病原之間形成一種協調動態平衡狀態,豬群己對該病原產生較強的抵抗能力,病原對健康的豬群是不會產生任何的損傷作用,但對外來病原幾乎沒有抵抗力。如果通過引種、豬只倒流、人員和物品攜帶外來病原感染豬群,將會對其造成損傷,這種損傷程度與豬群的健康狀態之間成反比,即豬群的健康狀態越好,病原對其造成的損傷程度就越小;反之對豬群的損傷程度就越大。豬群感染外來病原後,只有通過逐漸適應並產生相應的抗體來適應這種協調的動態平衡狀態,在對其產生抗體的過程中,會使豬群的抵抗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外來病原感染是豬群從健康狀態發展到“亞健康”狀態的重要因素之一。

3豬群“亞健康”狀態的控制

3.1加強豬舍的環境控制

只有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豬群才能保持健康的體魄,其生產潛力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現代化豬場更加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尤其在解決通風和保溫技術環節中,更多地融入了人性化的思想。不難理解,只有使豬活得舒服,才有可能使豬健康生長。豬舍環境的任何干擾,都會對豬群產生應激,誘發疾病的發生與流行。因此,豬舍要保持清潔衛生、防熱降溫、防寒採暖、防潮排水、通風換氣,為豬提供適宜的溫度與濕皮,陣低氨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的濃度。規模化養豬場要徹底實現養豬生產各階段的全進全出,至少做到產房和保育兩個階段的全進全出。飼養密度要適中,不同年齡的豬應分群飼養,從而減少和降低豬群之間藍耳病和豬圓環病毒II型等病原的接觸感染機會,盡可能地降低豬群的感染率。

3. 2減少免疫抑制性疾病對豬群的危害

3.2.1最大程度地保持藍耳病和豬圓環病毒II型陰性豬群

保持豬群中無藍耳病和豬圓環病毒II型感染,這對於一般規模豬場是不容易做到的。對於檢疫藍耳病和豬圓環病毒II型陰性場或新建場,首先要求把好引種關,由核心種豬場或信譽好的種豬場提供所需的後備種豬,切實做好產地檢疫,確認健康後方可引入,而且須有一整套完善的、科學的生物安全防疫體系做保障。

3.2.2營養水準應滿足不同生理階段豬群的生長需要

由於免疫抑制性致病因數可導致豬群的免疫功能下降,因此,提高豬只免疫功能,通過提高豬群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水準,提高飼料的品質和斷奶豬的採食量,保證仔豬充足的飲水,以提高豬群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從而降低繼發感染的發生率和由此造成的損失。對於保健性中藥添加劑可適當使用,增強豬只抵抗力,修復受損的肝腎等實質器官。

3.2.3科學使用疫苗,合理制定免疫程式

目前,預防傳染性疾病,尤其病毒性疾病,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仍然是疫苗接種。豬場在制定疫苗接種程式時,往往會遇到在某一時間段需要接種的疫苗較集中的情況,使接種的疫苗之間可能產生相互干擾,為此,確定免疫程式應區分輕重緩急,一般本著危害嚴重、發生後無有效治療措施的烈性病毒性疾病優先預防的原則(如豬瘟、口蹄疫),對病毒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宜在配種前就做好預防,重視對後備母豬及種豬的免疫,盡可能地提高母源抗體水準。同時,針對目前藍耳病和豬圓環病毒II型感染尚缺乏切實有效疫苗的實際情況,應對有較成熟控制技術的疾病積極做好免疫預防工作,比如豬瘟、豬偽狂犬病和豬氣喘病等。

3.2. 4建立完善的藥物預防方案

適當應用藥物控制豬群的細菌性繼發感染。豬藍耳病和豬圓環病毒病感染的危害更多體現在感染豬群的繼發感染。豬藍耳病和豬圓環病毒病感染的豬群由於免疫功能的損害,易引起—些細菌性的繼發感染,因此建議在妊娠母豬產前和產後階段,哺乳仔豬斷乳前後、轉群等階段按預防量適當在飼料中添加多西環素和泰妙菌素以防治豬群的細菌性(如肺炎支原體、副豬嗜血桿菌、鏈球菌、沙門氏菌、巴氏桿菌、附紅細胞體等)繼發感染;適當添加黃芪、板藍根、大青葉等中藥,增強豬只抵抗力,修復受損的肝腎等實質器官:同時在日糧中適當添加電解質、多種維生素降低應激造成的影響等。在母豬群飼料中適當添加黴吸附劑,尤其是在夏季,注意選擇有效的防黴劑及毒素吸附劑。

3.2.5重視豬群疫病監測工作,嚴防外來病原入侵

對豬瘟、藍耳病、豬偽狂犬、豬鏈球菌病、圓環病毒感染等,要加強對免疫抗體進行監測,或對強毒抗體或抗原進行檢測。規模化豬場一般每季度監測1次或一年監測2次。如果每次監測抗體陰性率沒有明顯變化,免疫抗體效價達標,證明該病在該場的控制是穩定的,說明飼養管理、衛生防疫工作是有效的:相反,則說明該豬場在某些方面還存在問題,應分析原因,積極採取措施,消除隱患。選擇高效消毒液加強豬舍及環境的消毒,降低豬場環境病原微生物的數量。

改變內分泌狀態,來減少產熱量增加體熱的散發,這樣就造成豬群的營養攝入量不足,使其動用自身的物質代償,造成某些營養物質如鈉、鉀、維生素、酶等缺乏,從而使機體的免疫系統功能的正常發揮受到嚴重影響;同時當氣溫升高到一定限度時,豬群出現呼吸加快,在嚴重的熱應激下呼吸急促並張口伸舌,唾液直流進行熱調節性喘息,豬每分鐘最高呼吸次數可達350次左右。這些都是造成豬群“亞健康”狀態的誘因。

2.3.2豬舍環境空氣品質的控制

豬舍內受到密集豬群的呼吸,排泄物和生產過程中有機物的分解,有害氣體要比舍外空氣成分複雜,含量亦高。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氨和硫化氫的含量大大增加,其次是二氧化碳、—氧化碳、甲烷、糞臭素的含量增加,特別是封閉式豬舍,如果通風不良衛生管理不善,這些有害氣體含量會迅速升高造成豬群慢性中毒,使其抵抗疾病能力減弱,甚至急性中毒。實踐正明,豬群長期處於低濃度的氨中,對豬的繁殖與呼吸綜合症(藍耳病)和其他傳染病的抵抗力顯著減弱,在氨的毒害下炭疽桿菌、大腸桿菌、肺炎球菌的感染過程顯著加快;若長期處於低濃度硫化氫的環境中,豬群體質變弱,免疫力降低,易發生胃腸炎、氣管炎、鼻炎、結膜炎、肺水腫、心臟衰弱等;高濃度的硫化氫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樞,引起窒息和死亡。

2. 4不規範的生產管理

2.4.1預防性藥物使用不合理

“是藥三分毒”,指的是大多數藥物在使用過程中都會產生一定毒性和機體損傷,這損傷程度與藥物使用的劑量和時間呈正比。某些豬場預防疾病的主要方法是長時間、大劑量、多品種添加藥物,殊不知這些藥物的吸收、分佈、代謝會損傷腸道有益菌群屏障而且會造成肝臟、腎臟的損傷,影響其正常功能的發揮,某些藥物還會影響機體的骨髓造血機能並對心血管、呼吸功能造成損傷,影響某些體細胞和酶的正常代謝。機體代謝藥物的某些器官被損傷到一定程度時,就會使機體的抵抗力快速下降從而影響其健康狀態。

2.4. 2疫苗影晌

接種疫苗對於豬群來說是一種較強的應激,在疫苗刺激豬群產生抗體的同時也會對其免疫系統造成一定損傷,影響其正常功能的發揮。

2. 5外來病原入侵

機體和病原之間是矛盾的,是相生相剋的,通常情況下豬群與其所處環境中的病原之間形成一種協調動態平衡狀態,豬群己對該病原產生較強的抵抗能力,病原對健康的豬群是不會產生任何的損傷作用,但對外來病原幾乎沒有抵抗力。如果通過引種、豬只倒流、人員和物品攜帶外來病原感染豬群,將會對其造成損傷,這種損傷程度與豬群的健康狀態之間成反比,即豬群的健康狀態越好,病原對其造成的損傷程度就越小;反之對豬群的損傷程度就越大。豬群感染外來病原後,只有通過逐漸適應並產生相應的抗體來適應這種協調的動態平衡狀態,在對其產生抗體的過程中,會使豬群的抵抗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外來病原感染是豬群從健康狀態發展到“亞健康”狀態的重要因素之一。

3豬群“亞健康”狀態的控制

3.1加強豬舍的環境控制

只有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豬群才能保持健康的體魄,其生產潛力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現代化豬場更加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尤其在解決通風和保溫技術環節中,更多地融入了人性化的思想。不難理解,只有使豬活得舒服,才有可能使豬健康生長。豬舍環境的任何干擾,都會對豬群產生應激,誘發疾病的發生與流行。因此,豬舍要保持清潔衛生、防熱降溫、防寒採暖、防潮排水、通風換氣,為豬提供適宜的溫度與濕皮,陣低氨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的濃度。規模化養豬場要徹底實現養豬生產各階段的全進全出,至少做到產房和保育兩個階段的全進全出。飼養密度要適中,不同年齡的豬應分群飼養,從而減少和降低豬群之間藍耳病和豬圓環病毒II型等病原的接觸感染機會,盡可能地降低豬群的感染率。

3. 2減少免疫抑制性疾病對豬群的危害

3.2.1最大程度地保持藍耳病和豬圓環病毒II型陰性豬群

保持豬群中無藍耳病和豬圓環病毒II型感染,這對於一般規模豬場是不容易做到的。對於檢疫藍耳病和豬圓環病毒II型陰性場或新建場,首先要求把好引種關,由核心種豬場或信譽好的種豬場提供所需的後備種豬,切實做好產地檢疫,確認健康後方可引入,而且須有一整套完善的、科學的生物安全防疫體系做保障。

3.2.2營養水準應滿足不同生理階段豬群的生長需要

由於免疫抑制性致病因數可導致豬群的免疫功能下降,因此,提高豬只免疫功能,通過提高豬群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水準,提高飼料的品質和斷奶豬的採食量,保證仔豬充足的飲水,以提高豬群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從而降低繼發感染的發生率和由此造成的損失。對於保健性中藥添加劑可適當使用,增強豬只抵抗力,修復受損的肝腎等實質器官。

3.2.3科學使用疫苗,合理制定免疫程式

目前,預防傳染性疾病,尤其病毒性疾病,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仍然是疫苗接種。豬場在制定疫苗接種程式時,往往會遇到在某一時間段需要接種的疫苗較集中的情況,使接種的疫苗之間可能產生相互干擾,為此,確定免疫程式應區分輕重緩急,一般本著危害嚴重、發生後無有效治療措施的烈性病毒性疾病優先預防的原則(如豬瘟、口蹄疫),對病毒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宜在配種前就做好預防,重視對後備母豬及種豬的免疫,盡可能地提高母源抗體水準。同時,針對目前藍耳病和豬圓環病毒II型感染尚缺乏切實有效疫苗的實際情況,應對有較成熟控制技術的疾病積極做好免疫預防工作,比如豬瘟、豬偽狂犬病和豬氣喘病等。

3.2. 4建立完善的藥物預防方案

適當應用藥物控制豬群的細菌性繼發感染。豬藍耳病和豬圓環病毒病感染的危害更多體現在感染豬群的繼發感染。豬藍耳病和豬圓環病毒病感染的豬群由於免疫功能的損害,易引起—些細菌性的繼發感染,因此建議在妊娠母豬產前和產後階段,哺乳仔豬斷乳前後、轉群等階段按預防量適當在飼料中添加多西環素和泰妙菌素以防治豬群的細菌性(如肺炎支原體、副豬嗜血桿菌、鏈球菌、沙門氏菌、巴氏桿菌、附紅細胞體等)繼發感染;適當添加黃芪、板藍根、大青葉等中藥,增強豬只抵抗力,修復受損的肝腎等實質器官:同時在日糧中適當添加電解質、多種維生素降低應激造成的影響等。在母豬群飼料中適當添加黴吸附劑,尤其是在夏季,注意選擇有效的防黴劑及毒素吸附劑。

3.2.5重視豬群疫病監測工作,嚴防外來病原入侵

對豬瘟、藍耳病、豬偽狂犬、豬鏈球菌病、圓環病毒感染等,要加強對免疫抗體進行監測,或對強毒抗體或抗原進行檢測。規模化豬場一般每季度監測1次或一年監測2次。如果每次監測抗體陰性率沒有明顯變化,免疫抗體效價達標,證明該病在該場的控制是穩定的,說明飼養管理、衛生防疫工作是有效的:相反,則說明該豬場在某些方面還存在問題,應分析原因,積極採取措施,消除隱患。選擇高效消毒液加強豬舍及環境的消毒,降低豬場環境病原微生物的數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