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中華最有故事的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你逛過幾條?

一條老街, 一段歷史, 幾代人的記憶

時光沖刷下的古街

總是藏有許多故事

我們一起去探尋一下它的故事

這十大中華歷史文化名街區,

來看看你一共逛過幾條?

一. 北京國子監街 三朝最高學府

國子監街, 北京一條很出名的胡同, 因孔廟和國子監在這裡而得名。 它還有一個名字叫成賢街, 不過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成賢街就是國子監街。

國子監最初形成于元朝初年, 到現在已有七百多年歷史, 明代時, 國子監並沒有名字, 只叫國子監孔廟, 這裡是皇帝祭祀孔子的地方, 乾隆時稱國子監, 這裡還是元明清三朝的最高學府。

當時的人如果能在國子監上學, 金榜題名並刻名於孔廟, 那可謂是光宗耀祖, 讀書的最高榮耀莫過於此, 以後的日子必定飛黃騰。

二. 上海多倫路文化街 眾多的文化名人故居

魯迅、茅盾、郭沫若、葉聖陶等文學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聯作家的文學活動,

鑄就了多倫路“現代文學重鎮”的地位和眾多的文化名人故居。

多倫路的路面用石塊鋪成, 路兩邊的各式洋樓塗飾一新, 門面洞開, 皆為雅商, 字畫, 古董, 紅木器具, 一路列過去, 甚是風雅。

如果想要一睹老上海的風采, 來這裡准錯不了, 處處都有一種年代感。

三. 哈爾濱中央大街 中國人住的大街

中央大街,原名中國大街,意思是中國人居住的大街。這裡原本只是荒涼低窪的草甸,1898年哈爾濱開始大規模地修建鐵路,大量的移民蜂擁而至。這裡居住的移民主要有兩類,外國人(俄國技術人員和他們的家屬)和來打工的中國勞工。從前低窪的草地漸漸成為了一條街,街的兩邊住的都是中國勞工,於是那些俄國人就稱這裡為“中國大街”。

到了二十世紀初,外國商人開始在這裡大型草木,中國勞工哪還有立足之地,這裡就成為了外國人的居住地,所以才會有那麼多歐式風情建築。1925年7月,中國大街正式改稱"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也是哈爾濱市很繁盛的一條商業步行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紀念塔廣場,南接新陽廣場,長1400米。

這裡有“哈爾濱第一街”的美稱,並且這裡也是最能表達哈爾濱這座東方小巴黎的特色街道。

中央大街目前是亞洲最大最長的步行街,中央大街上禁止車輛通行,這裡無論春夏秋冬,白天夜晚,都是人流如潮。

這條百年老街是用方石鋪成的,非常古樸,街道兩旁的建築物充滿著異國風情,在熙熙攘攘人群中感受著這裡的氣氛,品味著這條百年老街的風情。

每天晚上,大大小小的商場和酒吧就變得燈火璀璨,在休閒廣場上擺了許多桌椅,讓人們可以一邊聊天,一邊觀賞街景,感受這條街的特別之處。

四. 蘇州山塘街 姑蘇第一街之稱

山塘街是唐寶曆二年,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稱為“山塘街”。

山塘老街全長360米。雖僅有七裡山塘的十分之一,卻是山塘的精華所在,被稱之為“老蘇州的縮影、吳文化的視窗”。

在蘇州眾多的街巷之中,七裡山塘被稱譽為“姑蘇第一名街”,沿著山塘街緩步而行,可盡情領略到江南水鄉和蘇州街巷的特殊魅力。

七裡山塘上有諸多的古寺、古祠、古牌坊、古會館……這些古建築,精雕細刻,古色古香,一派歲月滄桑感。

山塘街上有著很多家民間工藝品店,邁進這些小店,就仿佛時光逆流回到古代,靜靜感受古時韻味。

傍晚,河邊的宅院都依次掛出紅燈籠,紅色的燈火同拱橋的身影一起映照在河水裡,輕輕地蕩漾著,如夢如幻。

五. 黃山屯溪老街 活動著的清明上河圖

屯溪老街位於黃山市屯溪區中心,西起明建橫江石拱大橋鎮海橋,東止牌坊碑記,全長1273米,寬4.8-7米,以徽州古民居建築風格聞名,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具有宋、明、清時代建築風格的步行商業街。

老街之美在於它的建築美,馬頭牆、小青瓦、白粉牆,錯落別致,熱鬧繁華,顯示了徽派建築格局的古樸典雅,別有情趣,街上設有茶樓、酒肆、書場、墨莊,古趣盎然。

如今步入老街,宛如到了宋明朝代,街道狹窄幽深,街上的路面是清一色的褐紅色麻石板,人群熙熙攘攘,仿佛一幅現實版的清明上河圖。

屯溪老街彙集了全屯溪的美食,“寶葫蘆”裡的肉圓炒、刀板香、炒粉絲、墨魚鍋、梅乾菜肉、餅山旮旯原汁豆腐、老山城餛飩等小吃都令人垂涎欲滴。

六. 福建三坊七巷 明清建築博物館

福州的歷史長達兩千多年,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佈局,以屏山為屏障,于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由於獨特的居住環境和建築風格,三坊七巷被譽為是明清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自晉、唐形成之時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國走向輝煌從這幾條街坊,走出許多近代中國歷史的重要人物,比如;林則徐、嚴複、左宗棠、林長民…

七. 青島市八大關 旅遊療養區

“八大關”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太平角匯泉東部,是我國著名的風景療養區,面積70餘公頃,十條幽靜清涼的大路縱橫其間,其主要大路因以我國八大著名關隘命名,故統稱為“八大關”。

八大關是世界有名的旅遊療養區,八大關因八條馬路而出名,同時也以中國長城八大關隘而命名。雖然後來這裡又增加了兩條馬路,不過還是沿用舊名。

八大關集中了俄式、歐式、日本式等20多個國家的建築風格,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美譽。因為建築風格眾多,這裡也成為了上海外灘之外的又一個萬國建築博覽會。

許多國家領導人和國際友人都曾在這裡居住,漫步在每一條小路上,你都能看到青島美麗的自然風景和富有文化底蘊的人文建築。

八. 北京煙袋斜街

據說當時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煙或水煙,煙葉裝在煙袋中。由於煙袋的需求與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戶一戶開起了煙袋鋪,煙袋斜街也就因此得名。

這條街上的煙袋鋪,大都是高臺階,門前豎一個木制大煙袋當幌子。黑色的煙袋杆兒,金色的煙袋鍋兒,這樣的標誌真可謂生動形象至極。

當然,除了煙袋鋪子,這裡還有許多其他類型的小店,逛一逛這京味十足的老街,再和老北京的老大爺們聊一聊當年的歷史,又是另一番滋味。

九. 海口騎樓老街 中西合璧建築風情

海口騎樓老街,因為橫跨人行道而得名。騎樓最初是西班牙和英國人在南洋殖民的時候傳到了南洋,下南洋回來的華僑又把騎樓的形式帶回了我國的華南沿海地帶,並逐漸的流行了起來。

走進海口的騎樓老街,仿佛是時空穿越了,街道兩旁都是南洋風情的建築,騎樓建築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種建築風格在中國是很罕見的。

騎樓大多是上世紀初,一批批從南洋回來的華僑借鑒當時的南洋建築風格所建。騎樓外表乍看斑駁古拙,仔細欣賞時發現那些建築上大多佈滿優雅細緻的雕塑和洋派的裝飾,很有些巴羅克的味道。

騎樓樓層都不太高,兩三層的居多,有些還保留著早前的商號,和憑欄、門窗等處的精美雕花。

一條老街就是一段歷史,佇立在這些歷經滄桑巨變的老街中,曾經的繁華撲面而來。

誰曾在這裡為民族圖強振臂高呼,誰曾在這裡文思泉湧奮筆疾書,誰曾在這裡邁著青石板唱著江南小曲?

十. 拉薩八廓街 朝聖者的必經之路

八廓街是為了建築大昭寺,並隨著大昭寺的發展而建設和發展起來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街道以大昭寺為中心,是朝聖者的轉經路,在八廓街上,你會發現幾乎所有拉薩人都會沿著順時針方向走動,這是虔誠的藏民們在轉經街轉經。

它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傳統面貌和居住方式,在街上有許多特色小店,琳琅滿目的藏族手工藝品、各種各樣的小吃,這一切都令人流連忘返。

這條路是曾經的歷史再現,記錄著藏民們的樸實和信仰,相信你也會被打動,被他們厚重而古樸、神秘而虔誠的文化氛圍感染。

老街的魅力就在於它承載著曾經的種種過往,也許一條小河,一座石橋,或者一塊青石板,都能讓你想起好多好多故事,去吧,聽一聽它們的故事!

三. 哈爾濱中央大街 中國人住的大街

中央大街,原名中國大街,意思是中國人居住的大街。這裡原本只是荒涼低窪的草甸,1898年哈爾濱開始大規模地修建鐵路,大量的移民蜂擁而至。這裡居住的移民主要有兩類,外國人(俄國技術人員和他們的家屬)和來打工的中國勞工。從前低窪的草地漸漸成為了一條街,街的兩邊住的都是中國勞工,於是那些俄國人就稱這裡為“中國大街”。

到了二十世紀初,外國商人開始在這裡大型草木,中國勞工哪還有立足之地,這裡就成為了外國人的居住地,所以才會有那麼多歐式風情建築。1925年7月,中國大街正式改稱"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也是哈爾濱市很繁盛的一條商業步行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紀念塔廣場,南接新陽廣場,長1400米。

這裡有“哈爾濱第一街”的美稱,並且這裡也是最能表達哈爾濱這座東方小巴黎的特色街道。

中央大街目前是亞洲最大最長的步行街,中央大街上禁止車輛通行,這裡無論春夏秋冬,白天夜晚,都是人流如潮。

這條百年老街是用方石鋪成的,非常古樸,街道兩旁的建築物充滿著異國風情,在熙熙攘攘人群中感受著這裡的氣氛,品味著這條百年老街的風情。

每天晚上,大大小小的商場和酒吧就變得燈火璀璨,在休閒廣場上擺了許多桌椅,讓人們可以一邊聊天,一邊觀賞街景,感受這條街的特別之處。

四. 蘇州山塘街 姑蘇第一街之稱

山塘街是唐寶曆二年,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稱為“山塘街”。

山塘老街全長360米。雖僅有七裡山塘的十分之一,卻是山塘的精華所在,被稱之為“老蘇州的縮影、吳文化的視窗”。

在蘇州眾多的街巷之中,七裡山塘被稱譽為“姑蘇第一名街”,沿著山塘街緩步而行,可盡情領略到江南水鄉和蘇州街巷的特殊魅力。

七裡山塘上有諸多的古寺、古祠、古牌坊、古會館……這些古建築,精雕細刻,古色古香,一派歲月滄桑感。

山塘街上有著很多家民間工藝品店,邁進這些小店,就仿佛時光逆流回到古代,靜靜感受古時韻味。

傍晚,河邊的宅院都依次掛出紅燈籠,紅色的燈火同拱橋的身影一起映照在河水裡,輕輕地蕩漾著,如夢如幻。

五. 黃山屯溪老街 活動著的清明上河圖

屯溪老街位於黃山市屯溪區中心,西起明建橫江石拱大橋鎮海橋,東止牌坊碑記,全長1273米,寬4.8-7米,以徽州古民居建築風格聞名,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具有宋、明、清時代建築風格的步行商業街。

老街之美在於它的建築美,馬頭牆、小青瓦、白粉牆,錯落別致,熱鬧繁華,顯示了徽派建築格局的古樸典雅,別有情趣,街上設有茶樓、酒肆、書場、墨莊,古趣盎然。

如今步入老街,宛如到了宋明朝代,街道狹窄幽深,街上的路面是清一色的褐紅色麻石板,人群熙熙攘攘,仿佛一幅現實版的清明上河圖。

屯溪老街彙集了全屯溪的美食,“寶葫蘆”裡的肉圓炒、刀板香、炒粉絲、墨魚鍋、梅乾菜肉、餅山旮旯原汁豆腐、老山城餛飩等小吃都令人垂涎欲滴。

六. 福建三坊七巷 明清建築博物館

福州的歷史長達兩千多年,城市由北向南擴展,整個佈局,以屏山為屏障,于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為中軸,兩側成坊成巷,講究對稱,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條街。由於獨特的居住環境和建築風格,三坊七巷被譽為是明清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自晉、唐形成之時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國走向輝煌從這幾條街坊,走出許多近代中國歷史的重要人物,比如;林則徐、嚴複、左宗棠、林長民…

七. 青島市八大關 旅遊療養區

“八大關”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太平角匯泉東部,是我國著名的風景療養區,面積70餘公頃,十條幽靜清涼的大路縱橫其間,其主要大路因以我國八大著名關隘命名,故統稱為“八大關”。

八大關是世界有名的旅遊療養區,八大關因八條馬路而出名,同時也以中國長城八大關隘而命名。雖然後來這裡又增加了兩條馬路,不過還是沿用舊名。

八大關集中了俄式、歐式、日本式等20多個國家的建築風格,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美譽。因為建築風格眾多,這裡也成為了上海外灘之外的又一個萬國建築博覽會。

許多國家領導人和國際友人都曾在這裡居住,漫步在每一條小路上,你都能看到青島美麗的自然風景和富有文化底蘊的人文建築。

八. 北京煙袋斜街

據說當時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煙或水煙,煙葉裝在煙袋中。由於煙袋的需求與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戶一戶開起了煙袋鋪,煙袋斜街也就因此得名。

這條街上的煙袋鋪,大都是高臺階,門前豎一個木制大煙袋當幌子。黑色的煙袋杆兒,金色的煙袋鍋兒,這樣的標誌真可謂生動形象至極。

當然,除了煙袋鋪子,這裡還有許多其他類型的小店,逛一逛這京味十足的老街,再和老北京的老大爺們聊一聊當年的歷史,又是另一番滋味。

九. 海口騎樓老街 中西合璧建築風情

海口騎樓老街,因為橫跨人行道而得名。騎樓最初是西班牙和英國人在南洋殖民的時候傳到了南洋,下南洋回來的華僑又把騎樓的形式帶回了我國的華南沿海地帶,並逐漸的流行了起來。

走進海口的騎樓老街,仿佛是時空穿越了,街道兩旁都是南洋風情的建築,騎樓建築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種建築風格在中國是很罕見的。

騎樓大多是上世紀初,一批批從南洋回來的華僑借鑒當時的南洋建築風格所建。騎樓外表乍看斑駁古拙,仔細欣賞時發現那些建築上大多佈滿優雅細緻的雕塑和洋派的裝飾,很有些巴羅克的味道。

騎樓樓層都不太高,兩三層的居多,有些還保留著早前的商號,和憑欄、門窗等處的精美雕花。

一條老街就是一段歷史,佇立在這些歷經滄桑巨變的老街中,曾經的繁華撲面而來。

誰曾在這裡為民族圖強振臂高呼,誰曾在這裡文思泉湧奮筆疾書,誰曾在這裡邁著青石板唱著江南小曲?

十. 拉薩八廓街 朝聖者的必經之路

八廓街是為了建築大昭寺,並隨著大昭寺的發展而建設和發展起來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街道以大昭寺為中心,是朝聖者的轉經路,在八廓街上,你會發現幾乎所有拉薩人都會沿著順時針方向走動,這是虔誠的藏民們在轉經街轉經。

它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傳統面貌和居住方式,在街上有許多特色小店,琳琅滿目的藏族手工藝品、各種各樣的小吃,這一切都令人流連忘返。

這條路是曾經的歷史再現,記錄著藏民們的樸實和信仰,相信你也會被打動,被他們厚重而古樸、神秘而虔誠的文化氛圍感染。

老街的魅力就在於它承載著曾經的種種過往,也許一條小河,一座石橋,或者一塊青石板,都能讓你想起好多好多故事,去吧,聽一聽它們的故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