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記者帶你體驗“朗讀亭” 每當開始朗讀 抑揚頓挫就油然而生

一座小小的亭子, 關上門, 與喧囂隔絕, 變成一個安靜的世界, 等待朗讀者用聲音填滿。 《朗讀者》線上下設置的“朗讀亭”, 已經在西安停留了十幾天,

昨日, 華商報記者在陝西歷史博物館門前的朗讀亭排隊, 體驗當朗讀者。

排隊一個小時

每個朗讀者都懷揣心事

昨日西安氣溫很低, 但華商報記者趕到陝西歷史博物館時, 有20多個市民在朗讀亭前排隊。 大家或對著手機, 或拿著一本書、一張紙練習著自己即將朗讀的內容。 在排隊過程中, 有志願者拿著一張紙來給朗讀者介紹在正式朗讀之前如何進行自我介紹。 有朗讀者詢問是否需要自帶音樂, 因為電視上播出的朗讀亭片段是有背景配樂的。 工作人員答覆, 那些音樂都是後期加進去的, 錄製時並不需要。

排在華商報記者後面的是大四學生鄧佼, 她要讀的是給奶奶的信, “我奶奶去年離開我們了, 我和奶奶感情很好,

但她葬禮的時候我一滴眼淚也沒有流, 因為她是90多歲因為癌症離開的, 走了也許是一種解脫。 ”鄧佼說, 她之前從來沒有給奶奶讀過任何東西, “我奶奶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人, 90多年的人生也沒有出過省, 我以前從來沒有正面表達過內心對奶奶的愛, 我覺得在西安有這樣的機會給我奶奶讀一篇文章, 把我內心最想說的話真誠地表達出來, 她一定會特別開心, 也是彌補我心裡的遺憾”。

一位穿著長袍、戴著禮帽, 氣質非凡的老者在朗讀亭前徘徊, 向工作人員詳細詢問情況。 他是快80歲的任援城, 退休前是一位大學古代文學史的老師, “我早上去圖書館, 但是朗讀亭不見了, 知道它搬到了陝西歷史博物館就過來看看”。

雖然是專門趕過來的, 雖然平日裡在講臺上經常誦讀, 但任老師並不打算排隊進入朗讀亭, “我要回去準備一下, 朗讀是一件認真的事情, 得好好準備”。 任老師說, 年輕時電臺曾經想找他當播音員, 但因為歷史原因沒有成行, 後來當了老師, 誦讀是他教學時最擅長的一項, 現在退休了就在家帶著孫子誦讀, “我覺得誦讀可以讓他喜歡文, 文也是人生重要的方面, 是道的修養、德的修養, 善的修養。 ”他想讀的是柳宗元的散文, 送給喜歡大自然、喜歡美好事物的人, “他的人生經歷過高潮也有低谷, 他的作品裡有很多哲理, 我覺得很適合現在很多浮躁的人。 ”

隔絕喧囂的5分鐘

朗讀的魅力是情感的表達

每個進入亭子的朗讀者有4到5分鐘的朗讀時間。

古香古色的朗讀亭做了基本的隔音處理, 玻璃是毛玻璃, 關上門, 外面的人看不到裡面的情況, 外面的人幾乎聽不到你朗讀的內容, 除非你的聲音特別洪亮。 工作人員有一部手機和朗讀亭裡的攝像頭即時連接, 朗讀者在裡面的錄製可以通過手機看到, 這主要是觀察朗讀亭裡的情況, 預防發生有些朗讀者站位偏離麥克而錄不上等意外情況。

前一位朗讀者從朗讀亭走出, 華商報記者走進朗讀亭。 亭子裡的佈置很簡單, 首先躍入眼簾的是話筒, 面前的檯子上有一個攝像頭, 牆上還貼著一張提示紙, 提示每位朗讀者進行自我介紹以及簡單介紹朗讀的內容及要獻給誰。 工作人員說:“你聽到我關門的聲音就可以開始了。

”砰的一聲, 身後的門被關上了, 世界一下子靜謐了, 之前還有些忐忑的心也好像靜了下來。 因為錄製需要, 朗讀亭裡有暖色的面光, 而這也讓整個亭子透露著溫暖的感覺。

華商報記者拿出《父親的散文詩》開始朗讀, 整個亭子裡只聽得到自己的聲音, 音調不由得抑揚頓挫, 讀到最後一句“可我的父親已經老得像一張舊報紙, 那上面的故事, 就是一輩子”時, 甚至有點哽咽。 剛才等待的時候, 覺得自己肯定不好意思如此感情充沛地表現。 但在這個小小的亭子裡, 沒有人注視你、圍繞你, 腦子裡就是要讀的文字以及因為文字而想起的人, 那些抑揚頓挫不是朗讀的技巧, 而是情感的起伏。 此刻, 有點理解董卿說的朗讀的魅力, 它真的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朗讀完,推開門,立刻被嘈雜的聲音包圍,剛才那5分鐘,僅僅屬於自己、屬於文字、屬於朗讀,那麼短暫又那麼純粹。

回歸紙質閱讀

最好不要拿著手機朗讀

朗讀亭在所停留城市錄製素材,後期編導會從海量素材裡進行選擇,在每次《朗讀者》節目的最開始播放。目前西安錄製的素材已經1000多人了,能播出的只是鳳毛麟角。雖然並沒有特別明確的選擇標準,但華商報記者通過對西安站編導費株株的採訪,還是瞭解到一些小經驗。

普通話是否標準、是否字正腔圓不重要,重要的是情感是否真摯,“節目組不希望大家都是播音腔”。雖然對朗讀內容沒有要求,但節目組更希望朗讀者朗讀一些名家文字,而因為節目時長關係,能在規定時間內朗讀一段完整的內容,並完整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和故事的朗讀更佔優勢。

華商報記者幾次採訪中發現,有朗讀者是在手機上保留了朗讀的內容進朗讀亭朗讀,編導費株株特別強調節目組和董卿不希望大家抱著手機,“因為通過《朗讀者》節目,最終要提倡的還是閱讀,尤其是紙質閱讀,所以董卿特別不希望朗讀者是看著手機朗讀的”。 華商報記者 羅媛媛 攝影 張傑

它真的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朗讀完,推開門,立刻被嘈雜的聲音包圍,剛才那5分鐘,僅僅屬於自己、屬於文字、屬於朗讀,那麼短暫又那麼純粹。

回歸紙質閱讀

最好不要拿著手機朗讀

朗讀亭在所停留城市錄製素材,後期編導會從海量素材裡進行選擇,在每次《朗讀者》節目的最開始播放。目前西安錄製的素材已經1000多人了,能播出的只是鳳毛麟角。雖然並沒有特別明確的選擇標準,但華商報記者通過對西安站編導費株株的採訪,還是瞭解到一些小經驗。

普通話是否標準、是否字正腔圓不重要,重要的是情感是否真摯,“節目組不希望大家都是播音腔”。雖然對朗讀內容沒有要求,但節目組更希望朗讀者朗讀一些名家文字,而因為節目時長關係,能在規定時間內朗讀一段完整的內容,並完整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和故事的朗讀更佔優勢。

華商報記者幾次採訪中發現,有朗讀者是在手機上保留了朗讀的內容進朗讀亭朗讀,編導費株株特別強調節目組和董卿不希望大家抱著手機,“因為通過《朗讀者》節目,最終要提倡的還是閱讀,尤其是紙質閱讀,所以董卿特別不希望朗讀者是看著手機朗讀的”。 華商報記者 羅媛媛 攝影 張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