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日本不死的“航母”心:1953年就租借美國護航航母

日本的“出雲”號要到南海。

日本如此高調的派出“出雲”去南海, 其目的不言而喻。 為了轉移中國在東海持續不斷的壓力, 為了在東南亞“刷”存在感, 為了向美國顯示自己為“美日同盟”不遺餘力。 其實, 日本能否達到目的, 它自己也心知肚明, 只怕是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畢竟, 此時的中國海軍早告別了當年開著“旅大”對抗“基洛夫”的時代。 同時, 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 中國在整個東南亞的地位和影響力就與日俱增, 反而是日本在那次危機中不負責任的表現, 已經“傷透了”東南亞國家那脆弱的心理。

最後, 就是日本能否向美國賣好?別忘了, 美國人永遠關心自己的利益, 絕不會輕易為他國“火中取栗”。 當然, 除了這些目的, 作為直升機母艦的“出雲”號, 必然會進行各種相關訓練。 當然, 日本能否達到他們的目的, 都需要中國進行一系列的運作來進行反擊。 但是, 我們必須注意的是, 日本的准航母在二戰之後, 正在逐漸露出它的獠牙。

日本出雲號“准航母”

作為二戰時唯一個與美國進行過航母海上決戰的國家, 日本在航母的設計、建造和運用方面絕對是僅次於美國的一流國家。 正是在戰爭中積累的對於航母的經驗, 並見證了航母的巨大威力, 所以日本一直渴望重新擁有航母。 雖然二戰結束之後, 美國為日本制定的《和平憲法》表面看來是要限制日本的軍國主義死灰復燃。 但是《和平憲法》頒佈了不到3年, 美國就扶植日本重新建立了海上警備隊, 而骨幹就是舊日本海軍軍官。 之後在1951年9月4日, 美日簽署了《三藩市合約》和《美日安全保障條約》, 在1952年2月28日又簽署了《美日行政協定》。

這三個檔的簽署, 表面看來是美國承認了日本所謂的領海, 在法律上確認了美國在日駐軍的合法性。 但實質是確立了冷戰中的美日同盟關係, 也宣告了美國對日本重新進行武裝的開始。 從此之後, 日本開始加速海、陸、空自衛隊建設, 尤其是其海軍建設比其他兩支支自衛隊的發展水準更快也更高。

為了能讓日本海上自衛隊快速形成戰鬥力, 並作為美國在遠東地區的補充力量。 美國在在1953年, 甚至一艘7000噸級的護航航母租借給日本, 以便其可以對蘇聯潛艇實施跟蹤番, 甚至攻擊。 除此之外, 在1953年11月美國應日本要求與之簽訂了《日媒船舶租借協定》。 當然, 美國並不只是簽訂檔, 而是實實在在的將18艘護航炮艦,

50艘登陸艦艇租借給了日本。 在得到了大批美國軍事援助之後,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取得了飛速發展, 到了1954年年底, 日本海上自衛隊就已經擁有各型艦艇157艘, 總排水量8.5萬噸, 各種飛機48架, 人員達到1.58萬人。 雖然, 在此期間美國不僅駁回了日本租借4艘護航航母的請求, 同時還收回了之前租借給日本的護航航母。 但是, 美國人一系列的行動卻極大的刺激了日本, 讓他們重新燃起了獲得航母的希望。

日本“大隅”號運輸艦

於是, 在1957年日本保安廳公佈的第一防衛建設計畫中, 除了明確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職責是“需要抵禦來自海上的直接入侵侵略”, 以及“確保海上交通線的安全”。 同時, 強調潛艇對於日本而言是最大的威脅, 要求針對各種威脅進行“擴軍備戰”。 日本提出, 到1962年日本海上自衛隊將擁有總噸位12.4萬噸的艦艇和200架飛機。 這個計畫在1960年進行了修訂, 修訂的主要內容就是建議效仿1953年從美國租借直升機航母的先例, 購買一艘直升機母艦用於反潛。 這是戰後日本第一次明確提出擁有航母的要求, 只是購買計畫從最初的6000噸不斷被調高,最終確定的是標準排水量8000噸,滿載排水量14000噸直升機母艦採購計畫。這款日本人希望購買的直升機母艦,全長166.5米,最大寬度22米,吃水6.5米,採用2台蒸汽輪機,總輸出功率60000馬力,航速為29節,能搭載18架HSS-2直升機。除了計畫購買直升機母艦之外,為了不讓自己積累多年的建造航母的技術經驗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日本決定把一艘運輸艦改造成航母。只可惜,日本雄心勃勃的航母計畫,遭遇的是經濟拮据的預算,以及美國人的“猜忌”。所以,在日本政府的官僚政治,普通民眾的反戰情緒,以及美國人的不斷掣肘之下,日本第一次新建航母的夢想宣告失敗。

第一次的失敗,並沒有讓日本徹底死心。到了1967年3月制定第三個五年防衛計畫之時,日本的總預算已經達到了23400億日元,於是建造直升機母艦的呼聲再次高漲。不過此時的日本已經吸取了當年發展直升機母艦的經驗教訓,尤其是以首相佐藤榮作和防衛廳長官中曾根康弘等官僚,更是採用了試探性的方式,來試探美國對日本建造直升機母艦的態度。所示,在第三個五年防衛計畫中,日本提出的是建造兩艘5000噸可攜帶反潛直升機的驅逐艦。這個計畫不僅獲得了國會預算,同時也很容易的得到了美國的允許,畢竟此時的日本需要保護的範圍,已經擴大到了從日本本土到北緯20度之間的東西兩條海上航線,大概78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在第三個五年防衛計畫獲得批准之後,日本本來準備第四個五年防衛計畫中,提出建造兩艘8000噸級的直升機母艦。結果遭遇石油危機之後,軍費預算緊張,日本只能退而求其次改為兩艘直升機驅逐艦。

日本“日向”號“准航母”

日本在二戰後,先後四次制定“五年防衛計畫”,雖然多次提出建造直升機母艦,但是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沒有實現計畫。但是,通過這20年的發展,日本海上自衛隊已經發展成為一支令人生畏的海上力量,包括排水量16.6萬噸的147艘艦艇,飛機340架,人員達到了46666人。在日本海上自衛隊發展的同時,極大的提高了日本艦艇的建造能力和設計能力。也激發了日本的野心。尤其是1978年美日簽署了《防衛合作指導方針》之後,日本成為了美國安全戰略中重要的輔佐角色之後,日本首相鈴木善幸在1981年公然宣傳將日本的防禦範圍擴大到日本海岸1000海裡的地方。為此,在1981年制定的“五年防衛計畫”中提出,海上自衛隊將擁有各型導彈驅護艦70條,25艘潛艇,125架P-3C反潛機。而就在此計畫制定不久之後的1982年,中曾根康弘成為了日本首相。這位日本著名的日本著名的右翼政客,不僅不斷擴大日本的所謂“防禦範圍”,提供軍費。在1985年國防會議和內閣會議決定實施的“1986—1991年度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五九中業,注:昭和59年),將預算提高到了18兆4000億日圓,開始著手組建“八八艦隊”。

在此期間,英阿馬島戰爭爆發,英國輕型滑躍甲板航母和垂直/短距起降的“鷂”式戰機,在戰爭中初露鋒芒。正在抓緊擴軍備戰的日本,對這個組合也非常關注,並決定研製可搭載垂直/短距起降戰機和直升機混搭的輕型航母。並在1983年擬定,在1984年的預算計畫中,提出設計建造輕型航母。只可惜,此時正在大肆“購買”世界的日本,顯然擔心建造航母會引發國際,尤其是美國的不滿,而且在日本國內也會遭到和平反戰力量的反對。於是,最終研製輕型航母的計畫沒有列入中期預算計畫。但日本的行為表明,此時的日本已經不滿足於擁有直升機母艦,而開始公開自己對航母的企圖,只不過由於當時的日本還要顧及國內外的壓力,不敢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韙。

F-35讓日本看到獲得“航母”的機會

於是,日本在對於國際社會的試探工作,也從最初的“建造直升機驅逐艦”,過渡到了建造大型直通式甲板戰艦。所以,日本在1993年藉口兩栖艦船老化嚴重,已經無法適應作戰需求,決定建造一艘8000噸級的“大型運輸艦”。不過,這艘以“大型運輸艦”名義建造的戰艦,標準排水量已經高達8900噸,而且在下水海試時,人們驚奇的發現這艘被命名為“大隅”的運輸艦,除了不能搭載戰機,前甲板為車輛甲板之外,就是一艘不折不扣的“准航母”。不過,日本在製造了三艘“大隅”級戰艦之後,發現美國人並沒有對其進行打壓,於是更進一步在2006年開工建造了新的“准航母”,滿載排水量為17000噸的“日向”級。此時,日本已經公然撕下了“運輸艦”的遮羞布,不再用所謂的車輛甲板進行掩蓋,完全採用了直升機飛行甲板。而且,“日向”級的飛行甲板日向級的飛行甲長195m,寬40m,這遠超歐洲多國的輕型航母,為其日後改建為輕型航母埋下伏筆。“日向”級之後,日本就完全陷入了“窮兵黷武”的道路,“大隅”級與“日向”級的建造時間相隔3年(“大隅”最後一艘“國東”號2003年形成戰鬥力,“日向”級2006年開工),而在“日向”級第二艘“伊勢”號入役不到一年,“出雲”號就已經開工建造。或許,是中國的“遼寧艦”服役刺激了日本,或許是日本右翼早已準備撕下“和平”的面具。所以,日本在“准航母”的建造上顯得如此急不可耐,這不禁讓人擔心日本發展航母的腳步還會收斂嗎?

“出雲”號到南海了,我們需要注意這個新動向。但是,日本在建造航母的路上如此孜孜不倦,似乎也應該讓我們警惕!

日本海洋戰略研究 ¥45.9 購買

只是購買計畫從最初的6000噸不斷被調高,最終確定的是標準排水量8000噸,滿載排水量14000噸直升機母艦採購計畫。這款日本人希望購買的直升機母艦,全長166.5米,最大寬度22米,吃水6.5米,採用2台蒸汽輪機,總輸出功率60000馬力,航速為29節,能搭載18架HSS-2直升機。除了計畫購買直升機母艦之外,為了不讓自己積累多年的建造航母的技術經驗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日本決定把一艘運輸艦改造成航母。只可惜,日本雄心勃勃的航母計畫,遭遇的是經濟拮据的預算,以及美國人的“猜忌”。所以,在日本政府的官僚政治,普通民眾的反戰情緒,以及美國人的不斷掣肘之下,日本第一次新建航母的夢想宣告失敗。

第一次的失敗,並沒有讓日本徹底死心。到了1967年3月制定第三個五年防衛計畫之時,日本的總預算已經達到了23400億日元,於是建造直升機母艦的呼聲再次高漲。不過此時的日本已經吸取了當年發展直升機母艦的經驗教訓,尤其是以首相佐藤榮作和防衛廳長官中曾根康弘等官僚,更是採用了試探性的方式,來試探美國對日本建造直升機母艦的態度。所示,在第三個五年防衛計畫中,日本提出的是建造兩艘5000噸可攜帶反潛直升機的驅逐艦。這個計畫不僅獲得了國會預算,同時也很容易的得到了美國的允許,畢竟此時的日本需要保護的範圍,已經擴大到了從日本本土到北緯20度之間的東西兩條海上航線,大概78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在第三個五年防衛計畫獲得批准之後,日本本來準備第四個五年防衛計畫中,提出建造兩艘8000噸級的直升機母艦。結果遭遇石油危機之後,軍費預算緊張,日本只能退而求其次改為兩艘直升機驅逐艦。

日本“日向”號“准航母”

日本在二戰後,先後四次制定“五年防衛計畫”,雖然多次提出建造直升機母艦,但是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沒有實現計畫。但是,通過這20年的發展,日本海上自衛隊已經發展成為一支令人生畏的海上力量,包括排水量16.6萬噸的147艘艦艇,飛機340架,人員達到了46666人。在日本海上自衛隊發展的同時,極大的提高了日本艦艇的建造能力和設計能力。也激發了日本的野心。尤其是1978年美日簽署了《防衛合作指導方針》之後,日本成為了美國安全戰略中重要的輔佐角色之後,日本首相鈴木善幸在1981年公然宣傳將日本的防禦範圍擴大到日本海岸1000海裡的地方。為此,在1981年制定的“五年防衛計畫”中提出,海上自衛隊將擁有各型導彈驅護艦70條,25艘潛艇,125架P-3C反潛機。而就在此計畫制定不久之後的1982年,中曾根康弘成為了日本首相。這位日本著名的日本著名的右翼政客,不僅不斷擴大日本的所謂“防禦範圍”,提供軍費。在1985年國防會議和內閣會議決定實施的“1986—1991年度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五九中業,注:昭和59年),將預算提高到了18兆4000億日圓,開始著手組建“八八艦隊”。

在此期間,英阿馬島戰爭爆發,英國輕型滑躍甲板航母和垂直/短距起降的“鷂”式戰機,在戰爭中初露鋒芒。正在抓緊擴軍備戰的日本,對這個組合也非常關注,並決定研製可搭載垂直/短距起降戰機和直升機混搭的輕型航母。並在1983年擬定,在1984年的預算計畫中,提出設計建造輕型航母。只可惜,此時正在大肆“購買”世界的日本,顯然擔心建造航母會引發國際,尤其是美國的不滿,而且在日本國內也會遭到和平反戰力量的反對。於是,最終研製輕型航母的計畫沒有列入中期預算計畫。但日本的行為表明,此時的日本已經不滿足於擁有直升機母艦,而開始公開自己對航母的企圖,只不過由於當時的日本還要顧及國內外的壓力,不敢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韙。

F-35讓日本看到獲得“航母”的機會

於是,日本在對於國際社會的試探工作,也從最初的“建造直升機驅逐艦”,過渡到了建造大型直通式甲板戰艦。所以,日本在1993年藉口兩栖艦船老化嚴重,已經無法適應作戰需求,決定建造一艘8000噸級的“大型運輸艦”。不過,這艘以“大型運輸艦”名義建造的戰艦,標準排水量已經高達8900噸,而且在下水海試時,人們驚奇的發現這艘被命名為“大隅”的運輸艦,除了不能搭載戰機,前甲板為車輛甲板之外,就是一艘不折不扣的“准航母”。不過,日本在製造了三艘“大隅”級戰艦之後,發現美國人並沒有對其進行打壓,於是更進一步在2006年開工建造了新的“准航母”,滿載排水量為17000噸的“日向”級。此時,日本已經公然撕下了“運輸艦”的遮羞布,不再用所謂的車輛甲板進行掩蓋,完全採用了直升機飛行甲板。而且,“日向”級的飛行甲板日向級的飛行甲長195m,寬40m,這遠超歐洲多國的輕型航母,為其日後改建為輕型航母埋下伏筆。“日向”級之後,日本就完全陷入了“窮兵黷武”的道路,“大隅”級與“日向”級的建造時間相隔3年(“大隅”最後一艘“國東”號2003年形成戰鬥力,“日向”級2006年開工),而在“日向”級第二艘“伊勢”號入役不到一年,“出雲”號就已經開工建造。或許,是中國的“遼寧艦”服役刺激了日本,或許是日本右翼早已準備撕下“和平”的面具。所以,日本在“准航母”的建造上顯得如此急不可耐,這不禁讓人擔心日本發展航母的腳步還會收斂嗎?

“出雲”號到南海了,我們需要注意這個新動向。但是,日本在建造航母的路上如此孜孜不倦,似乎也應該讓我們警惕!

日本海洋戰略研究 ¥45.9 購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