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人都喊增產,他卻給楊梅做“計劃生育”

“五月楊梅已滿林, 初疑一顆值千金。 味勝河朔葡萄重, 色比瀘南荔枝深。 ”自古以來, 楊梅就被奉為果中精品。 在中國的幾大楊梅產區中, 以顆粒飽滿、汁多味濃、品質優良等特點著稱於世的慈溪楊梅, 在每年5、6月份的楊梅上市季, 總能吸引不少消費者搶購。

眼下, 雖然距離楊梅上市季還有兩個多月的時間, 不過, 在慈溪的匡堰鎮乾炳村, 迪鋒楊梅專業合作社的梅農們卻早早地為即將於6月份上市的楊梅準備了起來。

忙著修剪楊梅樹旁斜枝叉的迪鋒楊梅專業合作社的梅農們告訴《電商參考》記者, 自從9年前決定和社長戚迪鋒轉戰線上市場賣楊梅後,

他們因為楊梅多年銷路不暢而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 “雖然種楊梅的步驟比沒在網上賣的時候多了不少, 不過我們知道, 跟著戚迪鋒幹, 種出來的楊梅不怕沒銷路。 ”

“想不開”的銀行職員, 辭職回家開楊梅合作社

走進慈溪乾炳村,

雖然此時還未到6月份的豐水期, 不過傍村而流的多條溪水卻顯示了村子水量的充沛和富餘。 信步走到乾炳村種植楊梅樹的山頭, 滿目所及的皆是枝葉繁茂的楊梅樹。 30多歲的迪鋒楊梅專業合作社社長戚迪鋒皮膚黝黑, 滿臉佈滿細密的汗珠, 此時, 他正雙手拿著粗重的園藝剪, 認真地修剪一棵一人高的楊梅樹雜亂的枝幹。

如果單從形象來說, 很難將眼前的戚迪鋒和銀行職員這個職位產生關聯。 不過, 就在10年前, 剛從浙江工業大學浙西分校畢業的戚迪鋒還就職於慈溪市某家商業銀行, 從事金融業務的工作。 家中三代均種楊梅的戚迪鋒, 在2007年慈溪楊梅節期間, 看到匡堰當地很多品質非常好的楊梅因為賣不出去爛在了山上,

感到非常可惜。

“慈溪楊梅甲天下, 不能因為賣不出去就讓梅農們辛辛苦苦種的楊梅爛在地裡。 “懷著這樣的憧憬, 不顧家中父母和身邊親朋的反對和勸阻, 2008年, 戚迪鋒毅然辭掉銀行的穩定工作, 回到老家乾炳村創業。

返鄉賣楊梅的戚迪鋒正趕上2007年底國家大力提倡農業合作社模式的好時候, 2008年4月份, 他說服了7位相熟的農戶, 聯合成立了一家專銷楊梅的合作社, 開始了楊梅銷售的創業生涯。

在合作社的初創期, 戚迪鋒就認真思考過一個問題, 如果還是按原來走線下市場的老方法賣楊梅, 那麼合作社一定沒有未來。 2008年5月份, 隨著杭州灣跨海大橋試運營通車, 江浙滬2.5小時經濟圈也由此形成, 這給了戚迪鋒把慈溪楊梅賣往更遠地區的機會。 彼時, 線上上賣水果生鮮還不像如今這麼普遍和火爆, 不過在上大學期間就很喜歡網購的戚迪鋒很看好線上市場發展的前景, 在自建了一個慈溪楊梅網站並有了每日200多的穩定點擊量後,

戚迪鋒繼而又籌建了一支擁有50多輛大貨車規模的專業運輸車隊, 將楊梅每月按時運送到江蘇、上海、杭州等下單顧客的手中。

就在戚迪鋒的網銷楊梅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 隨著顧客群體從長三角擴展到全國, 楊梅的保鮮問題也擺在了眼前。 “楊梅是一種十分嬌貴的水果, 一天變色, 兩天變味, 三天色味就都會變。 ”

為了攻克楊梅遠距離運輸保鮮的問題, 2009年, 戚迪鋒多次參觀學習仙居等地的楊梅保鮮技術, 並在團慈溪市委、慈溪市農業局、匡堰鎮農辦、慈溪市林特中心等單位的説明指導下, 建成了慈溪第一座楊梅保鮮冷庫和第一條楊梅保鮮生產線。 將剛採摘下來的新鮮楊梅放入冷庫降溫後, 再放入真空顆粒包裝盒裡運往全國, 一舉解決了楊梅長途運輸的保鮮問題。

戚迪鋒也將這項技術毫不保留地推廣給其他梅農,讓很多不在慈溪的遊子也可以通過網購吃到來自家鄉的本味。乾炳村的楊梅也由此沖出了原來只有300公里的銷售半徑,賣到了京津冀、東三省、珠三角、新疆等地方。

“可以說,合作社的觸網折射了生鮮電商的發展歷程。”戚迪鋒回憶,在走過了自建網站的1.0線上發展階段後,楊梅合作社緊跟生鮮電商發展潮流,相繼在淘寶、天貓、京東、美團、口碑、大眾等各大電商管道和O2O平臺銷售楊梅,沉澱客戶。如今,迪鋒楊梅專業合作社年銷售額可以穩定保持在500萬元左右,其中線上銷售額占到了總銷售額的90%以上。

做精不做多,他以後專做300公里內的生意

從2008年的7戶社員,到現在的60多戶社員,被乾炳村梅農親切稱為“楊梅哥”的戚迪鋒,其合作社的戚家山莊楊梅已經成為慈溪地區家喻戶曉的楊梅品牌。

然而,近些年,隨著生鮮電商市場的逐步擴大,慈溪楊梅的網上競爭也進入了白熱化階段。“現在,不僅是慈溪,余姚、仙居等地的幾百家合作社都在網上賣楊梅。”不過,戚迪鋒對競爭並不過分擔憂。在他看來,慈溪楊梅的網上市場空間很大,把楊梅品質搞上去,比單純線上上打廣告效果要好的多。

從八月到十月的深翻施基肥、十一月至第二年一月的開墾種植、二、三月份的修剪塑形,再到四、五月份的疏果,最後到六、七月份的上市,慈溪楊梅從培育、生長到運輸經歷了漫長的時光。

要想種植出品質過硬的楊梅,除了需要用心種植外,水源和“節育”都是決定楊梅品質的重要因素。

楊梅是喜溫暖卻又很耐寒的亞熱帶常綠果樹,茁壯健康的生長要求雨水充沛。而乾炳村大小水庫錯立,溪水活泉滿布的獨特原生態條件,造就了優質的生長環境。

而戚迪鋒為了讓每棵楊梅樹都能“喝”到富含礦物質清甜山泉水,採用管道引流的方式澆灌。貪婪吮吸著“礦泉水”的楊梅樹,也用一顆顆飽滿多汁的黑色珍果作為最誠意的回報。


和其他水果不同的是,楊梅在種植過程中要嚴格遵守“計劃生育”。“梅農要控制楊梅的產量,既不能種的太多,也不能種的太少。”為了讓“計劃生育”有效,就需要合作社的梅農頻繁修枝,以保證每顆楊梅樹的營養都能跟得上。

在堅持楊梅品質的基礎上,共用精神也幫助著戚家山莊的楊梅品牌在電商市場長久立足。

“很多想創業的年輕梅農家裡有楊梅產業基礎,但是卻不知道在電商市場應該怎樣做推廣行銷。”戚迪鋒向《電商參考》記者介紹,有些剛入行的梅農最初連楊梅的包裝、保鮮都不知道怎麼做。“我想不僅讓我一個‘楊梅哥’把慈溪楊梅在網上賣好,還想培養更多的‘楊梅弟’、‘楊梅妹’,通過大家的力量,盤活慈溪楊梅的網銷市場。”

從去年開始,戚迪鋒開辦了創業班,以合作的心態將保鮮、包裝、網店運營推廣等技術同步給有志于開拓線上市場的梅農們。“這樣不僅對於他們,對於我們合作社也有一定的好處。”

戚迪鋒說,其他參加創業班的梅農可以和合作社形成資源互補,在合作社楊梅不夠賣的時候就可以給其供貨。他希望,經過不斷推進標準化生產模式,楊梅合作社能夠吸納更多的種植戶、產銷大戶,籌建更加完善的集種植、加工、運輸、技術研發為一體的慈溪楊梅生態鏈。

現在,迪鋒楊梅合作社的固定老客戶有100多個,下一步,戚迪鋒要做的就是專門整合這些老客戶,並將300公里內的客戶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

據瞭解,把楊梅從慈溪寄到東三省的運費要100多塊,郵費高企也給合作社帶來了額外的成本。“接下來,我打算就重點做300公里內的生意,讓合作社轉型做互動型的社交電商。”

戚迪鋒介紹,乾炳村有很豐富的旅遊資源。在今年的楊梅季,他會聯合村子裡搞休閒農莊的農場主,讓來村裡遊玩的遊客體驗採摘、吃飯、休閒娛樂、爬山、參觀古跡等多樣化的活動。“將合作社300公里之內的客人吸引過來,啟動乾炳村的農旅融合產業。”

一舉解決了楊梅長途運輸的保鮮問題。

戚迪鋒也將這項技術毫不保留地推廣給其他梅農,讓很多不在慈溪的遊子也可以通過網購吃到來自家鄉的本味。乾炳村的楊梅也由此沖出了原來只有300公里的銷售半徑,賣到了京津冀、東三省、珠三角、新疆等地方。

“可以說,合作社的觸網折射了生鮮電商的發展歷程。”戚迪鋒回憶,在走過了自建網站的1.0線上發展階段後,楊梅合作社緊跟生鮮電商發展潮流,相繼在淘寶、天貓、京東、美團、口碑、大眾等各大電商管道和O2O平臺銷售楊梅,沉澱客戶。如今,迪鋒楊梅專業合作社年銷售額可以穩定保持在500萬元左右,其中線上銷售額占到了總銷售額的90%以上。

做精不做多,他以後專做300公里內的生意

從2008年的7戶社員,到現在的60多戶社員,被乾炳村梅農親切稱為“楊梅哥”的戚迪鋒,其合作社的戚家山莊楊梅已經成為慈溪地區家喻戶曉的楊梅品牌。

然而,近些年,隨著生鮮電商市場的逐步擴大,慈溪楊梅的網上競爭也進入了白熱化階段。“現在,不僅是慈溪,余姚、仙居等地的幾百家合作社都在網上賣楊梅。”不過,戚迪鋒對競爭並不過分擔憂。在他看來,慈溪楊梅的網上市場空間很大,把楊梅品質搞上去,比單純線上上打廣告效果要好的多。

從八月到十月的深翻施基肥、十一月至第二年一月的開墾種植、二、三月份的修剪塑形,再到四、五月份的疏果,最後到六、七月份的上市,慈溪楊梅從培育、生長到運輸經歷了漫長的時光。

要想種植出品質過硬的楊梅,除了需要用心種植外,水源和“節育”都是決定楊梅品質的重要因素。

楊梅是喜溫暖卻又很耐寒的亞熱帶常綠果樹,茁壯健康的生長要求雨水充沛。而乾炳村大小水庫錯立,溪水活泉滿布的獨特原生態條件,造就了優質的生長環境。

而戚迪鋒為了讓每棵楊梅樹都能“喝”到富含礦物質清甜山泉水,採用管道引流的方式澆灌。貪婪吮吸著“礦泉水”的楊梅樹,也用一顆顆飽滿多汁的黑色珍果作為最誠意的回報。


和其他水果不同的是,楊梅在種植過程中要嚴格遵守“計劃生育”。“梅農要控制楊梅的產量,既不能種的太多,也不能種的太少。”為了讓“計劃生育”有效,就需要合作社的梅農頻繁修枝,以保證每顆楊梅樹的營養都能跟得上。

在堅持楊梅品質的基礎上,共用精神也幫助著戚家山莊的楊梅品牌在電商市場長久立足。

“很多想創業的年輕梅農家裡有楊梅產業基礎,但是卻不知道在電商市場應該怎樣做推廣行銷。”戚迪鋒向《電商參考》記者介紹,有些剛入行的梅農最初連楊梅的包裝、保鮮都不知道怎麼做。“我想不僅讓我一個‘楊梅哥’把慈溪楊梅在網上賣好,還想培養更多的‘楊梅弟’、‘楊梅妹’,通過大家的力量,盤活慈溪楊梅的網銷市場。”

從去年開始,戚迪鋒開辦了創業班,以合作的心態將保鮮、包裝、網店運營推廣等技術同步給有志于開拓線上市場的梅農們。“這樣不僅對於他們,對於我們合作社也有一定的好處。”

戚迪鋒說,其他參加創業班的梅農可以和合作社形成資源互補,在合作社楊梅不夠賣的時候就可以給其供貨。他希望,經過不斷推進標準化生產模式,楊梅合作社能夠吸納更多的種植戶、產銷大戶,籌建更加完善的集種植、加工、運輸、技術研發為一體的慈溪楊梅生態鏈。

現在,迪鋒楊梅合作社的固定老客戶有100多個,下一步,戚迪鋒要做的就是專門整合這些老客戶,並將300公里內的客戶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

據瞭解,把楊梅從慈溪寄到東三省的運費要100多塊,郵費高企也給合作社帶來了額外的成本。“接下來,我打算就重點做300公里內的生意,讓合作社轉型做互動型的社交電商。”

戚迪鋒介紹,乾炳村有很豐富的旅遊資源。在今年的楊梅季,他會聯合村子裡搞休閒農莊的農場主,讓來村裡遊玩的遊客體驗採摘、吃飯、休閒娛樂、爬山、參觀古跡等多樣化的活動。“將合作社300公里之內的客人吸引過來,啟動乾炳村的農旅融合產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