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探訪中國近代最牛的私家藏書樓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 在活字印刷發明之前, 中國採用的是雕版印術。 即將文字、圖像反向雕刻於木板, 再于印版上刷墨、鋪紙、施壓,

使印版上的圖文轉印於紙張的工藝技術。 在古代, 雕版印刷又稱版刻、梓行、雕印等。 特別到了宋代, 雕版印刷可稱得上步入了黃金時代。

位於南潯古鎮的嘉業堂藏書樓, 系當地富商劉鏞孫劉承幹所建。 因清帝溥儀所贈“欽若嘉業”九龍金匾而得名。 該樓是一棟平面呈“回”字形的中西合璧磚木結構二層樓,

規模宏大, 藏書豐富, 尤以收藏古籍聞名, 是中國近代最牛的私家藏書樓。

解放後, 原書樓主人捐贈給浙江圖書館, 現在的藏書樓正以公共圖書館和旅遊景點的雙重身份接待讀者和遊客。 嘉業堂藏書樓也是國內保存最完整、藏書最豐富的藏書樓之一,

為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劉承幹自幼嗜好讀書、買書、寫書、校書、藏書。 清宣統二年(1910), 時年29歲的劉承幹開始了藏書家的生涯。 花鉅資建造書樓, 這對當時國內古籍流失海外的逆流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他購地20畝, 斥金十二萬金, 於民國13年(1924)落成。 搜集古籍達18萬冊57萬卷, 其中被學界視作珍本的宋槧元刻就有150多部, 成為近代私家藏書之巨擘。

劉氏藏書以宋版四史最為珍貴, 號稱鎮館之寶。 此外, 嘉業堂所刊之書以精美典雅著稱於世。 據介紹, 在當時鼎盛時期,

藏書達18萬冊、60萬卷, 藏書樓及其花園占地1.4285萬平方米。 無論是藏書規模還是書樓規模, 在中國藏書史上可謂獨一無二。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南潯人, 鄭興寶部隊轉業後就進入嘉業堂工作, 這一干, 就是30年。 自進藏書樓第一天起, 鄭興寶的主要一項工作就是為藏書編目錄, 直到退休也沒有編完。如今,鄭興寶依然難舍這些雕版和古籍,繼續守望著已快90歲的藏書樓,重複著日復一日的修復和整理工作。

嘉業堂藏書樓在1992年正式對外開放以前一直是大門禁閉的。偌大的一個藏書樓只有一人管理。算起來,鄭興寶也算是藏書樓第四代守護者了。

劉承幹在藏書同時還雕板刻書。20年中他共刻了《嘉業堂叢書》、《吳興叢書》等五套叢書共計165種。這些自刻之書都是當時罕見之籍。滿屋的木頭書架高至房頂,那些充滿著回憶的雕版就安靜地排列著,等待下一次的開啟。

藏書樓保存至今的木版片15萬片,都十分珍貴,不僅形式美觀,而且都用上好的紅梨木作雕版材料,請有“天下第一好手”美譽的刻工雕刻,不少刻本或為海內孤本,或為罕見之物,在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上都具有極高的價值。

30多年,鄭興寶甘居寂寞,長守數十萬卷古籍和雕版,並精心保養,沒有一日懈怠。幾十年下來,鄭興寶對樓內藏書擺放的位置、藏書的內容、藏書的品相都瞭若指掌。

鄭興寶每天這樣來回不知跑多少趟,重複著一件工作:由他把雕版從木頭架子上取下來,然後逐一清洗乾淨並陰乾,然後排序、拍照存檔,再進行刷印、套版。最後再由鄭興寶將這些整理好的版片放回架子上。面對外面遊客的喧囂,這裡面仿佛是另外一個世界。

一名師傅小心地將清洗陰乾的雕版平整地放在版臺上,然後均勻地塗上墨汁,再拿起一張宣紙覆蓋在雕版上,用毛刷細緻地來回刷掃,小心地揭起宣紙,一頁拓上文字的宣紙就製作完成了。嘉業堂藏書樓因保存百年以上的印書版片而在全國絕無僅有,因此,為了讓這些彌足珍貴的雕版重新面世,2008年,嘉業堂雕版保護和整理工程正式啟動。

如今,藏書樓由鄭興寶的兒子鄭宗男接替,繼續著這份守護責任的同時,也承擔了這項耗時持久而重要的工程。現在嘉業堂有7、8位師傅從事修復雕版和重印工作。這些塵封了百年的雕版,如今在他們手中“復活”。

這是等待裝訂的影印書頁。這些散裝書頁再經過整理裝訂,就成了重新面世的影印線裝本。

這些塵卦百年的版片不僅可以重新翻印,而且品質好得讓人驚歎。鄭宗南說,嘉業堂的雕版自光緒年間印過之後,至今都沒有再動過了,“修復雕版一是為了更好地保存雕版,因為每刷印一次就等於是在版片上覆蓋了一層保護膜,二也是對當初建立官書局讓大眾有書可讀的一個踐行與傳承。”

一位遊客通過手機自拍藏書樓的雕版書櫃。藏書樓至今已經歷了6次保護修繕。1949年5月7日,是周恩來總理致信中宣部希望解放軍好好保護藏書樓,藏書樓才得以保住。讀書有益是不爭的事實,在這個瞬息萬變的資訊時代,這些雕版更成了留給我們世人彌足珍貴的文化瑰寶。

記者 吳建勳

直到退休也沒有編完。如今,鄭興寶依然難舍這些雕版和古籍,繼續守望著已快90歲的藏書樓,重複著日復一日的修復和整理工作。

嘉業堂藏書樓在1992年正式對外開放以前一直是大門禁閉的。偌大的一個藏書樓只有一人管理。算起來,鄭興寶也算是藏書樓第四代守護者了。

劉承幹在藏書同時還雕板刻書。20年中他共刻了《嘉業堂叢書》、《吳興叢書》等五套叢書共計165種。這些自刻之書都是當時罕見之籍。滿屋的木頭書架高至房頂,那些充滿著回憶的雕版就安靜地排列著,等待下一次的開啟。

藏書樓保存至今的木版片15萬片,都十分珍貴,不僅形式美觀,而且都用上好的紅梨木作雕版材料,請有“天下第一好手”美譽的刻工雕刻,不少刻本或為海內孤本,或為罕見之物,在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上都具有極高的價值。

30多年,鄭興寶甘居寂寞,長守數十萬卷古籍和雕版,並精心保養,沒有一日懈怠。幾十年下來,鄭興寶對樓內藏書擺放的位置、藏書的內容、藏書的品相都瞭若指掌。

鄭興寶每天這樣來回不知跑多少趟,重複著一件工作:由他把雕版從木頭架子上取下來,然後逐一清洗乾淨並陰乾,然後排序、拍照存檔,再進行刷印、套版。最後再由鄭興寶將這些整理好的版片放回架子上。面對外面遊客的喧囂,這裡面仿佛是另外一個世界。

一名師傅小心地將清洗陰乾的雕版平整地放在版臺上,然後均勻地塗上墨汁,再拿起一張宣紙覆蓋在雕版上,用毛刷細緻地來回刷掃,小心地揭起宣紙,一頁拓上文字的宣紙就製作完成了。嘉業堂藏書樓因保存百年以上的印書版片而在全國絕無僅有,因此,為了讓這些彌足珍貴的雕版重新面世,2008年,嘉業堂雕版保護和整理工程正式啟動。

如今,藏書樓由鄭興寶的兒子鄭宗男接替,繼續著這份守護責任的同時,也承擔了這項耗時持久而重要的工程。現在嘉業堂有7、8位師傅從事修復雕版和重印工作。這些塵封了百年的雕版,如今在他們手中“復活”。

這是等待裝訂的影印書頁。這些散裝書頁再經過整理裝訂,就成了重新面世的影印線裝本。

這些塵卦百年的版片不僅可以重新翻印,而且品質好得讓人驚歎。鄭宗南說,嘉業堂的雕版自光緒年間印過之後,至今都沒有再動過了,“修復雕版一是為了更好地保存雕版,因為每刷印一次就等於是在版片上覆蓋了一層保護膜,二也是對當初建立官書局讓大眾有書可讀的一個踐行與傳承。”

一位遊客通過手機自拍藏書樓的雕版書櫃。藏書樓至今已經歷了6次保護修繕。1949年5月7日,是周恩來總理致信中宣部希望解放軍好好保護藏書樓,藏書樓才得以保住。讀書有益是不爭的事實,在這個瞬息萬變的資訊時代,這些雕版更成了留給我們世人彌足珍貴的文化瑰寶。

記者 吳建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