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追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教授陳士櫓

摘要

“他一生的命運都是和國家航太事業密切相連的!”在4月24日第二個“中國航太日”來臨前夕, 西北工業大學的師生們通過舉辦事蹟展等方式, 緬懷一位元已經逝去的老人。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教授陳士櫓。

新華社西安4月23日電題:矢志航太強國夢 畢生治學育英才——追記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教授陳士櫓

新華社記者李勇、許祖華、陳晨

陳士櫓院士。 圖片由西北工業大學提供

“他一生的命運都是和國家航太事業密切相連的!”在4月24日第二個“中國航太日”來臨前夕, 西北工業大學的師生們通過舉辦事蹟展等方式, 緬懷一位元已經逝去的老人。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教授陳士櫓。

一年前的首個“中國航太日”, 這位為航太事業奮鬥一生的96歲科學家, 在家中溘然長逝。 “直至生命的最後時刻, 他仍艱難地戴上助聽器收看航太日相關報導。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 家人和學生無不唏噓慨歎。

作為知名飛行力學專家, 他是新中國航太事業和航太教育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 對我國新型飛行器設計和研製貢獻深遠;他開創了我國宇航工程科技教育的先河, 培養的56名飛行力學碩士、博士, 多數已成為業內棟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 他畢生堅守理想信念, 對党無限忠誠。 雖已故去, 他的愛國情懷、科學風範和精神力量, 仍在激勵和感召著一批批後來人。

矢志報國, 築起航空救國夢

1920年9月, 陳士櫓出生于浙江東陽一個耕讀之家。 少年時, 親眼目睹日軍飛機對家鄉狂轟濫炸的他, 萌生了強烈的航空救國之志——“只有中國有了強大的空軍, 才能不受外敵欺侮!”1945年從西南聯大畢業後,

陳士櫓先後在清華大學、華東航空學院等校任教。 1958年自前蘇聯進修歸來, 他又隨華航西遷西安, 自此在祖國的西部大地, 一紮根便是近60個春秋。

回國翌年, 陳士櫓承擔起籌建西北工業大學宇航工程系的重任。 從航空到航太, 一字之別, 卻是從零開始。 陳士櫓和同事緊急趕赴北京學習取經, 又多方收集材料, 做好建系準備。 那段日子, 他們廢寢忘食、夙夜在公, 1959年底, 新的學系正式成立, 成為新中國宇航工程科技教育的首批院系。

上世紀60年代, 剛步入正軌的西工大宇航系面臨被撤並的風險。

“為了國家國防安全, 不能沒有航太專業!”面對壓力, 他奔走呼籲, 終於獲得支持, 西工大宇航系得以整建制保留。

這個當時全國航空院校中唯一沒有被撤並的宇航系, 保留了我國航太教育事業的“火種”, 為上世紀90年代航太事業大發展儲備了人才隊伍和研究力量。

多年來, 西工大航太學院(原宇航工程系)累計為國家培養了航空航太領域高級人才7000餘名, 許多人成為棟樑之才。

圖為陳士櫓院士正在指導學生(資料照片)。 圖片由西北工業大學提供

畢生治學, 追逐航太強國夢

1956年3月, 陳士櫓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入黨申請書中, 他深情寫道:“我要在科研上做出一份成績來, 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他用一生踐行了入黨時的承諾。

中國工程院院士于本水說, 陳士櫓開拓出“彈性飛行器飛行動力學及控制”這一新的學科分支, 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在重大專案中得到應用。

早在上世紀60年代擔任七機部顧問期間, 陳士櫓就將非定常氣動力、氣動彈性與控制、液體晃動等理論應用於工程型號中, 攻克了液體晃動及氣動彈性影響導彈和航天器這個“攔路虎”。

80年代末, 在我國第一代捆綁式火箭研製過程中, 陳士櫓及其團隊在沒有資料可借鑒的情況下,經過18個月夜以繼日的模擬驗證,建立起動力學模型,最終達到設計指標要求。

青絲到白髮,陳士櫓始終奮鬥在科研領域最前沿。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展載人飛船工程研製,為確保宇航員安全,必須掌握火箭故障檢測診斷技術。這一世界性難題的攻關專案,落到了陳士櫓和弟子們的頭上。

彼時,他已年逾古稀,但仍不斷提供理論和方法指導。在其指導下,西工大青年學者唐碩團隊最終確定了180多種故障模式,通過“半實物模擬”,提出周密解決方案。這一成果順利通過評審,幫助神舟五號飛船遨遊太空。

“陳先生的科研生涯,正是他堅守對党忠誠的理想信念、追逐航太強國夢的歷程。”如今已是西工大航太學院院長的唐碩說。

勤勉育人,高尚風範薪火相傳

作為航太教育事業的奠基人之一,陳士櫓畢生耕耘在教學科研一線,年逾花甲仍在給本科生上課,90多歲還在親自指導博士生。年過八旬時,他為自己定下規矩:每天至少寫500字的學術思考,這一習慣一直堅持到病重前。

一絲不苟、勤勉鑽研,陳士櫓的學生身上都有他的影子,這源自他近乎嚴苛的治學態度。我國第一位飛行力學博士、西工大原副校長袁建平回憶說,讀博期間,陳士櫓要求他每兩周提交一份所做研究的書面材料,以便提出進一步指導意見。

2013年,已93歲高齡的陳士櫓,視力、聽力大不如前。他的學生、西工大航太學院教授王志剛將自己指導的已反復修改過的博士生論文交給陳士櫓審閱。沒想到,幾天後,陳士櫓把他和博士生叫到家中,拿出幾張寫滿字跡的稿紙。原來,論文中一個公式推導過程有誤,陳士櫓戴上眼鏡,耐心講解這一錯誤。由於視線模糊,他的鼻尖幾乎貼到了稿紙上,看到此景,王志剛潸然淚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陳士櫓一生培養了56名碩士、博士,學生中湧現出一批國家的權威專家,不少人成為我國航太和國防科技領域的帶頭人。榮譽等身,陳士櫓卻始終克勤克儉,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於律己,將大愛播撒給他人。

研究了一輩子飛行器,陳士櫓出差時卻從沒有坐過飛機頭等艙,即便是坐經濟艙也要訂便宜的機票。除了體檢,他從未使用過院士可享有的醫療資源。“父親總是說,國家的錢,能省就一定要省。”女兒陳清怡說。而對自己的錢,陳士櫓卻很“大方”:他堅持為貧困學生、災區群眾和家鄉困難村民等捐款,僅2005年至2016年,匯款單就有100多張。

2016年3月15日,去世前一個月,陳士櫓完成了人生最後的心願——將畢生積蓄100萬元捐獻給學校,用於獎勵優秀學生。“父親說,我現在不能帶學生,不能搞科研,連出門都不方便,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積蓄捐獻出來,算是對航太事業最後的一點貢獻吧!”陳清怡說。

一個使用了超過60年的櫃子、一件穿了30多年的西服……見證了他生命的最後時刻。

“陳士櫓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嚴以律己、勤勉質樸的為人之道,無私奉獻、樂善好施的高尚境界,很好地傳承在他的學生身上。他塑造了學生的品格、品行和品味,是立德樹人的典範。”西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張煒說。(完)

陳士櫓及其團隊在沒有資料可借鑒的情況下,經過18個月夜以繼日的模擬驗證,建立起動力學模型,最終達到設計指標要求。

青絲到白髮,陳士櫓始終奮鬥在科研領域最前沿。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展載人飛船工程研製,為確保宇航員安全,必須掌握火箭故障檢測診斷技術。這一世界性難題的攻關專案,落到了陳士櫓和弟子們的頭上。

彼時,他已年逾古稀,但仍不斷提供理論和方法指導。在其指導下,西工大青年學者唐碩團隊最終確定了180多種故障模式,通過“半實物模擬”,提出周密解決方案。這一成果順利通過評審,幫助神舟五號飛船遨遊太空。

“陳先生的科研生涯,正是他堅守對党忠誠的理想信念、追逐航太強國夢的歷程。”如今已是西工大航太學院院長的唐碩說。

勤勉育人,高尚風範薪火相傳

作為航太教育事業的奠基人之一,陳士櫓畢生耕耘在教學科研一線,年逾花甲仍在給本科生上課,90多歲還在親自指導博士生。年過八旬時,他為自己定下規矩:每天至少寫500字的學術思考,這一習慣一直堅持到病重前。

一絲不苟、勤勉鑽研,陳士櫓的學生身上都有他的影子,這源自他近乎嚴苛的治學態度。我國第一位飛行力學博士、西工大原副校長袁建平回憶說,讀博期間,陳士櫓要求他每兩周提交一份所做研究的書面材料,以便提出進一步指導意見。

2013年,已93歲高齡的陳士櫓,視力、聽力大不如前。他的學生、西工大航太學院教授王志剛將自己指導的已反復修改過的博士生論文交給陳士櫓審閱。沒想到,幾天後,陳士櫓把他和博士生叫到家中,拿出幾張寫滿字跡的稿紙。原來,論文中一個公式推導過程有誤,陳士櫓戴上眼鏡,耐心講解這一錯誤。由於視線模糊,他的鼻尖幾乎貼到了稿紙上,看到此景,王志剛潸然淚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陳士櫓一生培養了56名碩士、博士,學生中湧現出一批國家的權威專家,不少人成為我國航太和國防科技領域的帶頭人。榮譽等身,陳士櫓卻始終克勤克儉,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於律己,將大愛播撒給他人。

研究了一輩子飛行器,陳士櫓出差時卻從沒有坐過飛機頭等艙,即便是坐經濟艙也要訂便宜的機票。除了體檢,他從未使用過院士可享有的醫療資源。“父親總是說,國家的錢,能省就一定要省。”女兒陳清怡說。而對自己的錢,陳士櫓卻很“大方”:他堅持為貧困學生、災區群眾和家鄉困難村民等捐款,僅2005年至2016年,匯款單就有100多張。

2016年3月15日,去世前一個月,陳士櫓完成了人生最後的心願——將畢生積蓄100萬元捐獻給學校,用於獎勵優秀學生。“父親說,我現在不能帶學生,不能搞科研,連出門都不方便,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積蓄捐獻出來,算是對航太事業最後的一點貢獻吧!”陳清怡說。

一個使用了超過60年的櫃子、一件穿了30多年的西服……見證了他生命的最後時刻。

“陳士櫓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嚴以律己、勤勉質樸的為人之道,無私奉獻、樂善好施的高尚境界,很好地傳承在他的學生身上。他塑造了學生的品格、品行和品味,是立德樹人的典範。”西北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張煒說。(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