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7,,最新涉農政策

農質發〔2017〕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畫單列市農業(農牧、農村經濟)、農機、畜牧、獸醫、農墾、農產品加工、漁業(水利)廳(局、委、辦),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局、水產局,

部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 穩步提升農產品品質安全水準, 確保農業產業健康發展和公眾“舌尖上的安全”, 我部研究編制了《“十三五”全國農產品品質安全提升規劃》。 現印發你們, 請結合實際, 認真貫徹執行。

農業部

2017年3月8日

“十三五”全國農產品品質安全提升規劃

農產品品質安全關係公眾身體健康和農業產業發展, 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 對強化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提升農產品品質安全水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十三五”國家食品安全規劃》和《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部署要求,

制定本規劃。

一、“十二五”農產品品質安全工作進展

“十二五”時期, 各級農業部門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 緊緊圍繞“兩個千方百計、兩個努力確保、兩個持續提高”目標, 堅持產管並舉, 全面強化農產品品質安全工作, 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

2015年全國蔬菜、畜禽和水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為96.1%、99.4%和95.5%, 分別比“十一五”末提高3.0、0.3和4.2個百分點;5年間沒有發生重大農產品品質安全事件, 重大活動保障有力。 農產品品質安全形勢總體平穩向好, 為農業農村經濟實現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增效做出了貢獻。

——監管隊伍基本構建。 全國所有省(區、市)、86%的地市、75%的縣(區、市)、97%的鄉鎮建立了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機構, 落實監管人員11.7萬人。 30個省(區、市)、276個地市和2332個縣(區、市)開展了農業綜合執法。 組織開展全國農產品檢測技術比武練兵活動, 不斷提高執法檢測的能力和水準。 深化實施全國農產品品質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規劃, 支援建設部、省、地、縣四級農產品質檢機構3332個, 落實檢測人員3.5萬人,

每年承擔政府委託檢測樣品量1260萬個。

——標準化生產全面啟動。 制定農藥殘留限量標準4140項、獸藥殘留限量標準1584項, 基本覆蓋我國常用農獸藥品種和主要食用農產品。 制定發佈農業行業標準5121項,各地制定農業生產技術規範1.8萬項。 創建園藝作物標準園、熱帶作物標準化生產示範園、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場和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10059個, 創建標準化示範縣185個。 全國有效期內的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誌產品總數達到10.7萬個。

——執法監管深入推進。 持續實施農藥、“瘦肉精”、生鮮乳、獸用抗菌藥、水產品、生豬屠宰、農資打假等專項治理行動。 全國共查處各類問題17萬餘起, 查處案件6.8萬件。 三聚氰胺連續7年監測全部合格, “瘦肉精”監測合格率處於歷史最好水準。

國家例行監測範圍擴大到151個大中城市、117個品種、94項指標, 基本涵蓋主要城市、產區、品種和參數。 各地例行監測工作全面啟動, 監督抽查和專項監測依法開展。

——應急處置水準大幅提高。 考核認定100家農產品品質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和145家風險評估實驗站, 對隱患大、問題多的農產品品種和環節組織開展農產品品質安全專項評估, 廣泛開展農產品品質安全政策諮詢、科普解讀、熱點回應、宣傳培訓等工作。 建立全天候輿情監測制度和上下聯動、區域協同、聯防聯控的應急機制, 妥善處置農產品品質安全突發問題。

——品質安全縣創建扎實開展。 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 全面開展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縣創建, 命名首批107個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縣,30個省同步開展了省級創建工作,創建省級農產品品質安全縣477個。推動各地落實責任、加大投入、創新機制,大力推進監管體系建設、標準化生產、全鏈條監管、全程可追溯管理和誠信體系建設。

——監管制度機制逐步理順。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了《食品安全法》,國務院對食品安全監管體制進行重大調整。農業部、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簽訂了農產品品質安全全程監管合作協定,聯合印發了加強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工作指導意見,厘清職責分工,建立無縫銜接工作機制。農業部加快推進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追溯管理資訊平臺建設,組織各地開展追溯試點,努力建立“從農田到餐桌”全鏈條監管體系。

但同時,農產品品質安全問題和風險隱患仍然存在,農獸藥殘留超標和產地環境污染問題在個別地區、品種和時段還比較突出。由於農產品品質安全工作起步晚、基礎弱,基層缺人員、缺經費、缺手段的情況仍較普遍,個別地方監管責任不落實、工作難到位的現象時有出現。公眾對農產品的要求已從過去只求吃飽變成吃好、吃得安全放心和營養健康,農產品品質安全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農業現代化需要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持品質興農,把農產品品質安全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農業和健康中國的重要任務,堅持“產出來”“管出來”兩手抓、兩手硬,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綠色化發展、規模化經營、品牌化創建、法制化監管,帶動農業轉型升級,提高品質效應,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國國情和農情的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模式,切實保障農業產業健康發展和公眾“舌尖上的安全”。

(二)基本原則

1.源頭治理,全程管控。強化農產品產地安全管理,綜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嚴格農業投入品監管,大力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綠色化、規模化、品牌化生產,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品質管控體系。

2.突出重點,風險防範。抓住農產品品質安全領域矛盾最突出、需求最迫切的重大問題,集中力量實施專項整治。開展農產品品質安全風險監測、風險評估和風險預警,努力消除隱患和防患於未然。

3.部門聯動,分級負責。界定責任分工,加強部門協調配合,消除監管空白,形成監管合力。全面落實屬地管理責任,提升生產經營主體責任意識。

4.創新驅動,社會共治。推進農產品品質安全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充分運用大資料與現代資訊技術,積極探索有效監管模式。加快農業信用體系建設,調動各方面參與農產品品質安全工作,形成社會共治格局。

(三)發展目標

力爭通過5年努力,全面提升農產品品質安全源頭控制能力、標準化生產能力、風險防控能力、追溯管理能力和執法監管能力。

——農產品品質安全水準穩步提升,主要農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系統性、區域性的問題隱患得到有效解決,違法違規行為明顯遏制,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品質安全事件。

——農獸藥殘留限量標準總數達到1萬項,覆蓋所有批准使用的農獸藥品種和相應農產品;全國“菜籃子”主產縣規模以上生產主體基本實現標準化生產。“三品一標”年均增長6%以上。

——全國農產品品質安全追溯體系基本建立,農業產業化國家和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有條件的“菜籃子”產品及“三品一標”規模生產主體率先實現可追溯,品牌影響力逐步擴大,生產經營主體的品質安全意識明顯增強。

——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縣創建基本覆蓋“菜籃子”大縣,探索形成因地制宜、產管並舉、全程控制的縣域監管模式。

三、主要任務

(一)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

1.完善標準體系。實施《加快完善農獸藥殘留標準體系行動方案》,加快制定農獸藥殘留、畜禽屠宰、飼料安全、農業轉基因等國家標準,完善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和依法行政的行業標準,基本實現農產品生產有標可依、產品有標可檢、執法有標可判。支持地方加強標準集成轉化,制定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相配套的生產操作規程,讓農民易學、易懂、易操作。鼓勵規模生產主體制定品質安全內控制度,實施嚴于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企業標準。積極參與或主導制定國際食品法典等國際標準,開展技術性貿易措施官方評議,加快推進農產品品質安全標準和認證標識國際互認。

2.強化標準實施。開展農業標準化示範區(縣)創建和園藝作物、畜禽水產養殖、畜禽屠宰加工標準化示範創建。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創建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園(區)、示範鄉(鎮)、示範場(企業、合作社),推動全國“菜籃子”大縣的規模種養基地全程按標生產。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示範園(區)率先實行標準化生產,通過“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等多種方式發展規模經營,建立品質安全聯盟,帶動千家萬戶走上規範安全生產軌道。把農產品品質安全知識納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農業職業教育、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等培訓計畫,每年培訓100萬人次以上。

3.推進“三品一標”發展。加快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積極發展綠色食品,因地制宜發展有機農產品,穩步發展地理標誌農產品,打造一批知名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農產品品牌,以品牌化引領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創建“三品一標”生產基地,全面推行品質追溯管理,推動規模生產經營主體發展“三品一標”。借助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和網路電商平臺,開展“三品一標”宣傳推介,提高安全優質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佔有率。嚴格“三品一標”產品的准入條件,加強“三品一標”證後監管,提高“三品一標”品牌公信力。

(二)扎實推進全程執法監管

1.加強產地環境治理。堅定不移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強化廢舊農膜、秸稈、畜禽糞便綜合利用,切斷污染物進入農田的鏈條。完善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網路,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與對應農產品品質安全協同監測評估,切實摸清污染底數。根據監測結果推行產地分級管理,加強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實施耕地品質保護與提升行動,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水資源,保證農業種養殖用水安全。

2.嚴格投入品監管。深入開展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和獸用抗菌藥治理行動,實施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計畫,推行統防統治、綠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養殖和高效低毒農獸藥使用等品質控制技術。嚴格農業投入品登記許可制度,依法推行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和實名購買,指導農資生產經營者建立電子化購銷台賬。構建農資打假省際協調聯動網路,實行假劣農資案件線索共用、案件通報、聯防聯控,強化大要案件查處。

3.強化生產督導巡查。開展日常巡查檢查,督促生產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合理用藥、科學施肥,落實禁限用規定和休藥間隔期、生產記錄等制度。推動縣級以上農業部門建立規模生產經營主體監管名錄,根據風險監測和日常巡查情況實施風險分級管理,對違法主體增加抽檢頻次,情節嚴重的列入黑名單實行聯合懲戒。發揮鄉鎮監管服務機構和村級協管員作用,構建網格化監管體系,對普通散戶開展巡查指導和宣傳引導,實現監管工作縣、鄉、村三級全覆蓋。加強農產品從採收到進入批發市場、零售市場和加工企業前收貯運環節的監管,採取品質追溯、安全承諾、出具合格證等方式,督促收貯運主體自覺履行責任。

4.深化專項整治。聚焦非法添加、違禁使用、制假售假、私屠濫宰等突出問題,開展農產品品質安全專項治理行動,保持高壓態勢,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切實解決面上存在的風險隱患。對風險高、隱患大的農產品,在重點環節、重點時段和重點區域加大執法抽檢頻次,定期曝光典型案例,有效形成執法監管的震懾力。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按照有關法律規定和司法解釋嚴懲重處違法犯罪行為。嚴格生豬定點屠宰和奶站管理,全面落實畜禽屠宰企業、奶站品質安全主體職責,落實屠宰進場檢查登記、肉品檢驗、“瘦肉精”自檢等制度。健全病死畜禽水產品和不安全農產品無害化處理制度,認真落實畜禽無害化處理措施。

(三)全面強化風險監測評估預警

1.健全監測網路。科學界定各級農業部門農產品品質安全監測職責,宣導部省以風險監測為主,省地以監督抽查為主,縣鄉以速測篩查為主,避免上下一般粗、監測指標重疊、監測物件重複。依法推進政府購買協力廠商檢測服務。制定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品質安全監測計畫,形成以國家為龍頭、省為骨幹、地市為基礎、縣鄉為補充的農產品品質安全監測網路。深化農產品品質安全例行監測和監督抽查,深入實施農獸藥殘留、水產品藥物殘留、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監控計畫,增加監測樣本量,保證監測工作的代表性、連續性和系統性。建立監督抽查發現問題、查處問題的激勵機制。加強監測結果的會商分析,建立監測資訊報告制度,逐步實現全國農產品品質安全監測資訊互聯互通、監測資料統一共用、監測結果互認共用。

2.推進風險評估。深入實施農產品品質安全風險評估計畫,將“菜籃子”和大宗糧油產品全部納入評估範圍,摸清風險因數種類、危害程度、產生原因,跟進實施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提出各類農產品全程管控的關鍵點及技術規範和標準制修訂建議。各地結合產業實際,逐個品種開展風險隱患摸底排查,有針對性地採取管控措施,推動風險評估服務於產業發展和執法監管。依託農產品主產區(基地、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規劃設定一批農產品品質安全風險評估國家觀測點,動態觀測農產品品質安全風險隱患消長變化情況及趨勢。全面開展農產品營養功能和品質規格評價,為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和綠色優質農產品品牌創建提供技術支撐,指導優質農產品品牌化發展,引導居民科學膳食和健康消費。

3.加強應急處置。制定和修訂農產品品質安全應急預案,明確任務分工,完善相關應急程式和制度,建立快速反應、資訊通暢、上下協同、跨區聯動的應急機制。配備必要的裝備和物資,強化指揮調度能力建設,經常性開展演練和培訓,切實提升全系統應急保障水準。強化輿情監測和分析研判,及時掌握輿情動態,做到心中有數、快速反應。加強應急值守,有力有序有效處置各類突發問題,及時消除風險隱患,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4.強化風險交流。

(四)加快建設追溯體系

1.推進平臺建設。實施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追溯管理資訊平臺建設專案,完善追溯管理核心功能。按照“互聯網+農產品品質安全”理念,拓寬追溯資訊平臺應用,擴充監測、執法、輿情、應急、標準、誠信體系和投入品監管等業務模組,建設高度開放、覆蓋全國、共用共用、通查通識的智慧化監管服務資訊平臺。出臺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追溯管理辦法,建立統一的編碼標識、資訊採集、平臺運行、資料格式、介面規範等關鍵技術標準和主體管理、追溯賦碼、索證索票等追溯管理制度。推動各地、各行業已建的追溯平臺與國家追溯資訊平臺實現對接,實現追溯體系上下貫通、資料融合。

2.實施追溯管理。組織部分基礎條件好的省份開展追溯資訊平臺試運行工作。選擇蘋果、茶葉、生豬、生鮮乳、大菱鮃等農產品統一開展追溯試點。優先將國家級和省級龍頭企業以及農業部門支援建設的各類示範基地納入追溯管理。鼓勵有條件的規模化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建立企業內部運行的追溯系統,帶動追溯工作全面展開,實現農產品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資訊可查詢、責任可追究。積極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強化生產經營主體責任。探索追溯工作與專案支援相掛鉤的工作機制,爭取追溯試點獎補政策,鼓勵社會資本介入,為規模生產經營主體配備追溯必需的資訊化設備,調動其開展追溯的積極性。發揮追溯機制倒逼作用,推動生產經營者增強自律意識,自覺落實安全控制措施,更好地樹立品牌形象,提高市場競爭力,促進產業提質增效。

3.推動智慧監管。利用互聯網、大資料、雲計算與智慧手機等新型資訊技術成果,探索運用“機器換人”“機器助人”等網路化、數位化新技術和新型監管方法,推動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方式改革創新。借助互聯網監管服務平臺、手機終端APP、手持執法記錄儀和移動巡檢箱等設施設備,實現即時監管和風險預警,切實提升監管效能。加強資料收集挖掘和綜合分析,探索農產品品質安全大資料分析決策,研判趨勢規律,鎖定監管重點,實行精准監管。

(五)深入推進品質安全縣創建

1.擴大創建規模。繼續抓好首批創建試點工作,根據創建總體安排並結合各地試點情況,進一步修改完善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縣創建活動方案、考核要求和管理辦法。按照縣創、省評、部公佈徵詢意見的方式,每年確定一批縣(區、市)作為創建試點單位,力爭“十三五”末覆蓋到所有“菜籃子”大縣。統籌建立品質安全縣創建扶持政策和激勵機制,加大項目安排、資金投入等方面傾斜力度,為創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提升創建水準。加強創建工作的調研督導和宣傳培訓,督促試點縣(區、市)人民政府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加大投入力度,實施全程監管,創新制度機制,提高監管能力和水準,真正做到生產標準化、發展綠色化、經營規模化、產品品牌化、監管法制化,率先實現網格化監管體系全建立、規模基地標準化生產全覆蓋、從田頭到市場到餐桌的全鏈條監管、主要農產品品質全程可追溯和生產經營主體誠信檔案全建立。加強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縣命名後的監督管理,實行定期考核、動態管理,對考核不合格或發生重大農產品品質安全事故的,嚴格執行退出機制,保證農產品品質安全縣的示範引領和公信力。

3.發揮輻射帶動作用。鼓勵各創建試點單位針對監管重點難點問題,形成一批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做法,把品質安全縣打造成“標準化生產、全程監管、監管體系建設和社會共治”的四個樣板區。加強對創建工作的統籌調度,及時轉化創建成果,推廣好經驗好做法,充分發揮品質安全縣創建的示範輻射帶動作用。鼓勵各地因地制宜開展省級農產品品質安全縣創建和農產品品質安全鄉(鎮)創建,調動各方面資源共同參與創建工作,營造人人關心、人人參與、共建共用的良好氛圍。

(六)著力加強監管隊伍能力建設

1.健全監管隊伍。全面落實國辦《關於加強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13〕106號),建立健全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機構,“菜籃子”大縣全部建立監管機構,充實監管人員,落實監管經費。推進鄉鎮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統一明確鄉鎮監管站(所)的機構職能、人員配備、設施能力、管理制度和工作開展等要求,通過“特崗計畫”等方式為鄉鎮充實一批專業技術人員。支援有條件的地區,加快配備村級農產品品質安全協管員,協助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和督導巡查工作。加強農業綜合執法隊伍建設,將農產品品質安全作為農業綜合執法重要任務。組織開展農產品品質安全法律法規、標準、認證、品質安全縣創建、追溯管理、應急處置等培訓。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學習借鑒國外風險評估、全程控制先進技術,培養農產品品質安全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專業人才。

2.提升檢測能力。加強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和運行管理,加快投資建設專案實施進度,強化已驗收專案質檢機構的資質認定與考核,督促地方充實檢測人員,落實工作經費。按照大農業架構和綜合建設方向,穩步推進農業系統檢驗檢測資源整合,逐步形成與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相互銜接、並行共用的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品質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積極推動實施農產品品質安全檢測員職業資格制度,開展農產品品質安全檢測技術比武、崗位練兵和技術培訓,不斷提升檢測人員的能力素質和技術水準。

3.加強硬體裝備配置。實施農產品品質安全工程,強化農業執法監管能力建設,建立省級監管指揮調度中心和縣級追溯點。改善監管條件,逐步為縣級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機構配備日常巡查、執法交通、案件受理、取證檢測等裝備,根據需求配備必要的不合格農產品無害化處理設備,加強基層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機構辦公場所標準化建設,重點建設提升50家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和50家主產區農產品品質安全風險評估實驗站的評估能力。

4.強化科技支撐。實施農產品品質安全科技創新戰略,將農產品品質安全納入國家重大科學研究重點,開展農產品品質安全全程控制技術研究,研發快速、精准、便捷的農產品品質安全監測評估技術、分析方法、標準物質和儀器設備,研究建立農產品等級規格品質標樣和資料庫。積極推進農產品品質安全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和各大類農產品品質安全與營養品質評價研究崗位的設立,擴充一批農產品品質安全學科重點實驗室和科學資料中心(分中心)。強化農產品品質安全科研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省級農產品品質安全專業技術研究機構全覆蓋和整建制研究能力提升,推動地方設立農產品品質安全科技規劃項目。鼓勵和支持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公司、學會等積極參與推動農產品品質安全科技進步。

(七)健全完善制度機制

1.推動法制建設。加快推進《農產品品質安全法》修訂,儘快實現與新的《食品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有機銜接。不斷完善農業投入品、畜禽屠宰、監督抽查、品質追溯、風險評估、生產經營主體責任等法規制度,配套制定相關實施細則和管理規範。推動農產品品質安全地方立法,健全農產品品質安全全程監管法律制度。

2.加強協作聯動。強化與衛生計生、工商、食藥、公安等部門的協調配合,加強部門會商研判和協同合作,健全產地准出與市場准入、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構建聯席會商、資訊通報、案件移送、涉案產品處置等協作機制,聯合開展重大問題調研、重大問題整治和重大案件查處;動員和利用現有農業行政、執法、檢測、“三品一標”、風險評估、科研推廣等公共資源,聚焦重點任務,落實監管責任,加快推動形成上下貫通、相互聯動的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工作機制。

3.實施社會共治。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督,建立農產品品質安全和農資打假舉報投訴獎勵制度,暢通投訴舉報管道。依法公開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監督抽查等資訊,實現監管工作透明公開。推進農產品品質安全信用和農業征信體系建設,構建農產品品質安全信用資料庫,完善信用資訊歸集、共用、公開、應用機制。鼓勵相關行業協會開展信用評價和行業自律,引導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自覺遵守農產品品質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規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農業部門要將農產品品質安全作為品質興農、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現代農業建設和保障公眾健康的重要內容,納入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統籌推進。各地要結合本地區、本行業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農產品品質安全提升規劃或發展意見,細化目標任務,明確職責分工,加大推進力度。

(二)加大政策扶持。積極爭取發改、財政、科技等部門支持,加大農產品品質安全執法監督、風險評估、例行監測、監督抽查、投入品管理、標準制修訂和品質安全縣創建等工作的支援力度,推動建立農產品品質安全縣、“三品一標”、農產品品質追溯等財政獎補政策。探索建立政府、企業、社會等多元化的農產品品質安全投入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推動農產品品質安全事業。

(三)強化責任落實。按照“守土有責、黨政同責”要求,進一步明確和夯實地方政府對農產品品質安全屬地管理責任。研究制定農產品品質安全執法監管規範,細化責任分工,通過簽訂責任狀、致函、約談、通報等形式,推動逐級監管責任落實。加強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宣教培訓,提高其誠信守法意識和品質安全管理水準,落實生產經營主體責任。健全責任追究機制,堅決懲治監管不作為、亂作為現象,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四)嚴格考核評價。推動各地將農產品品質安全工作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範圍,對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機構建立、品質安全縣創建、品質安全追溯管理、農業投入品執法、“三品一標”發展、例行監測、督導檢查、條件保障和經費預算落實等重要指標進行量化考核。對工作表現突出、成效優異的單位和個人,適時予以表揚。農業部將加強對本規劃實施情況的督導檢查,定期組織考核評價。

命名首批107個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縣,30個省同步開展了省級創建工作,創建省級農產品品質安全縣477個。推動各地落實責任、加大投入、創新機制,大力推進監管體系建設、標準化生產、全鏈條監管、全程可追溯管理和誠信體系建設。

——監管制度機制逐步理順。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了《食品安全法》,國務院對食品安全監管體制進行重大調整。農業部、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簽訂了農產品品質安全全程監管合作協定,聯合印發了加強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工作指導意見,厘清職責分工,建立無縫銜接工作機制。農業部加快推進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追溯管理資訊平臺建設,組織各地開展追溯試點,努力建立“從農田到餐桌”全鏈條監管體系。

但同時,農產品品質安全問題和風險隱患仍然存在,農獸藥殘留超標和產地環境污染問題在個別地區、品種和時段還比較突出。由於農產品品質安全工作起步晚、基礎弱,基層缺人員、缺經費、缺手段的情況仍較普遍,個別地方監管責任不落實、工作難到位的現象時有出現。公眾對農產品的要求已從過去只求吃飽變成吃好、吃得安全放心和營養健康,農產品品質安全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農業現代化需要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持品質興農,把農產品品質安全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農業和健康中國的重要任務,堅持“產出來”“管出來”兩手抓、兩手硬,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綠色化發展、規模化經營、品牌化創建、法制化監管,帶動農業轉型升級,提高品質效應,逐步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國國情和農情的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模式,切實保障農業產業健康發展和公眾“舌尖上的安全”。

(二)基本原則

1.源頭治理,全程管控。強化農產品產地安全管理,綜合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嚴格農業投入品監管,大力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綠色化、規模化、品牌化生產,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品質管控體系。

2.突出重點,風險防範。抓住農產品品質安全領域矛盾最突出、需求最迫切的重大問題,集中力量實施專項整治。開展農產品品質安全風險監測、風險評估和風險預警,努力消除隱患和防患於未然。

3.部門聯動,分級負責。界定責任分工,加強部門協調配合,消除監管空白,形成監管合力。全面落實屬地管理責任,提升生產經營主體責任意識。

4.創新驅動,社會共治。推進農產品品質安全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充分運用大資料與現代資訊技術,積極探索有效監管模式。加快農業信用體系建設,調動各方面參與農產品品質安全工作,形成社會共治格局。

(三)發展目標

力爭通過5年努力,全面提升農產品品質安全源頭控制能力、標準化生產能力、風險防控能力、追溯管理能力和執法監管能力。

——農產品品質安全水準穩步提升,主要農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系統性、區域性的問題隱患得到有效解決,違法違規行為明顯遏制,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品質安全事件。

——農獸藥殘留限量標準總數達到1萬項,覆蓋所有批准使用的農獸藥品種和相應農產品;全國“菜籃子”主產縣規模以上生產主體基本實現標準化生產。“三品一標”年均增長6%以上。

——全國農產品品質安全追溯體系基本建立,農業產業化國家和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有條件的“菜籃子”產品及“三品一標”規模生產主體率先實現可追溯,品牌影響力逐步擴大,生產經營主體的品質安全意識明顯增強。

——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縣創建基本覆蓋“菜籃子”大縣,探索形成因地制宜、產管並舉、全程控制的縣域監管模式。

三、主要任務

(一)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

1.完善標準體系。實施《加快完善農獸藥殘留標準體系行動方案》,加快制定農獸藥殘留、畜禽屠宰、飼料安全、農業轉基因等國家標準,完善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和依法行政的行業標準,基本實現農產品生產有標可依、產品有標可檢、執法有標可判。支持地方加強標準集成轉化,制定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相配套的生產操作規程,讓農民易學、易懂、易操作。鼓勵規模生產主體制定品質安全內控制度,實施嚴于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企業標準。積極參與或主導制定國際食品法典等國際標準,開展技術性貿易措施官方評議,加快推進農產品品質安全標準和認證標識國際互認。

2.強化標準實施。開展農業標準化示範區(縣)創建和園藝作物、畜禽水產養殖、畜禽屠宰加工標準化示範創建。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創建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園(區)、示範鄉(鎮)、示範場(企業、合作社),推動全國“菜籃子”大縣的規模種養基地全程按標生產。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示範園(區)率先實行標準化生產,通過“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等多種方式發展規模經營,建立品質安全聯盟,帶動千家萬戶走上規範安全生產軌道。把農產品品質安全知識納入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農業職業教育、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等培訓計畫,每年培訓100萬人次以上。

3.推進“三品一標”發展。加快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積極發展綠色食品,因地制宜發展有機農產品,穩步發展地理標誌農產品,打造一批知名區域公共品牌、企業品牌、農產品品牌,以品牌化引領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創建“三品一標”生產基地,全面推行品質追溯管理,推動規模生產經營主體發展“三品一標”。借助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和網路電商平臺,開展“三品一標”宣傳推介,提高安全優質農產品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佔有率。嚴格“三品一標”產品的准入條件,加強“三品一標”證後監管,提高“三品一標”品牌公信力。

(二)扎實推進全程執法監管

1.加強產地環境治理。堅定不移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強化廢舊農膜、秸稈、畜禽糞便綜合利用,切斷污染物進入農田的鏈條。完善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網路,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與對應農產品品質安全協同監測評估,切實摸清污染底數。根據監測結果推行產地分級管理,加強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實施耕地品質保護與提升行動,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水資源,保證農業種養殖用水安全。

2.嚴格投入品監管。深入開展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和獸用抗菌藥治理行動,實施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計畫,推行統防統治、綠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養殖和高效低毒農獸藥使用等品質控制技術。嚴格農業投入品登記許可制度,依法推行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和實名購買,指導農資生產經營者建立電子化購銷台賬。構建農資打假省際協調聯動網路,實行假劣農資案件線索共用、案件通報、聯防聯控,強化大要案件查處。

3.強化生產督導巡查。開展日常巡查檢查,督促生產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合理用藥、科學施肥,落實禁限用規定和休藥間隔期、生產記錄等制度。推動縣級以上農業部門建立規模生產經營主體監管名錄,根據風險監測和日常巡查情況實施風險分級管理,對違法主體增加抽檢頻次,情節嚴重的列入黑名單實行聯合懲戒。發揮鄉鎮監管服務機構和村級協管員作用,構建網格化監管體系,對普通散戶開展巡查指導和宣傳引導,實現監管工作縣、鄉、村三級全覆蓋。加強農產品從採收到進入批發市場、零售市場和加工企業前收貯運環節的監管,採取品質追溯、安全承諾、出具合格證等方式,督促收貯運主體自覺履行責任。

4.深化專項整治。聚焦非法添加、違禁使用、制假售假、私屠濫宰等突出問題,開展農產品品質安全專項治理行動,保持高壓態勢,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切實解決面上存在的風險隱患。對風險高、隱患大的農產品,在重點環節、重點時段和重點區域加大執法抽檢頻次,定期曝光典型案例,有效形成執法監管的震懾力。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按照有關法律規定和司法解釋嚴懲重處違法犯罪行為。嚴格生豬定點屠宰和奶站管理,全面落實畜禽屠宰企業、奶站品質安全主體職責,落實屠宰進場檢查登記、肉品檢驗、“瘦肉精”自檢等制度。健全病死畜禽水產品和不安全農產品無害化處理制度,認真落實畜禽無害化處理措施。

(三)全面強化風險監測評估預警

1.健全監測網路。科學界定各級農業部門農產品品質安全監測職責,宣導部省以風險監測為主,省地以監督抽查為主,縣鄉以速測篩查為主,避免上下一般粗、監測指標重疊、監測物件重複。依法推進政府購買協力廠商檢測服務。制定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品質安全監測計畫,形成以國家為龍頭、省為骨幹、地市為基礎、縣鄉為補充的農產品品質安全監測網路。深化農產品品質安全例行監測和監督抽查,深入實施農獸藥殘留、水產品藥物殘留、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監控計畫,增加監測樣本量,保證監測工作的代表性、連續性和系統性。建立監督抽查發現問題、查處問題的激勵機制。加強監測結果的會商分析,建立監測資訊報告制度,逐步實現全國農產品品質安全監測資訊互聯互通、監測資料統一共用、監測結果互認共用。

2.推進風險評估。深入實施農產品品質安全風險評估計畫,將“菜籃子”和大宗糧油產品全部納入評估範圍,摸清風險因數種類、危害程度、產生原因,跟進實施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提出各類農產品全程管控的關鍵點及技術規範和標準制修訂建議。各地結合產業實際,逐個品種開展風險隱患摸底排查,有針對性地採取管控措施,推動風險評估服務於產業發展和執法監管。依託農產品主產區(基地、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規劃設定一批農產品品質安全風險評估國家觀測點,動態觀測農產品品質安全風險隱患消長變化情況及趨勢。全面開展農產品營養功能和品質規格評價,為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和綠色優質農產品品牌創建提供技術支撐,指導優質農產品品牌化發展,引導居民科學膳食和健康消費。

3.加強應急處置。制定和修訂農產品品質安全應急預案,明確任務分工,完善相關應急程式和制度,建立快速反應、資訊通暢、上下協同、跨區聯動的應急機制。配備必要的裝備和物資,強化指揮調度能力建設,經常性開展演練和培訓,切實提升全系統應急保障水準。強化輿情監測和分析研判,及時掌握輿情動態,做到心中有數、快速反應。加強應急值守,有力有序有效處置各類突發問題,及時消除風險隱患,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4.強化風險交流。

(四)加快建設追溯體系

1.推進平臺建設。實施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追溯管理資訊平臺建設專案,完善追溯管理核心功能。按照“互聯網+農產品品質安全”理念,拓寬追溯資訊平臺應用,擴充監測、執法、輿情、應急、標準、誠信體系和投入品監管等業務模組,建設高度開放、覆蓋全國、共用共用、通查通識的智慧化監管服務資訊平臺。出臺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追溯管理辦法,建立統一的編碼標識、資訊採集、平臺運行、資料格式、介面規範等關鍵技術標準和主體管理、追溯賦碼、索證索票等追溯管理制度。推動各地、各行業已建的追溯平臺與國家追溯資訊平臺實現對接,實現追溯體系上下貫通、資料融合。

2.實施追溯管理。組織部分基礎條件好的省份開展追溯資訊平臺試運行工作。選擇蘋果、茶葉、生豬、生鮮乳、大菱鮃等農產品統一開展追溯試點。優先將國家級和省級龍頭企業以及農業部門支援建設的各類示範基地納入追溯管理。鼓勵有條件的規模化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建立企業內部運行的追溯系統,帶動追溯工作全面展開,實現農產品源頭可追溯、流向可跟蹤、資訊可查詢、責任可追究。積極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強化生產經營主體責任。探索追溯工作與專案支援相掛鉤的工作機制,爭取追溯試點獎補政策,鼓勵社會資本介入,為規模生產經營主體配備追溯必需的資訊化設備,調動其開展追溯的積極性。發揮追溯機制倒逼作用,推動生產經營者增強自律意識,自覺落實安全控制措施,更好地樹立品牌形象,提高市場競爭力,促進產業提質增效。

3.推動智慧監管。利用互聯網、大資料、雲計算與智慧手機等新型資訊技術成果,探索運用“機器換人”“機器助人”等網路化、數位化新技術和新型監管方法,推動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方式改革創新。借助互聯網監管服務平臺、手機終端APP、手持執法記錄儀和移動巡檢箱等設施設備,實現即時監管和風險預警,切實提升監管效能。加強資料收集挖掘和綜合分析,探索農產品品質安全大資料分析決策,研判趨勢規律,鎖定監管重點,實行精准監管。

(五)深入推進品質安全縣創建

1.擴大創建規模。繼續抓好首批創建試點工作,根據創建總體安排並結合各地試點情況,進一步修改完善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縣創建活動方案、考核要求和管理辦法。按照縣創、省評、部公佈徵詢意見的方式,每年確定一批縣(區、市)作為創建試點單位,力爭“十三五”末覆蓋到所有“菜籃子”大縣。統籌建立品質安全縣創建扶持政策和激勵機制,加大項目安排、資金投入等方面傾斜力度,為創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提升創建水準。加強創建工作的調研督導和宣傳培訓,督促試點縣(區、市)人民政府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加大投入力度,實施全程監管,創新制度機制,提高監管能力和水準,真正做到生產標準化、發展綠色化、經營規模化、產品品牌化、監管法制化,率先實現網格化監管體系全建立、規模基地標準化生產全覆蓋、從田頭到市場到餐桌的全鏈條監管、主要農產品品質全程可追溯和生產經營主體誠信檔案全建立。加強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縣命名後的監督管理,實行定期考核、動態管理,對考核不合格或發生重大農產品品質安全事故的,嚴格執行退出機制,保證農產品品質安全縣的示範引領和公信力。

3.發揮輻射帶動作用。鼓勵各創建試點單位針對監管重點難點問題,形成一批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做法,把品質安全縣打造成“標準化生產、全程監管、監管體系建設和社會共治”的四個樣板區。加強對創建工作的統籌調度,及時轉化創建成果,推廣好經驗好做法,充分發揮品質安全縣創建的示範輻射帶動作用。鼓勵各地因地制宜開展省級農產品品質安全縣創建和農產品品質安全鄉(鎮)創建,調動各方面資源共同參與創建工作,營造人人關心、人人參與、共建共用的良好氛圍。

(六)著力加強監管隊伍能力建設

1.健全監管隊伍。全面落實國辦《關於加強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13〕106號),建立健全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機構,“菜籃子”大縣全部建立監管機構,充實監管人員,落實監管經費。推進鄉鎮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統一明確鄉鎮監管站(所)的機構職能、人員配備、設施能力、管理制度和工作開展等要求,通過“特崗計畫”等方式為鄉鎮充實一批專業技術人員。支援有條件的地區,加快配備村級農產品品質安全協管員,協助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和督導巡查工作。加強農業綜合執法隊伍建設,將農產品品質安全作為農業綜合執法重要任務。組織開展農產品品質安全法律法規、標準、認證、品質安全縣創建、追溯管理、應急處置等培訓。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學習借鑒國外風險評估、全程控制先進技術,培養農產品品質安全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專業人才。

2.提升檢測能力。加強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和運行管理,加快投資建設專案實施進度,強化已驗收專案質檢機構的資質認定與考核,督促地方充實檢測人員,落實工作經費。按照大農業架構和綜合建設方向,穩步推進農業系統檢驗檢測資源整合,逐步形成與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相互銜接、並行共用的全國統一的農產品品質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積極推動實施農產品品質安全檢測員職業資格制度,開展農產品品質安全檢測技術比武、崗位練兵和技術培訓,不斷提升檢測人員的能力素質和技術水準。

3.加強硬體裝備配置。實施農產品品質安全工程,強化農業執法監管能力建設,建立省級監管指揮調度中心和縣級追溯點。改善監管條件,逐步為縣級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機構配備日常巡查、執法交通、案件受理、取證檢測等裝備,根據需求配備必要的不合格農產品無害化處理設備,加強基層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機構辦公場所標準化建設,重點建設提升50家國家農產品品質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和50家主產區農產品品質安全風險評估實驗站的評估能力。

4.強化科技支撐。實施農產品品質安全科技創新戰略,將農產品品質安全納入國家重大科學研究重點,開展農產品品質安全全程控制技術研究,研發快速、精准、便捷的農產品品質安全監測評估技術、分析方法、標準物質和儀器設備,研究建立農產品等級規格品質標樣和資料庫。積極推進農產品品質安全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和各大類農產品品質安全與營養品質評價研究崗位的設立,擴充一批農產品品質安全學科重點實驗室和科學資料中心(分中心)。強化農產品品質安全科研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省級農產品品質安全專業技術研究機構全覆蓋和整建制研究能力提升,推動地方設立農產品品質安全科技規劃項目。鼓勵和支持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公司、學會等積極參與推動農產品品質安全科技進步。

(七)健全完善制度機制

1.推動法制建設。加快推進《農產品品質安全法》修訂,儘快實現與新的《食品安全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有機銜接。不斷完善農業投入品、畜禽屠宰、監督抽查、品質追溯、風險評估、生產經營主體責任等法規制度,配套制定相關實施細則和管理規範。推動農產品品質安全地方立法,健全農產品品質安全全程監管法律制度。

2.加強協作聯動。強化與衛生計生、工商、食藥、公安等部門的協調配合,加強部門會商研判和協同合作,健全產地准出與市場准入、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構建聯席會商、資訊通報、案件移送、涉案產品處置等協作機制,聯合開展重大問題調研、重大問題整治和重大案件查處;動員和利用現有農業行政、執法、檢測、“三品一標”、風險評估、科研推廣等公共資源,聚焦重點任務,落實監管責任,加快推動形成上下貫通、相互聯動的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工作機制。

3.實施社會共治。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督,建立農產品品質安全和農資打假舉報投訴獎勵制度,暢通投訴舉報管道。依法公開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監督抽查等資訊,實現監管工作透明公開。推進農產品品質安全信用和農業征信體系建設,構建農產品品質安全信用資料庫,完善信用資訊歸集、共用、公開、應用機制。鼓勵相關行業協會開展信用評價和行業自律,引導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自覺遵守農產品品質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規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農業部門要將農產品品質安全作為品質興農、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現代農業建設和保障公眾健康的重要內容,納入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統籌推進。各地要結合本地區、本行業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農產品品質安全提升規劃或發展意見,細化目標任務,明確職責分工,加大推進力度。

(二)加大政策扶持。積極爭取發改、財政、科技等部門支持,加大農產品品質安全執法監督、風險評估、例行監測、監督抽查、投入品管理、標準制修訂和品質安全縣創建等工作的支援力度,推動建立農產品品質安全縣、“三品一標”、農產品品質追溯等財政獎補政策。探索建立政府、企業、社會等多元化的農產品品質安全投入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推動農產品品質安全事業。

(三)強化責任落實。按照“守土有責、黨政同責”要求,進一步明確和夯實地方政府對農產品品質安全屬地管理責任。研究制定農產品品質安全執法監管規範,細化責任分工,通過簽訂責任狀、致函、約談、通報等形式,推動逐級監管責任落實。加強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宣教培訓,提高其誠信守法意識和品質安全管理水準,落實生產經營主體責任。健全責任追究機制,堅決懲治監管不作為、亂作為現象,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四)嚴格考核評價。推動各地將農產品品質安全工作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範圍,對農產品品質安全監管機構建立、品質安全縣創建、品質安全追溯管理、農業投入品執法、“三品一標”發展、例行監測、督導檢查、條件保障和經費預算落實等重要指標進行量化考核。對工作表現突出、成效優異的單位和個人,適時予以表揚。農業部將加強對本規劃實施情況的督導檢查,定期組織考核評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