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懷念家鄉的的古井

作者:楊進峰

我的家鄉在陝西楊淩, 屬於關中平原。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 家鄉還很貧窮, 機井很少, 而且常常停電無法抽水, 農民吃水, 主要依靠村中的那口古井。

古井井口直徑約有一米, 井口四周鋪著青石, 青石油光瓦亮。 父親說, 聽他的爺爺說, 這口古井在他爺爺的爺爺時就有, 至於什麼年代挖的, 已經沒有人能說得清楚。 從井口四周鋪的青石被人踩得平坦而光亮的程度能夠見證, 古井絕對是有年頭了。

在我童年時, 每天從早到晚, 來古井打水的人都排著長隊。 大家有說有笑, 議論著自己的所見所聞和奇人秩事,

可以說, 那時人們生活中所獲取的資訊, 大都來源於這裡。 男人們排隊時, 還會掏出煙袋, 很俐落地用紙張卷出一支煙來抽。 井口上架的轆轤從早到晚發出吱嘎吱嘎的聲音, 猶如一曲美妙的音樂, 吟唱著人們生中的若于樂。 無論是硬朗的漢子, 還是玲瓏嬌小的村姑, 都會很麻利地把滿滿地一桶水搖出水面, 待兩隻桶被打滿後, 再用一根扁擔挑起, 顫顫微微腳步平穩而輕盈, 腰板都會挺得很直。 你來我往, 簡直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每每遇到幾個月的天旱, 生產隊這才動用機井抽水澆灌農田。 澆灌農田的機井離村莊很遠, 有三公里的路程。 此時, 不論男女老幼, 都會挑著水桶去機井打水。 人們已經意識到, 機井抽出來的水遠比這口古井打來的水清澈甘甜。

我還記得, 人們對那口古井是非常敬畏的。 在那個年代, 正在破除封建迷信, 可逢年過節, 依然有老人在夜幕時偷偷帶著香和食品的古井阱上供, 還會跪下磕幾個頭, 起身再作個揖。 母親說, 老人們是在拜井龍王,

希望井龍王能夠賜福村民, 讓井水永遠清澈甘甜, 永不枯竭。

家鄉人對古井四周的衛生更為重視, 絕對不允許在離井三十米內堆放垃圾和牲口糞便, 就連小孩子內急, 也絕不允許在古井附近大小便。 曾有一名婦女抱著不到一歲大的孩子路過古井時, 因孩子內急, 便就地讓孩子撒尿, 被村人看到, 當下指責婦女缺少素養。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 家鄉五個生產隊共修建了一個水塔, 並給每個村莊都接通了一個自來水龍頭。 雖然有了自來水, 但供水的時間卻很短。 由於村莊多, 用水量大, 每天早六點供水, 最多到九點就沒水啦。 所以, 每天供水時段, 不論人們有多忙, 都會排著長去打水, 誰也不願再吃古井裡的水。 此時的古井,

幾乎成了擺設。

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 在外已工作了三年的我回到家鄉, 看到家鄉每村都有了自己的水塔, 自來水已經是全天二十四小時供水, 此時的人們已遺忘了古井。 我特意去看了那口古井, 它早已失去昔日的繁華, 殘破的轆轤上沒了井繩, 時不時會有小鳥落在轆轤的頂端, 發出幾聲鳴叫, 那叫聲仿佛是在訴說著古井的往昔。

如今, 家鄉的自來水早已接到了每個家庭的鍋臺上, 而那口解決了幾代人飲水問題的古井, 因在此地建了農家樂早已被填平。

古井是時代的象徵, 是歷史的見證,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 古老的生活方式必然會被文明所淘汰。 儘管如此, 我至今還懷念兒時曾經哺育過我的那口古井,

因為它畢竟養育過我。

致讀者:如果您比較喜歡這篇文章, 請幫忙轉發、點贊、收藏……點關注, 更豐富, 您的支援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