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把理想生活過成現實的人 都做了這3件事

我們常常講現實和理想的差距, 你有認真想過為什麼嗎?今天的這篇文章是想要引導大家複盤一下過去是生活, 並重新規劃。

是時候迎來理想的自己和新生活的時候了。

全文3614字, 八妹讀了大概3分鐘, 讀完之後, 希望能給你一些指導意見~

文:金融八卦女專欄作者 思小妞

2017年已過三分之一, 四月初我複盤自己在年初定下的計畫時發現目標實現的一塌糊塗:

年初買了鋼筆字帖打算練字, 至今一個字都沒開始寫;

原本打算三月份開始恢復游泳, 一個月過去了游泳卡還沒辦;

放在案頭和Kindle裡的書三周過去了,

一本都沒看完。

還有更多新年伊始時許下的那些美好願景:每週末做一道新菜給家人吃、春天到來的時候要和朋友去附近的公園BBQ、帶父母去紐約旅遊……

總之, 複盤下來, 結果令人絕望。

然後我又回想了當初自己大學畢業時為自己制定的人設:

想要成為更自信的女性, 沒做到;

想要有一定的積蓄讓家人過得更好, 沒做到;

想要成為職業領域裡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沒做到;

十年過去了, 我發現自己離想要變成的人、想要追求的生活越來越遠。

和身邊的同事、朋友、老同學閒聊時, 大家也都無一不再感歎。 當初想成為記者的最後陪老公創業開了裝潢公司;當初最討厭當老師的, 最後回到老家教書育人;當初要享受青春和戀愛的,

最後早早嫁作人婦成為兩個孩子的媽。

時光沒能讓我們變成當初預想中的那個人, 而生活似乎也不受控制的在一點點偏離預期中的軌道。

究竟是什麼讓我們“跑偏”了?反省自己這十年的經歷, 我得出以下五種思維和行為方式, 它們讓我們與自己想要的一切拉開了距離。

一、總是沉陷於過去

我的鄰居小欣曾是個天才少女, 小學我才剛開始學加減法, 她就已經在心算比賽中拿了一等獎;臨近中考前一個月她和父母出去旅遊三周, 照樣能考到全市最好的中學;高中期間在不忘記打CS和癡迷金庸武俠小說的同時還能保持排名位列年級前三, 然後去了國內前五的大學。 在所有人看來, 小欣註定是那個要在大城市宏圖大展、賺著高薪、成為精英式的人。

大學畢業後, 小欣考取了家鄉海關的公務員, 負責給進出口的文件蓋章, 然後就是結婚、生子、懷二胎, 生活過得四平八穩。

可當大家聊起工作和近況, 她要麼沉默以對、要麼就是簡單的“還行”倆字。

一個總喜歡緬懷過去的人, 他的現在多半過得不太有意思。

有一個觀點叫“Andy Warhol's Fifteen Minutes”:每個人一生中都有成名15分鐘的機會。 喜歡深陷在過去的人多數時候都在調頭追逐舊時光裡的好滋味, 比如, 幸福、有愛、感動、成功, 他們一生的高度也只能永遠卡在過去那“15分鐘”裡。

更何況, 有時我們也會回味那些不好的事情。 那些錯過的、失去的、遺憾的人和事, 頻繁出現在腦海中, 除了一再提醒自己無能外, 附帶著還會產生悔恨心理。

心理學研究證實, “悔恨”是最徒勞的一種心理, 它會讓你陷入對往事的糾結中, 既無法著眼於深刻的自省, 又無法對嚮往的未來進行細緻合理的規劃, 所以, 你只能在“本該怎樣卻終未怎樣”的怪圈裡耗費時間和精力。 人在這種擠壓和撕扯下, 容易產生怨恨。

二、歸咎外物, 從不內省

有時候, 我們偏離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因為太喜歡在別人和外物身上“挑剔”。

以前人們提起首富比爾.蓋茨都會說他靠智謀和勇氣改變了世界, 現在更多的聲音變成了“他母親是IBM的董事”;以前人們提起巴菲特會說他出神入化的投資技術和終身熱愛閱讀的習慣, 現在更多的聲音變成了“他父親是國會議員”。

都是事實, 可天底下的富/官二代那麼多,

能成為首富和次首富的為什麼只有他們倆?

我們不再願意“向內看”, 去反省一件事情辦砸了是不是自己沒有努力?方向錯了?準備不夠?而是喜歡把一切都歸功於資源、管道、人脈這些外物。 似乎那些做成事的人總有一個不足為外人道的“神秘力量”去協助他。

一個不懂內省的人發現不了自己的人格缺陷, 久而久之會喪失面對、解決問題的勇氣和理性, 讓自己始終停留在只被欲望支配的“動物級”低級階段。

三、錯把懶散當自由、還引以為傲

Kris是我認識的一個近乎“喪心病狂”的人。

他每天堅持陪自己的寶寶閱讀, 一天不落, 3年陪孩子讀了300本書;找工作時半年拿到了10個500強offer;打算讀博, 用兩個月的時間在職考上了國內頂尖的財經高校;經過半個月訓練就跑完了人生首個馬拉松;覺得自己身材不夠好, 用合理飲食+大量運動的方法,一個月瘦了20斤。

以前我對他的這些戰績不以為然,總覺得人生苦短,何必如此逼迫自己,活得瀟灑一些不好麼?後來發現每一件他想要做成的事都能實現,逐漸成為別人口中那類“牛逼的人”,而他的那些戰績、那種因為實現目標而增加的自信一度也是我想要卻一直未得到的,我才意識到,無論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過哪種生活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只有目標清晰、堅持自律的人才真正有資格配得上過自己理想中的人生。那些沉迷於“原諒我放蕩不羈愛自由”和“人生苦短、活出自我”的偽浪漫不過是在為自己的懶散和迷茫著藉口。

後者永遠在追問“美好的生活何時才能開始?”前者卻已經把“美好的生活”變成現實。

四、毫無意義的對比

對比有意義麼?當然有,它能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激起鬥志,取得進步。可有些比較會讓人忘記自己的初衷。

有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人想吃魚,於是就去河邊捕魚。第一次他撈到一條魚,把魚放回到河裡,第二次同樣如此,後來每次撈到魚他總是重複同樣的動作。旁邊一個人不太明白就去問他,你怎麼總是把捕到的魚放回去啊?這個人說,因為那些魚不是太大就是太小,不適合我家裡燒魚的鍋子的尺寸啊。

不是所有的比較都會成為我們上進的動力。有些對比只會讓人只關注自己那一畝三分地而忘記了更大的圈子和更遠的遠方;有些對比會讓人把關注點轉移到別人身上,不記得自己究竟需要、在乎、追求的是什麼;還有些對比只是在表演而非專心體驗生活,比如那些暗自較勁秀出的包包、歐洲行、情人節的禮物。

五、和錯的人、錯的事糾纏太久

我的一位好友和大學男友談了七年戀愛後最後以分手告終。

這七年我見證了二人分分合合的的劇情有多抓馬。第一次分手是男友劈腿,大家勸她分手,她想了兩天最終選擇原諒,理由是捨不得三年的情分;第二次分手是男友帶她回家見父母,父母不滿意嫌棄她過於健壯,她盡自己最大努力甚至用卑微討好的姿態去暖准公婆的心,對方態度始終冷淡;後來男生出國讀書受不了異地戀提出分手,她飛去國外苦求挽回了這段關係;最後男友要訂婚才發現未婚妻不是自己。

明知錯誤而不去及時止損、或者總想善待錯誤再給個機會是最容易讓自己和生活跑偏的。我相信愛、耐心、善良這些柔軟的東西都是有壽命的,耗盡了,當我們遇到對的人、應該成全的事時,就沒有力氣再去面對。

一步步遠離自己預想的自己和生活原因也許有很多,但把理想的生活過成現實的人無疑都很好地做到了下面這三點:

第一,好習慣的重要性

無論是成功、理想中的生活、還是想讓自己成為某種人都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實現前要持久累積,實現後要能持續維持。所以讓自己形成優秀的習慣尤為重要。

喜歡做思維導圖去理解閱讀的書籍、用25分鐘的番茄管理法來管理工作內容、習慣記手賬去平衡開支,這些好習慣哪怕堅持做好其中一兩項都會讓自己的人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這方面離我最近的例子就是我媽。天性愛美的她,每天做面膜護膚、每天外出跑步+快走一小時、還有晨起一杯溫水加一個蘋果,這些習慣她堅持了20年,以至於別人總以為我倆是姐妹。

第二,持久的注意力。

心流(Flow)這個詞是心理學家米哈裡.齊克森提出並將此定義為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身為普通人,我們通常會因為年齡增長、周遭干擾、不規律的習性等各種因素而降低自己心流的頻率、效果,聚精會神的能力會越來越弱。而那些厲害的人心流“壽命”通常會很長久,這意味著他們通過思考創造價值的生命週期會比我們長久。

他們是如何做到的?無外乎兩點:高度自律和調整方式。

就像C羅,32歲的他至今還在足球界保持著Top2的地位,不能不說與他高度自律的生活和訓練習慣有關。他身上的脂肪含量比國際男模還要少3%,然後這世上的肌肉就被分成普通人、運動員和C羅三種類型了。不僅如此,隨著年紀的增長,他的進攻手段從過去的邊路突破轉變為現在的禁區內搶點,拿球時間變短,以此防止受傷好讓自己維持更長的職業壽命。對於運動員來說,在巔峰時期hold住的時間越長也就是持續心流的時間越長。

第三,懂得放棄

麥克.弗林特是巴菲特的私人飛行師,也是為四位美國總統開過飛機的人,職業上可謂輝煌,但他卻覺得自己生活上沒有目標,於是請教巴菲特。

巴菲特讓弗林特寫下自己想做的25件事,然後又讓他從中挑出5件最想做的事。艱難選完後,巴菲特問他“你對於那20件事情該如何去做呢?”弗林特回答說:“我已經確定好了最重要的5個目標,另外的20個也會很快安排的,這20個目標也很重要,在我實現最重要的5個目標的時候,我也同時會努力去做的。”

巴菲特是這樣回答的:

“你這樣是錯誤的。你沒有列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應該放棄的,選出來的那5件事才是你應該花費全部注意力和精力。”

懂得放棄的人,同時也是在收穫的人,而且往往收穫的東西破為貴重,比如時間、精力。

摒棄那五種思維和行為方式、做好上述這三點,我想就是迎來理想的自己和生活的時候了。

用合理飲食+大量運動的方法,一個月瘦了20斤。

以前我對他的這些戰績不以為然,總覺得人生苦短,何必如此逼迫自己,活得瀟灑一些不好麼?後來發現每一件他想要做成的事都能實現,逐漸成為別人口中那類“牛逼的人”,而他的那些戰績、那種因為實現目標而增加的自信一度也是我想要卻一直未得到的,我才意識到,無論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過哪種生活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只有目標清晰、堅持自律的人才真正有資格配得上過自己理想中的人生。那些沉迷於“原諒我放蕩不羈愛自由”和“人生苦短、活出自我”的偽浪漫不過是在為自己的懶散和迷茫著藉口。

後者永遠在追問“美好的生活何時才能開始?”前者卻已經把“美好的生活”變成現實。

四、毫無意義的對比

對比有意義麼?當然有,它能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激起鬥志,取得進步。可有些比較會讓人忘記自己的初衷。

有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人想吃魚,於是就去河邊捕魚。第一次他撈到一條魚,把魚放回到河裡,第二次同樣如此,後來每次撈到魚他總是重複同樣的動作。旁邊一個人不太明白就去問他,你怎麼總是把捕到的魚放回去啊?這個人說,因為那些魚不是太大就是太小,不適合我家裡燒魚的鍋子的尺寸啊。

不是所有的比較都會成為我們上進的動力。有些對比只會讓人只關注自己那一畝三分地而忘記了更大的圈子和更遠的遠方;有些對比會讓人把關注點轉移到別人身上,不記得自己究竟需要、在乎、追求的是什麼;還有些對比只是在表演而非專心體驗生活,比如那些暗自較勁秀出的包包、歐洲行、情人節的禮物。

五、和錯的人、錯的事糾纏太久

我的一位好友和大學男友談了七年戀愛後最後以分手告終。

這七年我見證了二人分分合合的的劇情有多抓馬。第一次分手是男友劈腿,大家勸她分手,她想了兩天最終選擇原諒,理由是捨不得三年的情分;第二次分手是男友帶她回家見父母,父母不滿意嫌棄她過於健壯,她盡自己最大努力甚至用卑微討好的姿態去暖准公婆的心,對方態度始終冷淡;後來男生出國讀書受不了異地戀提出分手,她飛去國外苦求挽回了這段關係;最後男友要訂婚才發現未婚妻不是自己。

明知錯誤而不去及時止損、或者總想善待錯誤再給個機會是最容易讓自己和生活跑偏的。我相信愛、耐心、善良這些柔軟的東西都是有壽命的,耗盡了,當我們遇到對的人、應該成全的事時,就沒有力氣再去面對。

一步步遠離自己預想的自己和生活原因也許有很多,但把理想的生活過成現實的人無疑都很好地做到了下面這三點:

第一,好習慣的重要性

無論是成功、理想中的生活、還是想讓自己成為某種人都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實現前要持久累積,實現後要能持續維持。所以讓自己形成優秀的習慣尤為重要。

喜歡做思維導圖去理解閱讀的書籍、用25分鐘的番茄管理法來管理工作內容、習慣記手賬去平衡開支,這些好習慣哪怕堅持做好其中一兩項都會讓自己的人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這方面離我最近的例子就是我媽。天性愛美的她,每天做面膜護膚、每天外出跑步+快走一小時、還有晨起一杯溫水加一個蘋果,這些習慣她堅持了20年,以至於別人總以為我倆是姐妹。

第二,持久的注意力。

心流(Flow)這個詞是心理學家米哈裡.齊克森提出並將此定義為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身為普通人,我們通常會因為年齡增長、周遭干擾、不規律的習性等各種因素而降低自己心流的頻率、效果,聚精會神的能力會越來越弱。而那些厲害的人心流“壽命”通常會很長久,這意味著他們通過思考創造價值的生命週期會比我們長久。

他們是如何做到的?無外乎兩點:高度自律和調整方式。

就像C羅,32歲的他至今還在足球界保持著Top2的地位,不能不說與他高度自律的生活和訓練習慣有關。他身上的脂肪含量比國際男模還要少3%,然後這世上的肌肉就被分成普通人、運動員和C羅三種類型了。不僅如此,隨著年紀的增長,他的進攻手段從過去的邊路突破轉變為現在的禁區內搶點,拿球時間變短,以此防止受傷好讓自己維持更長的職業壽命。對於運動員來說,在巔峰時期hold住的時間越長也就是持續心流的時間越長。

第三,懂得放棄

麥克.弗林特是巴菲特的私人飛行師,也是為四位美國總統開過飛機的人,職業上可謂輝煌,但他卻覺得自己生活上沒有目標,於是請教巴菲特。

巴菲特讓弗林特寫下自己想做的25件事,然後又讓他從中挑出5件最想做的事。艱難選完後,巴菲特問他“你對於那20件事情該如何去做呢?”弗林特回答說:“我已經確定好了最重要的5個目標,另外的20個也會很快安排的,這20個目標也很重要,在我實現最重要的5個目標的時候,我也同時會努力去做的。”

巴菲特是這樣回答的:

“你這樣是錯誤的。你沒有列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應該放棄的,選出來的那5件事才是你應該花費全部注意力和精力。”

懂得放棄的人,同時也是在收穫的人,而且往往收穫的東西破為貴重,比如時間、精力。

摒棄那五種思維和行為方式、做好上述這三點,我想就是迎來理想的自己和生活的時候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