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吉安縣:讓撂荒地“活”起來

記者 羅仁瑾

在城鎮化進程加快的今天, 農村勞動力缺乏, 一些耕種條件差的地塊被荒蕪, 形成長年拋荒或者季節性拋荒。 在農民眼中, 這些撂荒地猶如手中的一塊雞肋, 耕種可比效益差, 費力不討好, 不種又實在可惜。

如何讓撂荒地“活”起來?近年來, 吉安縣因地制宜, 因地施策, 通過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基本建設, 提高土地耕作品質, 加大耕地地力保護, 大力發展富民產業, 扶持適度規模種糧大戶, 提高農民保護耕地意識, 盤活撂荒土地, 讓撂荒地重煥生機與活力。

打造肌理, 荒地變沃野

吉安縣耕地面積約56萬畝,

而缺水田、高坎田、望天田, 佔據了耕地面積的30%左右。 這些耕地中、低產田面積大, 水利設備不完善, 土壤肥力偏低, 或地處山區, 無法機械操作, 全靠人力耕種, 人力投入過大抗自然風險能力較差, 且絕大部分遠離村莊, 已然成為撂荒的主力軍。

找准病因對症下藥。 去年該縣專門成立領導小組和撂荒耕地複耕技術指導小組, 全面清查撂荒情況, 徹底排查撂荒原因, 因地制宜施展對策。 財政專門安排資金1800萬元用於高標準農田基本建設, 集中建成15000畝, 極大改善了山區和低產田耕種條件。

提高土壤肥力, 加大耕地地力保護, 宣傳動員農民在撂荒地上種上綠肥。 該縣拿出150萬元專案資金採購種子, 無償送給農民, 既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

又提高土壤肥力。 實行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 每畝補貼120元, 對於長年撂荒的土地則取消補貼。

據2016年資料統計, 全縣摞荒面積2155畝, 已全部種了水稻、經濟作物和果樹, 複墾面積達2155畝, 複墾率達100%。

強筋健骨, 產業盤活發揮每一分耕地效益

永陽鎮江南村部分土地缺灌溉水源, 是典型的望天田。 又有一片閒置的荒山荒坡, 原來這些耕地均是種植水稻, 因種糧的效益不高, 加上勞力外出打工, 撂荒面積達200餘畝。 該縣宜糧則糧, 不宜種植糧食的重點發展井岡蜜柚, 目前該地利用撂荒農田和閒置的荒山荒坡種植井岡蜜柚達1100餘畝, 目前果樹長勢十分良好, 曾經的撂荒地變成了農民的“綠色銀行”。

敖城鎮消洲村部分耕地受自然條件制約,

每年只耕種一季水稻, 屬於季節性撂荒。 對此該縣實施季節性撂荒土地流轉, 流轉500畝季節性撂荒土地, 用於發展蔬菜產業。 每年農戶可以從中獲得200元左右土地租金收益, 在基地務工還可以獲得80元一天的勞動收益。

油田鎮江下村部分耕地灌溉困難, 形成撂荒地, 2016年該村流轉撂荒土地100餘畝, 加大技術投入, 採取噴灌技術種植黑木耳, 效益十分可觀。 貧困戶可加入合作社入股分紅, 務工還可獲得勞動收益。

此外, 該縣大力發展冬季作物, 鼓勵每個鄉鎮建立油菜高校示範區, 縣財政給予補貼。 扶持種糧大戶, 在技術、農機等方面給予支援, 用活國家專案資金, 流轉農民不願種, 種不好的撂荒地發展產業, 提高效益。

近年來, 該縣巧借脫貧攻堅的政策東風, 大力發展葡萄、井岡蜜柚、蔬菜等特色產業。 同時, 成立撂荒耕地複耕技術指導小組, 制定分類指導技術方案, 積極做好種子、苗木、農資、農機等物資儲備調度服務, 保證複耕需要。 建立健全了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聯網資訊平臺和土地流轉專案庫, 積極穩妥地推進撂荒耕地流轉。 借助產業、技術、政策, 盤活撂荒地, 消化撂荒地, 充分發揮每一分耕地效益, 讓撂荒地變成農民的聚寶盆。

提神貫氣, 提高農民耕地保護意識

吉安縣大力宣傳《農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及各類強農惠農政策, 加大對違法佔用耕地、破壞耕地行為的打擊力度, 教育引導農民群眾依法依規經營耕地、保護耕地,

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耕地保護意識。 以今年農業“三項補貼”改革為契機, 加大對耕地撂荒的打擊力度, 對長年性撂荒的耕地堅決取消農業補貼。

通過宣傳教育, 增強農民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和愛惜保護耕地的自覺性, 真正認識到保護耕地資源、防止耕地撂荒是每個村民應盡的義務, 做到不亂占耕地, 不拋荒不撂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