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華萊士講述讓柴契爾夫人停頓一秒的採訪技巧

怎麼約到熱門人物

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和記者談話。 邁克特別幸運, 許多不同領域內的頂尖人物都覺得被他採訪就像是一個嘉許他們通過測試的儀式,

是他們已經達到該領域巔峰的無形證明。 “一個小偷只有在他上了《60分鐘》節目後才覺得自己真的混出了名堂。 ”邁克喜歡引用他同事莫利·塞弗節目的主持人。 當時正值以色列入侵黎巴嫩, 英國人和美國人都對以色列相當惱火。 ”他解釋道。 柴契爾採訪起來很難, 她已被英國的各種政治辯論打磨得異常精細, 簡直擁有電腦般分析問題的能力, 華萊士說。 因此, 他思考著以何種方法打破她的防守, 能夠讓她表露出對以色列首相的真實看法。 “我問她, ‘你對梅納赫姆·貝京的一次採訪中, 邁克用他的犀利刺破了帕瓦羅蒂的保護殼。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邁克提到了所有圍繞帕瓦羅蒂的批評。 “他們說他的聲音越來越差了,
他太胖了, 他很懶, 他的嗓子破了, 他被人喝倒彩, ”邁克回憶道, “然後我問, ‘你在害怕什麼?是不是你職業生涯的終結就要來了, 因為你的嗓子達不到以前的水準了?你在羅馬唱《唐·卡洛》。 在那段時間中, 普京的不耐煩顯而易見。 邁克覺得很尷尬, 儘管這不是他的錯。 這之後, 邁克花了不少時間才重新建立起採訪的節奏。 採訪最終還挺順利, 但這是因為整場採訪持續了兩個多小時, 給了邁克從極度糟糕的開頭中恢復過來的機會。

有時, 人們坐下來接受採訪是因為他們不得不這樣做, 而不是因為他們特別想這麼做。 在這種情況下, 人們可能因為不得不開口而滿懷不悅, 這樣就很難讓他們開誠佈公地交談。

伯里斯·葉利欽2000年下臺後不太願意接受《60分鐘》採訪, 但我們被告知他必須坐下來接受一次美國電視臺的訪問, 因為他的書《午夜日記》(Midnight Diaries)剛剛出版。 這個訪談機會到了邁克手上。 原本的計畫是邁克採訪葉利欽後兩人乘坐高爾夫球車繞葉利欽府邸轉一圈。 但最後並沒有實現原定計劃。 採訪剛進行到差不多一個小時時, 葉利欽就說:“到此為止了。 ”轉身便離開。 我們懷疑葉利欽按合同要求必須接受一小時的採訪, 他於是決定時間一到就立刻走人。

採訪過程中, 邁克嘗試了各種方法去贏得葉利欽的歡心。 他告訴葉利欽, “能坐下來和曾經的歷史推動者、撼動者交談十分榮幸, 也很愉快。 ”其中一次, 邁克試圖和葉利欽開玩笑,

稱他為“一個可愛的年輕人”。 但沒有一招是成功的。 之後, 葉利欽在採訪進行到半個小時的時候差點還因為他的翻譯的一個錯誤而離開採訪現場。 當時, 由俄羅斯為葉利欽配備的翻譯將邁克的問題譯成俄文, 而一位CBS新聞的翻譯將葉利欽的回答譯成英文。 邁克問葉利欽他是不是“厚臉皮”, 其實是不怕批評的意思。 但葉利欽的翻譯把這句話譯錯了——完全按字面意思, 而不是比喻意義——問葉利欽他是不是跟頭河馬似的!葉利欽明顯動了氣, 他說要麼是翻譯出了錯, 要麼是這問題太不得當, 他要離開。 儘管最終事情弄明白了, 但對於改善整個氣氛卻於事無補。 採訪進行得頗為艱難, 邁克對葉利欽的印象也平平。 “說真的, 我覺得他完全沒有想像中有意思,
”邁克說, “很難真把他當一回事。 ”

對於採訪者而言, 最難得的一件事就是讓一個勉強接受採訪, 或者老是給出簡短無意義回答的受訪者真正開口說話。 邁克在他一次最著名的訪談中就面臨這樣的情況——採訪克林特·希爾(Clint Hill)的那次, 他是甘迺迪總統被射殺時距離他僅幾步之遙的特工。 希爾因為甘迺迪被刺殺深感內疚, 痛苦不已, 在1975年同意接受邁克的採訪, 但在採訪開始時的一個小時左右他對提問回答得完全無關痛癢。 邁克叫停了訪談, 幾乎沖希爾吼起來, 指責他耍花腔, 沒有誠實地回答。 這之後, 希爾振作起來, 開始吐露心事, 完全釋放出自1963年那不幸的一天起就壓抑在心裡的情緒。 這不僅讓整場節目引人入勝, 希爾說這也是他心靈癒合的開始,可能救了他的命。

>>>連結

▲《光與熱:新一代媒體人不可不知的新聞法則》[美]邁克·華萊士貝絲·諾伯爾著,華超超 許坤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本書由美國新聞界教父級人物、第二十一次艾美獎得主邁克·華萊士,福特漢姆大學新聞學教授貝絲·諾伯爾傾力合作寫成。通過華萊士及其他CBS著名記者的親身經歷,包括對克林頓、葉利欽、普京、阿拉法特等一眾名人的採訪故事,探討了能夠揭示真相而富有激情的新聞是如何產生的。內容涉及怎樣尋找選題、準備採訪,直至做出一流的報導;怎樣看待新聞的客觀性、倫理以及新聞業的未來。

希爾說這也是他心靈癒合的開始,可能救了他的命。

>>>連結

▲《光與熱:新一代媒體人不可不知的新聞法則》[美]邁克·華萊士貝絲·諾伯爾著,華超超 許坤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本書由美國新聞界教父級人物、第二十一次艾美獎得主邁克·華萊士,福特漢姆大學新聞學教授貝絲·諾伯爾傾力合作寫成。通過華萊士及其他CBS著名記者的親身經歷,包括對克林頓、葉利欽、普京、阿拉法特等一眾名人的採訪故事,探討了能夠揭示真相而富有激情的新聞是如何產生的。內容涉及怎樣尋找選題、準備採訪,直至做出一流的報導;怎樣看待新聞的客觀性、倫理以及新聞業的未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