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俄火箭變“燒火棍”,玩轉太空,只能抱“中國大腿”

縱觀全球, 戰機事故最多的是印度, 而航太事故最多的是俄羅斯。

俄航太最近的一次事故發生在2016年12月1日, 當時“聯盟-U”運載火箭搭載“進步MS-04”貨運飛船從拜科努爾航太發射場升空,

飛船在升空383秒後與地面失聯, 並從190千米的高空下墜。 飛船的大多數部分在穿過大氣層時被燒盡, 最終剩餘殘骸墜落於俄圖瓦共和國的無人區內。

經過統計發現, 從2010年至今, 俄航天部門已遭遇了近20次事故, 特別是在2015年之前, 平均每年幾次, 已經摔得俄羅斯抬不起“熊”頭。

接連重大事故嚇得俄羅斯不敢發射

2015年可謂是俄羅斯航太的悲劇之年, 當年5月16日, 俄羅斯搭載墨西哥通信衛星的一枚“質子-M”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後墜毀。

而就在這次事故的前幾天, 俄羅斯向國際空間站派遣的無人貨運飛船在軌道上失控, 飄了數天墜入大氣層燒毀。 當時情況是這樣的, 4月28日, “聯盟-2.1a”火箭搭載“進步M-27M”貨運飛船發射升空, 飛船原定於6小時後與國際空間站對接。 但發射後不久, 俄地面飛行控制中心無法收到飛船傳送的遙測資訊, 發射失敗。 飛船繞地球飛行160圈後脫離軌道, 於5月8日墜入大氣層燒毀。

這兩次重大事故一度讓俄羅斯不知所措, 不得已暫停了一系列發射計畫。

閉門思過到2016年才恢復部分發射計畫, 但迎接俄羅斯的又是事故。

俄航太科學院專家卡拉什表示, 俄運載火箭接連出現問題, 反映出本國航太技術領域出現系統性衰退, 潛藏著重大隱患。

俄羅斯“質子-M”運載火箭來自前蘇聯時代, 是俄羅斯商業衛星發射的主力平臺, 最近幾年已經發射多次機械故障。 “質子-M”運載火箭的失敗具有規律性, 幾乎每隔幾次發射都會出現一次致命的故障, 結果是星箭具毀。

而“進步”貨運飛船從1972年開始向太空輸送貨物, 雖然執行向空間站定期補給食品、貨物、燃料和儀器設備等任務, 為國際空間站的運行做出了巨大貢獻, 但到1993年才發展出兩代, 隨後便無更新。

昔日成就只能用來回憶

但凡是老資格的俄羅斯航太人, 都不會忘記蘇聯時代造就的輝煌。 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名宇航員、第一座長期運行的空間站、第一個月球探測器、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個金星探測器和第一個火星探測器……都稱得上人類進軍宇宙之路上的里程碑。

然而, 由於冷戰需要, 航太工程成了蘇聯宣揚意識形態優越性並與美國爭霸的工具。 隨著時間推移, 計劃經濟體制在不計成本地為航太業輸血的同時, 束縛了社會應用航太技術的積極性, 也使相關科研機構喪失了向經濟部門轉移航太技術成果的動力。

發展思路的錯誤, 讓蘇聯航太工業挑起了無法獨自承受的重擔, 又因為航太無法反哺經濟而讓國家背上了包袱。 其結果是人所共知的:蘇聯航太業只重軍事應用的一手策略, 最終在美國航太既為國家安全服務, 又為增強經濟競爭力服務的兩手策略面前敗下陣來。

隨著“紅色帝國”土崩瓦解, 和包括軍工業在內的眾多高科技部門一樣, 俄羅斯航太業在資金匱乏的打擊下頹勢漸顯。 誕生于蘇聯末期的“暴風雪”太空梭,足以與美國同類產品一較高低,卻只能在長期閒置後淪為一家博物館的藏品。人類在外太空的第一個長期基地——“和平”號空間站同樣晚景淒涼,被提前放棄後,於2001年化作墜入大氣層的流星。當時有評論稱,隨著“和平號”墜毀的是一個時代——俄羅斯的宇航大國夢宣告終結。更有業內人士痛心疾首地表示,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航太業至少停滯了25年。

俄羅斯自立門戶後,蘇聯時代一元化的航太科研及生產體制作古。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俄航太業逐步“去軍事化”,原本存在於各個環節的強力監管也煙消雲散。普京曾批評說:“軍事和航太領域分開並取消軍隊驗收制度後,有些東西惡化了。”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克里姆林宮希望恢復原來的調控手段。關鍵在於,俄航太領域現有的管理體系和調節手段漏洞百出,這為日後的一系列災難性事故,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俄航天局變“煙花局”

單從規模上看,俄羅斯繼承了蘇聯航太業90%的資產,算得上“家大業大”。可惜,這個繼承者拿到手的卻是個爛攤子。由於原有的軍事化體制解體,從科研、人事到財政,各方面機能都在所謂“空窗期”陷入紊亂。到1994年,俄航太業從業人數減少35%,專家流失50%。更糟的是,由於軍工訂貨一落千丈,大批長期以此為生的企業成為無根之木。而隨著分佈于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境內的配套工廠或倒閉或改行、地面測控系統和海外基地削減和關閉,原本環環相扣的硬體基礎也呈瓦解之勢。

心有不甘的俄羅斯一直試圖通過改革創新扭轉頹勢,希望擺脫“吃蘇聯老本”的形象。但從近些年的航太發射狀況看,無論“質子”火箭還是“聯盟”飛船,依然沿襲著30年前的基本設計,毫無進步。“常態”的事故重創了公眾的信心,讓俄航天局獲得了“煙花局”的尷尬外號。

2012年8月6日,“質子”火箭搭載“特快列車-MD2”通信衛星和印尼“電信-3”通信衛星入軌失敗。有報導稱,赫魯尼切夫中心設計製造的“微風-M”推進器品質不穩定導致意外頻發,造成這方面問題的四大誘因,均屬老生常談,但從未得到徹底解決:一是資金不足;二是監管不善;三是人才隊伍斷檔;四是航太產業基礎支離破碎。

俄航太復興唯一機會:與中國合作

無望重現蘇聯時代的輝煌,俄羅斯航太業的未來又在何方?業內最具影響力的美國《航空週刊》指出,俄制火箭的可靠性低劣,源于該國航太科研體制的困局。連續不斷的事故導致俄航天局多名領導丟官。不過,單純的走馬換將於事無補,俄航天部門必須繼續進行深度改革,且換個思路才能生存下去。

《航空週刊》稱,從2010年到2016年俄航太事故頻發的這幾年,正是中國航太突飛猛進的幾年,從各種衛星,到載人飛船,再到登月計畫,以及“北斗”星群的連續發射,中國航太幾乎處於井噴的狀態,且基本無重大事故,這在人類航太史上是罕見的。

隨著幾年前美國太空梭退出歷史舞臺,在2016年前,地面與國際空間站之間的往來任務全部由俄方的“聯盟”飛船承擔。然而,“聯盟”飛船卻不給力,接連發生事故。“後發制人”的中國,不僅正在獨立打造自己的空間站,還將在月球上有所作為。俄羅斯應該趁自己還有一點余溫,抓緊與中國合作,下航太上互補互進。其實不僅僅是俄羅斯,在國際空間站幾年後退役時,連美國都需要“租借”中國的平臺。

誕生于蘇聯末期的“暴風雪”太空梭,足以與美國同類產品一較高低,卻只能在長期閒置後淪為一家博物館的藏品。人類在外太空的第一個長期基地——“和平”號空間站同樣晚景淒涼,被提前放棄後,於2001年化作墜入大氣層的流星。當時有評論稱,隨著“和平號”墜毀的是一個時代——俄羅斯的宇航大國夢宣告終結。更有業內人士痛心疾首地表示,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航太業至少停滯了25年。

俄羅斯自立門戶後,蘇聯時代一元化的航太科研及生產體制作古。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俄航太業逐步“去軍事化”,原本存在於各個環節的強力監管也煙消雲散。普京曾批評說:“軍事和航太領域分開並取消軍隊驗收制度後,有些東西惡化了。”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克里姆林宮希望恢復原來的調控手段。關鍵在於,俄航太領域現有的管理體系和調節手段漏洞百出,這為日後的一系列災難性事故,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俄航天局變“煙花局”

單從規模上看,俄羅斯繼承了蘇聯航太業90%的資產,算得上“家大業大”。可惜,這個繼承者拿到手的卻是個爛攤子。由於原有的軍事化體制解體,從科研、人事到財政,各方面機能都在所謂“空窗期”陷入紊亂。到1994年,俄航太業從業人數減少35%,專家流失50%。更糟的是,由於軍工訂貨一落千丈,大批長期以此為生的企業成為無根之木。而隨著分佈于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境內的配套工廠或倒閉或改行、地面測控系統和海外基地削減和關閉,原本環環相扣的硬體基礎也呈瓦解之勢。

心有不甘的俄羅斯一直試圖通過改革創新扭轉頹勢,希望擺脫“吃蘇聯老本”的形象。但從近些年的航太發射狀況看,無論“質子”火箭還是“聯盟”飛船,依然沿襲著30年前的基本設計,毫無進步。“常態”的事故重創了公眾的信心,讓俄航天局獲得了“煙花局”的尷尬外號。

2012年8月6日,“質子”火箭搭載“特快列車-MD2”通信衛星和印尼“電信-3”通信衛星入軌失敗。有報導稱,赫魯尼切夫中心設計製造的“微風-M”推進器品質不穩定導致意外頻發,造成這方面問題的四大誘因,均屬老生常談,但從未得到徹底解決:一是資金不足;二是監管不善;三是人才隊伍斷檔;四是航太產業基礎支離破碎。

俄航太復興唯一機會:與中國合作

無望重現蘇聯時代的輝煌,俄羅斯航太業的未來又在何方?業內最具影響力的美國《航空週刊》指出,俄制火箭的可靠性低劣,源于該國航太科研體制的困局。連續不斷的事故導致俄航天局多名領導丟官。不過,單純的走馬換將於事無補,俄航天部門必須繼續進行深度改革,且換個思路才能生存下去。

《航空週刊》稱,從2010年到2016年俄航太事故頻發的這幾年,正是中國航太突飛猛進的幾年,從各種衛星,到載人飛船,再到登月計畫,以及“北斗”星群的連續發射,中國航太幾乎處於井噴的狀態,且基本無重大事故,這在人類航太史上是罕見的。

隨著幾年前美國太空梭退出歷史舞臺,在2016年前,地面與國際空間站之間的往來任務全部由俄方的“聯盟”飛船承擔。然而,“聯盟”飛船卻不給力,接連發生事故。“後發制人”的中國,不僅正在獨立打造自己的空間站,還將在月球上有所作為。俄羅斯應該趁自己還有一點余溫,抓緊與中國合作,下航太上互補互進。其實不僅僅是俄羅斯,在國際空間站幾年後退役時,連美國都需要“租借”中國的平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