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因梁思成和林薇茵,跨越五千年來看你——獨樂寺

DAY 1

2016年7月11日 週一

獨樂寺

很早就聽說過獨樂寺, 那是因為梁思成和林薇茵, 上世紀30年代他們開始尋找唐代古建築, 首先發現的便是獨樂寺。

獨樂寺, 光聽這名字, 就足夠引發我的好奇, 這千年古寺到底如何獨樂?

很喜歡獨樂寺的寺名。 到底是“獨以普渡眾生為樂”, 還是“思獨樂而不與民同樂”, 不得而知, 但我一向認為:獨樂樂, 不如眾樂樂。 於是, 便有了此次“跨越千年來看你”的想法, 與大家一同分享那段盛夏的午後時光。

千年古刹獨樂寺又稱大佛寺, 建于唐初, 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是中國僅存的三大遼代寺院之一,

也是中國現存著名的古代建築之一, 是國內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之一。

獨樂寺, 千年歷史榮光普照著你, 長久的歲月淘洗, 數次的地動山搖, 戰火紛飛, 都並未摧毀你, 現存的山門和觀音閣, 仍然是那從千年前走來的模樣, 鉛華洗淨, 容顏滄桑。

雖然我無法吟誦出“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容顏”這樣的詩句, 但我還是被你感動, 不僅僅因為“千年”兩個字。

本以為獨樂寺一定十分高大、宏偉, 甚至金碧輝煌 , 不曾想, 來到漁陽古街牌樓處仍未能見你的身影。

走過“漁陽古鎮”的牌坊, 不遠便是獨樂寺的大門。

還未走進便能感到, 山門離道路很近, 可見寺院不大。 山門經過千年的戰亂與重建, 已有些斑駁。 但卻讓我感到, 這千年歷史的沉澱讓獨樂寺猶如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 讓我不得不壓低嗓門, 收起腳步, 細細地傾聽歷史的低吟淺唱, 慢慢地體會其中的感悟。

山門當中懸匾, “獨樂寺”三個端方大字, 相傳是明代官吏嚴嵩所題, 卻不見落款, 誰讓他是大奸臣, 當朝得勢, 權傾一時, 但後世卻是連留名於堂堂正正之處的權利都沒有, 任他字寫得再好也白搭。 北京人都很大家熟悉的“六必居”醬菜, 據傳也是此人所題。

入口處看到一座紅門, 這座紅門叫做山門, 面闊3間, 進深2間, 中間為穿堂道, 斗拱相當於立柱的二分之一, 粗壯有力, 為典型唐代風格, 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山門, 也是為我國等級最高貴的廡殿頂山門。

山門殿后兩稍間的東、西壁上是清代繪製的“四大天王”彩色壁畫,因年代久遠而有些斑駁,但是更添了幾分神奇的色彩。此為西壁壁畫

烈日下,陽光穿過山門屋簷斗拱的一角。木結構的彩繪因建造年代久遠,已經剝蝕殆盡,露出了木料本色。

抬頭仰望,山門正脊兩側,龍頭魚尾的螭吻,猶如雉鳥飛翔,十分生動,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年代最早的鴟尾實物。遺憾的是,這一點是參觀之後才知道的,未能拍個特寫,如有機會一定補上。

由於觀音閣與山門同在一個中軸線的原因,當我站在山門正中,從山門的畫框裡,才能把觀音閣高聳的雄姿全納入鏡頭,這種把高層建築放在山門之內的佈局,是南北朝及以後建立寺院的傳統手法。

邁過山門中間的門檻才叫進了山門,因為站在門檻外面我只能看到觀音閣的一小半,而跨過門檻後忽覺“豁然開朗”,高高的觀音閣完整的呈現在眼前,框景內的畫面構圖也飽滿起來。

到達獨樂寺已值下午,也許是工作日的原因,遊人甚是稀少。不過這也正合我意,千年古刹,如果熙熙攘攘猶如集市,不免有些煞風景。

跨過門檻走進寺院後就看到了幾個古老的房子,和靜謐的庭院。

觀音之閣,純木質,沒有使用一枚釘子,集我國木結構建築之大成,是我國僅存的最古老的木結構高層樓閣。

觀音閣是獨樂寺中的主建築,通高23米,從外觀上看它是上下兩層,其實它是三層,在正中間還夾有一個暗層。

觀音閣高懸著一上一下兩塊匾額

觀音閣內外上下共有鬥栱24種,可以說是鬥栱大全了

居上者是的李白所書的“觀音之閣”的匾額,“閣”字下有“太白”二字,清晰可見

居下者為咸豐皇帝手書“具足圓成”。據說,梁思成對此匾額曾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具足”是佛家語,“圓成”不是佛語,應為“具足圓通”。

千百年來,這裡的香火依然十分旺盛

觀音閣內有“鎮寺之寶”——我國最大的彩色觀音泥塑像,她的頭上還有十個小頭像,所以又稱十一面觀世音,是遼代泥塑藝術珍品。

但我要告訴大家,當我邁入大殿中時,還是被高大的佛像所震撼了,不得不肅然起敬,不得不莊重起來,連說話都極力地壓低了聲音。我小聲地問過旁邊的工作人員,佛高16米,泥塑金身。

觀音像是木柱泥胎,為了讓他站穩還伸向地下有五米。

觀音像雖製作於遼代,但其藝術風格類似盛唐時期的作品,是我國現存的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如此偉大的觀音塑像,國內極為罕見。

現在觀音像上落了不少塵土,但依然遮蓋不住觀音像身上的彩繪,有些地方仍很鮮亮、色彩奪目。遼代至今有1000年保留到現在依然這樣色彩鮮豔,不得不嘆服于古人的智慧。

從照片上可以看到,觀音面容豐潤、面目慈祥,兩肩下垂,儀態端莊,似動非動,向前傾6度,這樣在觀音像前跪拜的人仰視能很清楚的看見觀音像的面部。

這張剖視圖是一個臺灣人出的書裡面的,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塑像和建築的關係

觀音閣裡的遼代壁畫也很有欣賞價值。觀音閣下層的四壁上畫滿彩色壁畫,系明代畫師之作,至今保存完好,畫面清楚。

作為國內建築之瑰寶,觀音閣四個方向分別設有這樣的觀測墩

繞過觀音閣,後面是八角形的封閉式的韋陀亭。

亭中韋馱像身著鎧甲,雙手合十。一般韋馱像都在天王殿或大雄寶殿裡,而單獨給韋馱設亭的寺院實屬罕見。

過了韋陀亭就是報恩院了。報恩院為四合院式建築,為明、清兩代僧人重要的禮佛場所。

咸豐皇帝在獨樂寺的題字共有兩處,一是觀音閣上的“具足圓成”,一是“報恩院”。別看咸豐留下的墨寶沒有乾隆多,字也沒有乾隆寫得有氣勢,但卻因為“院”字少寫了一橫,一錯成名,名重乾隆。

據說,當年咸豐駕臨獨樂寺,當家的大和尚便想沾個榮耀,請咸豐為寺內四合院題寫個院名。咸豐也未客氣,即興寫下了“報恩院”三個字。但字寫好後,咸豐才發現自己“獻醜”了。但皇帝寫的字誰敢說是錯字?咸豐明知寫錯,又不好承認錯了,那樣太失面子。正在眾人疑惑時,咸豐開了金口,說人啊要知恩圖報,佛家說要報四重恩:佛恩、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太多了,這恩一生是報不完的,所以“完”字的筆劃不能寫全。

寺內至今仍允許上香,給你增加很多安全隱患,令我不得不為你捏一把汗

不在獨樂寺中軸線上的建築一個是在東邊的乾隆行宮,以前是清代皇帝去東陵謁陵途中小憩的地方。

自乾隆十八年後,獨樂寺被辟為皇家禁地,本寺方丈皆為禦封。這是乾隆皇帝的行宮,去東陵謁陵途中小憩的地方,也是天津地區僅存的一處行宮。

行宮室內

乾隆題寫的 壽字碑

主殿兩側的回廊內珍藏有28塊乾隆御筆碑刻,數量之多、保存之好為全國罕見

行宮一隅

從行宮仰望觀音閣別有一番滋味

寺內翠竹成排,清靜雅致

獨樂寺重建一千年紀念碑

參天的樹木,煙霧彌漫的的香火台,靜謐的院落,還有散落在院子角落裡一塊塊殘缺的古老石碑…處處能感受到經歷過的千年滄桑。

獨自漫步在獨樂寺青磚路上,我發現路邊隨處都是小小的風景。

真心國寶級!如果喜歡建築,絕對值得前來一探。

至於獨樂寺名字的由來,說法多多。

其一,安祿山叛唐,就是在此處誓師,他喜獨樂,故以“獨樂”二字名寺得名。

其二,寺西北有獨樂水,故名之。

其三,相傳獨樂寺觀音像的內部骨架是一棵杜梨樹,是取“杜梨”之諧音而得名。

而我更願意接受的答案是,獨樂寺得名與出家人的信念有關。出家人清心寡欲,恪守戒律,獨以普渡眾生為樂,才命名為獨樂寺。

薊縣白塔寺

從獨樂寺出來,旁邊的馬路上可以看到白塔的塔尖。隨後看到一個小胡同,口上有白塔寺的指示牌。沿著胡同走不久,便看到了白塔的影子。想拍一張,可怎麼也躲不開那一條條的電線。

順著胡同往南大約一公里,一拐彎就看到白塔寺的大門了。從大門往裡看,一座高大的白塔呈現在大殿后。據說,寺中白塔正落在獨樂寺觀音像目光的焦點上

白塔造型獨特,為中國和印度幾種建築樣式的“混搭”

白塔平面八角形,通體雪白,造型別致

與獨樂寺相比,前往白塔的遊客少了很多。其實,薊縣白塔極具文物價值,它是我國七大白塔之一,設計巧妙,造型獨特,是中國古代建築與印度造塔藝術完美結合的經典之作。

白塔基下部砌花崗石條,上部築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

塔身上記錄了四句佛偈語,東南面: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西南面: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西北面: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東北面: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

白塔上通飾磚雕,題材多樣,造型生動,是遼代磚雕的上品。

轉角處是八個大力士用力支撐塔身的磚雕。

塔身上佛教題材的磚雕很多

漫步塔下,只聽叮噹作響,清脆悅耳,頓覺盛夏的暑熱一掃而光。尋聲看去,才發現,塔身上下三層各角共有24只驚鳥鈴。

荷花,是佛教經典和佛教藝術經常提到和見到的象徵物,蓮花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借用佳作一張 )

漁陽鼓樓

白塔寺出東行幾百米,便來到一條大街,遠遠地看到了鼓樓廣場的牌樓

“漁陽鼓樓”,東西面闊三間,南北進深兩間、四周十根粗大的紅漆明柱,周圍出斗拱回廊,青瓦九脊歇山式屋頂。城臺上周圍有垛口,城台下中間開拱形門洞。

鼓樓正面高懸匾額,上書"古漁陽"三個蒼勁渾厚的楷體大字,是清朝康熙年間薊州知州張朝綜題寫

天津市級文保單位

背面匠額用和正面相近字體上書"畿東鎖鑰",落款為清朝道光年間知州"華浚"

現在我們看到的薊縣鼓樓,是1983年以後幾年內,由薊縣人民政府幾次撥款修復的。在昔日破爛的鼓樓基礎上,修殘補缺,包砌城台,整修樓道,油漆彩繪,使鼓樓再展新容,為天津市保留了一座歷史最久的鼓樓景觀。

旅行小貼士

獨樂寺“三絕”: 一、獨樂寺觀音閣是我國僅存的最古老的木結構高層樓閣。 二、觀音閣內的觀音菩薩像是我國僅存的最大的古代泥塑之一。 三、獨樂寺山門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尊貴的廡殿頂山門。

山門殿后兩稍間的東、西壁上是清代繪製的“四大天王”彩色壁畫,因年代久遠而有些斑駁,但是更添了幾分神奇的色彩。此為西壁壁畫

烈日下,陽光穿過山門屋簷斗拱的一角。木結構的彩繪因建造年代久遠,已經剝蝕殆盡,露出了木料本色。

抬頭仰望,山門正脊兩側,龍頭魚尾的螭吻,猶如雉鳥飛翔,十分生動,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年代最早的鴟尾實物。遺憾的是,這一點是參觀之後才知道的,未能拍個特寫,如有機會一定補上。

由於觀音閣與山門同在一個中軸線的原因,當我站在山門正中,從山門的畫框裡,才能把觀音閣高聳的雄姿全納入鏡頭,這種把高層建築放在山門之內的佈局,是南北朝及以後建立寺院的傳統手法。

邁過山門中間的門檻才叫進了山門,因為站在門檻外面我只能看到觀音閣的一小半,而跨過門檻後忽覺“豁然開朗”,高高的觀音閣完整的呈現在眼前,框景內的畫面構圖也飽滿起來。

到達獨樂寺已值下午,也許是工作日的原因,遊人甚是稀少。不過這也正合我意,千年古刹,如果熙熙攘攘猶如集市,不免有些煞風景。

跨過門檻走進寺院後就看到了幾個古老的房子,和靜謐的庭院。

觀音之閣,純木質,沒有使用一枚釘子,集我國木結構建築之大成,是我國僅存的最古老的木結構高層樓閣。

觀音閣是獨樂寺中的主建築,通高23米,從外觀上看它是上下兩層,其實它是三層,在正中間還夾有一個暗層。

觀音閣高懸著一上一下兩塊匾額

觀音閣內外上下共有鬥栱24種,可以說是鬥栱大全了

居上者是的李白所書的“觀音之閣”的匾額,“閣”字下有“太白”二字,清晰可見

居下者為咸豐皇帝手書“具足圓成”。據說,梁思成對此匾額曾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具足”是佛家語,“圓成”不是佛語,應為“具足圓通”。

千百年來,這裡的香火依然十分旺盛

觀音閣內有“鎮寺之寶”——我國最大的彩色觀音泥塑像,她的頭上還有十個小頭像,所以又稱十一面觀世音,是遼代泥塑藝術珍品。

但我要告訴大家,當我邁入大殿中時,還是被高大的佛像所震撼了,不得不肅然起敬,不得不莊重起來,連說話都極力地壓低了聲音。我小聲地問過旁邊的工作人員,佛高16米,泥塑金身。

觀音像是木柱泥胎,為了讓他站穩還伸向地下有五米。

觀音像雖製作於遼代,但其藝術風格類似盛唐時期的作品,是我國現存的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如此偉大的觀音塑像,國內極為罕見。

現在觀音像上落了不少塵土,但依然遮蓋不住觀音像身上的彩繪,有些地方仍很鮮亮、色彩奪目。遼代至今有1000年保留到現在依然這樣色彩鮮豔,不得不嘆服于古人的智慧。

從照片上可以看到,觀音面容豐潤、面目慈祥,兩肩下垂,儀態端莊,似動非動,向前傾6度,這樣在觀音像前跪拜的人仰視能很清楚的看見觀音像的面部。

這張剖視圖是一個臺灣人出的書裡面的,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塑像和建築的關係

觀音閣裡的遼代壁畫也很有欣賞價值。觀音閣下層的四壁上畫滿彩色壁畫,系明代畫師之作,至今保存完好,畫面清楚。

作為國內建築之瑰寶,觀音閣四個方向分別設有這樣的觀測墩

繞過觀音閣,後面是八角形的封閉式的韋陀亭。

亭中韋馱像身著鎧甲,雙手合十。一般韋馱像都在天王殿或大雄寶殿裡,而單獨給韋馱設亭的寺院實屬罕見。

過了韋陀亭就是報恩院了。報恩院為四合院式建築,為明、清兩代僧人重要的禮佛場所。

咸豐皇帝在獨樂寺的題字共有兩處,一是觀音閣上的“具足圓成”,一是“報恩院”。別看咸豐留下的墨寶沒有乾隆多,字也沒有乾隆寫得有氣勢,但卻因為“院”字少寫了一橫,一錯成名,名重乾隆。

據說,當年咸豐駕臨獨樂寺,當家的大和尚便想沾個榮耀,請咸豐為寺內四合院題寫個院名。咸豐也未客氣,即興寫下了“報恩院”三個字。但字寫好後,咸豐才發現自己“獻醜”了。但皇帝寫的字誰敢說是錯字?咸豐明知寫錯,又不好承認錯了,那樣太失面子。正在眾人疑惑時,咸豐開了金口,說人啊要知恩圖報,佛家說要報四重恩:佛恩、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太多了,這恩一生是報不完的,所以“完”字的筆劃不能寫全。

寺內至今仍允許上香,給你增加很多安全隱患,令我不得不為你捏一把汗

不在獨樂寺中軸線上的建築一個是在東邊的乾隆行宮,以前是清代皇帝去東陵謁陵途中小憩的地方。

自乾隆十八年後,獨樂寺被辟為皇家禁地,本寺方丈皆為禦封。這是乾隆皇帝的行宮,去東陵謁陵途中小憩的地方,也是天津地區僅存的一處行宮。

行宮室內

乾隆題寫的 壽字碑

主殿兩側的回廊內珍藏有28塊乾隆御筆碑刻,數量之多、保存之好為全國罕見

行宮一隅

從行宮仰望觀音閣別有一番滋味

寺內翠竹成排,清靜雅致

獨樂寺重建一千年紀念碑

參天的樹木,煙霧彌漫的的香火台,靜謐的院落,還有散落在院子角落裡一塊塊殘缺的古老石碑…處處能感受到經歷過的千年滄桑。

獨自漫步在獨樂寺青磚路上,我發現路邊隨處都是小小的風景。

真心國寶級!如果喜歡建築,絕對值得前來一探。

至於獨樂寺名字的由來,說法多多。

其一,安祿山叛唐,就是在此處誓師,他喜獨樂,故以“獨樂”二字名寺得名。

其二,寺西北有獨樂水,故名之。

其三,相傳獨樂寺觀音像的內部骨架是一棵杜梨樹,是取“杜梨”之諧音而得名。

而我更願意接受的答案是,獨樂寺得名與出家人的信念有關。出家人清心寡欲,恪守戒律,獨以普渡眾生為樂,才命名為獨樂寺。

薊縣白塔寺

從獨樂寺出來,旁邊的馬路上可以看到白塔的塔尖。隨後看到一個小胡同,口上有白塔寺的指示牌。沿著胡同走不久,便看到了白塔的影子。想拍一張,可怎麼也躲不開那一條條的電線。

順著胡同往南大約一公里,一拐彎就看到白塔寺的大門了。從大門往裡看,一座高大的白塔呈現在大殿后。據說,寺中白塔正落在獨樂寺觀音像目光的焦點上

白塔造型獨特,為中國和印度幾種建築樣式的“混搭”

白塔平面八角形,通體雪白,造型別致

與獨樂寺相比,前往白塔的遊客少了很多。其實,薊縣白塔極具文物價值,它是我國七大白塔之一,設計巧妙,造型獨特,是中國古代建築與印度造塔藝術完美結合的經典之作。

白塔基下部砌花崗石條,上部築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

塔身上記錄了四句佛偈語,東南面: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西南面: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西北面: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東北面: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

白塔上通飾磚雕,題材多樣,造型生動,是遼代磚雕的上品。

轉角處是八個大力士用力支撐塔身的磚雕。

塔身上佛教題材的磚雕很多

漫步塔下,只聽叮噹作響,清脆悅耳,頓覺盛夏的暑熱一掃而光。尋聲看去,才發現,塔身上下三層各角共有24只驚鳥鈴。

荷花,是佛教經典和佛教藝術經常提到和見到的象徵物,蓮花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借用佳作一張 )

漁陽鼓樓

白塔寺出東行幾百米,便來到一條大街,遠遠地看到了鼓樓廣場的牌樓

“漁陽鼓樓”,東西面闊三間,南北進深兩間、四周十根粗大的紅漆明柱,周圍出斗拱回廊,青瓦九脊歇山式屋頂。城臺上周圍有垛口,城台下中間開拱形門洞。

鼓樓正面高懸匾額,上書"古漁陽"三個蒼勁渾厚的楷體大字,是清朝康熙年間薊州知州張朝綜題寫

天津市級文保單位

背面匠額用和正面相近字體上書"畿東鎖鑰",落款為清朝道光年間知州"華浚"

現在我們看到的薊縣鼓樓,是1983年以後幾年內,由薊縣人民政府幾次撥款修復的。在昔日破爛的鼓樓基礎上,修殘補缺,包砌城台,整修樓道,油漆彩繪,使鼓樓再展新容,為天津市保留了一座歷史最久的鼓樓景觀。

旅行小貼士

獨樂寺“三絕”: 一、獨樂寺觀音閣是我國僅存的最古老的木結構高層樓閣。 二、觀音閣內的觀音菩薩像是我國僅存的最大的古代泥塑之一。 三、獨樂寺山門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尊貴的廡殿頂山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