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探月工程:中科院人永不止步

2017年4月24日, 中國第二個航太日到來。 在中國航太事業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 中國探月工程自嫦娥一號發射升空至今也已走過了整整10個年頭。

回望中國探月工程走過的不凡歷程, 一個個鮮活的中科院形象在宏大的歷史事件中逐步變得清晰, 正是他們的執著探索為中國探月工程烙上了深深的中科院印記。

中國該到地球以外去看看

1957年, 國際社會發生了一件引人注目的大事——前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那一年, 如今已經八十多歲高齡的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歐陽自遠還不到22歲。

正在中科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塗光熾名下攻讀研究生的他, 敏銳地捕捉到了蘇聯發射衛星的資訊, 並對空間探索開啟了長時間的關注和漫長的科學研究歷程。

1958年美蘇開始探索月球, 3年後人類第一位宇航員加加林進入太空。 1961年, 美蘇開啟並實施了火星探測。

“當時我們剛建國不久, 沒有科學隊伍、技術能力, 也沒有錢。 ”歐陽自遠看著西方國家對地外星體探測的逐步推進, 內心焦急的同時, 也有了自己的打算——“我覺得我們也該去看看地球以外的東西。 ”

他堅信, 中國有一天會走向空間時代, 而作為年輕一代的科學家, 他該為那一天的到來做好準備, 而這一準備就是35年。 “那其中有中科院有組織的行為,

也有科學家自發調研的行為。 ”談起中科院人在探月工程開啟前的漫長探索,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鄒永廖介紹稱。

在這35年的知識儲備過程中, 歐陽自遠從研究隕石入手, 寫了很多的文章介紹美蘇月球探測、火星探測計畫, “但畢竟都是紙上談兵”。

1992年, 我國載人航太項目立項。 富強起來的中國, 讓歐陽自遠看到了月球探測的時機。 他的想法很快得到了中科院的支持, 在當時的中科院高新技術局的支持下, 針對月球探測的論證調研有序推進。

而依照高新技術局的月球探測論證, 從探測的必要性、可行性研究, 到發展戰略、長遠規劃, 再到到月球到底該探測哪些科學問題, 這幾個基本問題論證下來, 歐陽自遠帶領的團隊又花費了10年光陰。

“論證的過程首先瞭解國際科學領域認識以及探測的程度, 還有哪些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鄒永廖說, “再者論證我們為什麼做, 能做到什麼程度?”

經過前前後後長達45年的籌備, 2004年, 中國的繞月探測工程終於獲得批准。

我們欠全國公眾一個解釋

歐陽自遠有一本“責任帳單”, 上面詳盡地記錄著他從2008年到2016年做過科普報告。

“這九年, 一共做了474場科普報告, 平均每年12場, 每年的聽眾大概近3萬人。 ”歐陽自遠說。

“科普太重要了。 ”鄒永廖在談到科普問題時, 與歐陽自遠透露出的重視一脈相承, 而這源于當年探月專案立項時所經歷的非議與不解。

外國月球探測專案已實施那麼久, 我們還能有什麼創新?地球上的事情還沒做好,

為什麼要去研究月球?月球探測需要花多少錢?

那時, 社會各個層面對月球探測項目的推進都出現了不同聲音, 甚至有專家公開在媒體發表文章抨擊月球探測專案不該搞。 但中科院這支探月隊伍並沒有氣餒, 他們反而從中看到了科普的重要性。

“究竟探月對我們國家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國家強盛有什麼作用, 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向全國公眾說清楚, 假如不說清楚, 我覺得我們欠了全國公眾一個解釋。 ”歐陽自遠說。

時至今日, 歐陽自遠面向不同聽眾所準備的月球探測科普報告已有十幾個版本之多, 中國探月工程與社會公眾間的隔閡也在一場場報告中消失殆盡, 甚至正獲得越來越多的積極回饋。

“很多小孩兒跟我表態, 說未來一定要做科學研究, 一定要參與中國的月球探測。 ”歐陽自遠回憶稱, 他在孩子們心中種下的這顆科學的種子, 以及小聽眾們表現出熱愛科學的胸懷和氣魄, 如一股熱流在背後支撐著他。

“我覺得這件事情太值了, 應該讓公眾瞭解, 應該把科學交給公眾, 讓公眾懂得科學、理解科學。 ”歐陽自遠說。

傳承與創新永不止步

談起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所取得的成果, 所帶動的技術突破, 所制定的科學目標, 以及未來要做的工作, 鄒永廖都如數家珍。

在他看來, 中科院人不僅是探月工程的宣導者、推動者、組織者, 也是探月工程重要的實施者之一, 更重要的是, 中科院負責了中國探月工程的整個“科學鏈”的工作。

組織全國科學家論證制定工程科學目標、負責地面應用系統研製建設和運行、負責探測器系統中有效載荷分系統研製、負責測控系統中VLBI側櫃分系統的建設和任務執行、為多個系統提供核心關鍵配套產品、牽頭組織全國科學家對科學資料展開科學研究——對中科院在探月工程中承擔的上述六大任務的重要性鄒永廖解釋稱,探月工程每一項任務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單是科學目標的設立就要在工程可實現的情況下給出最優的科學設想,這自然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由此,中科院人在探月工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見一斑。

對探月工程中的這六大中科院元素,鄒永廖闡述得條理清晰,對其中每一條都熟稔心中。作為歐陽自遠的學生,如今已50來歲的鄒永廖顯然已經成長為中國月球探測的主力軍。

鄒永廖伴隨著中國探月工程的發展在不斷成長,而即將於今年年底發射的嫦娥五號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李春來等一批中科院年輕科學家亦是如此。當年嫦娥一號“三個老頭一盤棋”的局面,如今已伴隨著年輕一代科學家的成長而得以改變。

“我最高興的是,嫦娥一號培養了一大批人,人出來了,隊伍成長了,這比什麼都重要。”歐陽自遠在談到如今中科院在探月工程中各崗位上獨當一面的年輕科學家時不無欣慰地說。

人才的成長、經驗的積累,讓中科院探月這支隊伍設計的科學目標越來越前沿,也越來越具挑戰性。

從嫦娥一號繪製月球圖,並探明了一種可能解決人類未來上萬年能源應用的新能源分佈;到嫦娥二號完成解析度達到7米、列印出來需要一個半足球場大的高品質的全月球圖;再到嫦娥三號在月面上開展精細探測……中科院探月團隊秉持要做就做最好的理念,一次又一次刷新了全球的深空探測紀錄。

而未來,從踏上月球背面到探測火星,一代又一代中科院探月人胸中已經勾畫出了宏偉的中國深空探測的藍圖,他們向深空探測的腳步也會在傳承與創新中永續。

組織全國科學家論證制定工程科學目標、負責地面應用系統研製建設和運行、負責探測器系統中有效載荷分系統研製、負責測控系統中VLBI側櫃分系統的建設和任務執行、為多個系統提供核心關鍵配套產品、牽頭組織全國科學家對科學資料展開科學研究——對中科院在探月工程中承擔的上述六大任務的重要性鄒永廖解釋稱,探月工程每一項任務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單是科學目標的設立就要在工程可實現的情況下給出最優的科學設想,這自然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由此,中科院人在探月工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見一斑。

對探月工程中的這六大中科院元素,鄒永廖闡述得條理清晰,對其中每一條都熟稔心中。作為歐陽自遠的學生,如今已50來歲的鄒永廖顯然已經成長為中國月球探測的主力軍。

鄒永廖伴隨著中國探月工程的發展在不斷成長,而即將於今年年底發射的嫦娥五號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李春來等一批中科院年輕科學家亦是如此。當年嫦娥一號“三個老頭一盤棋”的局面,如今已伴隨著年輕一代科學家的成長而得以改變。

“我最高興的是,嫦娥一號培養了一大批人,人出來了,隊伍成長了,這比什麼都重要。”歐陽自遠在談到如今中科院在探月工程中各崗位上獨當一面的年輕科學家時不無欣慰地說。

人才的成長、經驗的積累,讓中科院探月這支隊伍設計的科學目標越來越前沿,也越來越具挑戰性。

從嫦娥一號繪製月球圖,並探明了一種可能解決人類未來上萬年能源應用的新能源分佈;到嫦娥二號完成解析度達到7米、列印出來需要一個半足球場大的高品質的全月球圖;再到嫦娥三號在月面上開展精細探測……中科院探月團隊秉持要做就做最好的理念,一次又一次刷新了全球的深空探測紀錄。

而未來,從踏上月球背面到探測火星,一代又一代中科院探月人胸中已經勾畫出了宏偉的中國深空探測的藍圖,他們向深空探測的腳步也會在傳承與創新中永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