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一帶一路”將重塑中歐的未來(盤古智庫點評)

歐盟委員會前主席、義大利前總理羅馬諾·普羅迪出席論壇並發表主旨演講。

導讀

4月21日, 由盤古智庫、財經和都靈世界事務研究所主辦的“盤古智庫·洞見高峰論壇——一帶一路與中歐經貿合作”主題會議在北京舉行。

歐盟委員會前主席、義大利前總理羅馬諾·普羅迪出席論壇並發表主旨演講。

這也是盤古智庫助力“一帶一路”峰會系列的第一站, 此次會議聯合發佈了《“一帶一路”政策框架下的中歐投資機會》報告。 作者喬治·普羅迪為博洛尼亞大學教授, 義大利都靈世界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法恩瑞為北京大學中歐關係史專業教授、北京大學地中海區域研究中心副主任。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景樺、鄭聯盛做了相關點評。

文/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景樺、鄭聯盛

中、歐分別作為東、西方文明的發源地, 在歷史上就經由古代的絲綢之路連結在一起。 如今的“一帶一路”倡議,

作為一項具有巨大開放性和包容性的經濟合作倡議, 同樣需要歐洲的積極參與。 正如報告所說, 歐洲將是影響這一倡議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內容是“五通”, 打通歐亞市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環節。 歐洲正在推動以“互聯互通”為計畫, 也需要把握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高速發展所帶來的機遇。 這兩大計畫之間, 顯然有著相當大的對接空間。 通過路上和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與西歐之間的距離將大大縮短, 貿易成本將大大降低。 不僅中方能從中受益, 對歐洲而言也是意義重大。 廣而言之, “一帶一路”本身就是以共贏為目標的倡議, 中國當然能夠從中受益, 但這是以相關國家共同受益為前提的。

同樣重要的是, 反全球化的思潮和民粹主義正在全球蔓延, 並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這是導致英國做出脫歐決定的原因之一, 也有可能對今年歐洲各國將舉行的一系列選舉產生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 中、歐這兩大經濟體建立更為密切的經貿關係, 讓更多的企業、民眾從跨越國界的貿易往來中受益而不是受損, 無疑比其他所有理論宣教和政策宣示都更有說服力。

當然, 任何國家間的合作特別是經貿合作, 要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就必須有強大的內生動力, 而不能是人為推動的結果。 在新的歷史形勢下, 歐盟需要進一步完善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中國則通過“一帶一路”加強與區域經濟及全球經濟的互動。 雙方在區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具有較強的共識,

這是雙方合作的理念前提。 中歐在經濟結構上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中國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上具有優勢, 歐洲在消費升級領域具有全球競爭力;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具有領先性, 歐洲在基礎設施軟體服務上具有優勢。 這是促進雙方合作的核心因素。

在這裡, 我們想就中歐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經貿合作提幾點具體建議。 這些建議有些或與報告正文有所重合, 我們也沒有刻意回避, 因為這恰恰反映了雙方之間的共識之豐富。

第一, 歐洲在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軟體建設方面比中國具有更加豐富的經驗, 比如, 如何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如何進行風險管理、如何吸引私人資本、如何進行後續管理等。

這是中國“一帶一路”建設中應該吸取的經驗, 也是雙方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合作的重要領域。

第二, 中歐在“一帶一路”以及其他框架下的雙邊投資機制建設十分重要。 當前, 中歐兩個經濟體在先進製造、工業升級、資訊產業、能源和可持續發展等雙邊投資發展十分喜人, 進一步構建中歐都認可的雙邊投資機制, 甚至構建新型的雙邊投資協定(BIT)對於雙方的發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當然, 這裡也涉及到綠色投資、不平衡等問題。 但應當看到, 中歐投資中的結構性問題並非都是政策刻意所為, 有全球分工體系的原因、要素稟賦的原因, 當然也有政府政策有待完善的原因, 需要雙方共同努力來解決。

第三,中歐人文交流合作的空間巨大。兩個經濟體都是世界文明的發祥地,在文化產業、遺產保護、當代藝術和青年交流等領域都具有合作空間。中歐經貿投資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人心相通、相互包容、文化融合也十分重要。

當然,中歐合作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傳統的政治互信不足,和雙方之間的貿易不平衡,都可能深刻影響“一帶一路”的建設。比如,有西方媒體將“一帶一路”倡議看作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畫”,有人懷疑“16+1合作”是否有分化歐盟的意圖,還有些人擔心“一帶一路”下的項目能否遵守歐盟市場規則。類似的問題和疑慮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通過更多實實在在的合作,不斷摸索尋找解決障礙和摩擦的方法,消除各種不必要的疑慮和誤解,共用歐亞大陸互聯互通帶來的新機遇。

主編郵箱:xinshuping@pangoal.cn

第三,中歐人文交流合作的空間巨大。兩個經濟體都是世界文明的發祥地,在文化產業、遺產保護、當代藝術和青年交流等領域都具有合作空間。中歐經貿投資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人心相通、相互包容、文化融合也十分重要。

當然,中歐合作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傳統的政治互信不足,和雙方之間的貿易不平衡,都可能深刻影響“一帶一路”的建設。比如,有西方媒體將“一帶一路”倡議看作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畫”,有人懷疑“16+1合作”是否有分化歐盟的意圖,還有些人擔心“一帶一路”下的項目能否遵守歐盟市場規則。類似的問題和疑慮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通過更多實實在在的合作,不斷摸索尋找解決障礙和摩擦的方法,消除各種不必要的疑慮和誤解,共用歐亞大陸互聯互通帶來的新機遇。

主編郵箱:xinshuping@pangoal.c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