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雲臺山之行

初聞雲臺山之名是很多年以前, 受友人失望語氣的影響, 我對它總沒能提起興趣, 但在這個春光瀲灩的季節, 難得有幾天假期,

便再無法抵禦晴好天氣的誘惑, 于數條適合短旅的線路中, 決定擇它而行。

我只是想出去走走, 去哪裡又有什麼重要?

背起簡單的行囊, 如多年前一樣, 踏上了遠去的列車, 久違的情愫如約而至, 但很快那種不屬於任何一站的愜意, 因了導遊的解說即被迫切所代替。

第一次聽說雲臺山竟然有“小九寨”之稱, 享有中國旅遊界“黑馬”之美譽, 也有人稱其為“網紅”, 但我的興趣卻並非源自這些桂冠, 而是導遊簡述它的自然風光。

之前腦海的定位怎麼竟是佛教之地呢?

由於抵達較晚, 在順道遊覽了圓融寺之後,

直接被安排進了住處, 這是一戶農家的小賓館, 位於服務區的邊緣, 窗外一大片空地之外即是山體。

身為山村裡長大的孩子, 卻是第一次如此近距離的依山而居, 所以, 當同行的他們為住處條件而糾結懊惱的時候, 我已獨自打開窗戶, 眺望不遠處的山巒在夜的帷幔下變得模糊仍不失雄壯, 點點星光閃爍, 如夜的眼, 陣陣涼風襲來, 吹過空曠的靜謐。

閉上眼睛, 盡情的深呼吸……

潭瀑峽, 是我們遊覽的第一個景點, 又名小寨溝, 相傳為隋末起義劉武周在此坐山為王。 也是唐太宗李世民安營紮寨之地。 總長約2公里, 高山對聳, 中為峽谷。

據說這裡四季風景各有不同, 而我們適逢來在了它的春季, 葉的水嫩在陽光的透射中泛著通透的綠色, 天空碧藍如洗, 溪流涓涓, 清澈見底, 一幅大大的太極圖赫然靜臥水的中央, 扮靚如畫的景色, 也參透著宇宙與萬物的玄機。

走進峽谷,真是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水清潭深,空氣清新,溝的兩岸,奇峰林立,裸露的山石與峭壁的植被相得益彰,秀美而爭奇鬥異,有些基石層疊參差,酷似一張面孔,而有些怪石又碩大無比,立于谷底,任溪水來了又去,它都屹立不動,上演著專情的一幕,有些山澗之水則自峭壁飛流直下,形成水簾洞,引著無數遊人欣然佇足,歡呼著揮舞臂膀,擺出動人的造型,笑焉如花,將瞬間的永恆定格在了自己的鏡頭裡,也讓這一處大自然神奇的造化續寫著講也講不完,訴也訴不盡的故事,恰如景區渲染的精彩:泛舟南北兩湖頭,到處清幽不用求,水碧山青宜入畫,遊人欣賞願勾留……

如果說小寨溝是以秀美與天然的氧巴讓我感覺美不勝收,心曠神怡的話,茱萸峰卻是以它的險讓我領略了歲月不饒人,服老必須是一種境界。

它是我們繼小寨溝之後遊覽的又一景點,也為雲臺山的主峰,海拔1297.6米,是真武帝苦志修行成仙的地方,故系道教聖地。難怪我腦海裡會留有佛教的錯覺,源來如此啊!只可惜是道而非佛。唐代大詩人王維曾登臨此峰,寫下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絕句……

登峰入口道分左右兩條,一條通往鳳凰嶺,據說還有玻璃棧道,而另一條直達聖頂。既然來觀此峰,是不是該登此頂呢?我想。於是,當團隊裡的人跟隨人流都走向了鳳凰嶺的方向,我毅然邁上了登頂的臺階。選擇是果斷的,但攀爬真得沒那麼簡單,沒走幾步,氣喘吁吁幾欲放棄,幸遇高齡的老人已登頂而歸,愧意頓生。

難道我終不能與老者相比?

這就是出遊的好處,走過的路,遇見的人,讓你不經意間感悟反思,從而滋生前行的動力。途經藥王洞,分明見頂峰已在眼前,卻爬過一段又一段,有人叫苦,這是拖啊,過了一百米,還有一百米。年輕的女孩已成功返回,善意勸慰,莫要張望,只管看准腳下,步步攀爬……

是啊!人生又豈不似這爬山,任山高峰險,均需一步一個臺階,終是能抵達理想的高度。

真武殿就修建於峰頂,舉目遠眺,群峰連綿,峰湧雲動,雖恐高顫慄,但“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頓生。

誰說不是上山容易下山難呢?陡峭的臺階竟為木質,踩上去莫名心虛,而不爭氣的小腿以疲軟抗議,像不是自己的軀體,逃生般熬過那一段,走上石階,慶倖保得一條命來,卻見肩扛身背整袋沙灰的男子,一步一個臺階,停下腳步,問及他們這是第幾個回合,回答竟是第六趟……

人的潛力真是無窮,而生活才是真正的大師。

許是趕上週末的緣故,紅石峽遊人如織,寸步難行,此為雲臺山景點的精華,被譽為“華夏第一奇峽”,是因地殼多次的造山運動形成的斷層帶,由紫紅色的砂岩構成,峽長1500米,最寬處不過20米,最窄處不到5米,整條峽谷都要沿著一條彎曲的階梯路,一步步地下到穀底,兩岸岩石參差奇美,如鬼斧神工,穀底的潭溪幽深碧綠,與峭壁的奇險相映成輝,讓人感覺到一種陽剛之氣,又不失陰柔之美。谷口南端有一狹窄的峽谷稱為“一線天”,一條高約60米的瀑布自那裡的崖壁傾瀉,水花飛濺自成一道蔚然的風景,被譽為“白龍瀑布“。

正是這集秀、幽、雄、險於一身,泉、瀑、溪、潭于一穀的”盆景峽谷“,讓遊人不懼谷深峽險,人滿為患的尷尬,高高舉起早已齊備卻難以施展拳腳的攝影器材,盲然的抓拍,伴隨著催促,一步三回首。

景區沒有回頭路,而所謂的峽谷即是下得多深,就需爬回多高,走出紅石峽,便是子房湖,因漢代張良(子房)曾站在這裡的峭壁之上操練兵馬,幫助劉邦成就大業後又隱退到此而得名,與峽谷的雄奇相比,它似乎是為了告慰人們的探險尋美之可佳精神,顯得平和恬靜的多,雖青山依舊,但湖心的綠水迎眸,構成了又一幅如詩如畫的美麗景觀。

坐上快艇,涼風撲面,舉首仰望,一空碧藍,所有的疲累與不快都在此刻化為雲煙,而此次的雲台之行,也在這一軸自然精美的畫卷裡乘風而來,踏浪而去……

圖 文:心塵

作者簡介:

走進峽谷,真是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水清潭深,空氣清新,溝的兩岸,奇峰林立,裸露的山石與峭壁的植被相得益彰,秀美而爭奇鬥異,有些基石層疊參差,酷似一張面孔,而有些怪石又碩大無比,立于谷底,任溪水來了又去,它都屹立不動,上演著專情的一幕,有些山澗之水則自峭壁飛流直下,形成水簾洞,引著無數遊人欣然佇足,歡呼著揮舞臂膀,擺出動人的造型,笑焉如花,將瞬間的永恆定格在了自己的鏡頭裡,也讓這一處大自然神奇的造化續寫著講也講不完,訴也訴不盡的故事,恰如景區渲染的精彩:泛舟南北兩湖頭,到處清幽不用求,水碧山青宜入畫,遊人欣賞願勾留……

如果說小寨溝是以秀美與天然的氧巴讓我感覺美不勝收,心曠神怡的話,茱萸峰卻是以它的險讓我領略了歲月不饒人,服老必須是一種境界。

它是我們繼小寨溝之後遊覽的又一景點,也為雲臺山的主峰,海拔1297.6米,是真武帝苦志修行成仙的地方,故系道教聖地。難怪我腦海裡會留有佛教的錯覺,源來如此啊!只可惜是道而非佛。唐代大詩人王維曾登臨此峰,寫下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絕句……

登峰入口道分左右兩條,一條通往鳳凰嶺,據說還有玻璃棧道,而另一條直達聖頂。既然來觀此峰,是不是該登此頂呢?我想。於是,當團隊裡的人跟隨人流都走向了鳳凰嶺的方向,我毅然邁上了登頂的臺階。選擇是果斷的,但攀爬真得沒那麼簡單,沒走幾步,氣喘吁吁幾欲放棄,幸遇高齡的老人已登頂而歸,愧意頓生。

難道我終不能與老者相比?

這就是出遊的好處,走過的路,遇見的人,讓你不經意間感悟反思,從而滋生前行的動力。途經藥王洞,分明見頂峰已在眼前,卻爬過一段又一段,有人叫苦,這是拖啊,過了一百米,還有一百米。年輕的女孩已成功返回,善意勸慰,莫要張望,只管看准腳下,步步攀爬……

是啊!人生又豈不似這爬山,任山高峰險,均需一步一個臺階,終是能抵達理想的高度。

真武殿就修建於峰頂,舉目遠眺,群峰連綿,峰湧雲動,雖恐高顫慄,但“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頓生。

誰說不是上山容易下山難呢?陡峭的臺階竟為木質,踩上去莫名心虛,而不爭氣的小腿以疲軟抗議,像不是自己的軀體,逃生般熬過那一段,走上石階,慶倖保得一條命來,卻見肩扛身背整袋沙灰的男子,一步一個臺階,停下腳步,問及他們這是第幾個回合,回答竟是第六趟……

人的潛力真是無窮,而生活才是真正的大師。

許是趕上週末的緣故,紅石峽遊人如織,寸步難行,此為雲臺山景點的精華,被譽為“華夏第一奇峽”,是因地殼多次的造山運動形成的斷層帶,由紫紅色的砂岩構成,峽長1500米,最寬處不過20米,最窄處不到5米,整條峽谷都要沿著一條彎曲的階梯路,一步步地下到穀底,兩岸岩石參差奇美,如鬼斧神工,穀底的潭溪幽深碧綠,與峭壁的奇險相映成輝,讓人感覺到一種陽剛之氣,又不失陰柔之美。谷口南端有一狹窄的峽谷稱為“一線天”,一條高約60米的瀑布自那裡的崖壁傾瀉,水花飛濺自成一道蔚然的風景,被譽為“白龍瀑布“。

正是這集秀、幽、雄、險於一身,泉、瀑、溪、潭于一穀的”盆景峽谷“,讓遊人不懼谷深峽險,人滿為患的尷尬,高高舉起早已齊備卻難以施展拳腳的攝影器材,盲然的抓拍,伴隨著催促,一步三回首。

景區沒有回頭路,而所謂的峽谷即是下得多深,就需爬回多高,走出紅石峽,便是子房湖,因漢代張良(子房)曾站在這裡的峭壁之上操練兵馬,幫助劉邦成就大業後又隱退到此而得名,與峽谷的雄奇相比,它似乎是為了告慰人們的探險尋美之可佳精神,顯得平和恬靜的多,雖青山依舊,但湖心的綠水迎眸,構成了又一幅如詩如畫的美麗景觀。

坐上快艇,涼風撲面,舉首仰望,一空碧藍,所有的疲累與不快都在此刻化為雲煙,而此次的雲台之行,也在這一軸自然精美的畫卷裡乘風而來,踏浪而去……

圖 文:心塵

作者簡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