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與“拉弗曲線”異曲同工的“孔子曲線”

陳忠海在《中國發展觀察》撰文指出:站在稅收的角度考察漢初、唐初和清初所形成的“三大盛世”的成因, 不難看出經濟繁榮是最重要的基礎, 而創造經濟繁榮的不是加重稅收而是輕徭薄賦, “盛世減稅”或許是它們的一條共同規律。 這是因為稅率高並不等於實際稅收多, 僅從數學的角度看, 稅率越高國家的稅收也就越多, 但稅率又是具有反作用的, 當它達到一定程度時生產成本就會增加、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就會降低、在生產領域裡的投資也會減少, 這時稅基就會減小, 反而導致總體稅收的減少。

關於這個問題大約2500年前曾有過一次對話, 它記錄在《論語》裡, 對話的人是魯哀公和有若。 魯哀公問有若收成不好的時候國家財政開支不夠怎麼辦, 有若說可以試試“什一稅之”, 也就是10份收成裡抽取1份稅收, 魯哀公說10份抽2份都還不夠用, 只抽1份就更不解決問題了。 聽到這裡, 有若說:“百姓足, 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 君孰與足?”意思是, 如果百姓吃的用的都很充足, 怎麼會沒有您的呢?如果百姓自己吃的用的都不夠, 您又如何能得到滿足?

這是一個樸實的道理, 揭示了一個重要的經濟學原理, 有若也稱有子, 是孔子的學生, 美國經濟學家亞瑟·奧沙利文讀到這段對話深有感觸, 認為這是“中國先賢的智慧”, 因為這段對話實際上描繪了一條稅率與稅收變化的曲線,

亞瑟·奧沙利文將其稱為“孔子曲線”, 與供給學派的著名理論“拉弗曲線”異曲同工, 只是“孔子曲線”早了2000多年。

當然“拉弗曲線”描述得更具體:當稅率為0時政府的稅收也為0, 隨著稅率的增加政府的稅收也在增加, 形成一條向上的曲線, 但假如稅率為100%, 即所有勞動成果都被政府徵收, 那人們就不會再去勞動, 生產中斷意味著稅收又歸於0, 也就是說在稅率0至100%之間稅收不是一條無限上揚的曲線而是一條抛物線, 中間有一個轉捩點, 在這個轉捩點之前稅收會隨稅率的升高而增加, 但超過了這個轉捩點稅收將會隨著稅率的提高而減少。

不難看出, 歷史上幾次盛世的開創者們都深諳其中的道理,

及時調整稅收政策就是把上揚的“曲線”拉回來, 讓它不要超越那個轉捩點, 重新回歸合理的空間, 這樣一來稅率降了但稅收反倒上去了。 (左明仁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