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秦朔:你的、我的、我們的焦慮,如何一起走出?|大視野

作者:秦朔 / 秦朔朋友圈:qspyq2015

人生是一本每天在寫的書, 但有些內容會折疊起來, 只對自己打開, 很少示予別人。 人生也是一個實驗室,

那些被折疊起來的東西會一次次在腦海中浮現, 我們在裡面反復研究自己的想法、行為以及和外部的關係。 所有“折疊”中, 焦慮是永不消失的章節, 沒有誰能倖免。

社會性焦慮, 源自社會的問題

當我選擇焦慮這個題目的時候, 首先想到的是社會性焦慮。 四年前, 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做了一次6027個樣本的調查, 近九成受訪者認同“全民焦慮”已成當下的社會病, 超六成受訪者自認焦慮程度較深, 過八成公眾認為焦慮情緒會“傳染”, 可見焦慮之普遍。

中國人的焦慮從哪裡來?很多學者從社會不公正、人與人的權利和地位不平等的角度切入, 認為消除焦慮必須改變制度環境。 比如為縮小城鄉差距, 要進一步放鬆對農民土地財產權的管制,

擴大農村的金融自由。 這沒錯, 但今天是農村人還是城裡人更焦慮?很可能是後者。

也有學者說, 焦慮的癥結是貧富分化。 貧富分化的確是人人都在說的口頭禪。 但資料表明, 中國貧困階層的改善是明顯的。 按現有貧困標準(人均年收入低於2300元), 農村貧困人口已從2010年的1.66億減至2016年的4300萬, 農村貧困發生率從17.2%降至4.5%;截至去年9月底, 全國基本養老參保人數有8.71億, 基本醫療參保人數有6.98億, 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也都在增長;中國有1億多人的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 他們的工資逐年上調, 其中8000萬左右的企業退休職工, 月均養老金2010年為1200元, 2015年達到2200多元。 中國主要的焦慮人群可能不是窮人, 而是中產者。

城市中產者為什麼焦慮呢?人民論壇的問卷調查顯示, 涉及個人的三大焦慮是:看不起病, 養不起老;人際關係緊張、信任危機;工作壓力大。 公眾對國家社會最焦慮的三個問題是:物價漲得比工資快;權力不受制約, 腐敗易發多發;食品、藥品、產品安全缺乏保障。 公眾認為“全民焦慮症”的三大癥結是:權力不受制約的不公正感;社會保障不足的不安全感;貧富差距過大引發的被剝奪感。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2013年的全國抽樣調查表明, 72.8%的中產者認為食品安全沒有保障, 54.6%認為缺乏個人資訊等隱私安全, 48.3%認為缺乏生態環境安全, 39.8%認為缺乏交通安全, 28.5%認為缺乏醫療安全, 22.5%認為缺乏勞動安全。 該所2015年的調查資料顯示, 39.4%的中產者聲稱“生活負擔很重壓力很大”, 62.9%的認為“社會保障水準太低, 起不到保障作用”。

最新的一個研究是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上個月發佈的《國家治理創新報告》——你是否會因為無處可逃的霧霾而恐慌不安?你是否會因為山東辱母案而質疑法院公信力?你是否會因為買不起房子而煩惱不堪?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

那麼, 你很有可能是“社會焦慮病”的“患者”!報告認為, 如何降低民眾心理中的焦慮感, 是治理現代化面臨的三大難題之一, 另外兩個難題是如何將發展理念轉化為國家治理的定位, 以及如何消除幹部選任中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中產者焦慮:現實總趕不上夢想的翅膀

中國的中產者有多少?按世界銀行“每人每天收入或者消費10到100美元”的標準, 超過5億;按國家統計局“家庭年可支配收入9萬到45萬元”標準, 中產家庭占家庭總數的24.3%;按社會學家“收入中位線的3/4到2倍區間為中產者”的標準, 占人口的38%, 近5億(以上均為2015年數字)。 所以大致來說, 中國有3.5-5億的中產者。 對照一下美國, 皮尤研究中心最新報告說, 年收入4.1-12.5萬美元的家庭(三口之家)有中產階級生活。

中產者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其突出特點是“現實總趕不上夢想的翅膀”。他們有知識,掌握的資訊多,生活目標不斷提高。按照友邦保險的一項調研,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中產者看重的前五大目標是:健康、婚姻、職業成功、心理平靜和財務自由。但現實總不如意,特別在購房、子女教育、醫療、養老方面,中產者的焦慮最集中。

在上個月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美國學者提出,美國和中國一樣都存在“中產階級焦慮”。諾獎得主馬斯金表示,中產階級焦慮的重要原因是自動化對原有高工資工作尤其是製造領域工作的破壞。亞洲協會會長施靜書認為,中國和美國的中產階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能出去旅行、擁有房產,還有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障等,要讓他們對生活抱有願景,應該給他們創造機會。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培林認為,中國中等收入者的焦慮類似于成長的煩惱,2016年中國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已達到很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當年遇到的天花板,各種發展機會相對在減少。低收入者能否進入中產階層,中產如何保住地位,都變得不確定。

因為有為和追求,所以焦慮

以上都是社會焦慮角度的調研和分析,但我更希望看看活生生的微觀案例。按照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的公式,“行為 = f(個人和環境)”,人的行為是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在總體一致的社會大環境中,每個人如何與焦慮相處呢?

感謝讀者朋友的來信,使我得以從具體情境中觀察。為尊重隱私,讀者真實姓名均隱去。

A君

【個人簡況】我是80後,一般的普通人,現在一家財富管理代銷公司上班。我靠個人能力,不啃老,經過多年努力,2014年底、2015年初在上海金山買了二手房,花了40萬元(現在要70萬左右)。我在浦東軟體園上班,每天來回4小時,早上5:45起床,晚上19:30到家。已結婚,有一娃,現在收入能維持生活,愛人帶娃,沒上班。

【現在的焦慮】1.房子要不要賣掉?換個近的,但價格又太高,壓力會更大。不換房子上班耽誤時間太多。2.如果換工作,對於快35歲的我來說憂慮重重,我沒有金融行業貼金的標籤如CFA等,創業就更難說了。3.我不想安於現狀,可又不能亂動,先安心儲備知識體系,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有些東西,感覺能夠的著又夠不著,又迷茫……

B君

【個人簡況】90後,在北京一檔“高大上”的電視人物訪談欄目混飯吃。大學為暗戀女神寫了部散文詩集,拍了部微電影。

【現在的焦慮】1.為混沌的思想焦慮。大的層面,我確信吳建民大使所言的民粹主義會發生,還有反全球化運動會使思想混沌甚至混亂不堪;小的層面,對很多價值觀和社會倫理遭受到的調整感到焦慮。比如,同性戀、7年婚姻制度(注:三季度“奇葩說”中的辯題)。2.為真誠的失散焦慮。我是一個渴望真誠的人,甚至把真誠當作自己唯一的追求。而現實是,我小小年紀要學習很多套路,虛偽的很,非常討厭。3.為浮躁而焦慮。為無關緊要的事勞累,為不去不行的面子事勞心,為違心而做的社交事勞魂。

【焦慮的原因】1.混沌思想的根源還是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好的財富不均,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階層分化。2.真誠失散的焦慮,手機是一個禍根,導致面對面交流缺乏。市場經濟失靈,誠信缺失,真誠的成本增加。3.浮躁的焦慮,年齡是一個因素,另外是被整體向前瘋跑的大環境給帶偏。

【如何緩解】喜歡訪談交流,面對焦慮我也試著用面對面交流來緩解。1.緩解浮躁帶來的焦慮,與老人對話。去年5月開始,參加崔永元老師在傳媒大學的口述史研究中心活動,逼迫自己去傾聽老電影人的口述,基本都是95歲以上的老人,從老人的口述中找到答案,或許暫時沒有答案,但讓我有了一份對歷史厚重感的體會與感悟。2.喚回真誠,與好友辯論。跟朋友辯論“是否容忍愛人出軌,能容忍幾次?”3.寫日記,跟自己對話。

C君,27歲

【個人簡況】在寫這篇東西前的幾分鐘,我還在看有關柬埔寨的資訊,計畫著4月底趁著公司長假去柬埔寨進行為期一周的背包旅行,實際上我早就買好了香港往返柬埔寨的機票。我今年27歲,身上的存款連1萬都拿不出來,滿腦子想的卻全是去這裡去那裡玩。這就是我自己。

【現在的焦慮】27歲,是一個適婚的年齡,但我還是單身一個人,面對父母嚴厲的逼婚,一方面遇不到自己真心喜歡的人,可年齡一年比一年大,30歲呼之欲來,即使真的遇見了很喜歡很投緣的人,我也沒有錢結婚。要結婚,即將組建一個家庭,但可以為這個家庭帶來什麼呢?不很明白。

【焦慮的原因】中學時,班裡有一個女生,安靜又普通,現在一家汽車企業任職,也結婚了,生了一個女寶寶,當然也買了房子和車。平時她不覺得自己有多幸福,但每當她靜下來想想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就覺得很滿足。我和她恰恰相反,我本來覺得自己目前也挺好的,去了中國很多地方,還去了幾個不同的國家。吃了很多好吃的、怪異甚至難吃的食物,看見了很多壯麗的風景。我還是一個不錯的攝影愛好者,拍攝的照片總能獲得很多人贊許。但每當我靜下來,想想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我覺得很空虛,不踏實,不安穩。

D君,40+

【個人簡況】自由職業者,TMT行業退休,在做天使投資。

【焦慮的原因】最近半年來為了兒子申請美高的事,焦慮了。焦慮大概就是對不可控事情的一種期望吧。

【如何緩解】要緩解焦慮,寫字最有效,可以釋放幻想。

坦率地說,當我看到讀者發來的焦慮案例時,我輕鬆了不少。他們都有工作,不像我在西班牙看到的無業青年和美國“銹蝕地帶”的失業者;他們都有一些更高的追求,無論是換房、換工作、遊世界、幫孩子留學,還是希望周圍有更好的精神氛圍,都是為了一種追求所產生的焦慮。我們可以稱之為“有為的焦慮”,它比無為的安逸、絕望的焦慮要好的多。他們寫字、寫日記,和老人對話,想辦法減輕壓力,這是一種“建設性的緩解”,它比破壞性的、戕害自己或向外界發洩的解決方法好得多。

我的第二個感受是,從政府到社會,應該從戰略高度重視中產者焦慮。這四個案例,都不是在政府和事業單位工作。早在2013年,中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口的90%以上就是個體和私營企業解決的,和享有政策與資金成本優勢的國企以及旱澇保收的事業單位相比,一般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壓力始終如影隨形。在這裡工作的勞動者無論是住房、看病、子女教育還是未來保障方面,便利度和條件都遠遠不能和政府、事業單位、大型國企相比,更不要說和權貴階層比了。他們靠自己的力量豐衣足食,不給政府添麻煩,但他們的脊樑究竟能扛多少壓力?能扛多久?

從這個角度出發,政府要早關心、真解決涉及民生的事,莫讓“新三座大山”下“中產”變“中慘”,莫讓機會和權利的不平等導致中產者產生“相對被剝奪感”,莫讓民生小事久拖不決變成老大難。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不能靠民眾忍耐力和寬容度的提升,而要靠切實改善民生,建設公平公正、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

每個人都可以和自己和解

焦慮是全世界的問題,是人類在與環境鬥爭和生存適應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基本情緒。適當的焦慮並非壞事,它能使人凝聚精神,鼓舞鬥志,直面挑戰,迎難而上。由於中國人普遍進取心、攀比心強,焦慮會更多一些。中國變化背後的動力,或許就有焦慮成分的存在。

但是,如果焦慮大面積、持續地擴散,其危害又是巨大的,特別是當焦慮和社會不公正、機會不平等高度關聯時,它就會成為動搖穩定的力量。

從個人的角度,如果要我給焦慮者(包括我自己)開一個藥方的話,我最想說的是,追求而不苛求,好好與自己和解。

焦慮往往來自能力、績效、獲得感等方面和自己目標的落差。落差越大,焦慮越大。有兩種方式可以調節落差,一種是通過努力,提升了能力、績效、獲得感,追上目標。另一種是調低目標。

焦慮本身不能解決問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通過圍繞目標而進行的點點滴滴的持久努力,把長期性問題的焦慮轉移到每天具體的事情上,種好莊稼,慢慢就會接近目標,焦慮的雜草自然也會消除。

在另一面,適當地調低目標,不過分追逐世俗攀比的東西,適可而止,才能凝神聚氣,心安理得。當下的一大中產焦慮,是勞動性收入的增長趕不上房價攀升的速度,但如果已經安居,就沒有必要因為沒有趕上投資房產的列車而天天焦慮。人生中一定有比發財更重要的東西,幸福快樂的獲得感和財富也不是“越多財富越多快樂”的因果關係。

人的眼睛長在前面,是為了朝前看,所以我們要有追求。人的心臟和大腦長在裡面,是為了自省和自處,所以要根據自己的承受力設定自己的目標,不要過分苛求,自洽就好。人生充滿對自己的挑戰,也需要和自己不斷對話,好好和解。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年收入4.1-12.5萬美元的家庭(三口之家)有中產階級生活。

中產者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其突出特點是“現實總趕不上夢想的翅膀”。他們有知識,掌握的資訊多,生活目標不斷提高。按照友邦保險的一項調研,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中產者看重的前五大目標是:健康、婚姻、職業成功、心理平靜和財務自由。但現實總不如意,特別在購房、子女教育、醫療、養老方面,中產者的焦慮最集中。

在上個月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美國學者提出,美國和中國一樣都存在“中產階級焦慮”。諾獎得主馬斯金表示,中產階級焦慮的重要原因是自動化對原有高工資工作尤其是製造領域工作的破壞。亞洲協會會長施靜書認為,中國和美國的中產階級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能出去旅行、擁有房產,還有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障等,要讓他們對生活抱有願景,應該給他們創造機會。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培林認為,中國中等收入者的焦慮類似于成長的煩惱,2016年中國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已達到很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當年遇到的天花板,各種發展機會相對在減少。低收入者能否進入中產階層,中產如何保住地位,都變得不確定。

因為有為和追求,所以焦慮

以上都是社會焦慮角度的調研和分析,但我更希望看看活生生的微觀案例。按照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的公式,“行為 = f(個人和環境)”,人的行為是個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在總體一致的社會大環境中,每個人如何與焦慮相處呢?

感謝讀者朋友的來信,使我得以從具體情境中觀察。為尊重隱私,讀者真實姓名均隱去。

A君

【個人簡況】我是80後,一般的普通人,現在一家財富管理代銷公司上班。我靠個人能力,不啃老,經過多年努力,2014年底、2015年初在上海金山買了二手房,花了40萬元(現在要70萬左右)。我在浦東軟體園上班,每天來回4小時,早上5:45起床,晚上19:30到家。已結婚,有一娃,現在收入能維持生活,愛人帶娃,沒上班。

【現在的焦慮】1.房子要不要賣掉?換個近的,但價格又太高,壓力會更大。不換房子上班耽誤時間太多。2.如果換工作,對於快35歲的我來說憂慮重重,我沒有金融行業貼金的標籤如CFA等,創業就更難說了。3.我不想安於現狀,可又不能亂動,先安心儲備知識體系,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有些東西,感覺能夠的著又夠不著,又迷茫……

B君

【個人簡況】90後,在北京一檔“高大上”的電視人物訪談欄目混飯吃。大學為暗戀女神寫了部散文詩集,拍了部微電影。

【現在的焦慮】1.為混沌的思想焦慮。大的層面,我確信吳建民大使所言的民粹主義會發生,還有反全球化運動會使思想混沌甚至混亂不堪;小的層面,對很多價值觀和社會倫理遭受到的調整感到焦慮。比如,同性戀、7年婚姻制度(注:三季度“奇葩說”中的辯題)。2.為真誠的失散焦慮。我是一個渴望真誠的人,甚至把真誠當作自己唯一的追求。而現實是,我小小年紀要學習很多套路,虛偽的很,非常討厭。3.為浮躁而焦慮。為無關緊要的事勞累,為不去不行的面子事勞心,為違心而做的社交事勞魂。

【焦慮的原因】1.混沌思想的根源還是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好的財富不均,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階層分化。2.真誠失散的焦慮,手機是一個禍根,導致面對面交流缺乏。市場經濟失靈,誠信缺失,真誠的成本增加。3.浮躁的焦慮,年齡是一個因素,另外是被整體向前瘋跑的大環境給帶偏。

【如何緩解】喜歡訪談交流,面對焦慮我也試著用面對面交流來緩解。1.緩解浮躁帶來的焦慮,與老人對話。去年5月開始,參加崔永元老師在傳媒大學的口述史研究中心活動,逼迫自己去傾聽老電影人的口述,基本都是95歲以上的老人,從老人的口述中找到答案,或許暫時沒有答案,但讓我有了一份對歷史厚重感的體會與感悟。2.喚回真誠,與好友辯論。跟朋友辯論“是否容忍愛人出軌,能容忍幾次?”3.寫日記,跟自己對話。

C君,27歲

【個人簡況】在寫這篇東西前的幾分鐘,我還在看有關柬埔寨的資訊,計畫著4月底趁著公司長假去柬埔寨進行為期一周的背包旅行,實際上我早就買好了香港往返柬埔寨的機票。我今年27歲,身上的存款連1萬都拿不出來,滿腦子想的卻全是去這裡去那裡玩。這就是我自己。

【現在的焦慮】27歲,是一個適婚的年齡,但我還是單身一個人,面對父母嚴厲的逼婚,一方面遇不到自己真心喜歡的人,可年齡一年比一年大,30歲呼之欲來,即使真的遇見了很喜歡很投緣的人,我也沒有錢結婚。要結婚,即將組建一個家庭,但可以為這個家庭帶來什麼呢?不很明白。

【焦慮的原因】中學時,班裡有一個女生,安靜又普通,現在一家汽車企業任職,也結婚了,生了一個女寶寶,當然也買了房子和車。平時她不覺得自己有多幸福,但每當她靜下來想想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就覺得很滿足。我和她恰恰相反,我本來覺得自己目前也挺好的,去了中國很多地方,還去了幾個不同的國家。吃了很多好吃的、怪異甚至難吃的食物,看見了很多壯麗的風景。我還是一個不錯的攝影愛好者,拍攝的照片總能獲得很多人贊許。但每當我靜下來,想想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我覺得很空虛,不踏實,不安穩。

D君,40+

【個人簡況】自由職業者,TMT行業退休,在做天使投資。

【焦慮的原因】最近半年來為了兒子申請美高的事,焦慮了。焦慮大概就是對不可控事情的一種期望吧。

【如何緩解】要緩解焦慮,寫字最有效,可以釋放幻想。

坦率地說,當我看到讀者發來的焦慮案例時,我輕鬆了不少。他們都有工作,不像我在西班牙看到的無業青年和美國“銹蝕地帶”的失業者;他們都有一些更高的追求,無論是換房、換工作、遊世界、幫孩子留學,還是希望周圍有更好的精神氛圍,都是為了一種追求所產生的焦慮。我們可以稱之為“有為的焦慮”,它比無為的安逸、絕望的焦慮要好的多。他們寫字、寫日記,和老人對話,想辦法減輕壓力,這是一種“建設性的緩解”,它比破壞性的、戕害自己或向外界發洩的解決方法好得多。

我的第二個感受是,從政府到社會,應該從戰略高度重視中產者焦慮。這四個案例,都不是在政府和事業單位工作。早在2013年,中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口的90%以上就是個體和私營企業解決的,和享有政策與資金成本優勢的國企以及旱澇保收的事業單位相比,一般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壓力始終如影隨形。在這裡工作的勞動者無論是住房、看病、子女教育還是未來保障方面,便利度和條件都遠遠不能和政府、事業單位、大型國企相比,更不要說和權貴階層比了。他們靠自己的力量豐衣足食,不給政府添麻煩,但他們的脊樑究竟能扛多少壓力?能扛多久?

從這個角度出發,政府要早關心、真解決涉及民生的事,莫讓“新三座大山”下“中產”變“中慘”,莫讓機會和權利的不平等導致中產者產生“相對被剝奪感”,莫讓民生小事久拖不決變成老大難。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不能靠民眾忍耐力和寬容度的提升,而要靠切實改善民生,建設公平公正、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

每個人都可以和自己和解

焦慮是全世界的問題,是人類在與環境鬥爭和生存適應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基本情緒。適當的焦慮並非壞事,它能使人凝聚精神,鼓舞鬥志,直面挑戰,迎難而上。由於中國人普遍進取心、攀比心強,焦慮會更多一些。中國變化背後的動力,或許就有焦慮成分的存在。

但是,如果焦慮大面積、持續地擴散,其危害又是巨大的,特別是當焦慮和社會不公正、機會不平等高度關聯時,它就會成為動搖穩定的力量。

從個人的角度,如果要我給焦慮者(包括我自己)開一個藥方的話,我最想說的是,追求而不苛求,好好與自己和解。

焦慮往往來自能力、績效、獲得感等方面和自己目標的落差。落差越大,焦慮越大。有兩種方式可以調節落差,一種是通過努力,提升了能力、績效、獲得感,追上目標。另一種是調低目標。

焦慮本身不能解決問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通過圍繞目標而進行的點點滴滴的持久努力,把長期性問題的焦慮轉移到每天具體的事情上,種好莊稼,慢慢就會接近目標,焦慮的雜草自然也會消除。

在另一面,適當地調低目標,不過分追逐世俗攀比的東西,適可而止,才能凝神聚氣,心安理得。當下的一大中產焦慮,是勞動性收入的增長趕不上房價攀升的速度,但如果已經安居,就沒有必要因為沒有趕上投資房產的列車而天天焦慮。人生中一定有比發財更重要的東西,幸福快樂的獲得感和財富也不是“越多財富越多快樂”的因果關係。

人的眼睛長在前面,是為了朝前看,所以我們要有追求。人的心臟和大腦長在裡面,是為了自省和自處,所以要根據自己的承受力設定自己的目標,不要過分苛求,自洽就好。人生充滿對自己的挑戰,也需要和自己不斷對話,好好和解。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