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蘭大學者:全球升溫限於1.5℃內 利於減緩旱區風險

中新網蘭州4月25日電 (記者 丁思)《巴黎協定》旨在將全球平均地表氣溫升幅限制在相對于工業化前水準的2℃以下。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黃建平等人最新研究成果表明, 只有濕潤地區能接受這個目標, 而乾旱地區將承受更大的變暖風險。 因此, 為了防止對乾旱地區的災難性影響, 有必要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以內, 並且發達國家有義務承擔更多的責任。

4月24日, 國際氣候變化領域頂級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刊登了黃建平及其合作者題為《Drylands face potential threat under2℃ global warming target》的最新研究成果。

該研究指出貧窮落後的乾旱半乾旱區雖然排放的溫室氣體微不足道,

但其承受的氣候災害卻比高溫室氣體排放的濕潤區發達國家嚴重得多。 若《巴黎協定》未能切實履行, 乾旱半乾旱區未來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威脅。

2016年4月, 170多個國家正式簽署了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審議通過的《巴黎協定》。 協定指出各方將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應對, 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準升幅控制在2℃之內, 並為把升溫控制在1.5℃之內而努力。 同時, 發達國家承諾將承擔更多的義務, 到2020年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和技術支持。 2016年9月, G20杭州峰會召開之際, 中美兩國共同宣佈完成國內程式並將《巴黎協定》批准文書交存聯合國。 這意味著《巴黎協定》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 但2℃升溫目標僅僅針對全球平均溫度,

對不同區域的適用性仍待研究。

黃建平等人研究發現, 《巴黎協定》確定的全球2℃升溫目標適用于全球濕潤區, 而乾旱半乾旱區仍將承受巨大的增暖風險。 其研究指出過去一個世紀以來, 全球乾旱半乾旱區升溫比濕潤區高20%-40%, 但其人為CO?排放量卻只有濕潤區的約30%。 該研究不僅從觀測和氣候模式資料中發現了上述現象, 還從理論上提出了造成上述現象的能量平衡機制。

該研究還進一步通過預估表明當未來全球平均升溫達2℃時, 濕潤區升溫僅為2.4-2.6℃, 而乾旱半乾旱區或達3.2-4℃, 比濕潤區多約44%, 氣溫增暖所導致的玉米減產、地表徑流減少、乾旱加劇和瘧疾傳播等氣候災害在乾旱半乾旱區也最為嚴重, 從而將進一步擴大全球社會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

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之內將大大減緩乾旱半乾旱區可能面臨的災害程度。

乾旱半乾旱區占全球陸地面積42%, 養育著世界38%的人口, 且主要分佈於貧窮落後的發展中國家, 而發達國家多分佈于濕潤區。 以上全球CO?排放與升溫速率在空間分佈上顯著的非對稱性表明乾旱半乾旱區的增暖很大程度上是濕潤區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

黃建平團隊之前於2016年發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上的研究成果曾表明未來全球乾旱半乾旱區將加速擴張, 氣候變暖、乾旱加劇和人口增長的共同作用將增大發展中國家發生荒漠化的風險, 而本研究是黃建平團隊在之前基礎上的又一重要進展。

該系列研究表明國際社會應重視氣候變化災害和氣候變暖責任在不同地區之間的不平等性,

加強對貧困落後的乾旱半乾旱區的關注;同時應兌現承諾, 切實採取履約行動, 共同推動這一協定的實施。 (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