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於佩爾、抖森、卷福。。那些在話劇和影視圈齊頭並進的演員們

不久前, 因電影《她》獲得今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的法國女演員伊莎貝爾·於佩爾, 為2017年“世界戲劇日”致辭。 在致辭中, 她特別強調了戲劇表演對其演藝生涯的重要性。 迄今已參演影視劇超過100部的於佩爾, 曾憑《維奧萊特·諾齊埃爾》《鋼琴教師》兩獲坎城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又憑《女人韻事》《冷酷祭典》兩奪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 此外, 她也是位優秀的話劇演員, 曾出演莎翁戲劇《一報還一報》、以法國小說《危險關係》為藍本的話劇《危險關係四重奏》等。

全球演藝圈中不乏像於佩爾一樣因影視劇聲名顯赫,

卻依然堅守著戲劇舞臺的演員, 同時在這兩個領域施展著才華。

話劇舞臺是對表演藝術實打實的煉金台

坊間曾流傳著如下言論:“電影是導演的藝術, 電視劇是編劇的藝術, 而話劇才是演員的藝術。 ”此話可能有失偏頗, 但可以肯定的是, 話劇作為一門有著悠久歷史的藝術形式, 的確考驗著演員的“真功夫”。 很多知名演員都把話劇視為演技試金石, 這包括了當下英國最火的男偶像們:

2008年, 湯姆·希德勒斯頓就憑《辛白林》獲得勞倫斯·奧利弗獎最佳新人獎。 而前一年, 他與伊萬·麥格雷戈合作了另一部莎劇《奧賽羅》。 新版《美女與野獸》野獸扮演者丹·史蒂文斯, 2004年因出演《皆大歡喜》奧蘭多一角獲伊恩·查理森獎提名。 裘德·洛2013年以《亨利五世》中的出色表現收穫好評,

埃迪·雷德梅尼2010年憑《紅色》拿下奧利弗獎和托尼獎最佳男配角……

“作為演員應全身心投入到作品中, 頭腦保持好奇、身體保持靈敏、情感上保有同情心。 ”湯姆·希德勒斯頓一語道破英國演員們的“自我修養”。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2015年在巴比肯劇院上演了12周的《哈姆雷特》。 女導演琳賽·特納設計的“哈姆雷特動作”, 需要他在時長3.5小時的演出中, 擁有“蜘蛛俠”的敏捷和“閃電俠”的速度, 連續奔跑於縱深的舞臺, 時而躍上長桌, 時而蜷縮在道具裡;既要演繹運劍、擊劍等動作戲, 又要呈現獨白、啼哭等內心戲。

當粉絲們為康伯巴奇《神探夏洛克》迷醉時, 甚少有人知曉“卷福”在戲劇舞臺上接受了怎樣的“魔鬼訓練”。

然而他在《哈姆雷特》中充滿感情的念白與演繹, 依然被專業評論家認為離拿奧利弗獎還有很遠的距離。 可見戲劇舞臺是個講真正實力的地方, 即便是“萬人迷”也躲不過人們的嚴苛審視。

卓越的演技能使觀眾看清自己, 瞭解生活

本雅明認為, 典型的電影演員只扮演自己, 他與扮演某個角色的典型不同。 的確, 失去了影視劇表演中常見的重來、剪輯、特效, 現場表演擁有固定的景深, 靈活性很受限制。 如何在眾目睽睽下平衡角色與自我的關係, 讓觀眾信服演員就是那個“典型角色”, 這使得演員對演技的控制力變得愈發重要。 很多話劇演員出身的演員演起影視劇來, 或許不那麼容易“出戲”。 比如“莎劇王子”焦晃在《雍正王朝》中飾演的康熙皇帝從容慈愛但又不怒自威。

劇中, 康熙從木蘭圍場回京的那一幕, 當他從車中走出接受百官覲見時的眼神和手部動作處理, 表現了“一個權位登頂者在一瞬間的孤獨”。 而他在《北平無戰事》中飾演的何其滄則儒雅、瀟灑、平和, 非常貼合角色形象。

無論技術怎樣進步, 戲劇終究是人和情感的藝術, “莎劇大腕”伊恩·麥克萊恩在《理查三世》中扮演的理查三世上躥下跳、壞事做盡後, 突然沉寂下來, 在高高的宮殿前俯瞰他的臣民, 如同雕像。 真正卓越的演技會使人終身難忘, 能夠幫助觀眾看清自己, 瞭解生活。

某知名演員曾表示, 能演好一出話劇有時比演影視劇更有成就感。 國內演藝圈中, 在影視劇和話劇都頗有成就的“實力派”演員同樣有不少。

陳道明的《喜劇的憂傷》, 梁冠華、濮存昕、楊立新、馮遠征的《茶館》, 段奕宏、郝蕾的《戀愛的犀牛》, 秦海璐、辛柏青的《紅玫瑰與白玫瑰》, 張豐毅、張凱麗的《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戲劇表演講究“聲台形表”, 若每樣都能達到准專業水準, 不僅需要聲樂、臺詞、形體的強有力支撐, 更是對想像力、反應能力、悟性的綜合考量。 某些只能在鏡頭前展示“最佳美顏角度”的流量明星與之相比, 似乎失去了演員應有的分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