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如好好哭一場?莎士比亞與達爾文想得可不一樣!

[摘要]莎士比亞曾在《亨利六世》中寫道:流淚是為了緩解悲痛。 美國作家雷蒙·斯尼奇也說:除非你真的很幸運, 否則你肯定體會過好好哭一場有什麼好處。

人們經常說哭是一種釋放壓力的好方式, 這種說法有什麼科學根據嗎?

直到如今, 科學界和文學界依然對哭泣的作用各執一詞。

莎士比亞曾在《亨利六世》中寫道:流淚是為了緩解悲痛。 美國作家雷蒙·斯尼奇也說:除非你真的很幸運, 否則你肯定體會過好好哭一場有什麼好處。

儘管哭泣無法改善你的處境, 但它起碼能讓你好過一些。 然而, 查理斯·達爾文卻認為眼淚的產生(即哭泣)純粹是眼周肌肉運動引起的無謂副作用。

他認為, 這些眼周肌肉需要不時收縮, 以避免眼睛溢血, 而眼淚僅僅是生理進化過程中的一個意外結果(不過他也認同嬰兒的哭泣有助於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我們現在明白了, 哭泣, 至少成年人的哭泣, 是對情感刺激作出的一種複雜的生理反應。 當然, 流眼淚是哭泣最顯著的特徵, 但除此以外, 面部表情與呼吸模式的變化也屬於哭泣的特徵。 例如, “啜泣”指的就是伴隨著快速呼吸的哭泣。

從科學的角度分析, 哭泣與淚腺受化學刺激分泌眼淚(例如吃辛辣食物後意外揉眼睛流下的眼淚)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甚至兩者的眼淚也存在差異。 1981年,

明尼蘇達州的精神科醫生威廉·H·弗雷二世發現, 與受到新鮮切開的洋蔥刺激而分泌的眼淚相比, 看悲傷電影時流下的眼淚含有更多的蛋白質。

荷蘭科學家兼攝影師米克斯拍攝的顯微鏡下的各種眼淚, 包括切洋蔥流下的眼淚、吃辣椒流下的眼淚、眼睛一直盯著電風扇流下的眼淚、放聲大笑流下的眼淚、因為傷心而流下的眼淚等。

看令人捧腹大笑的喜劇, 你甚至笑出了眼淚;聽新郎對新娘宣讀的結婚誓言, 你又會為此感動流淚。 這些都說明, 不是只有悲傷的情緒能夠使人流淚。 然而, 儘管對那些與哭泣相關的情緒(無論是快樂還是悲傷)稔熟在心, 說到情緒為何會讓人流淚, 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卻知之甚少。 不過, 有不少理論可以解釋這個現象。

一個說法認為, 至少就其社會性質而言, 成人的哭泣與嬰兒的哭泣沒有根本區別。 換言之, 哭泣就是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 在我們最需要得到説明和支援的時候, 通過哭泣能夠從朋友那裡獲得關注。 這正是我們還在牙牙學語時, 用來表達內心情感的一種方式。

畢卡索《哭泣的女人》

以上說法也許可以解釋部分哭泣的情況, 但研究人員還發現, 成年人經常在孤身一人的時候哭泣。 另一個解釋是, 哭泣可能還具有“二級評價”(secondary appraisal)的功能, 能夠幫助人們認清煩惱, 理解自身的感受。 這樣說也許存在爭議, 但也有一些證據能支持這種說法。

此外, 很多人都相信, 哭泣是對情緒的宣洩, 給人們提供了釋放壓力的通道。

這不僅與莎士比亞之語相呼應, 也與羅馬詩人奧維德的想法不謀而合。 奧維德曾寫道:

哭泣使人如釋重負;悲傷被稀釋, 再由淚水沖走。

古希臘哲學家亞裡斯多德同樣認為, 哭泣能“洗滌心靈”。

1986年, 一位心理學家對美國流行雜誌與報刊進行了調查, 發現在所有關於哭泣的文章中, 有94%暗示哭泣能夠幫助人們緩解心理壓力。 確實, 2008年一項面向30個國家近4300個年輕人的研究發現, 大多數人認為哭泣能夠改善心理與身體健康。 但這並非適用於所有人, 部分人表示哭泣過後沒有任何變化, 甚至還有人說他們哭過後感覺更糟糕。

羅伊·利希滕斯坦《哭泣中的女孩》

或許, 其中的區別就在於, 不同的社會場合會帶來不一樣的效果:比如,

如果一個人在公眾場合哭泣時會感到尷尬, 那麼與獨自一人或是對著親密朋友流淚相比, 他也許會覺得前者無法讓情緒得到很好的釋放。 研究同樣還發現, 當人們嘗試壓抑或隱藏自己的哭泣時, 事後同樣也會感覺效果不佳。

因此, “好好哭一場”的觀念並非毫無價值, 但我們似乎還需要恰到好處的社會支援, 使其更為行之有效。 這也就意味著, 成年人哭泣的目的, 最終還是與他們嬰兒期一樣——為了尋求朋友與家人的幫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