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詩依然是漢語最忠實的守護者

於堅(右)和謝有順。

編者按:第十五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4月22日在順德揭曉頒獎(詳見4月23日南都特刊等報導)。 4月23日恰逢世界讀書日,

除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頒獎禮外, 22日、23日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文學周在順德還舉辦了多場與文學與閱讀相關的活動, 在此擷其精華, 以饗讀者。

南都訊 記者朱蓉婷 4月23日上午, 剛剛榮獲第十五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作家”的詩人于堅, 與著名文學評論家謝有順一道, 來到順德北滘文化中心音樂廳, 以“百年新詩的榮光”為主題, 講述現代漢語的光榮與夢想, 共同向中國新詩百年致敬。

於堅:

不用擔心新詩邊緣化

著名詩人于堅20世紀70年代開始寫作, 為中國“第三代詩人”代表之一。 他的詩歌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詩的價值在古代中國是不言自明的。 沒有詩就找不到自己的語言。 ”於堅在講座開始,

回顧了古代中國以詩立國的傳統, 並分析為何在西方的堅船利炮面前, 甚至連漢語一度也被認為是“現代化的障礙”。

於堅認為, 新詩走過百年, 最偉大的一點在於它依然是漢語最忠實的守護者, 保持著漢語的尊嚴, 依然是漢語裡最高端最一流的寫作。

他還說, 不用擔心新詩邊緣化, 因為那只是表面的東西, “我們這一代詩人就做了這件事———把漢語黃金時期的光芒持續下去, 讓這把火炬沒有在時代的黑暗風暴裡泯滅掉。 ”

謝有順:

詩是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謝有順說, 十年前人們在紀念“新詩九十年”的時候, 出現了很多質疑新詩的聲音, 但這些聲音多半出於對新詩的陌生, 和對新詩歷史的知之甚少。 一百年前的人之所以反對格律,

提倡新詩, 是因為格律詩已經進入了“假詩”的世界。 這並非否定修辭、對仗, 而是指格律詩的背後, 詩人已經無法真實表達自己的內心, 只追求格式, 寫詩變成一種“帶有填空性質的操作”。

因此, 謝有順指出, 今天, 我們的內心世界和經歷, 遠比古代中國要複雜得多, 如何表達這個複雜經驗和日益嚴峻的現實, 註定要有新的形式。 百年前我們改變了寫詩的方式, 但詩歌的精神得以保存, 我們以中國人自己的方式進入現代世界。 今天, 在中國人尋找精神歸宿、安身立命之本的時候, 詩還是我們的首要選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