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互聯網理財遇上“豬”,這是機遇還是陷阱?

2009年網易第一次對外宣佈要進軍生豬養殖業, 從互聯網跨界到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養豬行業外界對此的質疑聲此起彼伏。

但在七年後“丁家豬”上市時的火爆讓“豬”再次站到了風口, 而在這些年對傳統畜牧行業模式進行探索的不僅僅只有網易一家, 牧芽、養羊啦等一批公司讓“互聯網+家禽+理財”的模式再次成為輿論的焦點, 但“1+1+1”能否大於3仍存在很多未知與爭議。

畜牧業受資本青睞背後的邏輯

我國是世界第一大豬肉生產國, 同時也是第一大消費國, 每年我國豬肉產量占到全球產量的一半, 據統計1980年至2016年間中國豬肉年產量保持著年均11%的增速, 且上升趨勢有增無減。 但這樣驚人的產量卻並不能完全滿足國內豬肉消費需求, 從歷年統計資料來看, 我國的豬肉消費量在5500萬噸左右, 而根據糧農組織的預測, 到2022年, 中國豬肉消費需求有望達到6078萬噸。

如此龐大的需求量使中國這個豬肉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 同時也成為了全球豬肉進口第一大國。 國內豬肉供給缺口在2015年達80萬噸, 而2016年這一缺口進一步擴大至107萬噸, 如此缺口造就了國內豬肉市場量價齊增的“怪圈”。

雖然養豬產業站上了風口, 但是複雜的產業鏈條使得每個環節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困境—缺錢, 加之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與巨大的市場缺口使得資本對這一行業青睞有加。

對畜牧理財該擦亮眼睛

雖然資本對這一行業的未來充滿信心, 但俗話說, “家錢財萬貫, 帶毛的不算”, 由此可見畜牧業自古就是一個高風險行業, 畜牧業理財雖然沾上了互聯網金融的“仙氣”, 但其中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對於初涉其中投資者還是要擦亮自己的眼睛。

(1) 區分模式化差異

目前的互聯網畜牧理財有兩種模式:

第一, 公司本身是畜牧公司擁有自己的養殖業務, 籌集款項主要用於自身牧場的養殖。

這一模式是建立投資人與牧場的債權債務關係, 但又有別於此模式更加準確的定位應該是實物收益權眾籌模式。 這一模式以“養羊啦”為代表。

第二, 這類平臺屬於仲介性平臺, 公司負責在牧場與投資人之間建立起紐帶關係。 這一類公司以牧芽為代表, 平臺對牧場進行考核對通過風控的平臺進行信譽背書, 認養通過平臺認養, 資金通過託管平臺直接投放到各牧場。 與第一種模式的盈利模式的不同之處在於除了產品收益, 平臺還會收取牧場資訊服務費。

(2)新模式下引發的系統性風險

P2P網貸的“債權組合”產品是通過分散債務人的方式來分攤風險, 但“互聯網畜牧”是將錢借給幾家牧場甚至就集中在一家牧場中, 而且所處的行業結構也較為單一這大大增加了其中的風險。

本身P2P近些年就一直受到跑路風波的影響, 高度集中性引發的系統性風險不容忽視。

雖然參與其中的牧場有實力雄厚的企業背書,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投資人可以一勞永逸。 也有人會說作為投資標的的牲畜都有投保確保收益, 但養殖險的賠付是有限的對於正常的牲畜死亡現象有很好保護的效果, 但當突發疫情導致大規模死亡現象時, 中大型規模化牧場在疫情方面的控制可以基本上防止99%的各類疫情,

小企業很有可能在頃刻之間垮塌。

畜牧理財資本究竟能讓傳統畜牧業走多遠?

畜牧業的資金問題一直是困擾著中小養殖戶與牧場主的難題, 通過銀行貸款手續流程緩慢, 在坊間甚至流傳著這樣的段子。 負責貸款的姑娘從銀行辦貸款時剛懷孕, 十個月過去孩子都生了, 貸款還沒辦下來, “農業貸款比生孩子都難, 比生孩子都慢!”

而像牧芽這類服務於中小養殖戶的平臺讓資金周轉方式更加靈活、迅速大大, 但在互聯化引導的新資本下中國傳統畜牧業究竟能夠走多遠?

(1)中國養殖產業鏈究竟有多大的提升空間

要探究能走多遠的問題, 首先要看我們和領先者有多大的差距。 據統計去年年底國產生豬價格約為每斤8.5元, 而美國生豬價格約為每斤2.5元(注:去年一年美國生豬市場是虧損,2.5元/斤是拋售止損的價格),二者價差為6元。究竟什麼因素導致如此懸殊的價格差異?

首先,這與養殖戶規模構成有著密切的聯繫,據農業部資料顯示,年出欄500頭以下的養殖散戶數量占比在90%以上,而美國的豬場數量在2007年至2012年6年間減少了29%,其規模化養殖率達到了驚人的80%。

不同的規模化養殖程度有著不同的成本構成,農戶、規模化公司、規模化公司加農戶,成本核算都有著各自的特點。在中國散養戶為主的市場中,散養戶的成本達到每斤不會低於6.6元,那麼已形成規模的養殖企業會好一些嗎?

答案或許也並不樂觀,根據國內現代化大型畜牧企業集團溫氏集團的財報顯示,其單只生豬出欄的營業成本為1371元,如按每頭生豬出欄體重為240斤計算,則其生豬出欄營業成本約為每斤5.7元,這一數字與散戶成本相比並沒有太大優勢。而在規模化養殖程度較高的美國生豬養殖的成本約在每斤3.1元,如此懸殊的成本差異造就了巨大價格差異,這也是為什麼我國豬肉進口量逐年攀升的深層次因素。

由此可見引導散戶向規模化養殖是中國畜牧業未來發展的首要任務,畜牧理財為中小養殖戶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援將大大加快其規模化養殖速度。而現階段的問題是雖然畜牧理財平臺通過資金為紐帶在牧場間建立起了資源分享網路,提高了整體的抗風險能力,但目前這種連通作用效果並不顯著,各牧場之間的資源與資訊通路並未完全打通。

另一方面,養殖技術的提升才是畜牧業發展的根本。互聯網化的資本與理念讓中國傳統畜牧養殖業呈現新的生機,但現階段一些技術的應用還只是停留在一些表像,如24小時豬舍監控這一技術的確能夠讓養殖員與投資人即時監控豬的生活情況,同時也作為社交屬性加大的使用者關注的粘性,但對實際產業鏈提升並沒有顯著影響。

相比之下我們在一些核心技術上還存在很大提升空間,這也應該成為資本關注的重點,在提升養殖戶規模的同時使規模化養殖更為專業化,這種專業化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育種、防疫、人工授精、飼養管理等新技術,這些新技術的應用有利於降低死亡率、提升生產力,這也是現階段我國養殖業最為欠缺的。據統計美國一頭母豬,平均一年可產23頭小豬,在歐洲甚至可達到28頭。但在我國即使是大型豬場也只能做到平均18頭,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到2020年這一資料也只能達到年產19頭,其中巨大的差距不言而喻,產子量的大幅提升將顯著地降低平均成本。

第二,對資訊流準確的把握,美國借助較高的規模化養殖水準實現了對境內生豬養殖資訊的及時掌握。這形成了全國性質的資訊共用,在農業部及政府相關行業網站,你可以獲取的生豬存欄資訊精確到了所在州、仔豬與母豬、育肥豬不同體重組、不同產能下繁育能力的劃分,如此精確高效的資訊劃分使得養殖企業之間能夠準確地把握市場趨勢,從而使得市場價格相對穩定。這是目前以散戶為主的中國市場難以實現的,即使是大型養殖企業也很難獲得如此準確地行業資訊,及時高效的資訊流是未來中國生豬養殖市場發展的一大趨勢。

(2)產業鏈升級深化的助推者

類似牧芽的這類畜牧理財平臺在牧場的選擇過程中,就對產能和市場管道進行了嚴格的考核,這是對有養殖能力的養殖戶的一次篩選,完成了對產業鏈前端的優質資源配置。多個牧場的集合能夠在飼料、疫苗獸藥這些占到飼養成本七成的領域獲得更高的議價能力,同時,在先進技術的採納能力上不再完全受限於資本和規模實力的限制。

另一方面,一些平臺還佈局了自己的生鮮業務。這免去了中間的代理商,可以將合作牧場的出欄牲畜直接對接給有需求的B、C端用戶。當合作牧場自己的管道出問題時,平臺有管道有能力介入解決出欄牲畜的銷路問題。

(3)農戶“工匠精神”與高質消費人群的培養

隨著國民收入的大幅提高食品安全問題成為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人們也願意為獲得更安全、口味更佳的產品付出更高的價格。這一轉變將改變農戶單純依靠產出數量來獲得絕對收益的局面,用時更長更用心的農產品將獲得更高的附加價值彌補數量上的不足。農戶也可發揮“工匠精神”提高整體產品品質,這是高質化規模養殖的初級階段。

而對於消費者來說畜牧理財平臺提供了一個瞭解養殖過程的絕佳平臺,使用者在購買相關產品到獲得收益的過程中,會大大增強對產品特性和養殖過程的關注,在這一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增強了對產品價值的瞭解,從而提高對產品價值的認知度。

完成終端銷售的佈局,從而將市場行情變動帶來的風險,降至最低。

健康的畜牧理財還需做到這三點

(1)類似牧芽這類平臺在為牧場提供資金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各牧場之間資源的整合,在技術和資料方面創建共用環境,在牧場之間構建新的“合作社”模式,獲得更多的規模化效益。

這才是三方平臺存在的更為深遠的意義,單純的資金援助只能解決燃眉之急,但在技術和資源上的援助才能讓牧場實現產業升級,在發展的道路中走的更遠、更堅實。

(2)提高資金使用的透明度與標準化,雖然目前投資者投資後,線上有直播視頻,線下有內控跟蹤等風控措施保證資金安全。但目前這一模式還有太多的問題需要標準化,邊界需要明晰。依靠平臺自身的自律性具有太高的風險,暗箱操作的空間巨大,投資人對牧場拿錢真正做了什麼並不知曉。

這需要監管部門出臺更加明晰的協力廠商監管細則,在保證投資者資金安全的同時也保證資金用途的合理性,建立完善的資金使用情況披露機制。防止一物多賣,資金被挪用等情況發生。

(3)豐富產品組合,目前的畜牧理財以豬、羊作為主要標的。其它家禽種類相對較少,但與生豬行業相比中國牛肉缺口更大,2013年,中國人平均每人吃了不到10斤牛肉,不到世界人均消費水準的一半兒,牛的存欄數(所有圈養的牲畜數量)常年徘徊,不容樂觀。

農業作為投入大產出慢的行業需要資金援助的領域眾多,通過畜牧理財讓更多的人瞭解更多的農業產品,在豐富投資標的同時也分散了一些行業集中性風險,有利於投資者做出更合理的資產配置。

畜牧理財的互聯網化屬性,讓其成為一把雙刃劍,但如果合理加以利用將成為開拓發展與產業鏈深入改革的一把利器。

而美國生豬價格約為每斤2.5元(注:去年一年美國生豬市場是虧損,2.5元/斤是拋售止損的價格),二者價差為6元。究竟什麼因素導致如此懸殊的價格差異?

首先,這與養殖戶規模構成有著密切的聯繫,據農業部資料顯示,年出欄500頭以下的養殖散戶數量占比在90%以上,而美國的豬場數量在2007年至2012年6年間減少了29%,其規模化養殖率達到了驚人的80%。

不同的規模化養殖程度有著不同的成本構成,農戶、規模化公司、規模化公司加農戶,成本核算都有著各自的特點。在中國散養戶為主的市場中,散養戶的成本達到每斤不會低於6.6元,那麼已形成規模的養殖企業會好一些嗎?

答案或許也並不樂觀,根據國內現代化大型畜牧企業集團溫氏集團的財報顯示,其單只生豬出欄的營業成本為1371元,如按每頭生豬出欄體重為240斤計算,則其生豬出欄營業成本約為每斤5.7元,這一數字與散戶成本相比並沒有太大優勢。而在規模化養殖程度較高的美國生豬養殖的成本約在每斤3.1元,如此懸殊的成本差異造就了巨大價格差異,這也是為什麼我國豬肉進口量逐年攀升的深層次因素。

由此可見引導散戶向規模化養殖是中國畜牧業未來發展的首要任務,畜牧理財為中小養殖戶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援將大大加快其規模化養殖速度。而現階段的問題是雖然畜牧理財平臺通過資金為紐帶在牧場間建立起了資源分享網路,提高了整體的抗風險能力,但目前這種連通作用效果並不顯著,各牧場之間的資源與資訊通路並未完全打通。

另一方面,養殖技術的提升才是畜牧業發展的根本。互聯網化的資本與理念讓中國傳統畜牧養殖業呈現新的生機,但現階段一些技術的應用還只是停留在一些表像,如24小時豬舍監控這一技術的確能夠讓養殖員與投資人即時監控豬的生活情況,同時也作為社交屬性加大的使用者關注的粘性,但對實際產業鏈提升並沒有顯著影響。

相比之下我們在一些核心技術上還存在很大提升空間,這也應該成為資本關注的重點,在提升養殖戶規模的同時使規模化養殖更為專業化,這種專業化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育種、防疫、人工授精、飼養管理等新技術,這些新技術的應用有利於降低死亡率、提升生產力,這也是現階段我國養殖業最為欠缺的。據統計美國一頭母豬,平均一年可產23頭小豬,在歐洲甚至可達到28頭。但在我國即使是大型豬場也只能做到平均18頭,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到2020年這一資料也只能達到年產19頭,其中巨大的差距不言而喻,產子量的大幅提升將顯著地降低平均成本。

第二,對資訊流準確的把握,美國借助較高的規模化養殖水準實現了對境內生豬養殖資訊的及時掌握。這形成了全國性質的資訊共用,在農業部及政府相關行業網站,你可以獲取的生豬存欄資訊精確到了所在州、仔豬與母豬、育肥豬不同體重組、不同產能下繁育能力的劃分,如此精確高效的資訊劃分使得養殖企業之間能夠準確地把握市場趨勢,從而使得市場價格相對穩定。這是目前以散戶為主的中國市場難以實現的,即使是大型養殖企業也很難獲得如此準確地行業資訊,及時高效的資訊流是未來中國生豬養殖市場發展的一大趨勢。

(2)產業鏈升級深化的助推者

類似牧芽的這類畜牧理財平臺在牧場的選擇過程中,就對產能和市場管道進行了嚴格的考核,這是對有養殖能力的養殖戶的一次篩選,完成了對產業鏈前端的優質資源配置。多個牧場的集合能夠在飼料、疫苗獸藥這些占到飼養成本七成的領域獲得更高的議價能力,同時,在先進技術的採納能力上不再完全受限於資本和規模實力的限制。

另一方面,一些平臺還佈局了自己的生鮮業務。這免去了中間的代理商,可以將合作牧場的出欄牲畜直接對接給有需求的B、C端用戶。當合作牧場自己的管道出問題時,平臺有管道有能力介入解決出欄牲畜的銷路問題。

(3)農戶“工匠精神”與高質消費人群的培養

隨著國民收入的大幅提高食品安全問題成為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人們也願意為獲得更安全、口味更佳的產品付出更高的價格。這一轉變將改變農戶單純依靠產出數量來獲得絕對收益的局面,用時更長更用心的農產品將獲得更高的附加價值彌補數量上的不足。農戶也可發揮“工匠精神”提高整體產品品質,這是高質化規模養殖的初級階段。

而對於消費者來說畜牧理財平臺提供了一個瞭解養殖過程的絕佳平臺,使用者在購買相關產品到獲得收益的過程中,會大大增強對產品特性和養殖過程的關注,在這一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增強了對產品價值的瞭解,從而提高對產品價值的認知度。

完成終端銷售的佈局,從而將市場行情變動帶來的風險,降至最低。

健康的畜牧理財還需做到這三點

(1)類似牧芽這類平臺在為牧場提供資金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各牧場之間資源的整合,在技術和資料方面創建共用環境,在牧場之間構建新的“合作社”模式,獲得更多的規模化效益。

這才是三方平臺存在的更為深遠的意義,單純的資金援助只能解決燃眉之急,但在技術和資源上的援助才能讓牧場實現產業升級,在發展的道路中走的更遠、更堅實。

(2)提高資金使用的透明度與標準化,雖然目前投資者投資後,線上有直播視頻,線下有內控跟蹤等風控措施保證資金安全。但目前這一模式還有太多的問題需要標準化,邊界需要明晰。依靠平臺自身的自律性具有太高的風險,暗箱操作的空間巨大,投資人對牧場拿錢真正做了什麼並不知曉。

這需要監管部門出臺更加明晰的協力廠商監管細則,在保證投資者資金安全的同時也保證資金用途的合理性,建立完善的資金使用情況披露機制。防止一物多賣,資金被挪用等情況發生。

(3)豐富產品組合,目前的畜牧理財以豬、羊作為主要標的。其它家禽種類相對較少,但與生豬行業相比中國牛肉缺口更大,2013年,中國人平均每人吃了不到10斤牛肉,不到世界人均消費水準的一半兒,牛的存欄數(所有圈養的牲畜數量)常年徘徊,不容樂觀。

農業作為投入大產出慢的行業需要資金援助的領域眾多,通過畜牧理財讓更多的人瞭解更多的農業產品,在豐富投資標的同時也分散了一些行業集中性風險,有利於投資者做出更合理的資產配置。

畜牧理財的互聯網化屬性,讓其成為一把雙刃劍,但如果合理加以利用將成為開拓發展與產業鏈深入改革的一把利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