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颱風強度預報更有準兒了

科技日報訊幾十年來, 國際上對颱風(在美國大西洋稱為颶風)強度預報幾乎無任何進展, 表現在對強颱風預報強度偏弱;對弱颱風預報強度偏強。 針對這種情況,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模式研發團隊開發了一套適用於颱風科學研究與實際預報的中尺度區域海氣耦合模式, 並與義大利科學家合作, 揭示了海浪破碎和浪致混合對颱風強弱影響的關鍵作用, 為提高颱風強度預報研究奠定了堅實科學基礎, 在海洋減災防災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上。

該研發團隊青年研究人員趙彪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項研究從對海洋與大氣介面精細物理過程的科學認知角度出發, 發現海浪破碎產生的飛沫可以大幅度增加海洋與大氣之間熱量通量, 從而使得颱風變強;浪致混合以及降雨過程則可通過降低海表溫度減少海氣熱通量, 使得颱風變弱。 這三種物理過程的共同作用可大幅度減少颱風強度的預報偏差。 ”

“這套颱風數值預報模式包含大氣模式、海洋環流模式和我所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海浪模式, 採用清華大學研發的耦合器實現彼此間的資料交換, 在引入浪致混合、海洋飛沫和降雨等海氣介面過程後, 無論是強颱風還是弱颱風,

均能顯著提高對颱風強度的預報水準, 揭示了海浪等物理過程對颱風強度的重要影響。 ”趙彪介紹說。

據瞭解, 早在2014年該課題組已把自主發展的浪致混合理論應用到數值模式中, 對近四年來影響我國的颱風進行後報研究, 發現浪致混合能降低颱風路徑偏差9%, 相關成果刊登於國內學術期刊《科學通報》英文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