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京大學副教授畢明輝:音樂慕課,我們不應該掉隊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畢明輝

2017教育部線上教育研究中心線上教育獎勵基金(全通教育)頒獎典禮將於5月10日在清華大學舉行。

屆時, 百餘位獲獎人將帶著教育資訊化的實踐與探索走進榮譽的殿堂。 在推進教育改革的背後, 有哪些睿智的思考、動人的故事?為尋找這些閃光的珍珠, 我們分赴全國各地, 深入教育一線, 特推出此系列報導。

——編者按

音樂, 常常縈繞在我們耳邊, 回蕩在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 卻很少有人細細想過它究竟是什麼;音樂, 總是安撫躁動的心靈, 溫暖孤獨的生靈, 卻總是被問它能幹什麼;音樂, 讓力量以優美的姿態傳遞, 讓感動跨越國界和語言的阻隔, 卻常被當作一門“副科”。

當音樂如同空氣一樣, 重要卻可能被忽視,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副教授畢明輝始終堅持著他的音樂教學。 2013年, 他推出慕課《20世紀西方音樂》, 完成之初即在平臺edX和Coursera向全球開放。

至今, 開課7輪, 國外平臺選課人數年均5000, 國內學習者回饋郵件達2000多封。 慕課, 讓他對音樂的滿懷熱情與無限暢想在未名湖畔插上翅膀, 飛向了世界。

在北大從教近10年, 畢明輝用音樂啟迪一個個年輕的靈魂。 他說自己不是一個能分心分身的人, 喜歡做事純粹專注。 中央音樂學院的學術訓練與復旦大學中文系的博士後研究, 讓他成為致力於將專業院校與綜合大學所長相融的有心人, 這也成為他教學科研的特點。 為瞭解中國大學生音樂整體現狀, 他在短短幾年內, 開出十幾門探底課程, 全面而扎實地推進, 令所有課程躋身北大最叫座之列的同時, 也掌握了最真切的一手資訊。 憑藉出色教學,

他不僅是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比賽文科第一名得主, 也榮膺“首都勞動模範”稱號。

畢明輝還曾一手帶起中國高校規模最大且水準廣受讚譽的非特長生音樂社團——中國音樂學社, 借此橫向貫通中西音樂文化。 已離開個人全球音樂專業舞臺的他, 將中國文化以北大學子的面貌得以傳播。 愛丁堡國際音樂節、北京論壇之夜、北大台大音樂會、中埃建交60周年音樂周等重大活動, 均獲得廣泛讚譽。

此外, 畢明輝帶頭參加學校的慕課教學實踐, 將心中的音樂夢想傳遞給更多校園之外的人。 作為北大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雖然遇到了重重困難, 對前路也常有疑惑, 他卻表示“至少我們不應該掉隊”。

此次, 榮獲線上教育獎勵基金(全通教育)“優秀線上課程教師”稱號,

畢明輝分享了他對音樂和慕課的探索與思索。

慕課, 讓音樂更容易獲得

記者:作為北大第一批慕課老師, 您在實踐之初遇到了哪些困難?

畢明輝:從我個人的體驗來說, 當時有不少困難。 一是技術方面, 我們要有一個有水準的技術團隊來製作, 如何建立和組織這個團隊是個難題, 管理成本很高。 二是, 也是最大的難處, 如何採用慕課來有效地進行教學, 當時都沒有太多經驗。 其實, 直到目前為止, 這兩個難處是幾乎所有慕課教師依舊面對的。

此外, 引起我注意的問題還有, 對慕課來說, 這種教學方式, 無論它的內容, 還是它的形式, 都與課堂教學很不一樣。 課堂教學有現場互動, 有人氣, 有感覺,

同學們可以體會到教師真實的所思所想, 信號不會被遮罩, 傳播非常直接直觀。 慕課則不然, 我們沒有經驗去預判在人機互動的學習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情況。 換句話說, 怎樣讓慕課具備不可替代性?我們的學生是因為慕課這種新形式而三分鐘熱度地接受它, 還是認為它能顯著提升學習成效才樂於長期參與?因此, 如何有創造力地、有創意地運用慕課去更好地幫助我們的學生, 激發他們的興趣, 保持他的學習熱情, 超越現場課堂效果, 實現更好的教學, 當時不只是我, 所有老師都認為是關鍵。 在具體實踐過程當中, 我們都是不斷思考, 不斷調整, 不斷糾正, 甚至全盤否定, 重新來過的。

記者:國內公眾可能認為音樂不如電腦、數理化等學科實用或有價值。 這種認識的偏差,對您從事慕課實踐是否造成了困擾?

畢明輝:與其說,中國的音樂教育現狀讓我們堪憂,倒不如說,對於我們這代教師而言,這是個非常偉大的機會。因為我看到,全球同行都會面臨一個必然階段——在整個國家教育發展過程中,最初音樂是副科。但是逐漸大家發現,任何一個社會進展到一定階段,對藝術文化等等純粹形而上的東西的需求會越來越強烈。我們應該提前做點準備,在音樂方面的準備如果不夠充分的話,那只能說明我們太失職,對嗎?反過來講,這對我們是非常好的激勵。我從來沒有考慮過現狀基礎有多差,我也很少考慮我們的教育造成的受眾認識方面的各種問題。我只考慮做不做,可以做什麼,以及可以解決什麼。

記者:您的慕課《二十世紀西方音樂》國外年均選課人數超過了五千人,加入傳統課堂之後的綜合測評成績也很高。能否分享一下成功的秘訣?

畢明輝:首先就是慕課製作品質,這非常重要,否則適得其反。我研究過不同大學、不同領域的慕課製品,揚長避短。其次,我非常強調跨學科的思維,這是綜合大學所長,必須發揮它,通過音樂的方式讓其他學科的同學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看過我的慕課的同行,都發現很多非常重要的交叉學科思維,這是我們的特點,也是之所以領先一步的關鍵。課程做得花裡胡哨所謂很炫不難,做得有系統、有思維、有方法、深入淺出、切中要害卻很難。目前來看的話,這兩點,是全球同行點贊的,算是我們的秘訣。

至於說,如何更好地採取網路教學這種方式,説明學生學習和提升,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發揮朋輩互動互助的優勢,這就是慕課所謂Massive的內涵所在。一個教師能做的很有限,同學們之間的互幫互助能量無限,某個國家某個時區冒出一個問題,線上的另一個時區和國家送來一個答案,彼此之間充分討論,論壇熱鬧非凡,這就是現代的學習方式。對教師來說,設計好討論課,也很重要。如果說有第三個秘訣,那就是優質問題、優質討論引發的優質頭腦風暴。

記者:在整個慕課教學實踐當中,有沒有讓您感觸頗深的人或事?

畢明輝:製作慕課,我有兩點感觸很深。一個就是北大的支持,這是由衷的。慕課推進中,我所需要的硬體支援,都是北大提供的,非常感激。而軟體方面,北大給了我們這些教師非常自由的環境,不管你怎樣做,一概只提標準,驗收結果,怎麼做都交給老師本人。因此,致力獨創,集思廣益,讓人眼前一亮,都是在充分尊重教師的前提下,自然誕生的。第二,就是我的學生團隊。我的慕課是在我做指導教師的學生社團——中樂學社那些北大各院系各專業的同學們的幫助下完成的,沒有一個是學音樂專業或視覺製作的。他們雖說是從零學起,但善因善果,師生聯手,這個團隊,令我的同事們很羡慕,我很自豪。

記者:在慕課的內容和形式上,會不會做進一步的努力和創新?有沒有長期的規劃或目標?

畢明輝:肯定有。就目前來說的話,《二十世紀西方音樂》還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的樂種只涵蓋古典藝術音樂,二十世紀民間音樂、流行音樂、電影音樂,都正在進行中。另外,我還有一門新的慕課叫《中國音樂》,是獻禮北大120周年校慶的,也在籌備中,希望可以別具一格地美夢成真。

緊跟變化的教育,堅守心中的期許

記者:回顧這麼多年的慕課實踐,它給您帶來了哪些改變?

畢明輝:2013年開始做這件事情,回頭看,這是個非常有意思有意義的經歷。相比過去,它帶給我的改變主要有兩點:第一,解放個人,從重複性的勞動中抽身出來,投入到新領域研究中去。那些很成熟的原理和方法都通過慕課形成資訊集成包,直接在網路上由學生自學;第二,發展教學,慕課更好地促進了知識傳播,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進一步突破過去的刻板或僵化,教學需要適應學生。因此,我覺得解放個人和發展教學,是最大的改變。

記者:您剛才提到,慕課給您帶來了解放。但也有老師提出,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之外進行慕課實踐,其實是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的。對此您有何看法?

畢明輝:當時也考慮過這個問題,所有參與慕課的老師都提過這個問題。我覺得:第一,一個正在發展的事物,未來怎麼樣還不知道,但至少不應該掉隊。第二,時間的問題,工作量的問題,關鍵看一個教師你要什麼。如果你覺得必要,為什麼不學習一下呢?如果相反,可以不參與,這應該是顯而易見的。

作為一個大學教師,或者作為一個活在當下的社會人,對於我們的社會,對於我們的教育,對任何的一種變化,都應該有思考有回饋。對外面發生的很多事情不聞不問,作為老師,註定會被學生淘汰,因為他們最關心正在發生著的一切。教育者需要是引領者,我經常說,最好的教育就是提前干預式的,滯後的教育對學生是干擾。如果我們不能引領,至少應該參與,教育落後,國家也就落後了。

記者:綜合傳統課堂教學和近幾年的慕課教學,您覺得當下教育和以往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兒?比如說,跟您受教育的年代相比?

畢明輝:我覺得大致有三個不同。第一個就是大資料。今天是個海量資料的時代,作為一個音樂教師,需要有這樣的意識,比過去我當學生的時候,要更多地考慮系統性和傳播性。第二,對學生來說,老師要指導他們如何最有效率地駕馭海量資料,作為使用者,他們比過去任何時代都更需要我們的説明。第三,時代的挑戰性。今天的教育是不斷變化的,尤其是資訊碎片化的情況是過去沒有的,怎樣教會我們的學生處理碎片資訊,如何評價,如何甄別,如何過濾,教育生態對我們提出了全面的挑戰。

記者:在當下和未來教育情境中,高校老師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畢明輝:全球綜合大學的一線音樂教師都在考慮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利用有效的技術手段,有品質地去發展我們的教學,無論廣度還是深度。過去傳統的課堂教學和文字教材教學固然很重要,但從今天來看,學生的注意力更多是來自網路和綜合媒體,學習的方式是多元交叉的,資訊理解更加強調個人化角度,自媒體的出現、搜集資訊、自成文章的情況越來越多,教師面對的絕不僅僅是過去那麼單一的情況。這些變化,提醒教師必須有改變觀念的意識,從而提前做好準備。說到具體的角色,除了在人生方面,教師應該對學生有積極的影響,從專業的角度來說,精英態度和綜合素養的示範者,也是不應該忽略的。此外,我是很注意保護學生好奇心的老師,中國教育應該更多些對好奇心和童真興趣的保護。一味的應試,把生活弄得太僵化、太缺乏幽默感了。

記者:剛才您談到了,當下教育跟以前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不管教育如何變化,您希望培養出的是怎樣的學生?

畢明輝:儘管今天的教育生態給我們的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但反倒更加提醒我們在教育中應該避免他們出現流於表面、浮躁不扎實的情況。從我個人角度來說,中國學生的思維方式固化比較嚴重,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對世界的理解角度和態度越發決定廣度和深度。我最希望自己的學生,全面超越我。此外,中國學生自學能力不夠,想的不夠多,喜歡等答案,這一定是不利於發展的。最後,學以致用,寓教於樂,但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可以坐享其成的。具備綜合能力的社會精英,都無法回避一個品質,就是吃苦耐勞,與寂寞交友,打破砂鍋問到底。無論有怎樣的變化,教育的這些方面,都是有永恆價值的。

採訪手記:

在當天採訪的間隙,哪怕短短幾分鐘的時間,畢老師也會打開唱片機放上一段音樂,就像工作期間隨手端起杯子喝口水那麼自然。音樂已經完全融入他的生活甚至生命。

此時,我不免俗套地問了句,“畢老師,您最喜歡的歌手是誰?”話音未落,他便急忙笑道,“只喜歡作品。”他的反應讓我有點驚訝,但後來細細閱讀他的博客,感受到他對於音樂的那種熱愛與感悟,才開始理解,那確實是源自內心深處的第一反應。

的確,每每提到音樂,首先進入我腦中的便是流行歌曲、當紅歌手。在我們身處的這個社會,音樂也常常與娛樂“糾纏不清”。但對畢老師而言,音樂是遠遠高於純粹娛樂的嚴肅藝術。“音樂是北大生存的基本需要,是讓北大人活得有意義的方式之一,”他曾寫道。

沒有接觸過畢老師的人,僅通過這些文字,或許會覺得他的想法有些“縹緲”。但正如他所言,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藝術的、對文化的需求會越來越強烈。相信,不遠的未來,音樂將和飲水吃飯一樣,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相信,除了遍佈全球的學生,還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理解並加入他熱愛音樂、相信音樂、並用音樂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行列。

本文作者:程亞會

這種認識的偏差,對您從事慕課實踐是否造成了困擾?

畢明輝:與其說,中國的音樂教育現狀讓我們堪憂,倒不如說,對於我們這代教師而言,這是個非常偉大的機會。因為我看到,全球同行都會面臨一個必然階段——在整個國家教育發展過程中,最初音樂是副科。但是逐漸大家發現,任何一個社會進展到一定階段,對藝術文化等等純粹形而上的東西的需求會越來越強烈。我們應該提前做點準備,在音樂方面的準備如果不夠充分的話,那只能說明我們太失職,對嗎?反過來講,這對我們是非常好的激勵。我從來沒有考慮過現狀基礎有多差,我也很少考慮我們的教育造成的受眾認識方面的各種問題。我只考慮做不做,可以做什麼,以及可以解決什麼。

記者:您的慕課《二十世紀西方音樂》國外年均選課人數超過了五千人,加入傳統課堂之後的綜合測評成績也很高。能否分享一下成功的秘訣?

畢明輝:首先就是慕課製作品質,這非常重要,否則適得其反。我研究過不同大學、不同領域的慕課製品,揚長避短。其次,我非常強調跨學科的思維,這是綜合大學所長,必須發揮它,通過音樂的方式讓其他學科的同學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看過我的慕課的同行,都發現很多非常重要的交叉學科思維,這是我們的特點,也是之所以領先一步的關鍵。課程做得花裡胡哨所謂很炫不難,做得有系統、有思維、有方法、深入淺出、切中要害卻很難。目前來看的話,這兩點,是全球同行點贊的,算是我們的秘訣。

至於說,如何更好地採取網路教學這種方式,説明學生學習和提升,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發揮朋輩互動互助的優勢,這就是慕課所謂Massive的內涵所在。一個教師能做的很有限,同學們之間的互幫互助能量無限,某個國家某個時區冒出一個問題,線上的另一個時區和國家送來一個答案,彼此之間充分討論,論壇熱鬧非凡,這就是現代的學習方式。對教師來說,設計好討論課,也很重要。如果說有第三個秘訣,那就是優質問題、優質討論引發的優質頭腦風暴。

記者:在整個慕課教學實踐當中,有沒有讓您感觸頗深的人或事?

畢明輝:製作慕課,我有兩點感觸很深。一個就是北大的支持,這是由衷的。慕課推進中,我所需要的硬體支援,都是北大提供的,非常感激。而軟體方面,北大給了我們這些教師非常自由的環境,不管你怎樣做,一概只提標準,驗收結果,怎麼做都交給老師本人。因此,致力獨創,集思廣益,讓人眼前一亮,都是在充分尊重教師的前提下,自然誕生的。第二,就是我的學生團隊。我的慕課是在我做指導教師的學生社團——中樂學社那些北大各院系各專業的同學們的幫助下完成的,沒有一個是學音樂專業或視覺製作的。他們雖說是從零學起,但善因善果,師生聯手,這個團隊,令我的同事們很羡慕,我很自豪。

記者:在慕課的內容和形式上,會不會做進一步的努力和創新?有沒有長期的規劃或目標?

畢明輝:肯定有。就目前來說的話,《二十世紀西方音樂》還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的樂種只涵蓋古典藝術音樂,二十世紀民間音樂、流行音樂、電影音樂,都正在進行中。另外,我還有一門新的慕課叫《中國音樂》,是獻禮北大120周年校慶的,也在籌備中,希望可以別具一格地美夢成真。

緊跟變化的教育,堅守心中的期許

記者:回顧這麼多年的慕課實踐,它給您帶來了哪些改變?

畢明輝:2013年開始做這件事情,回頭看,這是個非常有意思有意義的經歷。相比過去,它帶給我的改變主要有兩點:第一,解放個人,從重複性的勞動中抽身出來,投入到新領域研究中去。那些很成熟的原理和方法都通過慕課形成資訊集成包,直接在網路上由學生自學;第二,發展教學,慕課更好地促進了知識傳播,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進一步突破過去的刻板或僵化,教學需要適應學生。因此,我覺得解放個人和發展教學,是最大的改變。

記者:您剛才提到,慕課給您帶來了解放。但也有老師提出,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之外進行慕課實踐,其實是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的。對此您有何看法?

畢明輝:當時也考慮過這個問題,所有參與慕課的老師都提過這個問題。我覺得:第一,一個正在發展的事物,未來怎麼樣還不知道,但至少不應該掉隊。第二,時間的問題,工作量的問題,關鍵看一個教師你要什麼。如果你覺得必要,為什麼不學習一下呢?如果相反,可以不參與,這應該是顯而易見的。

作為一個大學教師,或者作為一個活在當下的社會人,對於我們的社會,對於我們的教育,對任何的一種變化,都應該有思考有回饋。對外面發生的很多事情不聞不問,作為老師,註定會被學生淘汰,因為他們最關心正在發生著的一切。教育者需要是引領者,我經常說,最好的教育就是提前干預式的,滯後的教育對學生是干擾。如果我們不能引領,至少應該參與,教育落後,國家也就落後了。

記者:綜合傳統課堂教學和近幾年的慕課教學,您覺得當下教育和以往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兒?比如說,跟您受教育的年代相比?

畢明輝:我覺得大致有三個不同。第一個就是大資料。今天是個海量資料的時代,作為一個音樂教師,需要有這樣的意識,比過去我當學生的時候,要更多地考慮系統性和傳播性。第二,對學生來說,老師要指導他們如何最有效率地駕馭海量資料,作為使用者,他們比過去任何時代都更需要我們的説明。第三,時代的挑戰性。今天的教育是不斷變化的,尤其是資訊碎片化的情況是過去沒有的,怎樣教會我們的學生處理碎片資訊,如何評價,如何甄別,如何過濾,教育生態對我們提出了全面的挑戰。

記者:在當下和未來教育情境中,高校老師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畢明輝:全球綜合大學的一線音樂教師都在考慮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利用有效的技術手段,有品質地去發展我們的教學,無論廣度還是深度。過去傳統的課堂教學和文字教材教學固然很重要,但從今天來看,學生的注意力更多是來自網路和綜合媒體,學習的方式是多元交叉的,資訊理解更加強調個人化角度,自媒體的出現、搜集資訊、自成文章的情況越來越多,教師面對的絕不僅僅是過去那麼單一的情況。這些變化,提醒教師必須有改變觀念的意識,從而提前做好準備。說到具體的角色,除了在人生方面,教師應該對學生有積極的影響,從專業的角度來說,精英態度和綜合素養的示範者,也是不應該忽略的。此外,我是很注意保護學生好奇心的老師,中國教育應該更多些對好奇心和童真興趣的保護。一味的應試,把生活弄得太僵化、太缺乏幽默感了。

記者:剛才您談到了,當下教育跟以前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不管教育如何變化,您希望培養出的是怎樣的學生?

畢明輝:儘管今天的教育生態給我們的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但反倒更加提醒我們在教育中應該避免他們出現流於表面、浮躁不扎實的情況。從我個人角度來說,中國學生的思維方式固化比較嚴重,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對世界的理解角度和態度越發決定廣度和深度。我最希望自己的學生,全面超越我。此外,中國學生自學能力不夠,想的不夠多,喜歡等答案,這一定是不利於發展的。最後,學以致用,寓教於樂,但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可以坐享其成的。具備綜合能力的社會精英,都無法回避一個品質,就是吃苦耐勞,與寂寞交友,打破砂鍋問到底。無論有怎樣的變化,教育的這些方面,都是有永恆價值的。

採訪手記:

在當天採訪的間隙,哪怕短短幾分鐘的時間,畢老師也會打開唱片機放上一段音樂,就像工作期間隨手端起杯子喝口水那麼自然。音樂已經完全融入他的生活甚至生命。

此時,我不免俗套地問了句,“畢老師,您最喜歡的歌手是誰?”話音未落,他便急忙笑道,“只喜歡作品。”他的反應讓我有點驚訝,但後來細細閱讀他的博客,感受到他對於音樂的那種熱愛與感悟,才開始理解,那確實是源自內心深處的第一反應。

的確,每每提到音樂,首先進入我腦中的便是流行歌曲、當紅歌手。在我們身處的這個社會,音樂也常常與娛樂“糾纏不清”。但對畢老師而言,音樂是遠遠高於純粹娛樂的嚴肅藝術。“音樂是北大生存的基本需要,是讓北大人活得有意義的方式之一,”他曾寫道。

沒有接觸過畢老師的人,僅通過這些文字,或許會覺得他的想法有些“縹緲”。但正如他所言,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藝術的、對文化的需求會越來越強烈。相信,不遠的未來,音樂將和飲水吃飯一樣,成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相信,除了遍佈全球的學生,還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理解並加入他熱愛音樂、相信音樂、並用音樂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行列。

本文作者:程亞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