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二戰後航母們都在幹嗎?細數戰後航母參與的20場大仗

作者:虹攝庫爾斯克

大家印象中的航母海空大戰都發生在二戰時期, 二戰後航母們又在幹什麼呢?原來各國航母在二戰後一刻都沒有停著, 始終處於爭端最前沿, 似乎就像是影片《非誠勿擾》中的“爭端解決機”。

這裡小編就給大家細細數數二戰後進行的20場航母參加的戰爭和大行動!

圖片:參加朝鮮戰爭的澳大利亞“悉尼”號航母。

1、朝鮮戰爭

二戰後第一次大規模使用航母的戰爭是朝鮮戰爭。

在戰爭中, 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先後出動航母24艘, 其中美國海軍就有19艘, 包括“埃塞克斯”號等14艘大型航母、5艘護航航母, 英國皇家海軍出動4艘航母, 澳大利亞海軍出動1艘“悉尼”號航母。

由於此時航母艦載機仍然以螺旋槳戰鬥機為主, 面對中蘇的噴氣式戰鬥機並不佔優勢, 所以主要承擔對地支援和轟炸任務。

圖片:在東北亞海區滿是雪的航母上準備起飛的螺旋槳艦載機, 面對已經噴氣式化的中蘇戰機, 這些飛機不佔優勢, 主要執行對地攻擊任務。

2、蘇伊士運河爭端

1956年, 蘇伊士戰爭結束後, 加拿大軍隊作為聯合國維和部隊之一部署到了蘇伊士運河附近監督停戰。

1956年12月29日, 加拿大海軍“壯麗”號航母離開哈利法克斯,

這艘航母上搭載了405名士兵, 其中包括140名加拿大皇家通信兵、140名加拿大皇家電氣與機械工程師、91名陸軍士兵以及34名軍官。

同時, 航母上還搭載了100噸物資、230輛各式車輛與4架輕型飛機, 以支援在蘇伊士運河部署的加拿大維和部隊。

圖片:裝載陸海軍士兵前往蘇伊士運河區執行維和任務的加拿大“壯麗”號航母。

3、古巴導彈危機

與美國大肆發展航空母艦不同, 蘇聯在赫魯雪夫時期並不認為航母有多少了不起, 甚至認為在核彈面前, 航母就是“浮動的鐵棺材”, 所以並不重視航母。

這一錯誤觀念導致了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中蘇聯的困境。

當時, 面對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的圍追堵截, 向古巴運送中程導彈的蘇聯貨船一艘艘被攔下來, 而用於護航的蘇聯潛艇也在美艦的逼迫下不得不浮出海面。

這局危險的較量中, 美國航母戰鬥群兵不血刃取得了全勝。

圖片, 參加古巴導彈危機的美國埃塞克斯級航母, 這種二戰中建造的最好的航母在戰後進行了現代化改裝, 成為了帶斜角甲板、彈射器、助降系統的新航母。

4、越南戰爭

越南戰爭爆發後, 美國同樣投入大量航母和海軍航空兵力量。

1964年5月1日, “卡德”號護航航母從菲律賓蘇比克海軍基地運來直升機、軍用卡車和武器彈藥, 然後停泊在西貢芽莊港。

5月2日, 越共水下特工隊將磁性炸彈安放在“卡德”號航母下部, 一下把排水量1.5萬噸的“卡德”號炸開一個8米長、1.2米寬的口子,還未待修復,海水就已迅速灌滿艦體,導致艦體迅速傾斜沉沒。

這次戰後唯一一次特工對航母的襲擊,導致5人死亡,攜帶的直升機和大批戰爭物資損失。

圖片:在西貢的美國“卡德”號護航航母,後來被北越特工人員炸沉。

5、印尼和馬來西亞爭端

1964年,又一場鮮為人知的危機在印尼和馬來西亞之間醞釀。

作為親西方的馬來西亞聯邦得到了包括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在內的英聯邦國家的支持。

由於澳大利亞皇家空軍只具有有限的遠端運輸能力,且重裝運載能力較弱,所以在向馬來西亞部署澳大利亞軍隊時,主要依靠以“悉尼”號航空母艦為代表的皇家澳大利亞海軍。

此役中,“悉尼”號航空母艦改裝成運輸艦向衝突區域運送澳大利亞軍隊和裝備,並遭到了疑似印尼海軍潛艇的追擊,最終這場稱為“花崗岩行動”的運輸行動圓滿完成。

圖片:澳大利亞海軍在印馬衝突中堅定地站在馬來西亞一邊,圖中最上方是改為運輸艦的“悉尼”號航母,當中帶M字樣的是“墨爾本”號航母。

6、美國艦載機入侵海南島

1965年4月9日8時許,美國海軍8架攜帶空對空導彈、具有2倍以上音速的F-4B戰鬥機,從“突擊者”號航空母艦上起飛分兩批侵入我海南島上空。

第一批飛機在海南西南部侵入我領空後,沿海岸線向西北方向飛行,而後退出。第二批4架則繼續北犯,于8時20分左右入侵我海南島上空。我起飛4架殲-5戰鬥機迎敵。

在纏鬥中美機率先開火,向我機發射了一枚“麻雀”空對空導彈,被靈活機動的殲-5甩開,但這枚導彈卻將處於前方的另外一架美國F-4B戰鬥機給擊落。隨後美機又連續發射了多枚導彈均未擊落我機,後剩下的3架美機退出中國領空。

圖片:美國海軍“突擊者”號航母上的F-4“鬼怪”戰鬥機,在與我機纏鬥時發射導彈將另一架F-4戰鬥機擊落。

7、1971年的印巴第三次戰爭

這場發生在南亞次大陸的戰爭讓印度航母出盡風頭。

1957年,印度從英國購買了尊嚴級“赫克利斯”號輕型航母,更名為“維克蘭特”號。

1971年,以“維克蘭特”號為主體的航母戰鬥群參加了第三次印巴戰爭,控制了戰區制空、制海權,共擊沉巴海軍艦隻8艘。

而作為巴基斯坦的盟友,美國曾經抽調第七艦隊駛入印度洋,威懾印度海軍。

圖片:印度“維克蘭特”號航母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8、地中海美蘇對抗

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引得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兩個幕後大佬美國、蘇聯的直接對抗。

蘇聯於1967年在地中海部署兵力,並建設了代號為“第5戰鬥中隊”的地中海分艦隊。

贖罪日戰爭期間,蘇軍在地中海艦艇數量增加到了80艘,其中47艘裝備導彈,具備了一次性至少發射40枚包括核裝藥在內反艦導彈的攻擊力。

此時,美軍3艘航空母艦“獨立”號、“甘迺迪”號和“羅斯福”號以及兩艘直升機航母都遭到了第5戰鬥中隊的監視,蘇聯艦艇一對一或多對一的方式近距離瞄準美國艦艇,最終迫使美軍艦隊退出地中海。

圖片:艦載機拍攝的美國“獨立”號航母在地中海部署,美蘇爭端差點爆發,最後以美國的退讓而結束。

9、英阿馬島戰爭

如果說上述行動多為一邊倒的打擊或威懾行動,那麼真正的航母海戰爆發在1982年的南大西洋。

1982年4月到6月間,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馬島的主權而爆發了激烈的海戰。

英國派出了以“無敵”號、“競技神”號兩艘航母為核心的遠征艦隊,與阿根廷“五月二十五日”號航母為首的阿根廷海軍和海軍航空兵展開了勢均力敵的戰鬥。

戰爭中,“五月二十五日”號航母避戰遠離戰場,但其艦載機卻採用陸基出擊的形式擊沉、擊傷多艘英艦,甚至一度對“無敵”號航母造成威脅。

圖片:在馬島海戰中一戰揚名的英國“無敵”號航母。

阿根廷海軍的“五月二十五日”號航母是英國二戰期間建造的巨人級航母,後出售給荷蘭,再專賣給阿根廷,滿載排水量接近2萬噸。

經過現代化改裝後,可以攜帶17架“超軍旗”和A-4“天鷹”艦載攻擊機,具有不弱於“無敵”號的作戰能力。

但是由於阿根廷海軍在“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被英國潛艇擊沉後,就採取了避戰策略,將制海權拱手讓給了英國。

圖片:阿根廷海軍“五月二十五”號航母在馬島戰爭中毫無建樹,包括護航的2艘42型導彈驅逐艦是英國當時賣給阿根廷的最新戰艦,也一併脫離戰場不敢應戰。

10、美軍入侵格瑞那達

1983年10月25日拂曉,美國出動“快速部署部隊”,採用突然襲擊手段,對加勒比海島國格瑞那達發動了一場海空聯合作戰。

這是自越南戰爭失敗以來美國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

美軍先後投入各型艦船15艘,包括航空母艦1艘、導彈巡洋艦1艘、導彈驅逐艦1艘,驅逐艦2艘,以及5艘兩栖艦船,各型陸基與艦載飛機和直升飛機共230架。

其中美國海軍“獨立”號航母和“關島”號兩栖攻擊艦是此次行動的主力艦艇。一時間,格瑞那達這塊過去幾乎無人知曉的彈丸之地成為全世界矚目的中心。

圖片: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出動了包括“獨立”號航母在內的大量艦隻,而F-117隱身飛機也是在這場戰爭中首次參戰的。

11、打擊利比亞的“草原烈火”和“黃金峽谷”行動

1986年4月15日,美國為維護其在地中海地區的戰略利益,以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為由,對利比亞實施了海空聯合打擊行動。

行動分為“草原烈火”和“黃金峽谷”兩次。

行動中,美國海空軍以電子戰飛機為先導,首先壓制干擾對方的防空系統,爾後再出動大批戰機實施精確打擊,一舉摧毀了重點預定目標,迅速達成了作戰目的。

這次成功的作戰也被認為開創了現代“外科手術式打擊”的作戰模式。

美國海軍“珊瑚海”號和“美國”號航母參戰。

圖片:參加空襲利比亞行動的“美國”號航母,美軍F-14戰鬥機還與利比亞的蘇-22攻擊機相遇並交戰。

12、美國和伊朗的海戰

1988年4月14日,美國海軍“塞謬·羅伯茨”號導彈護衛艦正巴林群島東北方向120公里海面航行時觸雷,一枚沉底雷將軍艦中部水下部分炸開了一個直徑27米的大洞,10名船員受傷,其中3人傷勢嚴重。

為此美軍展開了針對伊朗的“祈禱螳螂”行動。

4月18日,美伊雙方的軍艦在海灣上空交火了。

其中從美國航母上起飛的4架A-6“入侵者”艦載攻擊機使用鐳射制導炸彈將伊朗海軍“薩巴蘭”號護衛艦重創,還擊沉了多艘伊朗導彈艇。

圖片:美國用A-6攻擊機擊沉多艘伊朗戰艦,美軍還對伊朗的海上鑽井平臺進行了攻擊。

13、海灣戰爭

很快,美國海軍航母艦隊迎來了最大一次集體亮相,海灣戰爭爆發了。

從1990年8月2日開始,美國海軍陸續向海灣集結了6個航母戰鬥群,到1991年1月17日戰爭爆發,美國在紅海部署了“美國”、“薩拉托加”、“甘迺迪”等3個航母戰鬥群,在波斯灣部署了“突擊者”、“中途島”、“羅斯福”等3個航母戰鬥群。

圖片:美國在兩個方向各組成三航母戰鬥群,霸氣側漏。

1991年1月17日,“沙漠風暴”行動開始,海灣戰爭正式打響。

波斯灣航母編隊重點打擊科威特境內的伊拉克軍隊,而紅海航母編隊則重點打擊伊拉克境內的重要軍事目標。6艘航空母艦上總共搭載有接近500架作戰飛機,對伊拉克形成了絕對的空中優勢。

圖片:飛翔在伊拉克上空的美國海軍F-14戰鬥機。

14、空襲南聯盟

1999年3月24日,北約發動了對南聯盟的空襲行動。

在這次歐洲腹地的作戰中,由於周邊空軍基地比較完善,所以主要以北約空軍力量挑大樑。

美國航母戰鬥群只參加了第一階段的小部分空襲任務,出動了A-6“入侵者”艦載攻擊機,這也是這種飛機的最後集體亮相,不久該機就從美國航母上消失,由更新的F/A-18戰鬥機完全替代。

圖片:南聯盟戰爭是美國海軍A-6“入侵者”攻擊機的謝幕之戰。

15、打擊塔利班的持久自由行動

2001年9月11日,美國雙子樓在恐怖襲擊中轟然倒塌,世界進入了反恐戰爭的年代。

10月7日,美國對支持恐怖主義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展開了“持久自由行動”。

不同於打擊處於歐洲腹地的南聯盟,當時的阿富汗周邊並沒有可供空軍使用的軍用機場,因此第一輪攻擊由海軍航空兵發起。

這也是美國F-14“雄貓”戰鬥機的最後一次出場,此時這種戰機已經從美國航母的守衛者轉變為“炸彈貓”,利用其大航程對阿富汗目標進行空襲。

圖片:阿富汗的紅土高原是F-14“雄貓”的最後舞臺,可見這架F-14D戰鬥機攜帶的是鐳射制導炸彈。

16、伊拉克戰爭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戰爭爆發,美國再次對這個國家進行打擊。

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在海灣地區先後部署了多個航母戰鬥群。其中“星座”號、“林肯”號、“小鷹”號航母戰鬥群部署在波斯灣;“杜魯門”號、“羅斯福”號航母戰鬥群部署在地中海;“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也在開戰後從大西洋駛向海灣進行了換防。

此時的美國航母已經完全是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的天下。

圖片:伊拉克戰爭時期美國航母已經是F/A-18“大黃蜂”戰鬥機的時代。

17、北約空襲利比亞

2011年3月,以法國為首的北約空中力量對利比亞軍事目標進行了空襲,其目的是推翻卡紮菲政權,打擊利比亞境內的恐怖組織。

與之前美國往往作為主力和先鋒不同,此次作戰是以法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作為主力,其中法國20架、英國2架、丹麥6架、加拿大6架和美國2架。

法國“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也出動,最終集中了超過100架先進戰鬥機規模的空中力量,對利比亞進行了持續打擊,最終實現了推翻卡紮菲政權的目的。

圖片:以“戴高樂”航母為核心的法國海軍航母戰鬥群在利比亞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

18、法國航母空襲敘利亞目標

2015年,巴黎恐怖襲擊讓法國海軍繼續戰鬥在反恐第一線。

11月,法國“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加入了英、俄對敘利亞、伊拉克境內IS恐怖組織目標的打擊行動。

11月23日,首批“陣風”艦載戰鬥機轟炸機伊拉克境內拉馬迪和摩蘇爾的恐怖組織目標,此後又轟炸了敘利亞境內的恐怖組織目標。

圖片:從“戴高樂”號航母上起飛的法國艦載機。

19、俄羅斯航母空襲敘利亞目標

2016年11月15日,俄羅斯“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航母抵達地中海,出動蘇-33“海側衛”艦載戰鬥機對敘利亞霍姆斯和伊德利蔔的恐怖組織目標進行了轟炸,這是該艘航母的首次實戰。

由於航母在訓練中發生了米格-29K“海支點”戰鬥機墜毀的事故,使艦上的米格-29K戰鬥機全部停飛,沒有能夠參加空襲行動。

圖片: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終於迎來了自己的首秀,雖然是並不完美的。

20、中國航母遠海大演習

2016年10~11月,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號和護航艦隻組成的航母戰鬥群在東海、南海海域進行了大規模演習,並於11月7日通過臺灣海峽,顯示了中國航母力量正在穩步發展。

一下把排水量1.5萬噸的“卡德”號炸開一個8米長、1.2米寬的口子,還未待修復,海水就已迅速灌滿艦體,導致艦體迅速傾斜沉沒。

這次戰後唯一一次特工對航母的襲擊,導致5人死亡,攜帶的直升機和大批戰爭物資損失。

圖片:在西貢的美國“卡德”號護航航母,後來被北越特工人員炸沉。

5、印尼和馬來西亞爭端

1964年,又一場鮮為人知的危機在印尼和馬來西亞之間醞釀。

作為親西方的馬來西亞聯邦得到了包括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在內的英聯邦國家的支持。

由於澳大利亞皇家空軍只具有有限的遠端運輸能力,且重裝運載能力較弱,所以在向馬來西亞部署澳大利亞軍隊時,主要依靠以“悉尼”號航空母艦為代表的皇家澳大利亞海軍。

此役中,“悉尼”號航空母艦改裝成運輸艦向衝突區域運送澳大利亞軍隊和裝備,並遭到了疑似印尼海軍潛艇的追擊,最終這場稱為“花崗岩行動”的運輸行動圓滿完成。

圖片:澳大利亞海軍在印馬衝突中堅定地站在馬來西亞一邊,圖中最上方是改為運輸艦的“悉尼”號航母,當中帶M字樣的是“墨爾本”號航母。

6、美國艦載機入侵海南島

1965年4月9日8時許,美國海軍8架攜帶空對空導彈、具有2倍以上音速的F-4B戰鬥機,從“突擊者”號航空母艦上起飛分兩批侵入我海南島上空。

第一批飛機在海南西南部侵入我領空後,沿海岸線向西北方向飛行,而後退出。第二批4架則繼續北犯,于8時20分左右入侵我海南島上空。我起飛4架殲-5戰鬥機迎敵。

在纏鬥中美機率先開火,向我機發射了一枚“麻雀”空對空導彈,被靈活機動的殲-5甩開,但這枚導彈卻將處於前方的另外一架美國F-4B戰鬥機給擊落。隨後美機又連續發射了多枚導彈均未擊落我機,後剩下的3架美機退出中國領空。

圖片:美國海軍“突擊者”號航母上的F-4“鬼怪”戰鬥機,在與我機纏鬥時發射導彈將另一架F-4戰鬥機擊落。

7、1971年的印巴第三次戰爭

這場發生在南亞次大陸的戰爭讓印度航母出盡風頭。

1957年,印度從英國購買了尊嚴級“赫克利斯”號輕型航母,更名為“維克蘭特”號。

1971年,以“維克蘭特”號為主體的航母戰鬥群參加了第三次印巴戰爭,控制了戰區制空、制海權,共擊沉巴海軍艦隻8艘。

而作為巴基斯坦的盟友,美國曾經抽調第七艦隊駛入印度洋,威懾印度海軍。

圖片:印度“維克蘭特”號航母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8、地中海美蘇對抗

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引得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兩個幕後大佬美國、蘇聯的直接對抗。

蘇聯於1967年在地中海部署兵力,並建設了代號為“第5戰鬥中隊”的地中海分艦隊。

贖罪日戰爭期間,蘇軍在地中海艦艇數量增加到了80艘,其中47艘裝備導彈,具備了一次性至少發射40枚包括核裝藥在內反艦導彈的攻擊力。

此時,美軍3艘航空母艦“獨立”號、“甘迺迪”號和“羅斯福”號以及兩艘直升機航母都遭到了第5戰鬥中隊的監視,蘇聯艦艇一對一或多對一的方式近距離瞄準美國艦艇,最終迫使美軍艦隊退出地中海。

圖片:艦載機拍攝的美國“獨立”號航母在地中海部署,美蘇爭端差點爆發,最後以美國的退讓而結束。

9、英阿馬島戰爭

如果說上述行動多為一邊倒的打擊或威懾行動,那麼真正的航母海戰爆發在1982年的南大西洋。

1982年4月到6月間,英國和阿根廷為爭奪馬島的主權而爆發了激烈的海戰。

英國派出了以“無敵”號、“競技神”號兩艘航母為核心的遠征艦隊,與阿根廷“五月二十五日”號航母為首的阿根廷海軍和海軍航空兵展開了勢均力敵的戰鬥。

戰爭中,“五月二十五日”號航母避戰遠離戰場,但其艦載機卻採用陸基出擊的形式擊沉、擊傷多艘英艦,甚至一度對“無敵”號航母造成威脅。

圖片:在馬島海戰中一戰揚名的英國“無敵”號航母。

阿根廷海軍的“五月二十五日”號航母是英國二戰期間建造的巨人級航母,後出售給荷蘭,再專賣給阿根廷,滿載排水量接近2萬噸。

經過現代化改裝後,可以攜帶17架“超軍旗”和A-4“天鷹”艦載攻擊機,具有不弱於“無敵”號的作戰能力。

但是由於阿根廷海軍在“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被英國潛艇擊沉後,就採取了避戰策略,將制海權拱手讓給了英國。

圖片:阿根廷海軍“五月二十五”號航母在馬島戰爭中毫無建樹,包括護航的2艘42型導彈驅逐艦是英國當時賣給阿根廷的最新戰艦,也一併脫離戰場不敢應戰。

10、美軍入侵格瑞那達

1983年10月25日拂曉,美國出動“快速部署部隊”,採用突然襲擊手段,對加勒比海島國格瑞那達發動了一場海空聯合作戰。

這是自越南戰爭失敗以來美國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

美軍先後投入各型艦船15艘,包括航空母艦1艘、導彈巡洋艦1艘、導彈驅逐艦1艘,驅逐艦2艘,以及5艘兩栖艦船,各型陸基與艦載飛機和直升飛機共230架。

其中美國海軍“獨立”號航母和“關島”號兩栖攻擊艦是此次行動的主力艦艇。一時間,格瑞那達這塊過去幾乎無人知曉的彈丸之地成為全世界矚目的中心。

圖片: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出動了包括“獨立”號航母在內的大量艦隻,而F-117隱身飛機也是在這場戰爭中首次參戰的。

11、打擊利比亞的“草原烈火”和“黃金峽谷”行動

1986年4月15日,美國為維護其在地中海地區的戰略利益,以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為由,對利比亞實施了海空聯合打擊行動。

行動分為“草原烈火”和“黃金峽谷”兩次。

行動中,美國海空軍以電子戰飛機為先導,首先壓制干擾對方的防空系統,爾後再出動大批戰機實施精確打擊,一舉摧毀了重點預定目標,迅速達成了作戰目的。

這次成功的作戰也被認為開創了現代“外科手術式打擊”的作戰模式。

美國海軍“珊瑚海”號和“美國”號航母參戰。

圖片:參加空襲利比亞行動的“美國”號航母,美軍F-14戰鬥機還與利比亞的蘇-22攻擊機相遇並交戰。

12、美國和伊朗的海戰

1988年4月14日,美國海軍“塞謬·羅伯茨”號導彈護衛艦正巴林群島東北方向120公里海面航行時觸雷,一枚沉底雷將軍艦中部水下部分炸開了一個直徑27米的大洞,10名船員受傷,其中3人傷勢嚴重。

為此美軍展開了針對伊朗的“祈禱螳螂”行動。

4月18日,美伊雙方的軍艦在海灣上空交火了。

其中從美國航母上起飛的4架A-6“入侵者”艦載攻擊機使用鐳射制導炸彈將伊朗海軍“薩巴蘭”號護衛艦重創,還擊沉了多艘伊朗導彈艇。

圖片:美國用A-6攻擊機擊沉多艘伊朗戰艦,美軍還對伊朗的海上鑽井平臺進行了攻擊。

13、海灣戰爭

很快,美國海軍航母艦隊迎來了最大一次集體亮相,海灣戰爭爆發了。

從1990年8月2日開始,美國海軍陸續向海灣集結了6個航母戰鬥群,到1991年1月17日戰爭爆發,美國在紅海部署了“美國”、“薩拉托加”、“甘迺迪”等3個航母戰鬥群,在波斯灣部署了“突擊者”、“中途島”、“羅斯福”等3個航母戰鬥群。

圖片:美國在兩個方向各組成三航母戰鬥群,霸氣側漏。

1991年1月17日,“沙漠風暴”行動開始,海灣戰爭正式打響。

波斯灣航母編隊重點打擊科威特境內的伊拉克軍隊,而紅海航母編隊則重點打擊伊拉克境內的重要軍事目標。6艘航空母艦上總共搭載有接近500架作戰飛機,對伊拉克形成了絕對的空中優勢。

圖片:飛翔在伊拉克上空的美國海軍F-14戰鬥機。

14、空襲南聯盟

1999年3月24日,北約發動了對南聯盟的空襲行動。

在這次歐洲腹地的作戰中,由於周邊空軍基地比較完善,所以主要以北約空軍力量挑大樑。

美國航母戰鬥群只參加了第一階段的小部分空襲任務,出動了A-6“入侵者”艦載攻擊機,這也是這種飛機的最後集體亮相,不久該機就從美國航母上消失,由更新的F/A-18戰鬥機完全替代。

圖片:南聯盟戰爭是美國海軍A-6“入侵者”攻擊機的謝幕之戰。

15、打擊塔利班的持久自由行動

2001年9月11日,美國雙子樓在恐怖襲擊中轟然倒塌,世界進入了反恐戰爭的年代。

10月7日,美國對支持恐怖主義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展開了“持久自由行動”。

不同於打擊處於歐洲腹地的南聯盟,當時的阿富汗周邊並沒有可供空軍使用的軍用機場,因此第一輪攻擊由海軍航空兵發起。

這也是美國F-14“雄貓”戰鬥機的最後一次出場,此時這種戰機已經從美國航母的守衛者轉變為“炸彈貓”,利用其大航程對阿富汗目標進行空襲。

圖片:阿富汗的紅土高原是F-14“雄貓”的最後舞臺,可見這架F-14D戰鬥機攜帶的是鐳射制導炸彈。

16、伊拉克戰爭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戰爭爆發,美國再次對這個國家進行打擊。

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在海灣地區先後部署了多個航母戰鬥群。其中“星座”號、“林肯”號、“小鷹”號航母戰鬥群部署在波斯灣;“杜魯門”號、“羅斯福”號航母戰鬥群部署在地中海;“尼米茲”號航母戰鬥群也在開戰後從大西洋駛向海灣進行了換防。

此時的美國航母已經完全是F/A-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的天下。

圖片:伊拉克戰爭時期美國航母已經是F/A-18“大黃蜂”戰鬥機的時代。

17、北約空襲利比亞

2011年3月,以法國為首的北約空中力量對利比亞軍事目標進行了空襲,其目的是推翻卡紮菲政權,打擊利比亞境內的恐怖組織。

與之前美國往往作為主力和先鋒不同,此次作戰是以法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作為主力,其中法國20架、英國2架、丹麥6架、加拿大6架和美國2架。

法國“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也出動,最終集中了超過100架先進戰鬥機規模的空中力量,對利比亞進行了持續打擊,最終實現了推翻卡紮菲政權的目的。

圖片:以“戴高樂”航母為核心的法國海軍航母戰鬥群在利比亞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

18、法國航母空襲敘利亞目標

2015年,巴黎恐怖襲擊讓法國海軍繼續戰鬥在反恐第一線。

11月,法國“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加入了英、俄對敘利亞、伊拉克境內IS恐怖組織目標的打擊行動。

11月23日,首批“陣風”艦載戰鬥機轟炸機伊拉克境內拉馬迪和摩蘇爾的恐怖組織目標,此後又轟炸了敘利亞境內的恐怖組織目標。

圖片:從“戴高樂”號航母上起飛的法國艦載機。

19、俄羅斯航母空襲敘利亞目標

2016年11月15日,俄羅斯“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航母抵達地中海,出動蘇-33“海側衛”艦載戰鬥機對敘利亞霍姆斯和伊德利蔔的恐怖組織目標進行了轟炸,這是該艘航母的首次實戰。

由於航母在訓練中發生了米格-29K“海支點”戰鬥機墜毀的事故,使艦上的米格-29K戰鬥機全部停飛,沒有能夠參加空襲行動。

圖片: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終於迎來了自己的首秀,雖然是並不完美的。

20、中國航母遠海大演習

2016年10~11月,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號和護航艦隻組成的航母戰鬥群在東海、南海海域進行了大規模演習,並於11月7日通過臺灣海峽,顯示了中國航母力量正在穩步發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