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熱愛」“博物君”本尊說了,海洋故事就是一本偵探小說

通過鑒定原文裡的關鍵特徵、用別處記述習性的資料做佐證、看論文、問專業的研究者和親身觀察, 反過來研究《海錯圖》裡的內容是否正確。

這場穿越古今的考據在交叉比對過後, 留下了比真偽生物更有意義的東西。

01

“博物君”養成記

梭子蟹科的鈍齒短槳蟹

張辰亮從小就喜歡昆蟲, 改造魚缸和玻璃盒成生態箱, 養著日本真龍虱、蜈蚣和蠍子;看不來譯名不一、粗糙印刷的學術書,

就去昆蟲攝影論壇找同好。 直到念到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碩士, 他才發現自己一直嚮往的一手放大鏡一手標本式的傳統分類學研究正漸漸被儀器、DNA分析為方法的分子分類學所取代, 張辰亮決心從科研走向科普。

廣西合浦的海鰓

在《博物》雜誌寫稿和做編輯是他的本職,

卻自覺“博物君”身份下的自己更自在。 尤其當過了實習期, 不再需要小心翼翼斟酌語句, 甚至賣萌發博時, 張辰亮由著性子地向網友回答自己所學, 反而帶上了點高冷、毒舌的可愛。 如:“寶綠, 多肉裡最難看的, 再精心養護也是這個寬粉成精的德性。 ”“廣玉蘭, 中國南方到處都是。 果子你愛吃你吃, 我們都拿它防身, 能把狗砸一跟頭。 ”“博物君可能是比較接近內心中的自己那種形象。 ”他說。

02

遇見大海, 投身大海

雖然專攻昆蟲, 張辰亮很早就“脫軌”了。 海邊旅遊時, 他會第一時間跑到沙灘最邊緣的礁石區:石頭上附著的藤壺、海藻, 石縫裡藏著的小螃蟹, 積滿海水的石窩裡海葵的觸手滿是伸開……比起陸地, 海洋生物的種類和密度更為豐富,

張辰亮對海生的興趣漸漸比海更深。 浮潛、攝影、策劃海鮮類稿件、每到沿海城市必去海鮮市場遛彎兒, 這些成了他最愛做的事。

松江鱸鰓蓋上的紅色褶皺

“中學的時候我去故宮玩, 看見故宮正展覽一些清代的宮廷畫譜,

有五本關於動物的, 挨個去看了。 《鳥譜》《鵓鴿譜》(觀賞鴿的畫譜)、《鴿譜》《獸譜》, 其中有黑豬, 我當時納悶, 這怎麼能進入皇家畫譜?但我看到《海錯圖》之後, 就覺得黑豬很正常了, 《海錯圖》的畫風完全不一樣, 感覺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但畫得很細、很有趣。 ”

這本近來頗有“網紅”之勢的《海錯圖》是清代一位叫聶璜的畫家兼生物愛好者創作的, 將自己所見和聽來的奇聞異事結合,記載了371種海洋生物和非生物。“海錯”的“錯”不是錯誤的意思,是指種類繁多、錯雜。漢代以前,人們用“海錯”來指代各種海生物。

念念不忘的《海錯圖》一直被故宮出版社在網上預告說要出,張辰亮很著急,直接聯繫了故宮的工作人員:“說我們雜誌社要做一個專欄,想直接上你們故宮裡買一本,我們去挑挑圖。完了之後沒多久,這本書就出版了,我趕緊跑到故宮神武門旁的售賣點,買了剛出爐的一本。”

03

海裡面的五花八門

明末清初,聶璜不顧動盪,在福建住了很長時間,光《蟹譜》就畫了30種螃蟹;之後又遊歷了河北、天津、浙江等地,每看到一種海洋生物就會翻古書考證及相關傳說,根據這些傳說去問漁民、海邊的老百姓,看是否寫得對。“聶璜算得上真正的清代博物君。”三百多年後的現在,張辰亮帶著同樣的博物精神,通過鑒定原文裡的關鍵特徵、用別處記述習性的資料做佐證、看論文、問專業的研究者和親身觀察,反過來研究《海錯圖》裡的內容是否正確,這個念頭最終成書《海錯圖筆記》,有點“注”和“疏”的關係。這場穿越古今的考據在交叉比對過後,留下了比真偽生物更有意義的東西。

招潮蟹在打鬥

“清朝的漁民鑽到海邊的岩洞裡採集,裡面的潮氣讓人的身體腫脹,就鑽不出來了,困在裡面在漲潮時被淹死了;水手稱島上有車輪一樣大的蜘蛛,船員們上去撿柴火時就一起拿著火把,見著蜘蛛網就燒……《海錯圖》裡的這些故事我都覺得很有趣。”博物學是生物學與人文、歷史、文化、地質等多學科的橫向連結,“博物”的“博”是看過很多東西,而心裡還保有一桿秤,回過頭來找這些東西有什麼聯繫。一步一步地推理和分析“就像在破案一樣”,他說。

例如,《海錯圖》形容了兩種“石乳”的樣貌:一種是“圓頭狀如乳者”,一種是“大柄而碎裂如剪者”。張辰亮去潮間帶觀察,認出這就是海葵:“落潮以後,海葵就暴露了,把自己縮進去變成‘狀如乳者’的狀態,海潮來以後又出來。”如果僅憑查“石乳”的資料,是沒有這個名的(海葵是很晚才出現的名字)。又如,聶璜記載帶魚有“連尾釣”的習性,釣上來一條帶魚,別的帶魚會救它而咬著它的尾巴,甚至有的漁民說只需要釣上一條帶魚,就可以一直拉。“

退潮時收縮起來的縱條肌海葵

“帶魚結群遊動是真的,因為它游泳是直的,彼此之間是相對不動的;但不是因為要互救,而是帶魚一掙扎會引發別的帶魚的捕食欲望。”張辰亮說,“現在,有些中國船員到阿曼、阿根廷去釣,還會遇到這種情況。”

04

考證中的保護意識

出於古今考證後感受到的這種“震撼”在實地考察中變得更為觸動。從2015年夏天開始,為了寫《海錯圖筆記》,張辰亮去過廣西北海、在泰國拍水下照片、到丹東海蜇養殖場採訪,足跡遍佈遼寧、福建、臺灣等沿海地區。

藍色鱟血

東南地區的鱟曾經十分繁盛,金門有句俗話:“水頭鱟,古崗臭。”意為3公里外的地方都能聞到氣味;基隆人甚至把集會的人群稱為“鱟援會”,指人頭攢動的壯觀場面有如鱟交配的盛景。然而,張辰亮在廣西北海採訪一家鱟試劑廠時,廠長表示短短幾十年,這種保護動物的數量已呈斷崖式下降(由於藍色的鱟血被用來製成檢測醫療用品是否被細菌感染的試劑、鱟殼被用來制取甲殼素、棲息地的破壞和濫捕食用)。

將圓尾鱟放生

一次,在灘塗調查時,一隊調查人員拿到了兩隻活的圓尾鱟,是飯館老闆知道他們在保護而送的,最終在找到一條紅樹林旁的潮溝後,他們將其放生。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由於知道鱗煙管魚細尾上的小鋸齒會把人割傷,一般釣魚者會在釣起後將它的尾巴剪斷,張辰亮在東京旅遊時特地去了築地市場,轉了一早上,為了拍一張碎冰裡的鱗煙管魚,不免感慨“估計它的歸宿是被做成刺身”。

東京築地市場鱗煙管魚

生活週刊×張辰亮

Q:《海錯圖筆記》怎麼把一些很專業的東西方便給大眾讀者理解?

A:《海錯圖》本身並不專業,就是記載好玩的,我也不會著重記載形態特徵、門綱目科屬種,我也是說一些好玩的東西。分析它好玩的點是真的假的、跟古代的記載有什麼聯繫、我觀察它們的時候經歷了怎樣的過程、發生了什麼、曾經資源多到什麼程度、人們做了什麼現在變得這麼少……說些這種事,海洋生物和中國人、和海洋產生的故事,不是介紹分類學。

Q:《海錯圖》在博物學上的價值和地位?

A:在海洋生物裡是非常重要的一本書,中國人畫花、鳥、蝦、大閘蟹比較多,但對海洋生物的重視和關注比較少。而且,很多中國的匠人、藝術家、科學家有一個共通的狀態,就是人格關注不夠,留了很多很精彩的藝術作品,但本人是默默無聞的,聶璜本人就是這樣的情況。這本書是他畫給自己的,不是拿去賣或者要送給皇上,就是自己很感興趣,所以要留下這本書。

鱟殼彩繪,東南沿海地區的民間藝術

Q:你的科普學習來自什麼途徑?

A:高中的時候我買大學昆蟲學的教材來看。想系統地瞭解一個門類,看教材自然是最方便的。但教材的缺點是有點滯後,跟不上新的發展需要。完全不懂的人也可以買一些考古圖片去看,讓模糊的思維慢慢固化下來,成為一個可以“用”的東西。比如現在給到一種生物,大概就能知道是什麼科。為什麼能確定是這種科?因為這種科的魚就長這樣,我們叫“氣質鑒定”。

Q:對於保護海洋生物有什麼想說的?

將自己所見和聽來的奇聞異事結合,記載了371種海洋生物和非生物。“海錯”的“錯”不是錯誤的意思,是指種類繁多、錯雜。漢代以前,人們用“海錯”來指代各種海生物。

念念不忘的《海錯圖》一直被故宮出版社在網上預告說要出,張辰亮很著急,直接聯繫了故宮的工作人員:“說我們雜誌社要做一個專欄,想直接上你們故宮裡買一本,我們去挑挑圖。完了之後沒多久,這本書就出版了,我趕緊跑到故宮神武門旁的售賣點,買了剛出爐的一本。”

03

海裡面的五花八門

明末清初,聶璜不顧動盪,在福建住了很長時間,光《蟹譜》就畫了30種螃蟹;之後又遊歷了河北、天津、浙江等地,每看到一種海洋生物就會翻古書考證及相關傳說,根據這些傳說去問漁民、海邊的老百姓,看是否寫得對。“聶璜算得上真正的清代博物君。”三百多年後的現在,張辰亮帶著同樣的博物精神,通過鑒定原文裡的關鍵特徵、用別處記述習性的資料做佐證、看論文、問專業的研究者和親身觀察,反過來研究《海錯圖》裡的內容是否正確,這個念頭最終成書《海錯圖筆記》,有點“注”和“疏”的關係。這場穿越古今的考據在交叉比對過後,留下了比真偽生物更有意義的東西。

招潮蟹在打鬥

“清朝的漁民鑽到海邊的岩洞裡採集,裡面的潮氣讓人的身體腫脹,就鑽不出來了,困在裡面在漲潮時被淹死了;水手稱島上有車輪一樣大的蜘蛛,船員們上去撿柴火時就一起拿著火把,見著蜘蛛網就燒……《海錯圖》裡的這些故事我都覺得很有趣。”博物學是生物學與人文、歷史、文化、地質等多學科的橫向連結,“博物”的“博”是看過很多東西,而心裡還保有一桿秤,回過頭來找這些東西有什麼聯繫。一步一步地推理和分析“就像在破案一樣”,他說。

例如,《海錯圖》形容了兩種“石乳”的樣貌:一種是“圓頭狀如乳者”,一種是“大柄而碎裂如剪者”。張辰亮去潮間帶觀察,認出這就是海葵:“落潮以後,海葵就暴露了,把自己縮進去變成‘狀如乳者’的狀態,海潮來以後又出來。”如果僅憑查“石乳”的資料,是沒有這個名的(海葵是很晚才出現的名字)。又如,聶璜記載帶魚有“連尾釣”的習性,釣上來一條帶魚,別的帶魚會救它而咬著它的尾巴,甚至有的漁民說只需要釣上一條帶魚,就可以一直拉。“

退潮時收縮起來的縱條肌海葵

“帶魚結群遊動是真的,因為它游泳是直的,彼此之間是相對不動的;但不是因為要互救,而是帶魚一掙扎會引發別的帶魚的捕食欲望。”張辰亮說,“現在,有些中國船員到阿曼、阿根廷去釣,還會遇到這種情況。”

04

考證中的保護意識

出於古今考證後感受到的這種“震撼”在實地考察中變得更為觸動。從2015年夏天開始,為了寫《海錯圖筆記》,張辰亮去過廣西北海、在泰國拍水下照片、到丹東海蜇養殖場採訪,足跡遍佈遼寧、福建、臺灣等沿海地區。

藍色鱟血

東南地區的鱟曾經十分繁盛,金門有句俗話:“水頭鱟,古崗臭。”意為3公里外的地方都能聞到氣味;基隆人甚至把集會的人群稱為“鱟援會”,指人頭攢動的壯觀場面有如鱟交配的盛景。然而,張辰亮在廣西北海採訪一家鱟試劑廠時,廠長表示短短幾十年,這種保護動物的數量已呈斷崖式下降(由於藍色的鱟血被用來製成檢測醫療用品是否被細菌感染的試劑、鱟殼被用來制取甲殼素、棲息地的破壞和濫捕食用)。

將圓尾鱟放生

一次,在灘塗調查時,一隊調查人員拿到了兩隻活的圓尾鱟,是飯館老闆知道他們在保護而送的,最終在找到一條紅樹林旁的潮溝後,他們將其放生。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由於知道鱗煙管魚細尾上的小鋸齒會把人割傷,一般釣魚者會在釣起後將它的尾巴剪斷,張辰亮在東京旅遊時特地去了築地市場,轉了一早上,為了拍一張碎冰裡的鱗煙管魚,不免感慨“估計它的歸宿是被做成刺身”。

東京築地市場鱗煙管魚

生活週刊×張辰亮

Q:《海錯圖筆記》怎麼把一些很專業的東西方便給大眾讀者理解?

A:《海錯圖》本身並不專業,就是記載好玩的,我也不會著重記載形態特徵、門綱目科屬種,我也是說一些好玩的東西。分析它好玩的點是真的假的、跟古代的記載有什麼聯繫、我觀察它們的時候經歷了怎樣的過程、發生了什麼、曾經資源多到什麼程度、人們做了什麼現在變得這麼少……說些這種事,海洋生物和中國人、和海洋產生的故事,不是介紹分類學。

Q:《海錯圖》在博物學上的價值和地位?

A:在海洋生物裡是非常重要的一本書,中國人畫花、鳥、蝦、大閘蟹比較多,但對海洋生物的重視和關注比較少。而且,很多中國的匠人、藝術家、科學家有一個共通的狀態,就是人格關注不夠,留了很多很精彩的藝術作品,但本人是默默無聞的,聶璜本人就是這樣的情況。這本書是他畫給自己的,不是拿去賣或者要送給皇上,就是自己很感興趣,所以要留下這本書。

鱟殼彩繪,東南沿海地區的民間藝術

Q:你的科普學習來自什麼途徑?

A:高中的時候我買大學昆蟲學的教材來看。想系統地瞭解一個門類,看教材自然是最方便的。但教材的缺點是有點滯後,跟不上新的發展需要。完全不懂的人也可以買一些考古圖片去看,讓模糊的思維慢慢固化下來,成為一個可以“用”的東西。比如現在給到一種生物,大概就能知道是什麼科。為什麼能確定是這種科?因為這種科的魚就長這樣,我們叫“氣質鑒定”。

Q:對於保護海洋生物有什麼想說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