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接納的意義是什麼?如何讓孩子接納自己?父母應該如何接納孩子?

如果你是一個希望通過成長來改變自己的人, 那麼一定常聽說“接納自己”這個詞。

大多數人的童年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接納和無條件的愛, 我們都深知父母是否接納孩子, 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然而, 當我們也成為了父母, 卻在無意識間卻重複著我們父母對待我們的模式, 禁不住對孩子氣急敗壞、以獎懲約束孩子或者表面上說著接納, 內心卻充滿了焦慮和恐慌。

懂得很多懂理, 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你縱然理解了“接納”這個詞的含義, 但是否真的“懂得”了這個詞的內涵, 還得看你是怎麼對待自己的需求的。

我們都希望做完美的自己

我先說我的一個經歷。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 為了成長, 我學習了許多看似至理明言的理論, 喝了大量的心靈雞湯, 用花裡花哨的文字遊戲裝飾自己的頭腦, 以為只要我看進去了那麼多, 也能從根本上改變自己,

我以為只要我多讀幾遍那些打動人心的理念, 我就會因此變得完美。

可後來, 我慢慢察覺到了不對勁, 我發現我的內心陷入了一個嚴重內耗的狀態, 每當一個念頭升起, 我就用另外一個念頭去壓制它, 我在極力控制著自己, 強行壓制著內心的一些需求, 我不允許這些困擾我多年的需求冒出頭來, 這個過程讓我非常痛苦。

這些一度被我壓下去的需求, 是對外求的認同和聯結的渴望, 我多麼渴望得到我想要的認同和回應。 我一直知道自己有很深的自卑情結, 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所以我才會極力地向外求, 但越是拼命外求, 卻越是得不到。

因為求而不得, 所以“我不配”的聲音越發響亮, 與此同時, 我也在批判自己“向外求”這個需求,

我用我讀到的那些理論告訴自己, 一個用心做自己的人, 是不應該把別人的認同和回應放在首位的, 既然我決心做自己, 那就不要在乎別人是否接受我, 否則就說明我的內在力量很弱, 我的內心充滿匱乏。 可我這麼努力學習和成長, 不就是為了擺脫匱乏感嗎?不就是為了充實自己的內在力量嗎?不就是為了問心無愧地做自己嗎, 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嗎?

直到我發現, 一切都沒有變, 我還是那個內心匱乏、自我價值感低的我。

我開始用《一念之轉》的方式與自己對話:

內心:我不可以向外求認同和回應, 這是真的嗎?

我:是, 對外求認同代表自己內在力量不夠, 自我價值感低, 我自卑。

內心:對, 你說的對, 但事實上呢?

我:事實是我就是向外求認同和回應。

內心:所以你在違抗事實, 你把你的事實推拒於門外。

我:是的, 我在回避我的事實。

內心:當你向外求而求不得時, 你是什麼感受?

我:我悲傷、我沮喪、我焦慮, 腦子一直有個聲音在說:你不配、你就是不配。

內心:如果你沒有違抗事實呢?你會有什麼感受?

我:也許我不必自己跟自己對抗了, 但是我不希望自己總是外求, 我希望可以不在乎別人。

內心:就像是天有陰晴, 月有圓缺, 需求來了就來了, 無論我怎麼不希望, 你的需求還是你的事實, 對嗎?

我:我知道, 這是事實。 道理我都懂, 我知道要接納自己的需求, 我也知道要活在當下, 但我就是做不到接納自己, 我接納不了低價值感的自己, 所以我才想外求。

內心:誰在要求你做到呢?

我:我要求自己做到, 我要接納自己。

內心:我不可以向外求認同, 反過來是什麼?

我:我可以向外求認同。

內心:說得具體點?

我:我想要得到別人的讚賞, 我想要得到更多的認可, 我想要別人的回應, 不要不理我, 不要看不起我!

內心:你看,你有那麼多想要的,為什麼不堅持著要呢?

我:我想要,但卻要不到,會更難受,再次證明我是不配的。

內心:你想要,是你自己的事;別人給不給你,那是他人的事,要不要得到,是老天的事。對你而言,你的事實是你有需求,你想得到認同。那麼,當你覺得不可以向外求認同時,你是怎麼想的?

我:我在要求自己,我要求自己接納自己,我要成為一個成長起來的人,內心不再匱乏,不在乎別人的眼光。

內心:對,你對自己有那麼多的要求,你希望自己做到的有那麼多,你對外的求不得,正是你對內在的求不得!當你無法接受那個做不到接納自我的你,當你無法接受那個內心匱乏的你,你就開始了對自我的抗爭,你對外界的求不得,其實就是你對內求不得的投射!

你對內求不得,就算外界真給了你想要的認同和回應,你也會視而不見;你對內求不得,哪怕真的得到了外界的認同和回應,你的快樂也是轉瞬即逝的,因為你沒有看見自己的需求,也就看不見他人為你付出的努力,你看不到自己的感受,也就是無法與他人建立真正的聯結。當你對內求不得,他人為你說的、做的,都不過是浮雲,你眼裡連自己都沒有,怎麼會有他人?!

這些就是我的經歷。

我終於明白了,當“接納自己”成為了一個要求,當我要求自己必須“接納自己”的時候,正是一種“不接納”。面對真實的自己,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總會傾向於用新的念頭來壓抑舊有的模式,用冠冕堂皇的理論扼殺我們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需求。

接納我們還有內心的匱乏,接納我們對外求愛的渴望,接納我們還不能接納自我價值感低的自己,當我們可以接納自己的不接納,接納自己的做不到,“接納”的力量才會真正發生。

如果我們不明白這些,會怎麼樣呢?

我會為自己的對外求認同而感到羞恥,我會為自己的自卑感感到慚愧,因為我無法接受這樣的自己。我會用“接納”的理論來說服自己,我會響亮地告訴自己和他人,做自己有多麼自豪,不在乎別人眼光有多麼勇敢,不自卑是多麼正能量,這些看起來很美好的說辭,相信誰也不會反駁。

然而,當我面對我的孩子時,我將會向孩子傳遞這樣的信念:不能外求認同,不要在乎別人的回應,只相信自己。一旦孩子想要與他人建立聯結,希望從他人那兒得到認同和回應時,我就會被觸到痛處,想方設法地要改變孩子。因為我不能接納孩子向外求愛的需求,那正是我不能接納自己的一部分,我孩子身上也不能有。

幸運的是,我接納了自己的不能接納,我知道也許時至今日,那個向外求認同和回應的我,還是沒有半點改變,我也偶爾會與自己的向外求愛對抗一下,企圖說服自己不去在乎。那又怎樣呢?我知道這就是我,我知道我就是沒有接納,就讓那個還不能接納的我安住當下吧,做不到是事實,臣服於事實,就是接納。

換言之,如果你發現你就是無法接受事實,那你就接納自己不能接受事實好了,有何不可呢?

當我們寬容了自己,才能寬容他人。

我的孩子自卑嗎?沒什麼不可以的,我也是一個自卑的人,就與自卑共存好了。

我的孩子膽小嗎?沒什麼大問題,他在目前的階段就是這樣,我陪著他好了。

我的孩子脾氣不好嗎?是的,這個我很難接受,孩子一撒潑我也生氣,那就生氣好了,讓他盡情生氣,我也盡情生氣,只需要告訴孩子,我是因為控制不住自己而生氣,而非因為他不夠好就可以了。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比喻:當我沒有能力和條件做飯的時候,我可以去餐廳點菜吃。一個看起來強大的人,會自己在家做飯,他有足夠的能力不依賴餐廳。但偶爾的需要去一下餐廳會讓生活更愜意、更自由。

當我的內在力量足夠充盈,可以包容我自己,讓自己不必外求認同時,我可以自己走得很好,可以滿心愉悅地欣賞“做自己”時沿途美好的風景;但萬一我哪天累了,一個人走得太寂寞了,我也可以向外界求助,讓親愛的大家給予我一點支持,給予我一些回應,讓我在路上不必懼怕孤單。

所以,接納,先從接納不能接納開始吧。

接納的意義是什麼?

如何讓孩子接納自己?

父母應該如何接納孩子?

親子關係是孩子各方面成長的基石,孩子要先吃飽父母的愛,獲取內心的安全與充盈,自我成長機制就能運轉正常,否則各方面的成長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繪本力”就是在為你和孩子創造這樣的機會,在“繪本力”中,繪本是能孕育出充實內心世界的載體,孩子才是主角,而你則是陪伴者和支持者。“繪本力”促使你和孩子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在育兒路上,唯有你和孩子心連著心,才能看見孩子,懂得孩子。

內心:你看,你有那麼多想要的,為什麼不堅持著要呢?

我:我想要,但卻要不到,會更難受,再次證明我是不配的。

內心:你想要,是你自己的事;別人給不給你,那是他人的事,要不要得到,是老天的事。對你而言,你的事實是你有需求,你想得到認同。那麼,當你覺得不可以向外求認同時,你是怎麼想的?

我:我在要求自己,我要求自己接納自己,我要成為一個成長起來的人,內心不再匱乏,不在乎別人的眼光。

內心:對,你對自己有那麼多的要求,你希望自己做到的有那麼多,你對外的求不得,正是你對內在的求不得!當你無法接受那個做不到接納自我的你,當你無法接受那個內心匱乏的你,你就開始了對自我的抗爭,你對外界的求不得,其實就是你對內求不得的投射!

你對內求不得,就算外界真給了你想要的認同和回應,你也會視而不見;你對內求不得,哪怕真的得到了外界的認同和回應,你的快樂也是轉瞬即逝的,因為你沒有看見自己的需求,也就看不見他人為你付出的努力,你看不到自己的感受,也就是無法與他人建立真正的聯結。當你對內求不得,他人為你說的、做的,都不過是浮雲,你眼裡連自己都沒有,怎麼會有他人?!

這些就是我的經歷。

我終於明白了,當“接納自己”成為了一個要求,當我要求自己必須“接納自己”的時候,正是一種“不接納”。面對真實的自己,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總會傾向於用新的念頭來壓抑舊有的模式,用冠冕堂皇的理論扼殺我們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需求。

接納我們還有內心的匱乏,接納我們對外求愛的渴望,接納我們還不能接納自我價值感低的自己,當我們可以接納自己的不接納,接納自己的做不到,“接納”的力量才會真正發生。

如果我們不明白這些,會怎麼樣呢?

我會為自己的對外求認同而感到羞恥,我會為自己的自卑感感到慚愧,因為我無法接受這樣的自己。我會用“接納”的理論來說服自己,我會響亮地告訴自己和他人,做自己有多麼自豪,不在乎別人眼光有多麼勇敢,不自卑是多麼正能量,這些看起來很美好的說辭,相信誰也不會反駁。

然而,當我面對我的孩子時,我將會向孩子傳遞這樣的信念:不能外求認同,不要在乎別人的回應,只相信自己。一旦孩子想要與他人建立聯結,希望從他人那兒得到認同和回應時,我就會被觸到痛處,想方設法地要改變孩子。因為我不能接納孩子向外求愛的需求,那正是我不能接納自己的一部分,我孩子身上也不能有。

幸運的是,我接納了自己的不能接納,我知道也許時至今日,那個向外求認同和回應的我,還是沒有半點改變,我也偶爾會與自己的向外求愛對抗一下,企圖說服自己不去在乎。那又怎樣呢?我知道這就是我,我知道我就是沒有接納,就讓那個還不能接納的我安住當下吧,做不到是事實,臣服於事實,就是接納。

換言之,如果你發現你就是無法接受事實,那你就接納自己不能接受事實好了,有何不可呢?

當我們寬容了自己,才能寬容他人。

我的孩子自卑嗎?沒什麼不可以的,我也是一個自卑的人,就與自卑共存好了。

我的孩子膽小嗎?沒什麼大問題,他在目前的階段就是這樣,我陪著他好了。

我的孩子脾氣不好嗎?是的,這個我很難接受,孩子一撒潑我也生氣,那就生氣好了,讓他盡情生氣,我也盡情生氣,只需要告訴孩子,我是因為控制不住自己而生氣,而非因為他不夠好就可以了。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比喻:當我沒有能力和條件做飯的時候,我可以去餐廳點菜吃。一個看起來強大的人,會自己在家做飯,他有足夠的能力不依賴餐廳。但偶爾的需要去一下餐廳會讓生活更愜意、更自由。

當我的內在力量足夠充盈,可以包容我自己,讓自己不必外求認同時,我可以自己走得很好,可以滿心愉悅地欣賞“做自己”時沿途美好的風景;但萬一我哪天累了,一個人走得太寂寞了,我也可以向外界求助,讓親愛的大家給予我一點支持,給予我一些回應,讓我在路上不必懼怕孤單。

所以,接納,先從接納不能接納開始吧。

接納的意義是什麼?

如何讓孩子接納自己?

父母應該如何接納孩子?

親子關係是孩子各方面成長的基石,孩子要先吃飽父母的愛,獲取內心的安全與充盈,自我成長機制就能運轉正常,否則各方面的成長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繪本力”就是在為你和孩子創造這樣的機會,在“繪本力”中,繪本是能孕育出充實內心世界的載體,孩子才是主角,而你則是陪伴者和支持者。“繪本力”促使你和孩子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在育兒路上,唯有你和孩子心連著心,才能看見孩子,懂得孩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