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前方是隧道 鐵軌旁開滿鮮花

一 半

火車司機

小引

火車司機疲倦了

就把火車停在湖邊

他下車, 我們也下車

這跟別的地方大不一樣

火車停在拐彎的地方

前方是隧道

鐵軌旁開滿鮮花

還有蜻蜓一直在飛

這讓我感到迷惑

並且分不清方向

司機在車頭抽煙

他做了一個勝利的手勢

於是我們紛紛上車

汽笛聲恰到好處響了三次

第一聲仿佛是呼喚

最後一聲卻變成了歎息

2016/8/20

火車旅途心情指南只有停下一百多邁的時速,

生活的細節才能纖毫畢現。

文 / 園長, 插畫 / 找到田

這首詩是作者寫于俄羅斯旅行途中的組詩其中的一首, 這組詩仿佛遊記, 寫旅途中的天氣、途經的城鎮、以及遇到的人。 這班神奇的列車真的如詩中所寫, 可以憑司機的心情隨意停車嗎?我沒坐火車到過那麼遠的地方, 我不知道, 大概廣袤的西伯利亞平原上車流依稀, 上千公里的鐵軌上, 只跑這一班車而已吧。

無論如何, 一列中途停下的火車、一個下車抽煙還做著勝利手勢的司機, 已經足夠構成一個有意味的瞬間。 畢竟火車這個東西已經被人們賦予了許多固定化的意涵, 幾乎成為某種象徵的原型。 這種鐵軌上的交通工具從一個聚落出發, 穿過人煙罕至的荒郊野外,

開向另一個聚落。 在人們的記憶中, 火車從第一天載人開始, 它的終點就指向此處之外的“遠方”, 由是衍生出送別、流浪、逃離當下以及美妙的冒險等等象徵內涵, 無論是誰, 只要上了火車, 無論現實目的地是何處, 總有那麼點長相別離的意思。 另一方面, 受限於地面交通的速度, 在火車上耗去大半天甚至過個一兩夜都是常事;更重要的是, 不同於飛機, 在火車上你不得不一幀一幀地經歷窗外景物的線性後退, 出個省倒還罷了, 如果是橫跨南北, 甚至像這首詩的作者那樣遠赴異國, 植被更替和晝夜輪轉的點滴積累會讓距離感變得倍加切實。

所以說, 乘坐火車旅行, 和其他交通工具是不同的, “遠行者”的角色感會非常強烈。

在這種情況下, 鐵軌的意義就愈發凸顯, 汽車有馬路, 飛機有航線, 連輪船都要考慮海流和風浪的方向, 但火車則是必須嚴絲合縫地按照鐵軌的路線行駛的, 儘管有車速的快慢, 但那只是時間的早晚, 並不妨礙過程中路線的一致性, 因此只要汽笛一響, 列車就帶著乘客, 走過固定的路途, 去往一個預設的終點。

指向遠方、線性距離、方向與終點的必然性, 共同構成了火車這個意象許多內涵的某種核心基調——略帶自負的傷感, 還有點義無反顧的決絕。

於是, 中途停下的火車就代表了某種“怪異”的反差, 嚴謹的時刻表和固定的線路在火車司機的率性中成了被幽默的物件, 而下車的乘客則以自己的雙腳突破了鐵軌冰冷的限制。

湖邊的鐵軌旁開滿鮮花, 飛舞著蜻蜓, 這個畫面如果按照詩歌語言的寫景標準來看不得不說乏味單薄, 但其能指的本義已經足夠完成資訊的傳達——只有停下一百多邁的時速, 生活的細節才能纖毫畢現。

於是不無反諷的一幕出現了:象徵逃離現實與流浪遠方的火車, 在這首詩中反而成了一些簡單景色的陪襯。 我不禁暗想, 如果作者不是拘束于遊記的真實性, 那麼將這列暫停火車表現為報廢的車廂或許更有意思, 湖邊的草原上停著一列失去前進動力的火車, 鐵皮車廂被藤蔓植物纏繞, 曾經的乘客搬空了裡面的座椅, 改造成自己現在的住處, 從撤去密封玻璃的車窗伸出頭來, 遠處是湖光山色, 兩邊是前後無盡的鐵軌,好多年過去,始終沒有火車再來。

現實當然不會如此,容忍一個停車抽煙的火車司機已經是它的極限,在美妙的歇腳和冗長的旅途之間,汽笛聲還是響了三次。

一半 | 關於專欄

「現實物質只是人的一半,精神理想則是另一半。我們相信每個人都只是不完整的‘一半’,它讓我們殘缺,也讓我們嚮往著完整的彼岸,嚮往著快樂。」

——欄目編輯 園長、找到田

往期回顧

點擊標題直接閱讀 ☞

*

【 來聽 】

園長說請大家聽一首閩南語歌,

老歌就是好聽啊,濃濃的情懷感~

▶ 本篇圖文資訊來源自網路,由“詩歌島”編輯製作,版權所有,

“詩的”項鍊有多美,點擊看大圖

兩邊是前後無盡的鐵軌,好多年過去,始終沒有火車再來。

現實當然不會如此,容忍一個停車抽煙的火車司機已經是它的極限,在美妙的歇腳和冗長的旅途之間,汽笛聲還是響了三次。

一半 | 關於專欄

「現實物質只是人的一半,精神理想則是另一半。我們相信每個人都只是不完整的‘一半’,它讓我們殘缺,也讓我們嚮往著完整的彼岸,嚮往著快樂。」

——欄目編輯 園長、找到田

往期回顧

點擊標題直接閱讀 ☞

*

【 來聽 】

園長說請大家聽一首閩南語歌,

老歌就是好聽啊,濃濃的情懷感~

▶ 本篇圖文資訊來源自網路,由“詩歌島”編輯製作,版權所有,

“詩的”項鍊有多美,點擊看大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