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環保部部長答何時空氣品質可以好轉:短時期內不行

3月9日, 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舉行記者會, 環保部部長陳吉甯就如何打好藍天保衛戰答記者問。

環保部部長陳吉甯 《中國經濟週刊》視覺中心 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 攝

儘管今天的天空一片湛藍, 但是剛剛過去的冬季顯然給在座的眾多記者內心留下了一片陰霾。 在記者會現場, 第一個拋向陳吉寧的問題即與空氣品質有關。 有記者提問, 《大氣十條》出臺已經三年, 秋冬季節仍然頻現重污染天氣, 治理的方法是否有效, 何時才能徹底治理霧霾。

陳吉寧表示, 空氣品質包括PM2.5, 主要受兩個變數的影響, 一是污染物的排放量, 二是氣象條件。 氣象條件不可控, 排放量是可控的。 環保工作的目標就是把人為污染物排放量盡可能減下去, 減到最小環境容量允許的排放量, 就會減少甚至不發生重污染天氣。 這個環境問題就解決了。 一般來講, 環境問題不是短期兩三年可以解決的,

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

陳吉寧在現場介紹了過去三年的霧霾治理情況:2016年, 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 比2013年下降18%。 2016年, 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 這是我們三個控制PM2.5的重點地區, 平均濃度分別為71微克/立方米、46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 與2013年相比, 分別下降33.0%、31.3%、31.9%。 他表示, 如果從三年來的情況看, 空氣品質有一個整體的、全面的改善。 與發達國家相比, 改善速度上看中國也並不慢。

陳吉寧指出, 在中國改善空氣品質要比其他國家難得多。 “發達國家解決大氣污染問題, 基本上是分階段解決, 先解決燃煤的問題, 再解決機動車問題, 是分階段、比較長的一個時期解決的。 我們不同, 我國產業結構偏重, 能源結構主要是以煤炭、化石燃料為主。

同時,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 我們的生活方式也不夠綠色, 汽車的保有量增長也很快。 所以, 我們單位面積上的人類活動強度比他們高很多。 在這樣一個比較難的情況, 三年時間取得這樣的成績, 充分說明我們當前大氣治理的方向和舉措是對的, 是有效的。 ”

陳吉寧在現場坦言, 冬季取暖的污染改善程度並不大。 他同樣拿出了三年的比較資料: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個重點地區和74個城市取暖季的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122、61、47、76微克每立方米, 與2013年相比分別下降9.6%、36.5%、26.6%和20.8%。 資料顯示, 冬季重污染天氣主要出現在京津冀地區。 陳吉寧表示, 背後主要原因是包括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在內的經濟社會活動造成的,

解決它需要一個過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陳吉寧在現場表示, 發達國家解決空氣污染問題用了20年到40年的時間, 有的甚至用了50年的時間, 中國一定會比發達國家更快解決這一問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