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南都高端訪談|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默克爾與習近平對話中多次談到足球合作

2016年, 是中德高訪頻繁的一年:德國前總統高克3月訪華, 總理默克爾年內二度、任內第10次訪華, 創下西方領導人訪華次數之最。 今年是中德建交45周年, G20峰會也將於7月在德國漢堡舉行。

談及中德關係, 史明德表示, 在動盪的全球局勢下, 中德之間的共同利益和目標更加突出, 已經走到了中歐關係的前列。

高層互訪全球動盪局勢下, 中德共同利益和目標更加突出

南都:去年德國領導人多次訪華, 給中德關係帶來了什麼具體變化?

史明德:中德兩國於1972年10月11日建交, 在這45年裡, 中國、德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整個世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但是, 中德關係一直非常迅速、平穩和全面的向前發展, 現在已經走到了中歐關係的前列。

從貿易來講, 中德貿易已經占到中歐貿易的30%以上, 中德貿易總額超過中國和法國、英國、義大利三國貿易的總和。 2016年, 中國取代美國, 成為德國最大的交易夥伴。 德國在中國投資的企業達到8200多家, 是歐洲國家中在中國投資最多的。 此外, 德國也是被中國引進技術最多的國家。

除了貿易發展勢頭強勁, 中德之間的人員往來也非常多。 去年中國去德國的旅遊人數有100多萬, 德國來中國旅遊人數大概有60多萬;德國有3萬4千多中國留學生, 500多對中德友好學校和科研機構合作, 800多對友好城市。 今年是中德建交45周年, 我們將舉辦一系列的往來和活動,

中德交流合作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南都:中德兩國領導人頻繁高訪釋放出什麼信號?

史明德:從世界範圍來看, 局勢更加動盪, 整個國際關係在重新調整, 國家間的經濟關係也在發生重大變化。 是更加開放還是孤立, 更多合作還是對峙, 要多邊主義還是單邊主義, 現在各國都處在一個選擇的階段。

兩國領導人高訪指明了中德關係今後的發展方向, 確定了一些原則, 開拓了一些新的合作領域。 在當前國際形勢急劇變化的情況下, 中國和德國走得更近, 在一系列重大的國際問題上的共同點越來越多, 比如全球治理、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氣候變化等等。 在這些方面加強合作、加強共識, 可以使中德關係的基礎更加牢固,

進一步帶動中歐關係的發展;而中歐在國際舞臺上加強協作, 則可以進一步形成整個國際社會在這些重大問題上的共識。

兩國領導人高訪是外交往來的最高形式, 體現了兩國關係的水準。 中德關係已經走在中歐關係的前列, 中德加強合作在當前具有特殊意義。 面對動盪的國際局勢, 兩國將共同發出更加積極的信號。

南都:今年的高層互訪有什麼計畫?

史明德:習主席將出席7月在漢堡舉行的G20峰會, 德方表示希望習主席同時對德國進行訪問。 另外李克強總理很有可能參加中歐領導人年度會晤, 並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 目前中德雙方正在商談之中。

南都: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足球外交”廣為人知,

德國又是足球強國, 今年習近平訪德期間是否會舉辦足球賽?

史明德:在兩國領導人互訪中, 足球賽將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 習主席對中國足球事業發展非常重視, 德國又是足球大國, 德國非常願意跟中國加強在足球領域的合作。 我可以向你透露, 默克爾總理這幾次來華, 跟習主席的交談中, 用了很長時間談足球合作的問題。 去年11月兩國還簽署了足球合作協定, 這是我國同外國在政府層面簽訂的唯一一份足球合作協定。

史明德接受南都記者採訪。

交流合作中歐班列將為“一帶一路”服務

南都:去年默克爾表示, 德國G20將延續中國G20上的重大議題, 是出於什麼考慮?

史明德:去年杭州G20峰會上, 中德之間取得了非常重要的共識, 這個共識就是杭州G20上的重大議題, 將會在德國擔任G20主席國期間得到延續。 這正是因為中德有著共同的利益和目標。

比如說世界經濟增長的問題, 像日本和歐洲很多國家是通過寬鬆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 但是中德共同認為應該調整結構、讓創新成為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 也就是創新增長。在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方面,中德共同主張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去年杭州G20峰會上,各國也都達成了共識。此外,就是氣候變化,德國在氣候變化方面和環保方面都做得非常好,值得中國借鑒。

可以說,在當前各國對很多問題有不同看法的大形勢下,中德在各方面的共同利益、共同目標更加突出。

南都:漢堡是中歐班列的終點站之一,中歐班列將如何為中德關係的“大年”服務?

史明德:截至目前,中歐之間共有9條線路,其中6條的終點站是德國。去年,中歐班列總共運行1700多列,其中德國就占了1000多列,越來越多汽車零件、汽車整車等商品都通過中歐班列運送。

今年9月,為慶祝中德建交45周年,德國要在中國舉辦一個大型的當代藝術展,其中涉及到的藝術品價格非常昂貴,很可能會用中歐班列運到中國。

與海運和空運相比,中歐班列在時間和價格上有很大優勢。中德兩國正在商談“一帶一路”沿線加強合作的事,進一步降低成本,增加貨運。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中歐班列將會有很大的發展前途。

南都:德國的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已經進行了哪些對接?

史明德:中德在很多領域都有合作。拿汽車來說,大眾、寶馬、賓士汽車產量的三分之一都來自中國;中國的高鐵基本上是在西門子的技術上有繼承、有發展;德國在技術轉讓方面比其他國家更加開放;德國也是除了亞洲國家之外,在亞投行出資最多的國家,占比4.7%,可以在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和中國合作。總的來說,德國有先進的技術,中國有廣闊的市場,加強合作對雙方都有好處。

從政治上來講,中德兩國沒有地緣政治的衝突,中國希望德國更強大,德國也希望中國更強大,兩國都發展起來才有更多合作的可能性和潛力,這也是中德合作為什麼這麼廣泛、這麼好的基礎。

貿易往來開放程度差異不是貿易保護主義的藉口

南都:去年陸續發生中國企業並購、收購德國公司受阻的案例,是什麼原因?

史明德:最近出來的幾個案子,以前沒出現過,說明德國對中國的戒心在增加,擔心這麼下去,它的優勢都讓中國買光了。為什麼中國去投資,德國媒體全都報導,好像中國人來了就跟“狼來了”一樣?這裡面有很多因素。

第一個是意識形態的問題,德國覺得中國以國有企業為主,投資是一個國有行為,不是企業自身行為。第二是中國收購德企的增長速度讓他們感到害怕,去年中國在歐洲的並購有50%都在德國,金額最多到50多億歐元,而且收購的德企都是高精尖、德國引以為豪的旗艦企業,這也引起轟動性的效應。

第三個是中德市場的開放程度有差異。的確,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還處在逐漸開放的過程中,以後會越來越開放。但是對德國來說,已經開放的大門不能關小,更不能關上。在這種情況下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是不對的,不能用開放程度的差異,作為阻止中國去德國投資的理由。

事實上,德國的這些擔心是沒有必要的。過去30多年基本上是德國對中國單向的投資,投資總額現在算起來大概是700億美元。而中國近3、4年來才開始比較大規模的在德國投資,投資總額大概70億,雙方根本不成比例。

南都:這些個案未來還會發生嗎?

史明德:輿論有時候炒起來,反面作用也蠻大的。德國老百姓好像覺得中國人太有錢了,一會兒把這個買了,一會兒把那個買了,所以產生了警覺。

我在德國接受採訪的時候跟他們講道理,德國一方面跟中國合作,在世界上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另一方面又採取這麼多相反的措施,這樣不利於中德關係的發展。希望這些個案以後不要成為普遍現象,因為這種合作,對雙方都是有利的,我們要用事實說話。

人物素描

史明德: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駐德國大使,長期在外交系統工作,曾任外交部西歐司副司長、駐德國使館公使、中央外辦政策研究局局長、中國駐奧地利大使等職務,2012年起擔任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

采寫:南都見習記者蔣琳 記者娜迪婭 實習生王婷 劉嫚 發自北京

攝影/視頻:南都記者 陳輝

也就是創新增長。在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方面,中德共同主張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去年杭州G20峰會上,各國也都達成了共識。此外,就是氣候變化,德國在氣候變化方面和環保方面都做得非常好,值得中國借鑒。

可以說,在當前各國對很多問題有不同看法的大形勢下,中德在各方面的共同利益、共同目標更加突出。

南都:漢堡是中歐班列的終點站之一,中歐班列將如何為中德關係的“大年”服務?

史明德:截至目前,中歐之間共有9條線路,其中6條的終點站是德國。去年,中歐班列總共運行1700多列,其中德國就占了1000多列,越來越多汽車零件、汽車整車等商品都通過中歐班列運送。

今年9月,為慶祝中德建交45周年,德國要在中國舉辦一個大型的當代藝術展,其中涉及到的藝術品價格非常昂貴,很可能會用中歐班列運到中國。

與海運和空運相比,中歐班列在時間和價格上有很大優勢。中德兩國正在商談“一帶一路”沿線加強合作的事,進一步降低成本,增加貨運。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中歐班列將會有很大的發展前途。

南都:德國的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已經進行了哪些對接?

史明德:中德在很多領域都有合作。拿汽車來說,大眾、寶馬、賓士汽車產量的三分之一都來自中國;中國的高鐵基本上是在西門子的技術上有繼承、有發展;德國在技術轉讓方面比其他國家更加開放;德國也是除了亞洲國家之外,在亞投行出資最多的國家,占比4.7%,可以在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和中國合作。總的來說,德國有先進的技術,中國有廣闊的市場,加強合作對雙方都有好處。

從政治上來講,中德兩國沒有地緣政治的衝突,中國希望德國更強大,德國也希望中國更強大,兩國都發展起來才有更多合作的可能性和潛力,這也是中德合作為什麼這麼廣泛、這麼好的基礎。

貿易往來開放程度差異不是貿易保護主義的藉口

南都:去年陸續發生中國企業並購、收購德國公司受阻的案例,是什麼原因?

史明德:最近出來的幾個案子,以前沒出現過,說明德國對中國的戒心在增加,擔心這麼下去,它的優勢都讓中國買光了。為什麼中國去投資,德國媒體全都報導,好像中國人來了就跟“狼來了”一樣?這裡面有很多因素。

第一個是意識形態的問題,德國覺得中國以國有企業為主,投資是一個國有行為,不是企業自身行為。第二是中國收購德企的增長速度讓他們感到害怕,去年中國在歐洲的並購有50%都在德國,金額最多到50多億歐元,而且收購的德企都是高精尖、德國引以為豪的旗艦企業,這也引起轟動性的效應。

第三個是中德市場的開放程度有差異。的確,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還處在逐漸開放的過程中,以後會越來越開放。但是對德國來說,已經開放的大門不能關小,更不能關上。在這種情況下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是不對的,不能用開放程度的差異,作為阻止中國去德國投資的理由。

事實上,德國的這些擔心是沒有必要的。過去30多年基本上是德國對中國單向的投資,投資總額現在算起來大概是700億美元。而中國近3、4年來才開始比較大規模的在德國投資,投資總額大概70億,雙方根本不成比例。

南都:這些個案未來還會發生嗎?

史明德:輿論有時候炒起來,反面作用也蠻大的。德國老百姓好像覺得中國人太有錢了,一會兒把這個買了,一會兒把那個買了,所以產生了警覺。

我在德國接受採訪的時候跟他們講道理,德國一方面跟中國合作,在世界上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另一方面又採取這麼多相反的措施,這樣不利於中德關係的發展。希望這些個案以後不要成為普遍現象,因為這種合作,對雙方都是有利的,我們要用事實說話。

人物素描

史明德: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駐德國大使,長期在外交系統工作,曾任外交部西歐司副司長、駐德國使館公使、中央外辦政策研究局局長、中國駐奧地利大使等職務,2012年起擔任駐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

采寫:南都見習記者蔣琳 記者娜迪婭 實習生王婷 劉嫚 發自北京

攝影/視頻:南都記者 陳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