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她16歲輟學,自學精通四國語言,成為鄧小平貼身翻譯,63歲縱橫國際,不懼刁難,成了中國最美的名片

文丨 國館

作為女性, 她的伶俐巧舌不是用來搬弄是非, 而是為了“保家衛國”;她的雍容穿著不是為了搔首弄姿, 而是為了時刻展現最美的中國形象。

——國館君

你很難想像:一個已經六十三歲的女人, 穿著一身淺綠套裝, 梳著一頭飄逸的銀色卷髮, 款款出場, 嘴角含笑, 瞬間就能謀殺世界各國記者手中的無數菲林。

她是傅瑩, 中國兩會的新聞發言人。 你不必知道新聞發言人是幹什麼的, 你只需要知道:能做新聞發言人的, 某種程度上都是中國的形象代表。

在以往以男性政治家為頂樑柱的新聞外交場合, 傅瑩是中國第一位女性兩會發言人, 而且一做就是五年。

在新聞發佈會發言, 既有主場作戰之利, 但同時面對的還有來自全世界的記者。 政治敏感度極銳利的高手過招, 稍有半分差池都容易變成國際笑話。

結果CNN記者還是問了一個敏感話題:中國的軍費增長,

南海周邊國家已經對中國的軍力起了戒心, “軍費增長的幅度較大出於什麼考量?”

這問題有點誅心之論, 擱誰那兒都不好回答。

但傅瑩早就料到美國記者會有這樣的問題, 她收起笑容, 緩緩答道:“過去十多年, 世界上發生的那麼多衝突, 哪個是中國造成的?中國從來沒有給任何國家帶來任何傷害。 美國恐怕還是擔心中國從能力上趕上或者超過美國。 ”

你問我動機, 我就反問你動機。 一番話, 四兩撥千斤, 把問題漂亮地推了回去。 不卑不亢, 實力反懟。 網友形容這一次霸氣的交鋒:你儘管問, 我傅瑩懟不到你算我輸!

這個女人, 真是不簡單。

這個不簡單的女人的童年, 其實也不無艱辛。

傅瑩的父親是高知識份子, 文革期間不可避免地遭受了衝擊。 傅瑩16歲被迫輟學, 承擔起了照顧母親和兩個弟弟的重擔, 來到內蒙古一個生產兵團廣播站工作。

拉煤車這樣的髒活, 她幹過;拖著沉重的電影放映設備這樣的重活, 她幹過;爬過電線杆、架銀幕這樣的危險活, 她也幹過。

那是一個只有體力勞動而沒有精神生活的年代, 再堅強的人也只能匍匐在地面, 受盡折磨。

但傅瑩卻偷偷地架起了自己命運騰飛的翅膀:即使沒有學校、沒有書桌, 她也沒放棄過自學, 只有小學文化的她居然完成了高中課程的自學。 後來考北京外國語學院的時候,

她的數學居然還考了滿分。

當許多人回憶起當年那段歲月, 多有青春被糟蹋、精神被壓榨的埋怨時, 傅瑩卻說:“這些體會, 都是我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讓我能夠吃苦、更加堅強, 也讓我變得更豁達, 做事情不那麼斤斤計較, 樂於也敢於奉獻。 ”

普通女人與優秀女人的分水嶺, 其實是她面對苦難的態度:普通女人自怨自艾, 優秀女人舉重若輕。 而傅瑩對苦難的坦蕩接受、自我提升, 已經為她成為女神準備了足夠的資糧。

上大學時,傅瑩第一外語學的是英語,第二外語是法語,這兩門都是必修課。她不滿足於此,課外自學了羅馬尼亞語。

在畢業之後,她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外交部一名翻譯。

後來,她為鄧小平擔任翻譯。當時鄧小平接見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他對來賓說自己已經84歲了,該退休了。

本來是很簡單的一句玩笑話,結果傅瑩一緊張,把84歲翻譯成48歲,這下布倫特蘭夫人可囧了:眼前的鄧爺爺,怎麼看也不可能低於50歲吧……

鄧小平得知了傅瑩的翻譯錯誤之後,沒有批評傅瑩,依舊開懷大笑地說:“好呀,我有返老還童之術,竟然一下子與布倫特蘭夫人一樣年輕咯。”

這才把一個年輕翻譯人才的尷尬化解於無形。

這次事件雖然沒有給傅瑩的工作帶來負面影響,但卻讓她知恥而後勇,不再讓自己犯這些低級錯誤。

1998年到2000年,傅瑩被任命為中國駐菲律賓大使。傅瑩在上任之前,除了閱讀大量書籍,還專門去了山東德州,拜訪菲律賓古國蘇祿東王的墓穴。

明朝時期,蘇祿王曾率團拜訪明皇帝,但在回程途中病逝於德州,明王朝將其厚葬,還專門調撥回民,與蘇祿國王留下的妃子、王子等隨從通婚。

在這樣的歷史調查中,傅瑩才真切感受到自己出使菲律賓的重大使命:無論如何,竭盡全力保證兩國人民世代保持的友好和平。

2016年,中國和菲律賓因為南海問題發生齟齬的時候,菲國前總統抵達香港,以私人身份見了不少老朋友,其中就有傅瑩。

傅瑩的大使足跡,遍及菲律賓、澳大利亞、英國,她儼然成了中國走出世界的最美麗的外交官。

都說優秀的人有雌雄同體的特質。傅瑩雖然是女性,但她基因裡流淌著蒙古族的豪放基因,因此她的氣概也不輸於男性。

在女兒出嫁時,傅瑩給來賓一個個敬酒,酒酣耳熱時,還唱起了傳統的《送親曲》,跳起了蒙古族歡慶節日的舞蹈。

一個鏗鏘女性,完全不顧已經年過六十,舞之蹈之,風神卓越,儀態萬千。

開心的時候,她跟你坦誠相待;不開心的時候,也有辦法治你。

在英國時期,傅瑩曾經受邀參加莎士比亞故居的大型紀念巡遊活動,並且將要致辭。此前,主持人講了三個笑話,最後一個笑話明顯“冒犯”了中國來賓:

一個中國老人在彌留之際,他的英國朋友來探望他,老人吃力地說著最後的遺言,這個英國朋友沒聽懂,只是記住了一些發音,記下來之後找到老人的後代向他們傳達。

結果老人的後代一臉憤怒地對他說:我爸爸是說,“你踩著我的氧氣管了”!

笑話似乎在諷刺中文的難懂,全場都被逗笑了,傅瑩卻臉無難色,慢慢走上講臺,還刻意地繞過腳下的麥克風線,不經意地說:“我得小心一點兒。”

站定了之後,她才慢慢說道:“我可別踩著主持人的氧氣管子了。”

舉座大笑,連主持人也連連點頭,甘拜下風。

這就是女神的風骨:來而不往非禮也,人若親我,我必親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是她在外交場合縱橫捭闔、睥睨群雄的絕招。

作為外交官,傅瑩與各國政壇老手的交手,可不是一兩句幽默的玩笑就能完事的。唇槍舌戰是家常便飯。

在16年、17年慕尼克安全峰會上,傅瑩就已經秀過她羨煞旁人的臨場應變能力。

17年的時候,英國人奇普曼說:中國的軍費是日韓加起來的1.8倍,是其他沿南海周邊國家總和的3.7倍。 言外之意是,中國要那麼多軍費幹什麼?

而在此之前,美國卻要求北約成員國將他們的軍費提高到占GDP的2%左右。

傅瑩用英語流利答道:“你們似乎是在用另一個角度看待這個問題。你們讓北約成員國提高2%的軍費,卻認為亞洲做的太過了?我希望是中日關係一度劍拔弩張的開始。”

惡人先告狀,這世界到底怎麼了?

傅瑩在外交場合舌燦蓮花,其形勢之兇險、應對之艱難,其實一點不亞于當年諸葛亮入江東舌戰群儒。

曾有記者評價傅瑩說:這是一種中國式自信。她的流利言談、儒雅風度、大方穿著,每一寸都是中國風範的撒播。

以前我們對“保家衛國”的定義,是挺著纓槍、上馬殺賊的豪情壯志。其實,傅瑩以犀利的言詞為槍、以縝密的邏輯為盾,在國際場合迎擊不懷好意的國家,也是一種“保家衛國”。

以前我們對“女神”的定義,是貌若天仙、柔情百轉的美女。而傅瑩,內外兼修、儀態端莊,也不愧“女神”之譽。

但,其實任何標籤都無法完全定義傅瑩。對於每一個胸懷家國的人,我們最好的尊重和讚美就是:

盡自己所能做好自己的事,讓中國變得更好。

音訊來自國館主播:泰山

上大學時,傅瑩第一外語學的是英語,第二外語是法語,這兩門都是必修課。她不滿足於此,課外自學了羅馬尼亞語。

在畢業之後,她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外交部一名翻譯。

後來,她為鄧小平擔任翻譯。當時鄧小平接見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他對來賓說自己已經84歲了,該退休了。

本來是很簡單的一句玩笑話,結果傅瑩一緊張,把84歲翻譯成48歲,這下布倫特蘭夫人可囧了:眼前的鄧爺爺,怎麼看也不可能低於50歲吧……

鄧小平得知了傅瑩的翻譯錯誤之後,沒有批評傅瑩,依舊開懷大笑地說:“好呀,我有返老還童之術,竟然一下子與布倫特蘭夫人一樣年輕咯。”

這才把一個年輕翻譯人才的尷尬化解於無形。

這次事件雖然沒有給傅瑩的工作帶來負面影響,但卻讓她知恥而後勇,不再讓自己犯這些低級錯誤。

1998年到2000年,傅瑩被任命為中國駐菲律賓大使。傅瑩在上任之前,除了閱讀大量書籍,還專門去了山東德州,拜訪菲律賓古國蘇祿東王的墓穴。

明朝時期,蘇祿王曾率團拜訪明皇帝,但在回程途中病逝於德州,明王朝將其厚葬,還專門調撥回民,與蘇祿國王留下的妃子、王子等隨從通婚。

在這樣的歷史調查中,傅瑩才真切感受到自己出使菲律賓的重大使命:無論如何,竭盡全力保證兩國人民世代保持的友好和平。

2016年,中國和菲律賓因為南海問題發生齟齬的時候,菲國前總統抵達香港,以私人身份見了不少老朋友,其中就有傅瑩。

傅瑩的大使足跡,遍及菲律賓、澳大利亞、英國,她儼然成了中國走出世界的最美麗的外交官。

都說優秀的人有雌雄同體的特質。傅瑩雖然是女性,但她基因裡流淌著蒙古族的豪放基因,因此她的氣概也不輸於男性。

在女兒出嫁時,傅瑩給來賓一個個敬酒,酒酣耳熱時,還唱起了傳統的《送親曲》,跳起了蒙古族歡慶節日的舞蹈。

一個鏗鏘女性,完全不顧已經年過六十,舞之蹈之,風神卓越,儀態萬千。

開心的時候,她跟你坦誠相待;不開心的時候,也有辦法治你。

在英國時期,傅瑩曾經受邀參加莎士比亞故居的大型紀念巡遊活動,並且將要致辭。此前,主持人講了三個笑話,最後一個笑話明顯“冒犯”了中國來賓:

一個中國老人在彌留之際,他的英國朋友來探望他,老人吃力地說著最後的遺言,這個英國朋友沒聽懂,只是記住了一些發音,記下來之後找到老人的後代向他們傳達。

結果老人的後代一臉憤怒地對他說:我爸爸是說,“你踩著我的氧氣管了”!

笑話似乎在諷刺中文的難懂,全場都被逗笑了,傅瑩卻臉無難色,慢慢走上講臺,還刻意地繞過腳下的麥克風線,不經意地說:“我得小心一點兒。”

站定了之後,她才慢慢說道:“我可別踩著主持人的氧氣管子了。”

舉座大笑,連主持人也連連點頭,甘拜下風。

這就是女神的風骨:來而不往非禮也,人若親我,我必親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是她在外交場合縱橫捭闔、睥睨群雄的絕招。

作為外交官,傅瑩與各國政壇老手的交手,可不是一兩句幽默的玩笑就能完事的。唇槍舌戰是家常便飯。

在16年、17年慕尼克安全峰會上,傅瑩就已經秀過她羨煞旁人的臨場應變能力。

17年的時候,英國人奇普曼說:中國的軍費是日韓加起來的1.8倍,是其他沿南海周邊國家總和的3.7倍。 言外之意是,中國要那麼多軍費幹什麼?

而在此之前,美國卻要求北約成員國將他們的軍費提高到占GDP的2%左右。

傅瑩用英語流利答道:“你們似乎是在用另一個角度看待這個問題。你們讓北約成員國提高2%的軍費,卻認為亞洲做的太過了?我希望是中日關係一度劍拔弩張的開始。”

惡人先告狀,這世界到底怎麼了?

傅瑩在外交場合舌燦蓮花,其形勢之兇險、應對之艱難,其實一點不亞于當年諸葛亮入江東舌戰群儒。

曾有記者評價傅瑩說:這是一種中國式自信。她的流利言談、儒雅風度、大方穿著,每一寸都是中國風範的撒播。

以前我們對“保家衛國”的定義,是挺著纓槍、上馬殺賊的豪情壯志。其實,傅瑩以犀利的言詞為槍、以縝密的邏輯為盾,在國際場合迎擊不懷好意的國家,也是一種“保家衛國”。

以前我們對“女神”的定義,是貌若天仙、柔情百轉的美女。而傅瑩,內外兼修、儀態端莊,也不愧“女神”之譽。

但,其實任何標籤都無法完全定義傅瑩。對於每一個胸懷家國的人,我們最好的尊重和讚美就是:

盡自己所能做好自己的事,讓中國變得更好。

音訊來自國館主播:泰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