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讓黨旗高揚在脫貧攻堅前沿——看井岡山市如何做好“黨建+脫貧攻堅”文章

村莊整治扶貧---茅坪鄉山地人家

遊客在拿山鄉江邊村合作社體驗摘草莓

茅坪鄉神山村農民入股茶葉合作社簽約儀式

井岡山市黨員幹部與貧困群眾結對幫扶

□首席記者蔣阿平

井岡山, 中國革命的搖籃, 天下第一山。 紅色的歷史, 為井岡山種下了紅色的基因,

也賦予了井岡山脫貧攻堅特殊的歷史意義。

掃除這片紅土地邁向小康路上的“攔路虎”, 是革命先輩未盡的夙願, 是貧困群眾的共同期盼, 更是新時代賦予黨建工作的新課題。

2016年2月,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井岡山, 提出了“井岡山要在脫貧攻堅中作示範、帶好頭”的重要指示。

深情而殷切的囑託, 化作強大的精神鼓舞與動力。 始終堅持“決不為脫貧而脫貧, 更不搞數字脫貧”的要求, 井岡山市樹立“黨建+”理念, 以“連心、強基、模範”三大工程為統領, 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引線, 始終把黨的力量挺立在脫貧攻堅的最前沿, 全面推進“黨建+脫貧攻堅”, 把黨建與精准脫貧擰成“一股繩”, 在同心謀劃、同向部署、同步考核中實現黨建與脫貧攻堅互促共進,

為井岡山早日實現脫貧摘帽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

一個黨組織一面旗———脫貧攻堅推進到哪裡, 黨建工作引領作用發揮到哪裡, 讓“火車頭”帶動脫貧火車走

“火車跑得快, 全靠車頭帶”。 基層黨組織是脫貧攻堅的“一線指揮部”。 能不能啃下貧困這塊“硬骨頭”, 關鍵就看這個“指揮部”行不行。

遵循“產業為根, 立志為本, 不讓一個老區群眾掉隊”“核心是精准、關鍵在落實、確保可持續”等脫貧理念, 井岡山市堅持做到脫貧攻堅推進到哪裡, 黨建工作就跟進到哪裡, 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就發揮到哪裡, 讓“火車頭”帶動脫貧火車快速走。

一手引人才, 讓班子強起來;一手理思路, 讓黨組織“動”起來。 井岡山市開展了“黨員幹部進村戶、精准扶貧大會戰”,

成立了以市委書記為總指揮的“指揮部”, 涵蓋包括黨建工作小組在內的10個工作組。 選派了112名科級幹部到村擔任扶貧“第一書記”、109名科級後備幹部擔任“村黨組織副書記兼主任助理”, 從致富能手、“田秀才”“土專家”中選優配強班子。 注重把黨組織建在扶貧產業鏈、移民安置區、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中, 採取“支部+企業+基地+貧困戶”“支部+移民安置點”等模式, 壯大村集體經濟, 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如廈坪鎮廈坪村現任的支部書記張光華, 原本就是竹蓀種植大戶, 擔任村書記後立即把村裡貧困戶全部集聚起來, 採用“支部+企業+基地+貧困戶”的模式, 發展菌類種植, 僅當年就增收32萬元, 每個貧困戶都從中受益, 村集體經濟也進一步壯大。目前,全市306個專業合作社及產業協會、43個移民集中安置點實現党的工作全覆蓋。

一手抓組織建設,攪活“一池春水”,一手抓組織“牽手”,催生“春的效應”。井岡山市把推進“一強化、三規範、一監督”的“131”治理模式作為試點,推動黨組織與新時代新要求深度融合,解決好各種組織“帶不好頭”“發不出聲”“服不好務”等問題,補齊工作“短板”,增強發展能力,推進脫貧攻堅,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讓更多貧困群眾受益。同時,大力開展“牽手”活動,促進借力整合,催生“春的效應”:“強手”牽“弱手”,借力打力強化脫貧攻堅推動力,採取“1+1”“N+1”等方式,開展“雙聯繫雙服務”“百個支部共建”活動,組織機關黨組織與112個村(場)黨組織結對,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向基層提供規劃制定、資金協調、技術指導等“保姆式”服務,説明村(場)黨組織自我發展提升,進一步強化脫貧攻堅推動力;“先走”牽“後走”,借力生力強化貧困群眾自我決斷力,開展“百名支部書記引領”活動,開展實用技術培訓21次,調整8名支部書記,確保每名支部書記都掌握1門以上的種養技術,帶動2800多戶缺乏技術的貧困戶共同發展產業,建立每戶一塊茶園、一片竹林、一個果園、一人務工的“四個一”發展模式,讓“家家有產業,戶戶能增收”,同時,大力開展“黨員活動日”“千名黨員幹部結對幫扶”“萬個微心願認領”等活動,滿足一個生產生活小心願,點燃一個脫貧攻堅大希望,實現小服務大幫忙,據統計,已點亮群眾微心願6200餘個,發放各類慰問金80余萬元,有效增強了貧困群眾與貧困自我作決斷的決心與力量。

一名黨員一盞燈———脫貧專案實施到哪裡,黨徽光芒閃耀在哪裡,讓“一盞燈”照亮一群人

黨員是黨組織的細胞,是黨的戰鬥力的基礎,在脫貧攻堅中理應想在先、走在前,切實發揮先鋒帶頭作用。

針對農村脫貧最普遍的“缺人才”問題,井岡山解放思想,開拓思維,著力把鄉土人才中的優秀人才培養成黨員,把黨員鄉土人才培養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的鄉土人才培養成村幹部,深入挖掘優秀農村黨員服務基層、發揮作用、創先爭優的潛能,讓群眾身邊人帶動群眾齊心攻堅脫貧。

產業發展走在先,黨徽光芒在產業“造血”中閃耀。從提升農村黨員素質著手,集中科協、就業、農業等部門資源優勢,對黨員分期分批開展冬訓、春訓,加大對農村黨員的培訓力度,讓黨員掌握政策和一技之長,全年共培訓農村黨員147期共4000餘人次,並制定“百名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畫”,開展“百場專題培訓下基層”活動,培訓農戶2000余人次,重點培養了涉及“果竹茶”產業的100名農村實用人才,通過黨員引領,做到每個鄉都有一個主導產業,每個村都有產業扶貧基地,大大提高了脫貧帶富能力。同時,注重從產業帶頭人、家庭農場主、種養大戶、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複退軍人中發展黨員,以黨員“先走”帶動貧困戶“一起走”,播撒了一大批產業脫貧的“好種子”。從充實農村人才隊伍著手,集中引進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等農村急需人才77名,建立鄉土人才庫,組建文化服務團、技術指導團、資訊服務團等下鄉開展現場答疑、實地指導等活動。目前,吸引27名成功人士返鄉興辦產業,引進16名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建立人才工作站6個,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智力支撐。黃坳鄉洪石村黨支部書記黃小華學習技術後,帶頭成立井然竹蓀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20餘畝,吸納45戶貧困戶加入合作社,並通過建立電商平臺線上開展扶貧活動,幫助100多名貧困戶人均增收1500餘元。

吃苦奉獻搶在前,黨員幹部在攻堅戰場上比拼。無論是拆除危舊土坯房、建設美麗鄉村,還是消滅撂荒地、扶貧產業發展,黨員始終搶在前面。特別是2016年,全市圍繞“在全省率先脫貧”目標,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廣大基層黨員幹部紛紛放棄休息,“5+2”“白+黑”常態化,有的幹部連續2個月沒有休息,有的幹部小孩出生、父母生病都無法前去照顧,但大家沒有一個臨陣退縮,人人堅守崗位,默默奉獻,為廣大貧困群眾創造了脫貧的良好條件和堅實基礎。

“黨員帶頭做,群眾跟著做”。在黨員幹部的帶領下,貧困群眾與貧困作鬥爭的信心與決心進一步增強,參與產業從“要我富”變成“我要富”,拆除土坯房從“不願拆”到“帶頭拆”,參與村莊管理從“不願管”變成了“熱心管”。下七鄉下七村藍卡戶謝姬招,是名黨員,在脫貧攻堅中主動到永豐佐龍鄉富裕村學習蔬菜種植技術,現已建立9個蔬菜大棚。在神山村,村民羅林輝的“明碼標價,貨真價實,價格合理,乾淨整潔”“店約”,已經成了村規民約。村民對村莊自我管理的積極性被充分激發,村裡成立了村民理事會、監督委員會,對村裡的衛生、環境等公共事務進行自我管理,開展了“文明神山在行動”等文明創評。

一套制度一導向———脫貧攻堅瓶頸在哪裡,組織保障就落細在哪裡,讓“指揮棒”引領“加速度”

井岡山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如何才能有效突破人力、物力、財力有限的瓶頸,發揮出攻堅力量的最大效應?

諸多事實表明:好的機制,往往能事半功倍。攻堅挑戰越艱難,越需要制定一套好的制度。從實際情況出發,井岡山“對症下藥”,落實落細組織保障,樹立在脫貧攻堅戰場建功立業的良好導向。

將黨建責任與脫貧目標相融合,讓“幹與不幹不一樣”。在年初與18個鄉鎮黨委書記簽訂黨建工作責任書,將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納入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內容,靠實了黨建扶貧工作責任。按照“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扶貧抓硬體,黨建抓軟體”的思路,實施紅卡、藍卡、黃卡“三張卡”精准識別、建立“321”精准對接幫扶機制(即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幫扶3戶貧困戶、科技幹部幫扶2戶貧困戶、一般黨員幹部幫扶1戶貧困戶),把建設服務型黨組織與扶貧開發有機融合。

黨建考核與落實脫貧專案相融合,讓“幹好與幹壞不一樣”。建立一季一調度、半年一小結、一年一考核制度,把扶貧工作考核權重提高到60%,實行重點管理、分類考評,對扶貧工作落實不力的實行通報、約談和問責,對扶貧成效明顯的落實激勵幫扶措施,對邊遠鄉鎮幹部、“第一書記”發放生活補貼,按20%的比例在鄉鎮、部門和個人中設立扶貧攻堅專項獎,把脫貧攻堅作為培養、發現幹部的重要平臺,充分激發了廣大黨員幹部的工作激情與熱情,凝聚了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2015年以來,已有9名“第一書記”和23名副書記兼主任助理得到了提拔重用,16名在脫貧攻堅中表現突出的村書記(主任)、大學生村官和鄉鎮事業幹部被提拔為鄉鎮班子成員。

黨建統籌與籌措脫貧資金相融合,讓“乏力與給力不一樣”。建立黨建統籌協調機制,積極調動駐山單位、民營企業、社會愛心人士等參與定點幫扶工作,全山3000余名黨員幹部,組建25個扶貧團和126支駐村扶貧工作隊,與貧困戶無縫對接,形成市、鄉、村、戶四級聯動的脫貧攻堅大格局。整合“三聯”單位、省級定點幫扶部門及華潤集團等社會力量,不斷擴大幫扶成果,僅“三聯”活動就解決幫扶資金6000余萬元。同時,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社會籌集為輔的經費保障機制,不斷加大對扶貧專案落地資金的監管。2015年全市精准扶貧保障資金達2.8億元,落實“三經費一場所”等基層黨建經費1009萬元。2016年投入基層党建經費增加至1338萬元,整合4.57億元資金用於脫貧攻堅,啟動了脫貧攻堅的動力,截至2016年年底,井岡山市貧困發生率降至1.6%,成為全國貧困退出機制建立後首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

讓黨旗高揚在脫貧攻堅前沿,井岡山已邁出不一般的脫貧奔小康步伐。“率先脫貧‘摘帽’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讓井岡山老區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這才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一個更加洪亮的聲音,引領我們朝著更高更遠的道路闊步前行!

(注:圖片由井岡山市委宣傳部提供)

村集體經濟也進一步壯大。目前,全市306個專業合作社及產業協會、43個移民集中安置點實現党的工作全覆蓋。

一手抓組織建設,攪活“一池春水”,一手抓組織“牽手”,催生“春的效應”。井岡山市把推進“一強化、三規範、一監督”的“131”治理模式作為試點,推動黨組織與新時代新要求深度融合,解決好各種組織“帶不好頭”“發不出聲”“服不好務”等問題,補齊工作“短板”,增強發展能力,推進脫貧攻堅,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讓更多貧困群眾受益。同時,大力開展“牽手”活動,促進借力整合,催生“春的效應”:“強手”牽“弱手”,借力打力強化脫貧攻堅推動力,採取“1+1”“N+1”等方式,開展“雙聯繫雙服務”“百個支部共建”活動,組織機關黨組織與112個村(場)黨組織結對,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向基層提供規劃制定、資金協調、技術指導等“保姆式”服務,説明村(場)黨組織自我發展提升,進一步強化脫貧攻堅推動力;“先走”牽“後走”,借力生力強化貧困群眾自我決斷力,開展“百名支部書記引領”活動,開展實用技術培訓21次,調整8名支部書記,確保每名支部書記都掌握1門以上的種養技術,帶動2800多戶缺乏技術的貧困戶共同發展產業,建立每戶一塊茶園、一片竹林、一個果園、一人務工的“四個一”發展模式,讓“家家有產業,戶戶能增收”,同時,大力開展“黨員活動日”“千名黨員幹部結對幫扶”“萬個微心願認領”等活動,滿足一個生產生活小心願,點燃一個脫貧攻堅大希望,實現小服務大幫忙,據統計,已點亮群眾微心願6200餘個,發放各類慰問金80余萬元,有效增強了貧困群眾與貧困自我作決斷的決心與力量。

一名黨員一盞燈———脫貧專案實施到哪裡,黨徽光芒閃耀在哪裡,讓“一盞燈”照亮一群人

黨員是黨組織的細胞,是黨的戰鬥力的基礎,在脫貧攻堅中理應想在先、走在前,切實發揮先鋒帶頭作用。

針對農村脫貧最普遍的“缺人才”問題,井岡山解放思想,開拓思維,著力把鄉土人才中的優秀人才培養成黨員,把黨員鄉土人才培養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的鄉土人才培養成村幹部,深入挖掘優秀農村黨員服務基層、發揮作用、創先爭優的潛能,讓群眾身邊人帶動群眾齊心攻堅脫貧。

產業發展走在先,黨徽光芒在產業“造血”中閃耀。從提升農村黨員素質著手,集中科協、就業、農業等部門資源優勢,對黨員分期分批開展冬訓、春訓,加大對農村黨員的培訓力度,讓黨員掌握政策和一技之長,全年共培訓農村黨員147期共4000餘人次,並制定“百名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計畫”,開展“百場專題培訓下基層”活動,培訓農戶2000余人次,重點培養了涉及“果竹茶”產業的100名農村實用人才,通過黨員引領,做到每個鄉都有一個主導產業,每個村都有產業扶貧基地,大大提高了脫貧帶富能力。同時,注重從產業帶頭人、家庭農場主、種養大戶、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複退軍人中發展黨員,以黨員“先走”帶動貧困戶“一起走”,播撒了一大批產業脫貧的“好種子”。從充實農村人才隊伍著手,集中引進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等農村急需人才77名,建立鄉土人才庫,組建文化服務團、技術指導團、資訊服務團等下鄉開展現場答疑、實地指導等活動。目前,吸引27名成功人士返鄉興辦產業,引進16名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建立人才工作站6個,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智力支撐。黃坳鄉洪石村黨支部書記黃小華學習技術後,帶頭成立井然竹蓀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20餘畝,吸納45戶貧困戶加入合作社,並通過建立電商平臺線上開展扶貧活動,幫助100多名貧困戶人均增收1500餘元。

吃苦奉獻搶在前,黨員幹部在攻堅戰場上比拼。無論是拆除危舊土坯房、建設美麗鄉村,還是消滅撂荒地、扶貧產業發展,黨員始終搶在前面。特別是2016年,全市圍繞“在全省率先脫貧”目標,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廣大基層黨員幹部紛紛放棄休息,“5+2”“白+黑”常態化,有的幹部連續2個月沒有休息,有的幹部小孩出生、父母生病都無法前去照顧,但大家沒有一個臨陣退縮,人人堅守崗位,默默奉獻,為廣大貧困群眾創造了脫貧的良好條件和堅實基礎。

“黨員帶頭做,群眾跟著做”。在黨員幹部的帶領下,貧困群眾與貧困作鬥爭的信心與決心進一步增強,參與產業從“要我富”變成“我要富”,拆除土坯房從“不願拆”到“帶頭拆”,參與村莊管理從“不願管”變成了“熱心管”。下七鄉下七村藍卡戶謝姬招,是名黨員,在脫貧攻堅中主動到永豐佐龍鄉富裕村學習蔬菜種植技術,現已建立9個蔬菜大棚。在神山村,村民羅林輝的“明碼標價,貨真價實,價格合理,乾淨整潔”“店約”,已經成了村規民約。村民對村莊自我管理的積極性被充分激發,村裡成立了村民理事會、監督委員會,對村裡的衛生、環境等公共事務進行自我管理,開展了“文明神山在行動”等文明創評。

一套制度一導向———脫貧攻堅瓶頸在哪裡,組織保障就落細在哪裡,讓“指揮棒”引領“加速度”

井岡山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如何才能有效突破人力、物力、財力有限的瓶頸,發揮出攻堅力量的最大效應?

諸多事實表明:好的機制,往往能事半功倍。攻堅挑戰越艱難,越需要制定一套好的制度。從實際情況出發,井岡山“對症下藥”,落實落細組織保障,樹立在脫貧攻堅戰場建功立業的良好導向。

將黨建責任與脫貧目標相融合,讓“幹與不幹不一樣”。在年初與18個鄉鎮黨委書記簽訂黨建工作責任書,將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納入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內容,靠實了黨建扶貧工作責任。按照“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扶貧抓硬體,黨建抓軟體”的思路,實施紅卡、藍卡、黃卡“三張卡”精准識別、建立“321”精准對接幫扶機制(即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幫扶3戶貧困戶、科技幹部幫扶2戶貧困戶、一般黨員幹部幫扶1戶貧困戶),把建設服務型黨組織與扶貧開發有機融合。

黨建考核與落實脫貧專案相融合,讓“幹好與幹壞不一樣”。建立一季一調度、半年一小結、一年一考核制度,把扶貧工作考核權重提高到60%,實行重點管理、分類考評,對扶貧工作落實不力的實行通報、約談和問責,對扶貧成效明顯的落實激勵幫扶措施,對邊遠鄉鎮幹部、“第一書記”發放生活補貼,按20%的比例在鄉鎮、部門和個人中設立扶貧攻堅專項獎,把脫貧攻堅作為培養、發現幹部的重要平臺,充分激發了廣大黨員幹部的工作激情與熱情,凝聚了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2015年以來,已有9名“第一書記”和23名副書記兼主任助理得到了提拔重用,16名在脫貧攻堅中表現突出的村書記(主任)、大學生村官和鄉鎮事業幹部被提拔為鄉鎮班子成員。

黨建統籌與籌措脫貧資金相融合,讓“乏力與給力不一樣”。建立黨建統籌協調機制,積極調動駐山單位、民營企業、社會愛心人士等參與定點幫扶工作,全山3000余名黨員幹部,組建25個扶貧團和126支駐村扶貧工作隊,與貧困戶無縫對接,形成市、鄉、村、戶四級聯動的脫貧攻堅大格局。整合“三聯”單位、省級定點幫扶部門及華潤集團等社會力量,不斷擴大幫扶成果,僅“三聯”活動就解決幫扶資金6000余萬元。同時,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社會籌集為輔的經費保障機制,不斷加大對扶貧專案落地資金的監管。2015年全市精准扶貧保障資金達2.8億元,落實“三經費一場所”等基層黨建經費1009萬元。2016年投入基層党建經費增加至1338萬元,整合4.57億元資金用於脫貧攻堅,啟動了脫貧攻堅的動力,截至2016年年底,井岡山市貧困發生率降至1.6%,成為全國貧困退出機制建立後首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

讓黨旗高揚在脫貧攻堅前沿,井岡山已邁出不一般的脫貧奔小康步伐。“率先脫貧‘摘帽’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讓井岡山老區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這才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一個更加洪亮的聲音,引領我們朝著更高更遠的道路闊步前行!

(注:圖片由井岡山市委宣傳部提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