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再自以為是地誤解“詩和遠方”我們在定海追憶三毛

[摘要]她說:“我們30歲的時候悲傷20歲已經不再回來;50歲的年紀懷念30歲的生日多麼美好。 當我們99歲的時候, 想到這一生的歲月如此安然度過, 可能快樂地如同一個沒被抓到的賊一般, 嘿嘿偷笑。 ”

三毛在定海。

4月20日, 首屆“三毛散文獎”頒獎典禮在三毛故里浙江定海舉行。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葉辛等文壇領袖, 以及三毛的姐姐陳田心、弟弟陳傑等嘉賓出席了典禮。

據主辦方介紹, 首屆“三毛散文獎”共收到參評作品590件, 包括散文集229部、單篇散文361篇, 參評作者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及臺灣地區, 美國、俄羅斯、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亞、荷蘭、奧地利、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

影響力超乎想像。 舉辦方舟山定海區委區政府表示, 希望借助本次頒獎典禮, 用作品追尋三毛, 並向三毛致敬。

一位已經離開人世26年之久的女作家, 為何還能有如此熱度?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的故鄉在遠方”:三毛看透了“詩和遠方”

三毛最為人們熟知的作品, 大概是《橄欖樹》, 這首經典民謠誕生於38年前, 詞曲渾然天成, 意境悠遠, 把“流浪”、“遠方”和“故鄉”唱進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心裡。 38年後, “詩和遠方”成為一種主義, 我們把它作為抵禦或逃避現實的精神核武器, 進而把它傳為一句口號。

聽起來很時髦, 其實這句口號的內涵並不飽滿, 我們想像中的“詩和遠方”的意境,

並不比這首38年前的《橄欖樹》更寬廣、更美好。 常把“詩和遠方”掛在嘴邊的人, 可能也並不具備接受和吸收詩意的能力, 而《橄欖樹》本身就是一首“關於遠方的詩”。

當我們念叨“詩和遠方”時, 我們心裡所想的“遠方”是哪裡?多遠才算是遠方?在空間維度上, 三毛是最有資格談論“遠方”的:祖籍浙江定海, 在重慶出生, 在臺灣長大, 後來遊學西班牙、德國、美國, 並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結婚定居, 寫出代表作《撒哈拉的故事》……然而, 踏遍亞非歐後, 三毛卻說:“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 到哪裡都是流浪。 ”——在這裡, 三毛把 “流浪”視為一個貶義詞, 一個人腳下儘管流浪, 但“心”得有個棲息之所, 不能漂泊無根。

在先天層面, 一個人的“根”可以是故鄉。 1989年4月, 46歲的三毛回到故鄉定海小沙祖居尋根祭祖,

她騎著自行車快樂地穿梭在田野上, 還給自己起了個筆名:小沙女。 離別時, 她帶走了家鄉的一瓶土、一瓶水和一隻花籃, 深深地把“根”埋進自己的心裡。 “故鄉在遠方”, 她從遠方流浪向另一個遠方, 遠方是她的命運, 比口號中的“遠方”真實得多, 也沉重得多。

在後天層面, 一個人的“根”大概是他的生活態度。 詩+生活=詩意地棲居, 這是哲學上的一個著名論斷。 “人, 詩意地棲居”, 19世紀德國浪漫主義詩人荷爾德林寫了這麼一首詩, 後經20世紀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創始人海德格爾闡釋, 具備了深刻的內涵, 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海德格爾說:“如果生活全然是勞累, 那麼人仰望而問:我仍然願意存在嗎?”他認為,

人唯有藝術化和詩意化地審視和應對人生, 才能抵禦生活的無趣和刻板。 怎樣才算“詩意”?三毛對這個問題的回答與海德格爾出奇地相似。

三毛尖銳地指出:“我們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價值, 我們過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裡的參與, 於是, 孤獨不再美好, 失去了他人, 我們惶惑不安。 ”

海德格爾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則可以概括為:不被外界的喧囂紛擾所困, 以“我”為主, 讓“我”周圍的世界因“我”而變得詩意盎然。 由此可以推出海德格爾存在主義哲學的核心思想:個體就是世界的存在。

1989年, 三毛在定海探親。

三毛最富有的, 恰恰是我們最缺的

流浪, 思考, 寫作——豐富的閱歷, 和對生活天才般的洞察領悟能力, 讓三毛成為那個時代最傑出的“金句專家”,

她的金句絕非俗氣的心靈雞湯, 而是“詩意棲居”的產物。

對於人生, 她說:“我們30歲的時候悲傷20歲已經不再回來;50歲的年紀懷念30歲的生日多麼美好。 當我們99歲的時候, 想到這一生的歲月如此安然度過, 可能快樂地如同一個沒被抓到的賊一般, 嘿嘿偷笑。 ”

對於愛情, 她說:“愛情如果不落到穿衣、吃飯、睡覺、數錢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去, 是不會長久的。 真正的愛情, 就是不緊張, 就是可以在他面前無所顧忌地打嗝、放屁、挖耳朵、流鼻涕。 真正愛你的人, 就是你可以不洗臉、不梳頭、不化妝見到的那個人。 ”

你看, 幼稚的“詩和遠方”主義者又被“打臉”了, 三毛認為愛情跟“數錢”密不可分, 否則“不會長久”。 “愛情就是不緊張”——生活資金當然也不能緊張。

三毛的作品和精神世界中最富有的,是對生活真相的忠實,實事求是,不媚俗也不矯情,不苟且也不故作清高。這是一種負責任的生活態度,是一種高超的生活智慧,一個人得是詩人,又不活在假像或假想中,才能如此美好地“詩意棲居”。讀三毛的作品,有助於我們提高“詩意棲居”的能力;而我們紀念三毛,恰恰是因為這種能力是常人難以具備的,而今人尤其欠缺。

在物質和精神、現實和理想之間,難道只有“頭破血流”這一種可能嗎?——三毛用她一生的思考和實踐給出了否定回答。

三毛的作品和精神世界中最富有的,是對生活真相的忠實,實事求是,不媚俗也不矯情,不苟且也不故作清高。這是一種負責任的生活態度,是一種高超的生活智慧,一個人得是詩人,又不活在假像或假想中,才能如此美好地“詩意棲居”。讀三毛的作品,有助於我們提高“詩意棲居”的能力;而我們紀念三毛,恰恰是因為這種能力是常人難以具備的,而今人尤其欠缺。

在物質和精神、現實和理想之間,難道只有“頭破血流”這一種可能嗎?——三毛用她一生的思考和實踐給出了否定回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