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六味地黃丸如何治療各類皮膚病,97歲中醫大師陳彤雲秘方公佈

說起六味地黃丸, 就有人想到男人那點事, 這僅僅是該中成藥的小小一方面作用, 此處先不贅述。 今天小編帶您瞭解六味地黃丸加減方在皮膚病中的臨床應用, 97歲中醫大師陳彤雲70餘年臨床經驗總結, 師承古人, 創新應用, 大師的看家本領, 大家一起來學學吧。

陳彤雲, 國家級中醫皮外科專家, 陳老在70餘年的臨床實踐中, 堅持治病求本的原則, 以中醫的精髓——辯證論治為指導思想, 重視內治, 善於師法前人, 靈活運用, 治癒各種皮外科疑難雜症不計其數, 現年97歲仍堅持在北京飯店出診, 北京飯店中醫特診部公眾平臺:sd65229009

六味地黃丸最早源自醫聖張仲景所著名著《傷寒雜病論》中記載的“金匱腎氣丸”。 時至北宋年間, 太醫丞太醫錢乙發現腎在決定著人的生長發育, 強調補泄要同時進行的理論。 從“金匱腎氣丸”著手, 創出了千古名方—­—六味地黃丸, 配方包含六種成分: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丹皮,

又以地黃為君, 製成丸藥, 故名“六味地黃丸”。

張仲景所著《傷寒論》

陳老解讀六味地黃丸

陳老認為, 本方為滋陰補腎之著名方劑, 主治肝腎不足, 腎陰虧損, 虛火上炎所見諸證。

常見症狀: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遺精、骨蒸潮熱、手足心熱、消渴、盜汗等;

腰膝酸軟:腰為腎之府, 腎為先天之本, 主骨生髓, 故腎陰不足則骨髓不充, 則見腰膝酸軟;

頭暈目眩:腦為髓海, 腎陰虧損, 則髓海空虛, 故頭暈目眩;

耳鳴:腎開竅于耳, 腎陰不足, 精不上承, 故耳鳴;

遺精:腎虛水不擠火, 相火不藏, 擾動精室, 故見遺精;

陰虛則生內熱, 故常見骨蒸潮熱, 手足心熱, 消渴, 盜汗等。

山藥、熟地, 山茱萸這三味藥, 共補肝、脾、腎, 以補腎陰為主, 補其不足為治病求本;澤瀉、丹皮、茯苓三藥, 為瀉之藥, 三藥共用, 使濕濁得泄, 平其偏勝而治標, 共為佐藥。 全方以三補三瀉之藥, 肝脾腎三陰並補構成通補開合之劑, 為不因方藥之祖。

從左至右:熟地、山藥、山茱萸、澤瀉、丹皮、茯苓

皮膚病辯證應用六味地黃丸

上文提及此方主治肝腎不足, 腎陰虧損, 虛火上炎所見諸證。 常見症狀為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遺精、骨蒸潮熱、手足心熱、消渴、盜汗等。 陳老師古創新, 在應用本方治療黃褐斑、陰瘡(外陰白斑)、面塵(黑變病)等皮膚諸症方面效果顯著。

黃褐斑:發生於面部,

呈對稱性分佈, 顏色通常為黃褐色或深褐色的斑片的色素性皮膚病, 多見於女性, 尤其是孕婦, 未婚女性及男性也有發病。 陳老認為, 腎陰不足, 水不涵木, 則肝之陰血亦虛, 女子以血為本, 肝血虛則肌膚失于榮養, 面色晦暗, 聚而成斑, 顏色以暗褐淡黑色為主。 《外科正宗》記載:黧黑斑(黃褐斑)者, 水虧不能制火, 血弱不能華肉, 以致火燥結成斑黑, 色枯不澤。 運用本方補肝腎之不足, 益精補血, 使精血盛, 上榮於面部, 凝滯之斑可以消除。 若於虛煩不眠者, 可加酸棗仁、柏子仁、遠志安神助眠;腸燥便秘者, 可加何首烏、麻仁潤腸通便;鬱悶不舒者, 可加柴胡、郁金行氣解鬱, 使氣血通暢, 鬱結得疏。

陰瘡,即外陰白斑:為女性外因局部皮膚和粘膜出現局限性白色斑片為特徵,為經絡失調在局部的表現。肝脈繞陰器,腎開竅于二陰,外界刺激致皮膚粗糙,經久不愈則可形成萎縮的病變,臨床常伴有瘙癢,灼熱,及疼痛感,症見肝腎不足諸證者。若瘙癢明顯者可加苦參、黃柏清熱燥濕止癢,局部乾燥不適者可加用蛇床子、地膚子煎水局部外洗(注意水溫,不可燙洗刺激),月經較少者,可加當歸、益母草養血活血調經。

難以言表的外陰白斑

面塵,即黑變病:好發於顏面部淡褐、深褐、灰黑色色素沉著斑,本病常發生於暴露部位,特別是額、顳、頸部以及胸部、手背等,無痛癢等不適症狀。若症見月經不調者,可加當歸、川穹、阿膠行氣活血、養血調經;情志不舒者,可加薄荷、柴胡、香附疏肝解鬱、調理壅滯之氣機。

發生于背部的黑變病

陳老在實際運用中,結合不同病症,靈活加減,治癒了無數皮膚病患。這些病案,也成為後世學習的重要資料。

很感謝您能閱讀到這裡,如您覺得文章不錯,歡迎評論點贊支持。

陰瘡,即外陰白斑:為女性外因局部皮膚和粘膜出現局限性白色斑片為特徵,為經絡失調在局部的表現。肝脈繞陰器,腎開竅于二陰,外界刺激致皮膚粗糙,經久不愈則可形成萎縮的病變,臨床常伴有瘙癢,灼熱,及疼痛感,症見肝腎不足諸證者。若瘙癢明顯者可加苦參、黃柏清熱燥濕止癢,局部乾燥不適者可加用蛇床子、地膚子煎水局部外洗(注意水溫,不可燙洗刺激),月經較少者,可加當歸、益母草養血活血調經。

難以言表的外陰白斑

面塵,即黑變病:好發於顏面部淡褐、深褐、灰黑色色素沉著斑,本病常發生於暴露部位,特別是額、顳、頸部以及胸部、手背等,無痛癢等不適症狀。若症見月經不調者,可加當歸、川穹、阿膠行氣活血、養血調經;情志不舒者,可加薄荷、柴胡、香附疏肝解鬱、調理壅滯之氣機。

發生于背部的黑變病

陳老在實際運用中,結合不同病症,靈活加減,治癒了無數皮膚病患。這些病案,也成為後世學習的重要資料。

很感謝您能閱讀到這裡,如您覺得文章不錯,歡迎評論點贊支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