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包凡對話張一鳴、王興:TMD是如何在巨頭的陰影下突圍的?

中國的移動互聯網正逐漸不再只是BAT的天下了, 今日頭條、美團、滴滴, 這些獨角獸已經突圍成為了各自領域新的巨頭, 在烏鎮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

甚至衍生出了“TMD(頭條、美團、滴滴)”的說法來形容這互聯網下半場的三小巨頭。

那麼這些互聯網的“少壯派”如何看待今天的成績?他們如何看待自己和BAT的關係?

近日, 華興資本CEO包凡與美團點評CEO王興、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圍繞這些話題展開了一些對話, 我們試圖通過這些對話, 發現他們對彼此的認識和看法, 以及在巨頭“陰影”下成長, 最讓他們興奮和擔憂的又分別是什麼?

關於TMD時代和互聯網下半場的說法, 張一鳴表示, 覺得下半場就是後手機時代, 最大的變化就是移動時代過了高峰了, 這個分界線最明顯。 但是叫“TMD的時代”, 有點言之過急了。

而王興則用數字表示了, 互聯網的人口紅利已經被吃光了。 王興稱,

前幾年他每年都會關注CNNIC發佈的中國線民報告, 後來兩三年前就不看了。 “因為線民數量已經增長趨緩了, 基本占人口一半。 ”

這意味著, 當互聯網滲透率超過50%的時候, 按定義就不可能再翻番了, 中國人口總體增長又不快, 如果需要業務增長翻番的話, 不可能單靠用戶翻番來實現。 可能對單個公司來講還有很大空間, 但對於互聯網整個行業來講紅利就不大了。

因此, 現有的互聯網公司在不斷的尋找新的變數、新的要素。 有人認為是國際化, 有人認為是精益的管理, 有人認為是人工智慧。 張一鳴認為, “下半場已經開始, 但怎麼走並不是完全統一。 ”

而關於如何在巨頭的陰影下突圍出來, 張一鳴認為, 這是由於當初各個公司都在圍繞一些舊戰場或過渡站場在競爭,

還是太迷戀舊的戰場或者舊的事物, 沒有往前看。

張一鳴表示, 現在回頭看, 應用商店、PC、傳統的搜尋引擎業務等都是過渡戰場, 但如今要是巨頭們又倒回來跟頭條競爭, 又會影響了看新事情的注意力?

關於這一點王興則時刻保持危機感, 他說道, “我覺得我們還不能算沖出來。 麥克亞瑟將軍在西點軍校的告別演講裡說道, 只有死去的人才能看到戰爭的終結, 中國互聯網也是的。 ”

在王興看來, 戰鬥是永遠的。 只是從一個戰場變成另一個戰場, 從一個困難變成另一個困難, 當然也從一個機會變成另一個機會, 總是有不斷的變化, 總是需要不斷地往前。

以下為包凡對話張一鳴、王興的問題實錄:如何看待互聯網下半場和TMD時代

包凡:咱們現在是不是已經到了互聯網的下半場?是不是到了TMD的時代?

張一鳴:我認為互聯網可能是到了下半場, 但是叫“TMD的時代”, 言之過急了。

王興:我打下半場比方的時候, 後來才意識到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體會這個事情。 如果你沒有參加或長期關注過對抗性很強的競技運動, 是不太能理解下半場的感覺的。 就是上半場不管原來有什麼計畫, 像泰森說的, “每個人都有一個計畫, 直到臉上挨了一拳”, 但是中場短暫休息之後, 下半場上場的時候, 這絕對是一個非常熱情澎湃的事情。

張一鳴:我覺得下半場就是後手機時代, 最大的變化就是移動時代過了高峰了, 這個分界線最明顯。

包凡:移動過了高峰期, 裡面的紅利吃光了。

王興:以中國互聯網為例, 現在用戶已經基本占到人口的一半。 我記得以前每年一月份和七月份CNNIC(中國互聯網路資訊中心)都會發佈中國線民報告, 早幾年我每年都看, 後來兩三年前我就不看了, 因為線民數量已經增長趨緩了, 基本占一半人口, 七億左右。

當互聯網滲透率超過50%的時候, 按定義就不可能再翻番了, 中國人口總體增長又不快, 如果需要業務增長翻番的話, 不可能單靠用戶翻番來實現。 可能對單個公司來講還有很大空間, 但對於互聯網整個行業來講紅利就不大了。

張一鳴:所以你要找新的變數、新的要素, 有人認為是國際化, 有人認為是精益的管理, 有人認為是人工智慧, 大家有不同的後續發力點。下半場開始,但怎麼走並不是完全統一。

今日頭條、美團是如何在BAT的陰影下突圍成長的

包凡:你們怎麼看跟BAT的關係?

王興:我認為至少A和T都還會非常厲害,能提供很多服務,對行業有很大影響力,會持續很長時間。雖然有很多新的公司出現,但並不代表阿裡、騰訊已經老化了,恰恰相反,我覺得他們還處於非常有活力的狀態。

我們的出發點不是看同行,看競爭對手,在美團我們反復講要以客戶為中心,這不是一句空話。因為最終你還是要給客戶創造價值,客戶願意直接或間接付你錢,公司才能夠存在,才能創造商業價值,最後才能給股東回報。現在(互聯網上)有那麼多事情要做,如果你能選取某個角度,通過互聯網或手機幫大家做的好一點,就是創造價值。

競爭這個詞經常放在一起說,就變成思維定勢了,但其實競和爭不一樣,同向為競,相向為爭,所以我覺得我們是競技。

包凡:競多於爭。我覺得這點是相當重要的。其實在互聯網行業裡,很多時候大家是競合的關係,甚至同一時間大家可能是盟友,也可能是競爭對手,所以互相的認知認可和價值觀其實還比較重要,這樣才能進入相對良性的競爭。我覺得你的總結很好,最終大家還是在比到底能夠給用戶什麼東西,最終投票權是在用戶手裡。

包凡:為什麼當初你(張一鳴)能夠走出來,而大公司們卻沒有反應過來呢?

張一鳴:當初各個公司都在圍繞一些舊戰場或過渡站場在競爭,沒有往前看。現在看來,應用商店、PC、傳統的搜尋引擎業務等都是過渡戰場,他們還是太迷戀舊的戰場或者舊的事物。現在也是一樣,他們倒回來跟頭條競爭,是不是影響了注意力看新的事情?

下半場是轉折,肯定會有新的事物出現。別人問我為什麼現在大家都做今日頭條或者跟我們競爭,我在想是不是大家太沒有想像力了,應該是往前看。

包凡:我覺得用“從BAT的重圍裡面沖出來”這句話形容美團一點都不過,回顧一下當年走過的歷程,你覺得你們當初能夠脫穎而出最主要原因是什麼?

王興:我覺得我們還不能算沖出來。麥克亞瑟將軍在西點軍校的告別演講裡面一句話給我印象很深刻,他說“Only the dead have seen the end of war”,只有死去的人才能看到戰爭的終結。雖然他是對軍人說的,但是在中國互聯網環境下也差不多。

戰鬥是永遠的。只是從一個戰場變成另一個戰場,從一個困難變成另一個困難,當然也從一個機會變成另一個機會,總是有不斷的變化,總是需要不斷地往前。

包凡:你覺得對方在創業過程當中最厲害的一個決策是什麼?

王興:(張一鳴)他看得很早,他比絕大多數人都更早明白這是一個什麼事情,這是一個多大的事情,這事情關鍵是什麼。而且他提前幾年就反復地積累,而不是在做了之後才開始。

張一鳴:美團我覺得是移動化。在所有團購網站裡,美團在移動化上是最堅決、投入力度最大的。移動是個大浪潮,這個對了比其他的都重要。

作為“少壯派”最擔心的風險是什麼?

包凡:現在讓你最興奮的事情是什麼?

張一鳴:我們處於一個劇變的時代,這點本身就是最興奮的。歷史上有很多沉悶的年代,如果我生於那個年代也做不了什麼,因為整個格局、整個社會或者整個知識技術都是波瀾不驚的。

現在明顯處於一個加速的時代,很多都在發生變化,並且多數是好的變化:不管是技術進步,還是互聯網發展到人工智慧開始出現的臨界點。當然現在有一些全球化的退步浪潮,但我覺得這只是中間過程。總體來說我們在一個劇變的時代,並且是一個正向的,出現很多積極的新事物、新技術的時代,這點本身就讓人特別興奮。

包凡:最讓你擔憂的風險是什麼?

王興:兩方面,內部和外部。內部的話永遠是我們團隊的成長速度。因為我們看到的市場機會如此之大,我們可以做也應該做的事情如此之多,但必須有一個很強的團隊,自上而下大家都能夠很好地成長、做事。但人的成長總是有一定速度的,如何保證我們總體是一個學習型的組織,能夠承載起這麼多的事情,這是內部的挑戰。

當然外部的就不在我們可以影響的範圍之內,包括整體的經濟形勢,以及國際的因素。就像前幾年智慧手機出來之後,大家發現原來對於移動互聯網,像諾基亞等全都不算數,大家從iPhone起全都重新開始。未來新一代的東西出現是有可能的,例如Amazon做的Echo、Alexa,新的語音交互產品或者其他人工智慧應用都有可能造成重新洗牌。

關於TMD時代的惺惺相惜

包凡:橫向來看TMD概念,作為同一時代冒出來的三個佼佼的公司,你們三個人之間有沒有一種同輩人英雄相吸的感覺?有沒有一個Group的概念?

王興:我覺得我們都是通過互聯網來解決一些問題,都作為一個創業公司,而且都發展相對快,也都面臨很多挑戰。在中國創業很不容易,所有互聯網創業者都會有一種認同感,因為我們年齡相近,而且之前認識,認同感就更強一些。

張一鳴:我覺得Group不是按年齡或者年代劃分,志同道合來劃分可能更好。當然因為我們年紀相仿,公司階段也更接近,交流的話題也比較接近,所以交流會更多一些。

包凡:描述下當年是怎麼認識的?

王興:我和一鳴大概2006年左右就認識,到現在超過十年了。我們都是福建龍岩人,父母的房子就差十幾公里。但真正認識是來北京之後,之前我在清華讀書,他在南開讀書。他從大學就對互聯網感興趣,接觸很多。

我認識一鳴的時候他還在酷訊,隨後他去了微軟,後來我們在一起做了一段時間飯否。然後他去做九九房,直到2012年做今日頭條。

包凡:你有投資今日頭條嗎?

王興:(當年)我其實沒有時間去幹這個事情,因為我精力都花在美團上面,只是後來如果有很熟悉的朋友找我的話,我會純粹出於對人的志趣去投。但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做天使投資的習慣。

包凡:你們怎麼評價對方?

王興:我覺得一鳴非常理性。我不足夠專注,會有一些純粹憑興趣愛好驅動的、其實跟公司業務沒關係的事情,他似乎更少一些。

張一鳴:王興好奇心強,閱讀面廣,對各種奇怪的問題感興趣,社交稍微少一點。對他最大的印象就是好奇心、求知欲(非常旺盛)。

大家有不同的後續發力點。下半場開始,但怎麼走並不是完全統一。

今日頭條、美團是如何在BAT的陰影下突圍成長的

包凡:你們怎麼看跟BAT的關係?

王興:我認為至少A和T都還會非常厲害,能提供很多服務,對行業有很大影響力,會持續很長時間。雖然有很多新的公司出現,但並不代表阿裡、騰訊已經老化了,恰恰相反,我覺得他們還處於非常有活力的狀態。

我們的出發點不是看同行,看競爭對手,在美團我們反復講要以客戶為中心,這不是一句空話。因為最終你還是要給客戶創造價值,客戶願意直接或間接付你錢,公司才能夠存在,才能創造商業價值,最後才能給股東回報。現在(互聯網上)有那麼多事情要做,如果你能選取某個角度,通過互聯網或手機幫大家做的好一點,就是創造價值。

競爭這個詞經常放在一起說,就變成思維定勢了,但其實競和爭不一樣,同向為競,相向為爭,所以我覺得我們是競技。

包凡:競多於爭。我覺得這點是相當重要的。其實在互聯網行業裡,很多時候大家是競合的關係,甚至同一時間大家可能是盟友,也可能是競爭對手,所以互相的認知認可和價值觀其實還比較重要,這樣才能進入相對良性的競爭。我覺得你的總結很好,最終大家還是在比到底能夠給用戶什麼東西,最終投票權是在用戶手裡。

包凡:為什麼當初你(張一鳴)能夠走出來,而大公司們卻沒有反應過來呢?

張一鳴:當初各個公司都在圍繞一些舊戰場或過渡站場在競爭,沒有往前看。現在看來,應用商店、PC、傳統的搜尋引擎業務等都是過渡戰場,他們還是太迷戀舊的戰場或者舊的事物。現在也是一樣,他們倒回來跟頭條競爭,是不是影響了注意力看新的事情?

下半場是轉折,肯定會有新的事物出現。別人問我為什麼現在大家都做今日頭條或者跟我們競爭,我在想是不是大家太沒有想像力了,應該是往前看。

包凡:我覺得用“從BAT的重圍裡面沖出來”這句話形容美團一點都不過,回顧一下當年走過的歷程,你覺得你們當初能夠脫穎而出最主要原因是什麼?

王興:我覺得我們還不能算沖出來。麥克亞瑟將軍在西點軍校的告別演講裡面一句話給我印象很深刻,他說“Only the dead have seen the end of war”,只有死去的人才能看到戰爭的終結。雖然他是對軍人說的,但是在中國互聯網環境下也差不多。

戰鬥是永遠的。只是從一個戰場變成另一個戰場,從一個困難變成另一個困難,當然也從一個機會變成另一個機會,總是有不斷的變化,總是需要不斷地往前。

包凡:你覺得對方在創業過程當中最厲害的一個決策是什麼?

王興:(張一鳴)他看得很早,他比絕大多數人都更早明白這是一個什麼事情,這是一個多大的事情,這事情關鍵是什麼。而且他提前幾年就反復地積累,而不是在做了之後才開始。

張一鳴:美團我覺得是移動化。在所有團購網站裡,美團在移動化上是最堅決、投入力度最大的。移動是個大浪潮,這個對了比其他的都重要。

作為“少壯派”最擔心的風險是什麼?

包凡:現在讓你最興奮的事情是什麼?

張一鳴:我們處於一個劇變的時代,這點本身就是最興奮的。歷史上有很多沉悶的年代,如果我生於那個年代也做不了什麼,因為整個格局、整個社會或者整個知識技術都是波瀾不驚的。

現在明顯處於一個加速的時代,很多都在發生變化,並且多數是好的變化:不管是技術進步,還是互聯網發展到人工智慧開始出現的臨界點。當然現在有一些全球化的退步浪潮,但我覺得這只是中間過程。總體來說我們在一個劇變的時代,並且是一個正向的,出現很多積極的新事物、新技術的時代,這點本身就讓人特別興奮。

包凡:最讓你擔憂的風險是什麼?

王興:兩方面,內部和外部。內部的話永遠是我們團隊的成長速度。因為我們看到的市場機會如此之大,我們可以做也應該做的事情如此之多,但必須有一個很強的團隊,自上而下大家都能夠很好地成長、做事。但人的成長總是有一定速度的,如何保證我們總體是一個學習型的組織,能夠承載起這麼多的事情,這是內部的挑戰。

當然外部的就不在我們可以影響的範圍之內,包括整體的經濟形勢,以及國際的因素。就像前幾年智慧手機出來之後,大家發現原來對於移動互聯網,像諾基亞等全都不算數,大家從iPhone起全都重新開始。未來新一代的東西出現是有可能的,例如Amazon做的Echo、Alexa,新的語音交互產品或者其他人工智慧應用都有可能造成重新洗牌。

關於TMD時代的惺惺相惜

包凡:橫向來看TMD概念,作為同一時代冒出來的三個佼佼的公司,你們三個人之間有沒有一種同輩人英雄相吸的感覺?有沒有一個Group的概念?

王興:我覺得我們都是通過互聯網來解決一些問題,都作為一個創業公司,而且都發展相對快,也都面臨很多挑戰。在中國創業很不容易,所有互聯網創業者都會有一種認同感,因為我們年齡相近,而且之前認識,認同感就更強一些。

張一鳴:我覺得Group不是按年齡或者年代劃分,志同道合來劃分可能更好。當然因為我們年紀相仿,公司階段也更接近,交流的話題也比較接近,所以交流會更多一些。

包凡:描述下當年是怎麼認識的?

王興:我和一鳴大概2006年左右就認識,到現在超過十年了。我們都是福建龍岩人,父母的房子就差十幾公里。但真正認識是來北京之後,之前我在清華讀書,他在南開讀書。他從大學就對互聯網感興趣,接觸很多。

我認識一鳴的時候他還在酷訊,隨後他去了微軟,後來我們在一起做了一段時間飯否。然後他去做九九房,直到2012年做今日頭條。

包凡:你有投資今日頭條嗎?

王興:(當年)我其實沒有時間去幹這個事情,因為我精力都花在美團上面,只是後來如果有很熟悉的朋友找我的話,我會純粹出於對人的志趣去投。但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做天使投資的習慣。

包凡:你們怎麼評價對方?

王興:我覺得一鳴非常理性。我不足夠專注,會有一些純粹憑興趣愛好驅動的、其實跟公司業務沒關係的事情,他似乎更少一些。

張一鳴:王興好奇心強,閱讀面廣,對各種奇怪的問題感興趣,社交稍微少一點。對他最大的印象就是好奇心、求知欲(非常旺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