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UC標題党,10萬+的自媒體法則,以及後真相時代的群體情緒

近日, “UC震驚部”引發線民惡搞。 在10萬+至上的自媒體時代, 標題黨與眼球效應一拍即合, 無往不利。 但在大國崛起的當下, 動不動就被震驚, 除了國民心態不成熟, 也顯示出在社會轉型期, 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和群體性恐慌仍是影響未來的關鍵變數。

“到UC震驚部來上班”最近成為不少年輕人之間的調侃。 最初的源起是UC頭條的新聞常常被冠以震驚兩字開頭, 除了震驚部外, 據說還有沉默部、驚呆部、嚇尿部、臉紅部、不轉不是中國人部。 雖然太陽底下無新事, 但是憑藉著捏造事實, 裁剪真相, 誇大其詞等技巧, 標題黨的吸睛手法卻屢試不爽。 “震驚”一詞, 有點像大洋彼岸的美國總統, 在推特上不時怒斥FAKE NEWS!字母全大寫外加感嘆號。

“震驚文”流行的情緒根源

隨時隨地“被震驚”應該是我們人類得以繁衍存活的秘訣之一, 回到山頂洞人時期, 我們的祖先在生存至上的理念下, “大驚小怪”以及“一驚一乍”都是你生存下來的技能。

設想這樣一個場景:某天如果一群山頂洞人先祖外出覓食, 當草叢或者樹林中傳出一絲動靜, 那麼, 從生存的角度來看, 先祖第一反應就是“被震驚”, 腎上腺素激增, 雙手緊握同時手心出汗,

心跳加速, 準備隨時反方向逃命。

事實上, 包括恐懼、憤怒、同理心、信任、感激等基本情緒要素, 都是它們在嚴酷的生存競爭中積累下來並通過自然選擇內化為神經機制的稟賦。 進化是殘酷的, 你不能那麼從容不迫, 不然隨時都可能成為野獸的一頓美餐。

但問題在於, 如今人類文明高度, 在《伊索寓言》裡, 哪怕是吃瓜群眾, 當第三遍聽到“狼來了”時也知道不可信。 而如今, 社交平臺各種“震驚文”不僅夠賺錢無數的“老年人流量”, 也讓一些年輕人心甘情願甚至迫不及待地去點擊。

那些洞悉人性弱點的行銷大號

最諳熟人性的並非象牙塔內的心理學家, 而是詐騙行業的人員以及行銷號的標題黨們。 標題黨們對普通人的這點“貪嗔癡、求不得, 怨憎會”洞若觀火, 更“難能可貴”的是, 這些人從不在象牙塔里坐而論道, 而是果斷擼起袖子, 屬於典型的實踐派。

資訊超載造就了當前這樣一種“尖叫效應”, 只有聳動出位的標題才能帶來關注量。 此前, 一位元作家曾在視頻節目中介紹杜拉斯的小說《情人》, 最後節目在網站上的標題卻成了:心機少女出賣肉體供養全家。 按理說, 傳媒作為社會守望者, 應該是公眾情緒的減壓閥, 但如今自媒體興起, 更多的情況下, 不少網路平臺成了負面情緒的發電機。 以往詩人們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 沒想到將這一精神貫徹得最為徹底的卻是那些自媒體的行銷大號, 浮誇、煽情、病態的標題污染了整個中文互聯網,也誤導了廣大的受眾。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過去十多年是中國經濟社會騰飛發展的十多年,但同時也是社會組織結構劇烈變化的十年。伴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等環境的劇烈變遷,中國化會目前正處於群體不斷分裂和重組、社會變遷與整合的重要轉型時期,正面臨著社會認同不斷分化、崩潰和重建的問題。

社交媒體平臺充當了一個大舞臺,各類公共事件在網路不斷發酵,線民在社交網路交流互動,點評國家大小事務,表達自身意見觀點,某種程度上,社交網路是當下國民情緒的脈搏。

“信任悖論”助推“震驚文”的流傳

網路時代造就了我們如今所面臨的“信任悖論”困境,一方面有線民將專家貶稱為“磚家”,政府的公信力也面臨巨大考驗;但是另一方面,各種打著專家旗號的“震驚文”卻又每次都能賺足點擊量。

部分線民形成了懷疑一切的極端傾向,每當公共事件發生,這種輿論場上的“驚弓之鳥”比比皆是。人人都想要真相,但往往只願意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真相。在紛雜的資訊環境中,資訊的把關人缺位元,公眾的注意力被資訊洪流肢解得七零八落,已經沒有多餘的精力再去一一核實,於是,各類“震驚文”所揭露的真相內幕自然就廣為流傳。

“震驚文”和後真相時代公眾情緒的共振

“震驚文”之所以能吸粉無數,除了辨別真偽的成本過高,更深層的原因在於,我們如今的確生活在文明社會的火山口。社會學家貝克說,現代社會的風險是整體性、系統性以及全球性的。2016年,全球性的“黑天鵝事件”頻發,人們無法預測各類風險和危機,卻又不能掩耳盜鈴視而不見,最終,公眾的不安與“震驚文”形成了一種情緒的共振。

除了大環境的潛藏風險,我們每天都不得不面對各種不確定性:颱風洪水、飛機墜毀、恐怖襲擊、股市崩盤、樓市泡沫破裂。炙手可熱的大資料,雖然能夠預測未來,但目前看來仍是一個美好設想,而且,人工智慧等技術也為人類增加了新的不確定性: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人類未來將會怎樣?

最可怕的不確定性來自恐懼。“震驚文”擊中了這種群體性情緒,它化身成人類風險厭惡的迷魂藥。讀者擁抱“震驚文”、熱切期待每一次的震驚,揭露“黑幕”,發現“真相”,然後獲得對生活的確定性,重新成為生活的主人。還是那句老話,當恐懼佔據了上風,那我們寧願跪倒在那些製造真相的人前面,也不願追隨那些揭露真相的人。

放下對“震驚”的執念

如果是身處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在1840年洋人剛發動鴉片戰爭,那應該會引發震驚;如果是處於剛剛改革開放的上世紀80年代,那應該也有不少值得震驚的。然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歷的變化完全是翻天覆地式的。一個常見的說法是,中國在30多年內完成了資本主義國家在300多年年才能完成的事。在這期間,各種事務光怪陸離,從曾經的靡靡之音、蛤蟆鏡、到美國大片、韓劇、再到互聯網。套用一句網路流行語,中國人完全可以說,身經百戰,見得多了!

中國人歷來推崇的是“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和“從容不迫”,而“大驚小怪”、“一驚一乍”通常都被視作貶義詞。如今國人卻隔三差五就被“震驚”一次,除了外部影響因素,部分國民的心態仍處於童稚狀態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中華民族真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培養成熟國民心態的工作迫不及待。

成熟的國民心態,既需要政府、社會組織和市場的多主體協作,讓民眾相信老有所養,不必擔憂食品藥品安全,販夫走卒能夠安居樂業,年輕人能夠依靠自身努力實現理想。同時,也得仰賴公眾自身媒介素養的提升,培養批判性思維的鍛煉,養成理性討論的習慣。只要這樣,我們才能擺脫避免在互聯網時代繳納更多的“智商稅”。

浮誇、煽情、病態的標題污染了整個中文互聯網,也誤導了廣大的受眾。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過去十多年是中國經濟社會騰飛發展的十多年,但同時也是社會組織結構劇烈變化的十年。伴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等環境的劇烈變遷,中國化會目前正處於群體不斷分裂和重組、社會變遷與整合的重要轉型時期,正面臨著社會認同不斷分化、崩潰和重建的問題。

社交媒體平臺充當了一個大舞臺,各類公共事件在網路不斷發酵,線民在社交網路交流互動,點評國家大小事務,表達自身意見觀點,某種程度上,社交網路是當下國民情緒的脈搏。

“信任悖論”助推“震驚文”的流傳

網路時代造就了我們如今所面臨的“信任悖論”困境,一方面有線民將專家貶稱為“磚家”,政府的公信力也面臨巨大考驗;但是另一方面,各種打著專家旗號的“震驚文”卻又每次都能賺足點擊量。

部分線民形成了懷疑一切的極端傾向,每當公共事件發生,這種輿論場上的“驚弓之鳥”比比皆是。人人都想要真相,但往往只願意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真相。在紛雜的資訊環境中,資訊的把關人缺位元,公眾的注意力被資訊洪流肢解得七零八落,已經沒有多餘的精力再去一一核實,於是,各類“震驚文”所揭露的真相內幕自然就廣為流傳。

“震驚文”和後真相時代公眾情緒的共振

“震驚文”之所以能吸粉無數,除了辨別真偽的成本過高,更深層的原因在於,我們如今的確生活在文明社會的火山口。社會學家貝克說,現代社會的風險是整體性、系統性以及全球性的。2016年,全球性的“黑天鵝事件”頻發,人們無法預測各類風險和危機,卻又不能掩耳盜鈴視而不見,最終,公眾的不安與“震驚文”形成了一種情緒的共振。

除了大環境的潛藏風險,我們每天都不得不面對各種不確定性:颱風洪水、飛機墜毀、恐怖襲擊、股市崩盤、樓市泡沫破裂。炙手可熱的大資料,雖然能夠預測未來,但目前看來仍是一個美好設想,而且,人工智慧等技術也為人類增加了新的不確定性: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人類未來將會怎樣?

最可怕的不確定性來自恐懼。“震驚文”擊中了這種群體性情緒,它化身成人類風險厭惡的迷魂藥。讀者擁抱“震驚文”、熱切期待每一次的震驚,揭露“黑幕”,發現“真相”,然後獲得對生活的確定性,重新成為生活的主人。還是那句老話,當恐懼佔據了上風,那我們寧願跪倒在那些製造真相的人前面,也不願追隨那些揭露真相的人。

放下對“震驚”的執念

如果是身處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在1840年洋人剛發動鴉片戰爭,那應該會引發震驚;如果是處於剛剛改革開放的上世紀80年代,那應該也有不少值得震驚的。然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歷的變化完全是翻天覆地式的。一個常見的說法是,中國在30多年內完成了資本主義國家在300多年年才能完成的事。在這期間,各種事務光怪陸離,從曾經的靡靡之音、蛤蟆鏡、到美國大片、韓劇、再到互聯網。套用一句網路流行語,中國人完全可以說,身經百戰,見得多了!

中國人歷來推崇的是“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和“從容不迫”,而“大驚小怪”、“一驚一乍”通常都被視作貶義詞。如今國人卻隔三差五就被“震驚”一次,除了外部影響因素,部分國民的心態仍處於童稚狀態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中華民族真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培養成熟國民心態的工作迫不及待。

成熟的國民心態,既需要政府、社會組織和市場的多主體協作,讓民眾相信老有所養,不必擔憂食品藥品安全,販夫走卒能夠安居樂業,年輕人能夠依靠自身努力實現理想。同時,也得仰賴公眾自身媒介素養的提升,培養批判性思維的鍛煉,養成理性討論的習慣。只要這樣,我們才能擺脫避免在互聯網時代繳納更多的“智商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