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香港夫婦十三年向山西晉中助學援醫2000余萬元

香港華人革新協會名譽會長吳祺光和妻子吳李筱玲十三年來拿出2000多萬人民幣, 援助山西晉中的教育和醫療事業。 圖為兩人在晉中榆社中學和學生們聊天。

李娜 攝

中新網晉中3月9日電 題:香港夫婦十三年向山西晉中助學援醫2000余萬元

中新網記者 李娜

3月, 春光明媚, 香港華人革新協會名譽會長吳祺光和妻子吳李筱玲來到山西省晉中市, 為當地一些學校捐贈圖書款。 從2005年開始, 截至目前, 吳氏夫婦已從個人積蓄中拿出2000多萬人民幣, 援助當地教育和醫療事業。

3月7日和8日, 記者跟隨兩位元老人尋訪受助學生, 在活動間隙聆聽了他們的故事。

據晉中市歸國華僑聯合會黨組書記李德增介紹, 從2005年開始, 經晉中市委統戰部和晉中市歸國華僑聯合會對接、聯絡, 吳氏夫婦開始在晉中助學援醫。 據瞭解, 吳氏夫婦先後捐資2000多萬元人民幣, 在該市新建希望小學17所,

新建或裝備新農村衛生院(所)79所, 資助貧困生5000餘名, 並出資100萬元人民幣, 對山西農業大學的文物建築進行維修。

吳祺光祖籍廣東新會, 1940年11月出生于香港, 高中畢業後, 先後在澳大利亞和英國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 畢業後回香港經商。

山西晉中並不是吳氏夫婦捐助的第一個地方。 據吳李筱玲介紹, 此前, 他們也曾在其他地方捐助過, 但後續跟蹤情況不到位, “這裡的工作人員和我們配合得很好, 我祖籍也在晉中平遙, ”所以山西晉中成為兩人的長久捐助點。

除此之外, 吳祺光也有私人原因。 1941年, 日本侵佔香港, 吳祺光的父親被日本兵的流彈打死, “當時香港特別窮, 大家都沒東西吃, 為了養活我, 媽媽帶著我回到新會鄉下,

種田為生。 山西是革命老區, 是抗日主戰場。 我一看到太行山就很親近。 ”

香港華人革新協會名譽會長吳祺光和妻子吳李筱玲十三年來拿出2000多萬人民幣, 援助山西晉中的教育和醫療事業。 圖為兩人看望榆社廉村香港華革會李建培英小學的孩子們。

李娜 攝

1946年, 母親帶著吳祺光回到香港後, 進工廠當工人養家, “我小時非常窮, 媽媽每天只能賺1元港幣, 早晨給我1毛港幣, 買一碗白粥和一根油條當早餐。 我能上學也是受別人資助。 ”

據其介紹, 每年3月, 他們會來到山西晉中, 到各縣的中學去看望受助學生。 每年8月, 他們又來為上大學的學生發放資助金。

回到香港後, 兩人每月都會收到學生們的郵件, “最多時每月十幾封, 逢年過節, 收到學生們的祝福, 我們很開心。 ”

這次來山西, 吳氏夫婦還帶來11位香港華人革新協會獅子山下合唱團的團員, 每到一所學校, “一條大河波浪寬, 風吹稻花香兩岸....。 .”的歌聲就會響起來。

為答謝兩位老人, 2017年2月, 晉中市榆社縣委統戰部遠赴太原、西安等地尋訪受助學生,

並製作成專題片《圓夢、與春天一起上路》, 送給兩位老人。

正在北京師範大學讀研究生的賈蕾是榆社縣首批受吳氏夫婦捐助的學生, “吳爺爺和吳奶奶這樣幫助我, 父母也那麼辛苦, 已奮鬥到這個程度, 就考慮讓自己有更大的提升。 ”

晉中市榆社縣委副書記、統戰部長郭曉紅說:“開展尋訪之旅, 是為了對兩位老人愛心之舉做一個情感上的回饋, 同時傳播這種向善、向好的正能量。 ”

吳祺光十分推崇孟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他說:“大愛無疆, 為善最樂, 這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 以後我不在了, 我會安排孩子們把這件事做下去。 ”(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