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航太人唱響勞動者之歌 打造工匠精神衛星產品

未來網(www.k618.cn)北京4月26日電“工作十多年, 衛星產品的研發意味著承擔的責任更重, 產品品質要求更高, 但是一定要努力做到更好, 這才是航太人的航太文化。 ”從2003年工作至今, 中國航太科工集團二院23所的設計師馮英和她所在的星載研發團隊持續走在行業研發的前端。

從“海洋二號”到“天宮二號”, 星載研發團隊研發的“內定標鐵氧體微波前端”, 不僅是航太23所參與的首個星載專案, 更是中國打破國外封鎖堅冰, 第一個自主設計研製的微波前端。

中國航太科工集團二院23所設計師馮英(未來網 姚晨龍攝)

師傅領進門 “神舟四號”初識航太產品

“剛參加工作的時候, 常聽師傅講起神舟四號航太產品研發的歷史。 ”說起初聞航太產品研發的歷史, 馮英感歎前輩們的經歷真是“一部血淚史。 ”

從技術壁壘到研發難題, 回首中國航太史的發展, 每一次的成就都離不開航太人的辛勤努力和奮鬥。

加班加點地做試驗、看資料找文獻, 回憶起剛參加工作時的狀態, 馮英表示年輕人就是在不斷地學習和工作中, 掌握到更多技術知識, “就是一股子拼勁。 ”

這股拼勁也被馮英歸結為“航太精神”, 是一種航太人特有的“航太文化。 ”雖然早期的“神舟四號”馮英沒有親身參與, 但是從師父身上傳承下來的, 對航太產品品質和責任的重視, 正是“航太文化”的最深體現。

摸著石頭過河 “海洋二號”科研突破堅冰

師傅領進門, 修行在個人。 從投身到航太研究開始, 馮英也在慢慢成長, 現在成為星載研發團隊的帶頭人之一, 進行更多的科研專案。

2011年8月, 載有“海洋二號”衛星的“長征四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成功地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開始了其對海洋環境預報、海洋科學研究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旅途。

衛星發射成功的當天, 幾名年輕設計師懸著的心終於可以放下了, 這正是馮英所在的星載研發團隊。 在“海洋二號”裡有著他們五年多的心血結晶“內定標鐵氧體微波前端”, 這是航太23所參與的第一個星載項目, 更是中國打破國外封鎖堅冰, 第一個自主設計研製的微波前端。

實際上, 在此之前, 國內並沒有能夠自主設計研製微波前端的科研單位。 當時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作為專案的牽頭單位, 調研了國內外諸多廠商, 國外廠商知道中國沒有這樣的技術, 提出高昂的售賣價格, 僅一個單機, 就要花費掉整個雷達高度計的全部經費,

而且提供的產品週期長。

隨後牽頭單位決定在國內尋找可以達到要求的單位, 經過多番接觸, 最終23所馮英所在的星載研發團隊決定迎難而上, 接下這艱難而意義非凡的任務。

確認立項後, 23所在青年設計師中抽調骨幹力量, 專門成立了一支“星載青年突擊隊”參與到課題的整個研製過程。 成員涵蓋了器件設計、調試、電控、裝配、工藝、材料等各個專業。 隊員們抱著“攻堅克難, 確保品質, 打贏星載產品決勝戰”的信念, 不斷攻堅克難。

“那真是以摸著石頭過河的心態, 不斷地嘗試, 不斷地提高要求。 ”回想起那段時光, 馮英曾經最長近3個星期都在加班加點地工作, 但是看到最終產品達到要求, 成功完成任務, 也是“值了”。

中國航太科工集團二院23所設計師馮英(未來網 姚晨龍攝)

暗藏的欣喜 “天宮二號”的航太驕傲

從“神舟四號”初次接觸航太產品, 到“海洋二號”突破技術壁壘, 馮英的星載研發團隊的科研成果也從最基本的鐵氧體環行器隔離器研製開始, 到電控的鐵氧體開關及元件, 逐漸擴展到以鐵氧體開關為核心的複雜元件和微波前端。

研發的產品逐漸運用到了衛星、導引頭、艦艇等多種平臺,馮英帶著對研發產品的認真與負責,以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身份感受到工作帶來的成就感。

但是由於所涉科研任務常常是保密的,即使加班也不能和家人明說。8歲的兒子常常問馮英,“媽媽你什麼時候回來?”許多陪伴家人的休息時光,可能也不得不捨棄。

“這麼多年過去了,家人已經都理解了。”說起這些為工作所作的“犧牲”,馮英表示,很感謝家人的理解。

2016年9月15日晚,“天宮二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當時馮英全家人都圍坐在電視前,看到衛星成功發射都十分高興。

“這個時候我才和兒子說,衛星裡面也有媽媽設計的產品,兒子聽了特別高興。”尤其隨著兒子的長大,漸漸表露出對航太的興趣,馮英看在眼裡也十分欣慰。

家庭工作一肩挑,再加上科研壓力,作為團隊帶頭人,馮英坦言也會有壓力。“但是和同事們談談,相互鼓鼓勁,就好了。”

隨著又一年“五一國際勞動節”的來臨,馮英表示,23所也有“全國勞動模範”獲得者,看到這些前輩們的經歷,自己知道引領創新、攻堅克難,這是航太勞動者永恆不變的傳承。

“以航太精神傳代幫新,勞動者的科研核心一直都不會變。”認真負責的航太人,正以“工匠精神”打造衛星產品,擦亮‘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品牌,實現中國夢。

逐漸擴展到以鐵氧體開關為核心的複雜元件和微波前端。

研發的產品逐漸運用到了衛星、導引頭、艦艇等多種平臺,馮英帶著對研發產品的認真與負責,以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身份感受到工作帶來的成就感。

但是由於所涉科研任務常常是保密的,即使加班也不能和家人明說。8歲的兒子常常問馮英,“媽媽你什麼時候回來?”許多陪伴家人的休息時光,可能也不得不捨棄。

“這麼多年過去了,家人已經都理解了。”說起這些為工作所作的“犧牲”,馮英表示,很感謝家人的理解。

2016年9月15日晚,“天宮二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當時馮英全家人都圍坐在電視前,看到衛星成功發射都十分高興。

“這個時候我才和兒子說,衛星裡面也有媽媽設計的產品,兒子聽了特別高興。”尤其隨著兒子的長大,漸漸表露出對航太的興趣,馮英看在眼裡也十分欣慰。

家庭工作一肩挑,再加上科研壓力,作為團隊帶頭人,馮英坦言也會有壓力。“但是和同事們談談,相互鼓鼓勁,就好了。”

隨著又一年“五一國際勞動節”的來臨,馮英表示,23所也有“全國勞動模範”獲得者,看到這些前輩們的經歷,自己知道引領創新、攻堅克難,這是航太勞動者永恆不變的傳承。

“以航太精神傳代幫新,勞動者的科研核心一直都不會變。”認真負責的航太人,正以“工匠精神”打造衛星產品,擦亮‘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品牌,實現中國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