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注|那些年因霧霾“消失”的工廠···

這是一座情緒被天氣左右的城市。

如果你和我一樣, 也生活在北京;

如果你和我一樣, 沒有面朝大海的房子, 但也關心糧食、蔬菜和天氣;

你也許會發現, 在朋友圈裡被刷屏最多的, 是“藍”和“灰”這兩種顏色。 天氣好的時候, 大家都在曬藍天, 配以“北京美醉了”之類深情款款的文字;天氣不好的時候, 大家都在曬霧霾, 再配點“天安門廣場看不到天安門”之類的抱怨。

這是一座情緒被天氣左右的城市。

接下來的一周, 這座城市的情緒就很糟糕。

國是直通車 儲倩製圖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預計, 16日開始, 中國北方部分地區空氣品質將出現中至重度污染, 其中北京、河北等地將有重度污染。

糟糕的天氣催生了不少“霧霾經濟”, 最直接的就是推升了口罩和空氣淨化器的銷量。 還有一些“霧霾經濟”是被間接拉動, 比如外賣小哥和蘿蔔雪梨, 前者是因為霧霾天大家都不想外出就餐,

後者則是因為能清肺。

實際上, 不是所有“霧霾經濟”都“能見度很高”, 比如近年在北京雨後春筍般發芽的“創意產業園”, 你可以說它們是迎合“雙創”浪潮, 也可以說是抗霾的伏筆。

中新社記者 劉新 攝

因霧霾而消失的工廠

在對待霧霾這件事上,

北京不可謂不努力。 除了機動車管理限行之外, 就是全城範圍大面積關停污染及高排放企業。 關停後的企業, 留下的是大批空廠房。

2014年, 北京市發佈《北京市工業污染行業、生產工藝調整退出及設備淘汰目錄(2014年版)》, 其中對鋼鐵、印刷、紡織、化工、建材等十餘行業進行整改。 “工業製造企業外遷潮”成為當時的熱點議題。

中新社發 左冬辰 攝

根據公開的資料, 北京轄區內光是這兩年關停的污染企業就將近1000家。

比如鋼鐵行業, 首鋼集團從2005年開始搬離北京。 2010年年底, 首鋼石景山廠區鋼鐵冶煉全面停產同時, 作為原料倉庫的西十筒倉也隨之廢棄。

還有印刷行業, 北京集中了全國三分之二的出版社, 還有大量服務於出版社的印刷廠, 而印刷廠的運轉產生大量污染排放物。 因而, 北京的印刷廠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集中搬遷、整改。

目前, 北京核心區的印刷企業已經非常少, 只有少部分服務於黨政機關內部所需、報社印刷廠, 以及印鈔廠, 其餘的大多搬至亦莊、通州等地。

此外, 北京第二熱電廠、北京勝利水泥庫廠、北京齒輪廠等一批高能耗、高排放的企業被一併關停。

全城範圍大面積關停污染及高排放企業的行為, 是否能換來更多的藍天, 其效果還有待考證, 但大批的空置廠房, 成為最現實的問題。

“停”而不“關”的廠房

遺留下來的老廠房怎麼辦?這些廠房見證了企業的發展, 歲月也賦予了它不可磨滅的歷史痕跡。

如何有效利用, 又能保證其原有的歷史風貌?或許最成功的轉型, 是北京798藝術區。

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北京798藝術區前身是國營798廠等電子工業的老廠區所在地。2000年12月,原700廠、706廠、707廠、718廠、797廠、798廠等六家單位整合重組為北京七星華電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部分房產閒置下來,為有效利用,七星集團將這些廠房陸續進行了出租。由於部分廠房屬於典型的現代主義包豪斯風格,整個廠區規劃有序,建築風格獨特,吸引了許多藝術家前來工作定居,慢慢形成了今天的798藝術區。

除了轉型成為藝術區,伴隨創業潮,當下更多的老廠房成了創新企業孵化器的積聚地。

科技部資料顯示,2015年中國新增各類創業孵化器4000多家。而在2015年之前,28年來的孵化器數量總計還不到1600家。這很大程度上都與城市希望改善生態環境和產業升級有關。

作為科技創新中心,北京的孵化器也不斷出現。帶有北京幾代人記憶的首鋼集團老廠房通過項目改造後,總建築面積約7.7萬平方米。通過對極具工業特色的筒倉、料倉及周邊區域的改造,植入鋼鐵文化,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主,這裡成了集創意服務、商務、工業旅遊、文化娛樂、展覽展示於一體的特色街區。未來,還將不斷吸引孵化器和創業企業入駐,成為一個迸發創新和活力的地方。

北京勝利水泥庫廠曾經是亞洲最大的水泥庫,而今,混凝土建材廠轉型為文創園,以濃厚的工業遺存氣息為優勢,主攻文化產業,尤其是影視和視覺等領域。

北京第二熱電廠老廠區曾30多年供暖京城,其高聳入雲的大煙囪也成了西南城百姓最熟悉的記憶。如今,轉型為天寧1號產業園,結合天寧寺、白雲觀等周邊豐富的歷史文化元素,形成現代工業遺產與傳統歷史遺跡相交融的獨特文化特徵。

北京齒輪廠變成了“首尚定福莊文化產業園”,北京第二棉紡廠變成了“北京萊錦創意產業園”,國有外貿公司倉庫變成了“懋隆文化產業創意園”……

根據北京市科委2016年的統計資料,北京共有眾創空間約200家。其中,許多都是將位址選在老舊廠房改造的創意園區中的孵化器。

經濟賬怎麼算?

從霧霾到企業關停,再到創意產業,中間的心路歷程可謂曲折。但如此輾轉,背後又有著怎樣的商業邏輯?老廠房的創意產業轉身,這筆經濟賬到底要怎麼算?

中新社記者 任東 攝

首先,從經濟成本角度考量。城市版圖不斷擴大,對於北京或者其他一線城市而言,中心地段土地空間短缺已經成為客觀現狀。而這些早年間建設的工廠大多占地較多,如首鋼老工業區僅北區就占地290公頃。而今改造計畫預計2019年完成,建築面積220萬平方米,大部分建築空間將用於辦公和商業設施,少部分用於租賃式公寓。因此,區位優勢是其經濟價值的首要體現。

其次,就改造成本而言,舊廠房再利用的改造成本遠遠低於新建成本,有資料顯示大跨型廠房的改建成本一般會控制在總造價的10-20%,優勢可見一斑。

同時,舊廠房建築時期決定建築空間寬敞、高樓層的物業條件,從而也為改造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空間。

當然,如果為了治理霧霾而搬遷工廠,絕不能再次污染環境,改造舊廠房遠比新建廠房所需的材料資源消耗少,迴圈使用也不違環境治理所初心。

編輯:張文暉

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北京798藝術區前身是國營798廠等電子工業的老廠區所在地。2000年12月,原700廠、706廠、707廠、718廠、797廠、798廠等六家單位整合重組為北京七星華電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部分房產閒置下來,為有效利用,七星集團將這些廠房陸續進行了出租。由於部分廠房屬於典型的現代主義包豪斯風格,整個廠區規劃有序,建築風格獨特,吸引了許多藝術家前來工作定居,慢慢形成了今天的798藝術區。

除了轉型成為藝術區,伴隨創業潮,當下更多的老廠房成了創新企業孵化器的積聚地。

科技部資料顯示,2015年中國新增各類創業孵化器4000多家。而在2015年之前,28年來的孵化器數量總計還不到1600家。這很大程度上都與城市希望改善生態環境和產業升級有關。

作為科技創新中心,北京的孵化器也不斷出現。帶有北京幾代人記憶的首鋼集團老廠房通過項目改造後,總建築面積約7.7萬平方米。通過對極具工業特色的筒倉、料倉及周邊區域的改造,植入鋼鐵文化,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主,這裡成了集創意服務、商務、工業旅遊、文化娛樂、展覽展示於一體的特色街區。未來,還將不斷吸引孵化器和創業企業入駐,成為一個迸發創新和活力的地方。

北京勝利水泥庫廠曾經是亞洲最大的水泥庫,而今,混凝土建材廠轉型為文創園,以濃厚的工業遺存氣息為優勢,主攻文化產業,尤其是影視和視覺等領域。

北京第二熱電廠老廠區曾30多年供暖京城,其高聳入雲的大煙囪也成了西南城百姓最熟悉的記憶。如今,轉型為天寧1號產業園,結合天寧寺、白雲觀等周邊豐富的歷史文化元素,形成現代工業遺產與傳統歷史遺跡相交融的獨特文化特徵。

北京齒輪廠變成了“首尚定福莊文化產業園”,北京第二棉紡廠變成了“北京萊錦創意產業園”,國有外貿公司倉庫變成了“懋隆文化產業創意園”……

根據北京市科委2016年的統計資料,北京共有眾創空間約200家。其中,許多都是將位址選在老舊廠房改造的創意園區中的孵化器。

經濟賬怎麼算?

從霧霾到企業關停,再到創意產業,中間的心路歷程可謂曲折。但如此輾轉,背後又有著怎樣的商業邏輯?老廠房的創意產業轉身,這筆經濟賬到底要怎麼算?

中新社記者 任東 攝

首先,從經濟成本角度考量。城市版圖不斷擴大,對於北京或者其他一線城市而言,中心地段土地空間短缺已經成為客觀現狀。而這些早年間建設的工廠大多占地較多,如首鋼老工業區僅北區就占地290公頃。而今改造計畫預計2019年完成,建築面積220萬平方米,大部分建築空間將用於辦公和商業設施,少部分用於租賃式公寓。因此,區位優勢是其經濟價值的首要體現。

其次,就改造成本而言,舊廠房再利用的改造成本遠遠低於新建成本,有資料顯示大跨型廠房的改建成本一般會控制在總造價的10-20%,優勢可見一斑。

同時,舊廠房建築時期決定建築空間寬敞、高樓層的物業條件,從而也為改造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空間。

當然,如果為了治理霧霾而搬遷工廠,絕不能再次污染環境,改造舊廠房遠比新建廠房所需的材料資源消耗少,迴圈使用也不違環境治理所初心。

編輯:張文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