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他的成果避免了重點武器裝備受制於人

2017年1月9日, 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 海軍工程大學動力工程學院蒸汽動力教研室主任楊自春教授, 憑藉研製的“艦船新一代高溫熱防護材料和技術”榮膺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請看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報導:

專注耐火隔熱陶瓷材料、超級絕熱材料研究領域20年, 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和創新, 海軍工程大學楊自春教授——

享受“挑戰不可能”時刻

■解放軍報記者 陳國全 特約記者 熊 峰

【專家小傳】 楊自春, 1967年9月出生, 海軍工程大學動力工程學院蒸汽動力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領軍人才”培養物件, 先後主持完成國家、軍隊重大科研任務30余項, 成功研製出艦用6大類10型耐火陶瓷材料、7型超高溫塗料, 解決了長期困擾艦艇設計、維修和使用的重大技術難題,

多次獲得國家和軍隊獎項。

楊自春在做實驗。 陳曉軍 攝

2017年1月9日, 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 海軍工程大學動力工程學院蒸汽動力教研室主任楊自春教授, 憑藉研製的“艦船新一代高溫熱防護材料和技術”榮膺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那一刻, 距他開展相關研究已過去了整整20年。

那一刻, 並不是楊自春最享受的時刻。 他最享受的時刻, 用他自己的話說, 就是“挑戰不可能”。

研發耐火磚, 是楊自春挑戰“不可能”的其中一個。 別小看這微不足道的耐火磚, 作為一種鑲嵌在艦船鍋爐內壁的耐火隔熱材料, 要經受熊熊大火的炙烤, 一旦受損坍塌, 戰艦就會立刻喪失動力無法航行, 且在短時間內難以修復。 而當時, 我國多數艦艇的耐火磚依賴進口, 裝備保障受制於人。

事關重大, 有關部門把自主研發新型耐火磚的“死任務”下給了楊自春所在的教研室。 當時剛滿30歲的楊自春像鉚足了勁的發條, 開始日夜奮戰。

艦用鍋爐在工作過程中,

爐膛內溫度超過1800攝氏度。 耐火磚要在很小的厚度範圍內, 使迎火面1800攝氏度的高溫傳到背火面時低於300攝氏度, 並且能抵抗住內部氣流、火炮射擊、導彈發射和大風浪航行形成的強烈振動和衝擊, 否則鍋爐的鋼鐵外殼就可能發軟變形。

這樣的耐火磚, 該選什麼樣的材料?楊自春查閱大量文獻資料, 遍訪國內知名的耐火材料研究院所和廠家, 最後將目光鎖定在一種新型陶瓷材料上。

這種陶瓷材料既要具有耐熱性好、使用壽命長的優點, 又要彌補陶瓷本身韌性差的缺陷, 這就必須加入20餘種其他配料。 這20餘種配料加多少?怎麼加?成為擺在楊自春面前一道急需攻克的難題。

楊自春以材料學知識為基礎, 制定了9類陶瓷材料配方和100多個對比試驗方案。

材料從送進爐膛預熱到燒製成品要一個星期, 楊自春和戰友們把鋪蓋卷搬到了實驗室。

爐膛內是1000多攝氏度的高溫, 經過幾層隔熱後, 在外面觀察仍有七八十度, 像蒸桑拿一樣。 在這種極其惡劣的試驗環境下, 他們不間斷地觀察記錄。 成品出爐後還要應用測試儀器對各項性能指標逐一進行測試、分析、計算, 爾後對材料配方進行修改完善。 前後歷時一年多, 新型陶瓷材料的配方最終得以確定。

配方解決了, 工藝怎麼辦?楊自春創造性地提出“梯度密度”的概念, 利用新技術、新工藝, 做出的新型耐火陶瓷樣品, 耐火和隔熱性能均有了顯著提高。

做出樣品, 只是萬里長征走出第一步。 從樣品到實裝, 還需要進行大量的陸上試驗。經過反復測試,陸上試驗合格。楊自春又馬不停蹄地趕往某驅逐艦支隊,進行海上性能考核子試驗。

成功了!那天,在全工況、高負荷測試中,耐火磚“爭氣”地表現出了優異的物理性能。該成果一舉解決了國內數十年未突破的技術難題,並最終在海軍艦艇上得到廣泛應用。

來不及享受成功的喜悅,楊自春又向“超高溫高抗熱振耐火材料”這座科技高峰發起了衝鋒。前後歷經7年,楊自春終於研製出了超高溫高抗熱振陶瓷材料,這種材料的高溫耐壓性能比進口材料提高了一倍,價格卻只有國外產品的六分之一,更重要的是避免了重點武器裝備受制於人。

當一個個“不可能”變為“可能”,楊自春和戰友們享受到了由衷的幸福感。

還需要進行大量的陸上試驗。經過反復測試,陸上試驗合格。楊自春又馬不停蹄地趕往某驅逐艦支隊,進行海上性能考核子試驗。

成功了!那天,在全工況、高負荷測試中,耐火磚“爭氣”地表現出了優異的物理性能。該成果一舉解決了國內數十年未突破的技術難題,並最終在海軍艦艇上得到廣泛應用。

來不及享受成功的喜悅,楊自春又向“超高溫高抗熱振耐火材料”這座科技高峰發起了衝鋒。前後歷經7年,楊自春終於研製出了超高溫高抗熱振陶瓷材料,這種材料的高溫耐壓性能比進口材料提高了一倍,價格卻只有國外產品的六分之一,更重要的是避免了重點武器裝備受制於人。

當一個個“不可能”變為“可能”,楊自春和戰友們享受到了由衷的幸福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