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光碟”永遠在路上——發起人徐志軍談“光碟行動”

新華社記者 馬牧旺青、魏兆陽

“光碟行動”啟動已經4年。 記者日前採訪了行動發起者——就職于國土資源報社的徐志軍。 在他眼裡, 盤易光, 陋習難改, 從觀念的轉變到行動的落實, 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光碟”:一場全民追捧的“盛宴”

23日晚餐時間, 四川大學南園食堂。 清潔員阿姨指著泔水桶說:“過去一餐要倒掉兩三個泔水桶, 沒怎麼動過的菜, 整盤整盤地倒, 看著都心疼。 現在, 一餐連半桶都不到了。 ”

這一切得益於2013年開始的“光碟行動”。

此番行動當時並沒有引發社會關注, 但徐志軍仍堅持每天“曬”著光碟。

“這還是借了中央政策的‘東風’。

”徐志軍笑著說, 在黨中央制定出臺八項規定、宣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大背景下, “光碟”迅速成了流行語, 拒絕“剩宴”的理念被更多人接受。

“‘光碟’讓我收穫了別樣的快樂”

挺拔的身板、健碩的步伐……看著面前的徐志軍, 誰都不會想到開始“光碟”前的他, 體重竟然超過了180斤, 身體發福明顯。 如今, 他“吃”瘦了30多斤。

“吃光同樣減肥, ‘光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陽光的心態。 ”徐志軍說, “每一份進嘴的食物都經過了選擇, 總量控制, 葷素搭配, 不瘦也難。 ”

因為“光碟行動”, 徐志軍一度成了網路名人。 他不僅投身於推廣“光碟行動”, 還開始參加其他志願服務活動。 他堅持開免費順風車幫助遇到困難的陌生路人, 此舉也迅速得到了社會的回應。

“‘光碟’讓我收穫了別樣的快樂。 ”徐志軍說。

徐志軍曾在西藏掛職過半年。 在那期間, 他先後組織過27次“光碟活動”。 每次活動, 他請每個人聚餐時帶一盤菜, 分享一個故事。 用餐過程中, 每個人暢談經歷, 仿佛一場“家庭聚餐”。 徐志軍說:“吃飯時大家不再胡吃海塞, 人與人之間交流變得更加純粹。 ”

“‘光碟行動’更重要的是讓中華民族勤儉節約、助人為善的傳統美德回歸社會, 讓每個人都能樂於傳遞溫暖。 ”徐志軍說。

“光碟”永遠在路上

儘管“光碟行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回應, 但在徐志軍看來, 盤易光, 陋習難改, 從觀念的轉變到行動的落實, 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2016年底,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公佈的一項資料顯示, 從2013年至2015年,

我國餐飲食物浪費量為每年1700萬至1800萬噸, 相當於3000萬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

記者在一些地區採訪時發現, 受傳統落後觀念影響, 婚喪嫁娶鋪張浪費現象仍時有發生, 甚至有的地方還出現因紅白喜事返貧的情況。

對此, 徐志軍坦言, 改變這個現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需要一個過程。 從這幾年“光碟行動”取得的成效看, 關鍵還在於黨員幹部帶頭。 他們以身作則, 就能夠產生強大的示範效應, 推動社會各界投身於“光碟”之中。

談到未來計畫, 徐志軍打算成立一個“光碟基金”。 “要讓節約常態化, 讓節約的每一分錢都用於公益事業, 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徐志軍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