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858幅龍門農民畫有了身份證

畫家們為作品申請版權登記, 更好解決侵權問題

掃掃《作品登記證書》上的二維碼, 馬上顯示出作品的登記號。

將登記號輸入廣東省版權登記系統平臺, 就可查詢到作品的相關資訊。

王漢池在創作龍門農民畫。

4月26日是世界智慧財產權日。 近年來, 智慧財產權保護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但智慧財產權侵權現象依然不少。 在我市, 也有一些智慧財產權受到侵害的案例。 龍門縣是農民畫之鄉, 農民畫畫家費盡心思創作出美好畫作, 一不留神, 卻發現原創畫作被侵權了。 因舉證困難, 以往面對侵權行為, 畫家們只有束手無策的無奈。 不過, 近年來, 龍門當地畫家通過申請版權登記、法律維權等方式來保護智慧財產權。 當地政府也非常注重宣傳版權意識,

龍門農民畫在維護智慧財產權方面給人們提供了借鑒。

2013年第一批30幅原創農民畫獲得《作品登記證書》

“看, 這是我們剛拿到手的《作品登記證書》。 證書上有作品名、作者、登記日期等資訊, 還有原創作品圖、條碼、二維碼。 ”近日, 在龍門縣文化館內, 龍門農民畫協會副會長、惠州市龍門縣文化藝術服務中心副主任鐘永廉拿起一張《作品登記證書》給記者介紹道。 他拿起手機對著二維碼掃描, 手機上馬上顯示出作品的登記號, 將登記號輸入廣東省版權登記系統平臺, 就可查詢到作品的相關資訊。 “《作品登記證書》等同於作品的身份證, 對於維護畫家的自身權益有基本保障。 ”

龍門農民畫版權登記始於2012年底。

當時, 廣東省版權局開展了第一批文化下鄉活動, 龍門縣作為試點, 獲得了30個免費申請版權登記的名額, 每個畫家分到三四張作品的登記名額。 於是, 2013年3月, 第一批30幅原創農民畫成功錄入廣東省版權登記資訊網, 並獲得了《作品登記證書》。 2014年底, 龍門縣迎來第二批文化下鄉活動, 此次獲得了369個免費申請版權登記的名額。 後來, 有兩幅作品因登錄許可權無法完成錄入, 最終, 367幅原創農民畫于2015年1月成功錄入廣東省版權登記資訊網, 並獲得《作品登記證書》。 2017年1月, 第三批共461幅原創作品成功錄入廣東省版權登記資訊網。 最近, 461張《作品登記證書》新鮮熱辣出爐。 幾年下來, 龍門農民畫共有858幅原創作品有了名正言順的身份證。

申請版權登記手續繁瑣,

有幾十道程式

“剛剛拿到手的一大箱子證書, 不容易啊!”對協助畫家錄入版權資訊, 鐘永廉深有感慨。 “創作一幅作品可是要絞盡腦汁的, 要思考構圖、顏色、擺佈等, 花費很多心血。 作品被侵權、盜用, 對每個畫家來說都是很痛心的。 ”

“申請版權登記, 手續很繁瑣。 ”鐘永廉說, 在廣東省版權登記系統平臺上, 每個畫家都有自己獨立的帳號和密碼。 申請一幅作品的版權登記有幾十道程式, 每幅作品要提供的材料有10多頁紙, 包括作品電子版、身份證影本、作品樣本彩色樣件等。 一些老畫家不懂電腦及操作, 鐘永廉就幫他們申請。 等《作品登記證書》拿到手後, 鐘永廉還要一幅幅作品掃描、存檔, 小心翼翼地過塑保護。 “這是智慧財產權,要作為寶貴的、永久性的文化財產來保護。”

鐘永廉覺得,版權登記管理讓龍門農民畫創作者增強了版權意識,也理清了作者的個人風格,鼓勵原創作品,避免相互雷同抄襲,讓每個龍門農民畫創作者的風格百花齊放,這樣龍門農民畫就能走得更遠。

過去沒登記版權,明知侵權也只能不了了之

記者瞭解到,龍門農民畫被侵權行為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抄襲原作、更換署名到各地參展、比賽;盜用原作進行網路宣傳;盜用原作印製於商品包裝袋等做商業用途;在雜誌封面上盜用原作;盜用原作用於廣告製作、製成印刷品作廣告宣傳等。“有很多農民畫作品在沒有征得原作者同意就被用於公益廣告宣傳,出於公益性質考慮,我們沒有追究,但還是希望使用前先通知原作者,這是一種最起碼的尊重。”鐘永廉說。

據瞭解,藝術類原創作品在全國性比賽及展覽中被侵權的情況屢屢出現。龍門老農民畫家譚池發早已去世,其1995年創作的一幅原創作品《回娘家》被一位作者抄襲作為自己的作品,在全國性的比賽中獲得了金獎。龍門當地畫家從雜誌上發現這幅作品後很氣憤,但當時譚池發的作品因為繼承權還未理順的原因,仍未辦理版權登記。因此,即使雙方打起官司來也不硬氣,此事便不了了之。

農民畫畫家王漢池從1982年開始創作農民畫。“以前沒有版權登記,被別人複製我的作品也沒辦法。”王漢池說,曾經他的農村題材畫作《探親》、《釀酒》就被侵權。“被別人放到商家的檔口前面展示,有的還被複製用作商業用途,都沒有署我名字。”因為舉證難度大,王漢池也拿別人沒辦法。“現在有了版權登記,大家的版權意識都提高了,只要看到自己的作品被侵權了,就能理直氣壯地指出來。”

律師指導取證,最後順利得以維權

外地有一份雜誌,選用了龍門農民畫作者的一幅畫作封面,沒有署名,但注明作者可以來要稿費。當這位作者向雜誌社申領稿費時,雜誌社要作者提供證據,證明這幅畫是其創作的。當時這幅畫沒有登記版權,創作者把一些草圖等原始資料提供給雜誌社,幾番周折才拿到稿費。

鐘永廉表示,作品登記版權後,遇到被侵權的事情,解決起來就容易多了。今年春節前,鐘永廉也遭遇了作品被侵權的情況。當時,朋友收到別人送來的兩包龍門本地大米,仔細一看,發現大米包裝上印著的似是鐘永廉的一幅農民畫作品的一部分。於是,朋友將情況告知鐘永廉,並將包裝上印著的廠家位址和聯繫電話拍下來發給他。果不其然,真是鐘永廉的原創畫作。“那是我2009年創作的農民畫作品《稻香》,2011年完成創作,2015年完成版權登記。”

經過一番周折,鐘永廉在自家樓下的超市找到了這種大米。他詢問律師如何取證後,又跑到超市拍下了銷售該包裝大米的現場情景,還買下了一包大米並且開了一張寫有自己名字的發票。隨後,鐘永廉把大米包裝照片、超市銷售現場照片、購買大米的日期、《作品登記證書》、作品原圖以及被盜用的作品截圖等一起發到了朋友圈,在朋友間廣泛傳播,此事件在龍門造成了不小輿論。侵權方得知消息後,帶著誠意主動找上門來。經過協商,鐘永廉不再追究對方的侵權責任。對方支付了版權費後,鐘永廉同意對方繼續使用自己的農民畫作品。

一些早期龍門農民畫找不到創作者,未辦理版權登記

龍門農民畫是在上世紀70年代形成的。1972年4月,在龍門縣文化館工作、公認是龍門農民畫創始人的譚池發,辦起了龍門第一期農民畫培訓班,這標誌著龍門農民畫的創作真正開始。譚池發對龍門農民畫的貢獻不僅在於他樂於施教,更在於他帶領學生們鑽研嶺南的民間美術,探索出了一種具有濃郁鄉土風情的龍門農民畫創作風格,從本地傳統民間工藝美術的刺繡、剪紙、木雕等民間藝術中吸收營養,並運用于新型農民畫的創作中。

在已登記的858幅作品中,譚池發的作品就有162幅。2005年譚池發病逝後,其作品不斷出現被侵權現象。2014年,外地一本畫報上出現了譚池發的一張原創作品,署名卻是山東一個作者的名字。由於譚池發的作品都沒有登記版權,就算打官司難度也很大。

為了保證譚池發的合法權益,經過譚池發後人商議後,解決了譚池發作品的繼承權問題,並對譚池發的作品進行了版權登記。“譚池發是版權登記作品最多的龍門農民畫畫家,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鐘永廉表示,現在還有一些早期的龍門農民畫一時找不到創作者。如果不登記版權,這部分農民畫萬一被侵權,維權難度很大,惠州市龍門縣文化藝術服務中心正在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登記版權激發畫家創作熱情,推動農民畫走向更廣闊市場

龍門縣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龍門農民畫作品近年來成功登上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等世界性的展示舞臺,先後到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日本、瑞典、印尼、斐濟等十多個國家展出,受到了廣大美術愛好者的熱烈追捧。2013年製作了236幅“講文明·樹新風”龍門農民畫公益廣告,在全國127個城市宣傳展示。

隨著龍門農民畫的影響力不斷增強,社會上出現了龍門農民畫被他人侵權的現象。通過申請龍門農民畫版權登記,完善農民畫版權認定標準,進一步強化版權保護力度,有效保護龍門農民畫版權不受侵犯,對促進龍門農民畫的傳承與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原創作者也能得到實惠:登記版權的作品授權給企業開發衍生產品,企業按比例付給作者版權費,有效提高農民畫作者收入,進一步激發作者創作熱情,推動農民畫特色文化更好地走向市場化。

此外,廣東省版權局還確定龍門縣農民畫藝術服務中心為 “版權興業示範基地”。據瞭解,龍門縣舉辦的“龍門十大旅遊手信”評選活動中,揭曉的“龍門十大旅遊手信”logo,也成功申請版權登記。

本組文/圖 本報記者朱如丹 陳春惠

統籌 本報記者朱如丹

“這是智慧財產權,要作為寶貴的、永久性的文化財產來保護。”

鐘永廉覺得,版權登記管理讓龍門農民畫創作者增強了版權意識,也理清了作者的個人風格,鼓勵原創作品,避免相互雷同抄襲,讓每個龍門農民畫創作者的風格百花齊放,這樣龍門農民畫就能走得更遠。

過去沒登記版權,明知侵權也只能不了了之

記者瞭解到,龍門農民畫被侵權行為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抄襲原作、更換署名到各地參展、比賽;盜用原作進行網路宣傳;盜用原作印製於商品包裝袋等做商業用途;在雜誌封面上盜用原作;盜用原作用於廣告製作、製成印刷品作廣告宣傳等。“有很多農民畫作品在沒有征得原作者同意就被用於公益廣告宣傳,出於公益性質考慮,我們沒有追究,但還是希望使用前先通知原作者,這是一種最起碼的尊重。”鐘永廉說。

據瞭解,藝術類原創作品在全國性比賽及展覽中被侵權的情況屢屢出現。龍門老農民畫家譚池發早已去世,其1995年創作的一幅原創作品《回娘家》被一位作者抄襲作為自己的作品,在全國性的比賽中獲得了金獎。龍門當地畫家從雜誌上發現這幅作品後很氣憤,但當時譚池發的作品因為繼承權還未理順的原因,仍未辦理版權登記。因此,即使雙方打起官司來也不硬氣,此事便不了了之。

農民畫畫家王漢池從1982年開始創作農民畫。“以前沒有版權登記,被別人複製我的作品也沒辦法。”王漢池說,曾經他的農村題材畫作《探親》、《釀酒》就被侵權。“被別人放到商家的檔口前面展示,有的還被複製用作商業用途,都沒有署我名字。”因為舉證難度大,王漢池也拿別人沒辦法。“現在有了版權登記,大家的版權意識都提高了,只要看到自己的作品被侵權了,就能理直氣壯地指出來。”

律師指導取證,最後順利得以維權

外地有一份雜誌,選用了龍門農民畫作者的一幅畫作封面,沒有署名,但注明作者可以來要稿費。當這位作者向雜誌社申領稿費時,雜誌社要作者提供證據,證明這幅畫是其創作的。當時這幅畫沒有登記版權,創作者把一些草圖等原始資料提供給雜誌社,幾番周折才拿到稿費。

鐘永廉表示,作品登記版權後,遇到被侵權的事情,解決起來就容易多了。今年春節前,鐘永廉也遭遇了作品被侵權的情況。當時,朋友收到別人送來的兩包龍門本地大米,仔細一看,發現大米包裝上印著的似是鐘永廉的一幅農民畫作品的一部分。於是,朋友將情況告知鐘永廉,並將包裝上印著的廠家位址和聯繫電話拍下來發給他。果不其然,真是鐘永廉的原創畫作。“那是我2009年創作的農民畫作品《稻香》,2011年完成創作,2015年完成版權登記。”

經過一番周折,鐘永廉在自家樓下的超市找到了這種大米。他詢問律師如何取證後,又跑到超市拍下了銷售該包裝大米的現場情景,還買下了一包大米並且開了一張寫有自己名字的發票。隨後,鐘永廉把大米包裝照片、超市銷售現場照片、購買大米的日期、《作品登記證書》、作品原圖以及被盜用的作品截圖等一起發到了朋友圈,在朋友間廣泛傳播,此事件在龍門造成了不小輿論。侵權方得知消息後,帶著誠意主動找上門來。經過協商,鐘永廉不再追究對方的侵權責任。對方支付了版權費後,鐘永廉同意對方繼續使用自己的農民畫作品。

一些早期龍門農民畫找不到創作者,未辦理版權登記

龍門農民畫是在上世紀70年代形成的。1972年4月,在龍門縣文化館工作、公認是龍門農民畫創始人的譚池發,辦起了龍門第一期農民畫培訓班,這標誌著龍門農民畫的創作真正開始。譚池發對龍門農民畫的貢獻不僅在於他樂於施教,更在於他帶領學生們鑽研嶺南的民間美術,探索出了一種具有濃郁鄉土風情的龍門農民畫創作風格,從本地傳統民間工藝美術的刺繡、剪紙、木雕等民間藝術中吸收營養,並運用于新型農民畫的創作中。

在已登記的858幅作品中,譚池發的作品就有162幅。2005年譚池發病逝後,其作品不斷出現被侵權現象。2014年,外地一本畫報上出現了譚池發的一張原創作品,署名卻是山東一個作者的名字。由於譚池發的作品都沒有登記版權,就算打官司難度也很大。

為了保證譚池發的合法權益,經過譚池發後人商議後,解決了譚池發作品的繼承權問題,並對譚池發的作品進行了版權登記。“譚池發是版權登記作品最多的龍門農民畫畫家,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鐘永廉表示,現在還有一些早期的龍門農民畫一時找不到創作者。如果不登記版權,這部分農民畫萬一被侵權,維權難度很大,惠州市龍門縣文化藝術服務中心正在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登記版權激發畫家創作熱情,推動農民畫走向更廣闊市場

龍門縣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龍門農民畫作品近年來成功登上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等世界性的展示舞臺,先後到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日本、瑞典、印尼、斐濟等十多個國家展出,受到了廣大美術愛好者的熱烈追捧。2013年製作了236幅“講文明·樹新風”龍門農民畫公益廣告,在全國127個城市宣傳展示。

隨著龍門農民畫的影響力不斷增強,社會上出現了龍門農民畫被他人侵權的現象。通過申請龍門農民畫版權登記,完善農民畫版權認定標準,進一步強化版權保護力度,有效保護龍門農民畫版權不受侵犯,對促進龍門農民畫的傳承與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原創作者也能得到實惠:登記版權的作品授權給企業開發衍生產品,企業按比例付給作者版權費,有效提高農民畫作者收入,進一步激發作者創作熱情,推動農民畫特色文化更好地走向市場化。

此外,廣東省版權局還確定龍門縣農民畫藝術服務中心為 “版權興業示範基地”。據瞭解,龍門縣舉辦的“龍門十大旅遊手信”評選活動中,揭曉的“龍門十大旅遊手信”logo,也成功申請版權登記。

本組文/圖 本報記者朱如丹 陳春惠

統籌 本報記者朱如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