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省省吧紮克伯格 VR社交不是這麼玩的(下)

既然昨天我們已經見識過了Spaces的德性, 那麼今天就不妨讓我們用Facebook和它對比一下——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看過這篇你就知道為什麼Spaces讓人意興闌珊了。

在昨天的文章中, 我們已經對Facebook Spaces現存的基本問題進行了分析。 看過了之前的結論, 想必會有朋友表示異議:就算並沒有預期般表現驚豔, 作為試水產品的Spaces也並非一無是處, 為何還要如此苛求?無論如何, Spaces依舊是Facebook本家的產品不會錯, “源頭使用者對其不屑一顧”的結論究竟從何而來?難道不是誇大其詞了嗎?

其實, 以上這些問題都可以歸結到“VR社交的本質價值”基準點上——這一次, Facebook最大的問題恰恰就在於完全沒有取得任何存在建設性的結果。 換句話來說, 儘管乍看之下不像Facebook的AR項目那樣模仿得喪心病狂, 但就本質而言, Spaces絕大多數創意都可以從其它並不是特別有名但也絕非毫無可取之處的VR社交產品上找到原型——關於這個話題,

今天先讓我們瞭解一下大概輪廓, 詳細的列舉分析日後自有分解。

添頭附件:聯線不再的社交體驗

“Facebook Spaces究竟適合哪些人群?”

正如前文所述, 從交互模式來看, 這款VR產品最合適的人群無疑就是不懼言辭交流且不介意(在一定程度上)暴露真容的外向性格用戶——OK, 暫停一下, 就憑上面這句話, 對照一下Facebook以及大多數利用文字作為交流媒介的社交平臺, 面對Spaces, 有多少人會選擇憤然離席?

要想回答這個提問, 首先要回答一個先決問題:Facebook的主要用戶都是些什麼人?而要回答這個先決問題, 相比於查閱長篇累牘的資料包告, 還有另一個直截了當的辦法:

以上截圖取自大衛·芬奇執導、2010年上映的科技圈潮流電影《社交網路》:上圖中的卷毛就是在電影中持才傲物、官司不斷且創造了Facebook(沒錯就叫這個名字)的男一號馬克·紮克伯格(沒錯就叫這個名字);而他面前螢幕上的Facebook頁面所有者,

正是在電影開頭就不堪忍受這位元Web2.0社交網路之王的怪胎脾氣憤然分手的紮克伯格前女友;至於我們的電影版小紮究竟在幹啥, 沒看過片子的朋友可以盡情想像, 無論結果如何, 都和正確答案差不多——好了, 設想一下, 如果把Facebook換成Spaces, 小紮或者諸位還能這麼玩嗎?

正如這部電影當中的觀點所描述的那樣,社交網路的本質,恰恰是給予了人們一個主動分享個人隱私的穩定平臺,這就是Facebook成功的關鍵。儘管乍看之下很有把所有人視作窺陰癖和暴露狂的意味,但換個角度來看,“只需六個人即可讓這個社會上任何兩個人建立聯繫”(也就是前文提過的“六度分割”)的理論成型基礎不正是如此嗎?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能夠以傳統媒體時代完全無法想像的低廉成本與那些曾經高不可攀的大人物發生直接聯繫,這就是Facebook的賣點所在;而對於那些身處高處不勝寒位置的大人物來說,能夠繞過那些可惡的媒體直截了當地向公眾展示自己的態度,這才是Facebook的直接價值。

舉例來說,去年九月份的時候Palmer Luckey被“支持特朗普”的新聞搞得灰頭土臉,如果放在20世紀80乃至90年代,要想表明態度及時止損,少不了得搬出大筆美金從華盛頓郵報一路砸到泰晤士報買下頭版頭條刊登致歉聲明;但放在現如今,小胖在Facebook上發條公告就差不多了,自然會有大批媒體爭先恐後地截圖轉載:

而對於廣大吃瓜群眾來說,放在20世紀80乃至90年代,這種科技圈商業巨頭公開表態的事兒頂多也就變成小酒館和理髮店的談資而已;但放在現如今,絕大多數有條件的用戶看到這種新聞的第一反應就是拿出手機登上相關的平臺轉載點贊或者乾脆批判一番,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完全免費的——並且至少在理論上,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可以被當事人直接看到的:

諸如此類Facebook所具備的功能賣點,想要單獨利用Spaces來實現幾乎都是不可能的——倘若Palmer Luckey膽敢用Spaces的Avatar拍攝一部照本宣科的道歉視頻並對外公示,只怕當天就會被憤怒的群眾外加科技媒體斥之為“不敢抛頭露面只會用假人惺惺作態的懦夫”。一言以蔽之,至少從當前的產品形態來看,Spaces僅僅是Facebook這張社交網路上的一項附加產品,一如那些花樣繁多滿是彈窗的臉書遊戲——固然可以為平臺內容的多元化做出不少貢獻,但指望能用這麼個添頭改變SNS的形態……省省吧。

裹足不前:不見突破的社交體驗

在剛剛結束的F8大會上,登臺向我們展示Spaces的介紹者是Facebook Social VR的負責人蕾切爾·佛蘭克林(Rachel Franklin),猜猜看,在長達10分鐘的介紹中,這位元穿著城市迷彩圖案打底衫的女士發表的演講一共收穫過多少次喝彩和鼓掌?

答案是四次——排除開始與結束時的禮貌性招呼不算,一次笑聲獻給“用Avatar和異性牽手的事不能告訴老婆”,一次掌聲送給“Facebook Spaces正式宣佈名稱”,一次歡呼送給“Spaces可以與Messenger Video互通聯繫”,最後一次喝彩送給“Spaces宣傳片正式公佈”——就這麼多。至於剩下的內容又能有何反響,除了冷場還能有啥?

相比之下,2016年Oculus Connect大會召開時,馬克·紮克伯格親自登臺向公眾展示的Facebook Social VR Demo除了時間略短(全長只有大約7分鐘)之外,收到的掌聲、喝彩乃至歡呼只可謂是連綿不絕——這和小紮的演講水準沒有任何關係,畢竟這個精明的猶太奇才從來就不是以能言善辯而著稱於業界,那次臺上的表現水準至多也就和沒什麼人看的Youtube主播差不多——那麼,這兩次展示到底有何差別,導致反響差異如此鮮明?

非常諷刺,這個問題的答案恰恰就是“無甚差異”:六個月前的初次展示上,從Avatar的造型、表情與動作細節,到隨意切換360°全景場景和分享照片,再到隨意塗鴉和互動遊戲,甚至直接與Messenger Video互通聯繫,所有的一切都在2016年10月的那期展示上呈現得一覽無遺——甚至更多,至少半年前小紮還能和朋友一起玩玩撲克下下象棋什麼的,到了這次的F8壓根提都沒提,僅僅語焉不詳地表示“未來會有更多功能”而已——換句話來說,除了Avatar的生成之外,過了整整半年,Facebook壓根就沒給自己的VR社交功能添加什麼真正值得一看的賣點,反覆運算效率低到這個地步,還能有好評才叫見鬼。

歸根結底,之所以我完全不看好這個德性的Spaces,最大也幾乎是唯一的原因就是“完全沒有實質突破”——在過去的整整一年中,我自己接觸上手過的VR社交或者至少帶有明顯社交色彩的VR應用起碼有十幾款,雖然完成度統統慘不忍睹,但至少能讓人切實感受到熾熱鮮活的創意想法;相比之下,除了Avatar生成這個亮點之外,Spaces的實際內容完全可以用“色厲內茬”來形容——昔日的網路社交之王如今面對新技術浪潮居然無所適從到這個地步,讓人豈能不失望?

別傻了,紮克伯格,社交網路革命真不是這麼玩的。

正如這部電影當中的觀點所描述的那樣,社交網路的本質,恰恰是給予了人們一個主動分享個人隱私的穩定平臺,這就是Facebook成功的關鍵。儘管乍看之下很有把所有人視作窺陰癖和暴露狂的意味,但換個角度來看,“只需六個人即可讓這個社會上任何兩個人建立聯繫”(也就是前文提過的“六度分割”)的理論成型基礎不正是如此嗎?

對於普通大眾來說,能夠以傳統媒體時代完全無法想像的低廉成本與那些曾經高不可攀的大人物發生直接聯繫,這就是Facebook的賣點所在;而對於那些身處高處不勝寒位置的大人物來說,能夠繞過那些可惡的媒體直截了當地向公眾展示自己的態度,這才是Facebook的直接價值。

舉例來說,去年九月份的時候Palmer Luckey被“支持特朗普”的新聞搞得灰頭土臉,如果放在20世紀80乃至90年代,要想表明態度及時止損,少不了得搬出大筆美金從華盛頓郵報一路砸到泰晤士報買下頭版頭條刊登致歉聲明;但放在現如今,小胖在Facebook上發條公告就差不多了,自然會有大批媒體爭先恐後地截圖轉載:

而對於廣大吃瓜群眾來說,放在20世紀80乃至90年代,這種科技圈商業巨頭公開表態的事兒頂多也就變成小酒館和理髮店的談資而已;但放在現如今,絕大多數有條件的用戶看到這種新聞的第一反應就是拿出手機登上相關的平臺轉載點贊或者乾脆批判一番,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完全免費的——並且至少在理論上,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可以被當事人直接看到的:

諸如此類Facebook所具備的功能賣點,想要單獨利用Spaces來實現幾乎都是不可能的——倘若Palmer Luckey膽敢用Spaces的Avatar拍攝一部照本宣科的道歉視頻並對外公示,只怕當天就會被憤怒的群眾外加科技媒體斥之為“不敢抛頭露面只會用假人惺惺作態的懦夫”。一言以蔽之,至少從當前的產品形態來看,Spaces僅僅是Facebook這張社交網路上的一項附加產品,一如那些花樣繁多滿是彈窗的臉書遊戲——固然可以為平臺內容的多元化做出不少貢獻,但指望能用這麼個添頭改變SNS的形態……省省吧。

裹足不前:不見突破的社交體驗

在剛剛結束的F8大會上,登臺向我們展示Spaces的介紹者是Facebook Social VR的負責人蕾切爾·佛蘭克林(Rachel Franklin),猜猜看,在長達10分鐘的介紹中,這位元穿著城市迷彩圖案打底衫的女士發表的演講一共收穫過多少次喝彩和鼓掌?

答案是四次——排除開始與結束時的禮貌性招呼不算,一次笑聲獻給“用Avatar和異性牽手的事不能告訴老婆”,一次掌聲送給“Facebook Spaces正式宣佈名稱”,一次歡呼送給“Spaces可以與Messenger Video互通聯繫”,最後一次喝彩送給“Spaces宣傳片正式公佈”——就這麼多。至於剩下的內容又能有何反響,除了冷場還能有啥?

相比之下,2016年Oculus Connect大會召開時,馬克·紮克伯格親自登臺向公眾展示的Facebook Social VR Demo除了時間略短(全長只有大約7分鐘)之外,收到的掌聲、喝彩乃至歡呼只可謂是連綿不絕——這和小紮的演講水準沒有任何關係,畢竟這個精明的猶太奇才從來就不是以能言善辯而著稱於業界,那次臺上的表現水準至多也就和沒什麼人看的Youtube主播差不多——那麼,這兩次展示到底有何差別,導致反響差異如此鮮明?

非常諷刺,這個問題的答案恰恰就是“無甚差異”:六個月前的初次展示上,從Avatar的造型、表情與動作細節,到隨意切換360°全景場景和分享照片,再到隨意塗鴉和互動遊戲,甚至直接與Messenger Video互通聯繫,所有的一切都在2016年10月的那期展示上呈現得一覽無遺——甚至更多,至少半年前小紮還能和朋友一起玩玩撲克下下象棋什麼的,到了這次的F8壓根提都沒提,僅僅語焉不詳地表示“未來會有更多功能”而已——換句話來說,除了Avatar的生成之外,過了整整半年,Facebook壓根就沒給自己的VR社交功能添加什麼真正值得一看的賣點,反覆運算效率低到這個地步,還能有好評才叫見鬼。

歸根結底,之所以我完全不看好這個德性的Spaces,最大也幾乎是唯一的原因就是“完全沒有實質突破”——在過去的整整一年中,我自己接觸上手過的VR社交或者至少帶有明顯社交色彩的VR應用起碼有十幾款,雖然完成度統統慘不忍睹,但至少能讓人切實感受到熾熱鮮活的創意想法;相比之下,除了Avatar生成這個亮點之外,Spaces的實際內容完全可以用“色厲內茬”來形容——昔日的網路社交之王如今面對新技術浪潮居然無所適從到這個地步,讓人豈能不失望?

別傻了,紮克伯格,社交網路革命真不是這麼玩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