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閩南端午節習俗有哪些活動 泉州人稱之為“五月節”

【閩南端午節習俗】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 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的屈原, 這幾乎是家喻戶曉;另一說是與古人為避五月初五這一“惡”日有關, 對這一說今天知道的人恐怕不會大多。 但不管怎麼說, 端午節活動的主要內容, 似乎都與這兩種說法有關。 如包粽子是為讓江裡的魚吃飽了, 不再去咬屈原的屍體, 而劃龍舟則是為了打撈屈原的屍體。 人們在端午節要室內消毒、懸掛蒲艾、飲雄黃酒、浴蒲艾湯、制“午時茶”, 小孩更要胸佩“香袋仔”、臂系“長命縷”。 額塗雄黃酒, 名目不少,

而目的只有一個, 即避免在“惡”日受到外界邪祟侵害。 儘管有不少學者經過細心的考證, 認為在端午節包粽了、劃龍舟的習俗, 其起源與紀念屈原大夫, 但對於一種民俗文化而言, 這並不重要。

如果我們對上述兩種說法進一步加以探討, 反而可以發現, 這兩種說法表面上似互不相干, 實際上卻有著深層次的內在聯繫, 即人們在端午節紀念屈原, 並不僅僅停留在對他的高尚情操的心儀而已, 更主要的是希望這位已超升成神的“愛國詩人菩薩”, 能護佑百姓渡過“惡”日難關, 永保平安, 長有福祉。 因此可以這樣說, 端午節系列民俗活動, 其本來的主題應是驅邪除祟, 祈福求安。

其實, 農曆五月並不是只有初五這一天才是“惡”日,

而是整個五月都是“惡”月。 東漢崔實《四民月令》載:“是月(即五月)也, 陰陽爭, 血氣散。 ”五月氣候多雨濕熱, 人的體質也較差, 惡病病疫, 時常氾濫成災。 故至南朝時的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在記荊楚五月風俗時說:“五月俗稱惡月, 多禁忌。 ”端午節習俗也大多集中在避“惡”方面。 泉州人習慣把端午節稱為“五月節”, 這大概是與五月為惡月的傳統觀念有關, 而實際上五月又可以說是舊時泉州人的避惡攘災月。 清乾隆《泉州府志.風俗志》載:“是月(即五月)無定日, 裡讓禳災, 先日延道設醮。 至期, 以紙為大船, 送五方瘟神。 凡百器用皆備, 陳鼓樂、儀仗、百戲, 送水次焚之。 近竟有以木舟, 具真器用, 以浮於海者。 ”

另外, 泉州城鄉舊時還有一種詼諧風趣的驅邪消災習俗,

叫“採蓮”, 又稱“唆囉連”, 舉行活動的時間, 舊方志載為五月初一日, 而新編方志則記為端午節這天。 是日清晨, 採蓮隊伍由一位扮相邋遢不堪的“鋪兵”, 手舉長杆紅旗, 一路如醉似顛, 充當前導。 隨後有四人沿途敲鑼燈鼓, 以助聲勢。 隊伍中有幾名男扮女裝的提花婆, 動作滑稽, 格外引人注目。 最後由四人抬著一具木雕老龍頭, 徐行壓陣。 採蓮隊伍在“龍王出世除災難啊, 唆囉連哪, 囉連哩囉連啦……”的樂曲聲中, 載歌載舞, 遊街串巷。 “鋪兵”挨家挨廣人宅舞旗拂掃, 驅邪求安, 主人要禮施紅包, 並燃放鞭炮送出門, 提花婆則回送白玉蘭花或小型木雕龍頭。 泉州有的民俗學者認為, “採蓮”風俗乃古越族人的遺風, 歌唱中的“唆囉連”據說是古越族人辟邪去災的咒語,
又說是古越族人呼龍舟為“(三點水+)頁濾”, 所以才有“唆囉連”這種音詞。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 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 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 泉州端午節賽龍舟的活動與其他地方差不多, 惟獨惠安崇武較為特殊。 早年崇武在端午節也有賽龍舟, 但與外地有所不同, 主要是於颱風季節即將到來之前在海上舉行的祝神驅魔活動。 據傳後來因某一年失事, 就不再在海上賽龍舟, 而改在陸上游龍舟, 遊行時要唱《阿螺歌》, 其歌詞大意是請求神靈消災滅禍, 但近百年已沒再舉行。 由此看來, 崇武的賽龍舟、遊龍舟和“採蓮”習俗一樣,

都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 即要借龍王之神威, 避惡消災保平安。

泉州端午節習俗, 舊時還有“水上捉鴨子”, 以及晉江內坑亭頂獨有的“鼓銻”(訓練和表演槍法)等, 如果我們再把賽龍舟也考慮在內, 都看作是有益於健身防病的體育活動, 那麼, 活動時間選擇在被視為惡日的端午節, 就更有其特殊的意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