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扶貧接地氣脫貧有底氣 槐樹溝村“第一書記”精准扶貧啟動內生動力

魯網青島4月26日訊

旱地裡掙大錢

4月中旬的午後,春風和煦。 槐樹溝村村北,白色拱棚下,一壟壟土豆長勢喜人,綻放新綠。

“我這是第二年種土豆了,七八十畝,3月1日下的種,到5月底就可收穫。 ”4月20日下午,即墨市段泊嵐鎮槐樹溝村村民王如柏,正帶著兒子給土豆灌第一茬水。

王如柏家以前種著十多畝地,一茬麥子,一茬玉米。 “去年我試著種了6畝土豆,乍種沒個數,田間管理不太懂,每畝產量也就五六千斤,畝收入3600多元,還湊和。 ”他說,“倒是秋季種大頭菜發了財,4畝地,批發價7角一斤,菜販直接到地裡收,賣了2.7萬元,可以說是旱地裡掙了大錢。

王如柏坦言,土豆之所以從6畝地增加到七八十畝,信心源于“第一書記”的精准扶貧。

槐樹溝村地處即墨市西北部,是省定貧困村,基本上屬於“靠天吃飯”的村。 2015年6月23日,青島市委政法委選派的“第一書記”王人棟進村時,恰逢大旱,村裡已經斷水3天。

王人棟當即找到即墨市水利等部門,解決了機井指標,為村裡打了5口深水機井,又帶領村裡老少爺們挖溝鋪管道,裝上淨水設備。 月底,村民吃上了乾淨衛生的放心水,旱得冒煙的莊稼也澆上了水。

有了機井,旱田變為水澆地。 王人棟和村“兩委”因勢利導,帶領黨員、村民代表到膠州、平度等區市的高效蔬菜種植區取經,于當年10月掛牌成立了以土豆、洋蔥、芋頭等高效農作物生產、加工、銷售為主的“青島市槐樹溝農產品專業合作社”。

如今,入社農戶的土地已由以前每畝年產值不足1000元,達到現在的6000元以上。

“以前種小麥和玉米,澆不上水。 現在有了機井,澆上5茬水,土豆大豐收,一般沒問題。 ”專業合作社社員、63歲的村民王昌海說,“合作社不僅解決了土豆種來源,還創辦農家講堂,邀請農業專家講課,教大夥兒科學種植,科技致富,想得很周到。 ”

打造團結奮進的好支部

“道路硬化了、綠化了,村頭建起了小花園;安上了路燈和監控,安全有了保障;打了機井,吃上了淨化水;建起了恒溫庫和光伏發電……”70歲的黨員江志友說,“王書記話語不多,辦事很扎實,說到做到,黨員和群眾都佩服。 ”

“抓黨建、重民生、促脫貧”,是青島市選派“第一書記”駐村幫扶肩負的三項重大任務。

幫錢幫物,不如幫建個好支部。 王人棟入村後通過深入走訪,針對槐樹溝村班子渙散、黨員隊伍模範作用弱的現狀,堅持黨建扶貧,把抓班子、帶隊伍作為駐村扶貧工作的首要任務緊抓不放,打造團結奮進的好支部,提升班子凝聚力戰鬥力。

槐樹溝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王如松說,王書記一心抓党建,抓黨員思想和作風建設,領著黨員們開大會、講黨課,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支部又有了支部的樣子,黨員們也鼓起了勁兒。

村裡還開展了“我是黨員,看我的,跟我來”和“美麗鄉村建設,我當先鋒”等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鼓勵帶動黨員積極為村莊發展建言獻策;組織全村黨員亮身份,開展“我在黨旗下承諾”活動,為鄉村建設奉獻力量。

村黨支部委員黃正旭、村委委員于貞湖說,村裡組織黨員定期開展衛生大掃除,黨員們扛著鐵鍬、掃帚走出家門,把以前四處是荒草和雜物的街道清理一新。 村民們看了不好意思,也把自家門前和院子裡掃個乾淨,玻璃擦淨,炕頭上拾掇清爽。

村裡還開展黨員與貧困戶結對幫扶活動,組織經濟條件較好的黨員與貧困戶結對子,進行點對點地幫扶、手把手地扶持,把黨組織的關愛送到貧困家庭的心坎上。

貧困戶江志環一家四口人,三個人患有殘疾,生活重擔全部壓在56歲的江志環身上。 通過結對幫扶和辦理低保,他家的境遇得到改善。 4月20日,提起對自家的幫扶,江志環言語不多,噙著淚水,一個勁地向王人棟、王如松等人直豎大拇指。

扶貧專案“長流水”

摸村情,問民需,王人棟走訪發現,槐樹溝村的年輕人大多在即墨市和鎮上經商務工,白天上班,晚上歸來。 村裡留守的勞動力,年齡在60歲左右,55歲就算年輕的。

民生為重,就業為先。 “扶貧先扶志,增強造血功能很重要。 ”王人棟結合近兩年的駐村經歷感受到,只有因地制宜形成產業支撐,才能真正讓脫貧成效可持續;只有啟動了農村的內生動力,才能為貧困村留下“永不撤離的工作隊”。

除了成立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增加村民收入外,還借助各方資源和力量,引進“分散式光伏發電+旅遊農業+家庭光伏”項目,在村莊建設“光伏農業產業園”,一期項目建設177個現代農業大棚,進行無土立體栽培,忙時用工達到200餘人,務工村民每人每月收入近3000元;引進120萬元光伏發電專案,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近11萬元;運用“互聯網+”新型商業模式,建成“槐樹溝村電商服務站”,每年為村集體提成返利6到8萬元;爭取資金70萬元,為村莊建設了容量300噸的蔬菜儲存恒溫庫,根據市場波動儲存或銷售,既解決了“菜賤傷農”問題,還增加了村集體和菜農收入。

據介紹,通過引進的“光伏農業產業園”和現有的青島康柏莊園項目,可讓60歲左右的村民,通過蔬菜種植、田園護理等方式,就近就便地在家門口實現就業,下繡花的功夫精准扶貧,也使得村集體和村民的收入實現“長流水”。

扶貧接地氣,脫貧有底氣。在內生動力催化下,槐樹溝村變了,由之前的省定貧困落後村,一躍成為脫貧致富的“明星村”“示範村”,在段泊嵐鎮2016年年度考核中,位居全鎮70個村莊第4名。

據介紹,通過引進的“光伏農業產業園”和現有的青島康柏莊園項目,可讓60歲左右的村民,通過蔬菜種植、田園護理等方式,就近就便地在家門口實現就業,下繡花的功夫精准扶貧,也使得村集體和村民的收入實現“長流水”。

扶貧接地氣,脫貧有底氣。在內生動力催化下,槐樹溝村變了,由之前的省定貧困落後村,一躍成為脫貧致富的“明星村”“示範村”,在段泊嵐鎮2016年年度考核中,位居全鎮70個村莊第4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