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走得太快,最後把靈魂也丟掉了

【第一章:真的費拉拉】

拖著行李箱從火車站出來, 咯噔咯噔, 沿著貫穿城市的主路一直走, 經過市中心巨大的城堡, 差不多就能看到入住的旅店了。 雖說只走了二十幾分鐘, 可正是七月的午後, 曬得夠嗆, 到旅店已經渾身是汗, 歇息了好一會兒才緩過來。

這是費拉拉嗎?

我想像中的費拉拉不是這樣。 它的空氣裡彌漫著霧, 石子街道是濕漉漉的, 也不該有人來車往的寬馬路。 眼前的費拉拉看來並沒有因為我淺薄的印象, 而變得更幽暗一些、更陰鬱一些。 不過當我推開二樓客房的窗戶, 街上的風吹進來的時候,

仍然有一種喜悅, 到底這是一個真正的費拉拉!

對於大多數到義大利度假或旅行的人來說, 費拉拉不過是從威尼斯到佛羅倫斯的鐵路線上的一座不起眼小城。 但是對於一個安東尼奧尼的影迷來說, 這裡就是一座聖城。 這位偉大的義大利導演, 出生在此、埋葬在此。 我對費拉拉全部的記憶都來自《雲上的日子》, 安東尼奧尼最後的長片。

這部電影的第一個故事就在這裡拍攝, 劇情是從一對俊美的男女在裹著濃霧的廊橋下遇見開始的。 工程師斯瓦諾和女教師卡門一見鍾情、又望情卻步;三年後他們再次相遇, 但仍然無法徹底親近。 斯瓦諾愛撫著赤裸的卡門, 但他的手掌始終隔著一層的空氣。

我從威尼斯到佛羅倫斯的途中,

選擇在費拉拉停留, 並且住上一晚, 就是想好好呼吸一口斯瓦諾和卡門之間的稀薄空氣。

我承認自己從來不是好的朝聖者。 心裡沒有必須要到達的地方。 無論去哪座城市, 我對在街頭遊蕩的興趣, 都要超過參觀任何景點。 所以, 我決定不費事地去搭班車, 到距離費拉拉五十公里的卡馬喬了——《雲上的日子》第一個鏡頭就在那裡拍攝, 有一條漂亮的三聯橋。

我只想在費拉拉好好轉一轉。 這座城市不大, 步行就可以以走遍城區的每個角落。 市中心有一座標誌性的大城堡, 環著護城河, 裝有吊橋, 不到半小時就可以裡外參觀一遍;另一處被寫在旅行指南上的景點是鑽石宮殿, 鑽石形方石裝飾的外牆有種秩序之美,

從旁邊走過去很難被忽視。 費拉拉城區裡面除了兩三條主路, 其餘的街道行人稀少, 路面是鵝卵石鋪成, 也沒有車輛。

在費拉拉的街上只要上了點年紀的人, 穿著都很講究, 臉上保持著過去的榮光。 走在這裡, 也許你能明白為什麼安東尼奧尼的人物永遠都西裝筆挺的。 而我低頭看看自己的遊客裝束, 汗衫短褲, 未免覺得有些尷尬。

讓我很快忘掉尷尬、並融入這裡的是市政府大樓的中庭。 走到這裡就像走進了安東尼奧尼的電影。 斯瓦諾和卡門就是在這裡重逢——那天電影散場, 莫名的電話鈴聲在空氣裡不斷得響——我就在那個鏡頭的機位前站了一會兒, 略微有些激動。 其實這兒也根本沒有什麼電影院, 只有一座辦公樓,

一切都是虛構的, 但地方還像十幾年前的電影中一樣。 黃昏七點, 是費拉拉最熱鬧的時候。 年輕的人們騎著自行車從這裡穿過, 一個中年人在整理他的舊書攤, 並沒有人留意一個遊人在想什麼。

趁著天黑前, 我還想走去看安東尼奧尼葬著的墓園。 費拉拉的墓園前有一塊很大的草坪, 草坪上排列著修剪齊整的綠樹。 夕陽斜斜地曬著, 樹影投射在綠地上, 留下一些規則的幾何陰影。 天氣正好, 這個地方舒服得甚至讓人想要躺下來看看書, 或者小睡一會兒。

我抵達時天色稍晚, 一切比平時大概更為寧靜。 墓園外的幾家花店都正在關門打烊, 只有零星一兩個本地人, 騎著車、提著水壺, 前來探望親人。 也不是那麼莊重的祭奠,

只是來這裡灑一灑水, 擺一束花, 像是平常舉動, 顯得格外安詳。

這個壯觀的墓園有許多道弧形長廊組成, 每道長廊都懷抱綠地, 堪稱壯觀。 安東尼奧尼的墓應該就在某條長廊的某塊碑裡。 但墓碑成千上萬, 周圍也無人問詢, 稍稍逡巡, 就起了離開之意。

就在我徘徊的時候, 一隻黑貓悄無聲息地走過來蹭了蹭我。 接著, 那只貓不緊不慢地跑開了, 穿過長廊, 消失不見了。 還記得安東尼奧尼的經典電影《奇遇》吧, 那只貓就像裡面的女人安娜一樣, 再也不出現了。

費拉拉市政廳(《雲上的日子》機位)

費拉拉墓園

【第二章:想像界的海灘】

去羅馬之前,下了決心要去看看近郊的 Ostia 海灘,一個外國短期遊客不太會去的地方。我對那個地方一無所知,只知道皮埃爾 - 保羅 - 帕索裡尼死在那裡。

我遇見帕索裡尼時很不巧。二十多歲,仍然在獵奇一樣窺探著藝術電影的門徑,看到帕索裡尼只知道他就是那個拍《索多瑪 120 天》的傢伙,後來也知道他是拍《十日談》、《坎特伯雷故事集》和《一千零一夜》的傢伙,一個重口味的傢伙。再後來看到懾人心魂的《羅馬媽媽》和《馬太福音》的時候,已經開始迷戀安東尼奧尼、費裡尼,所以對這位詩人、前共產黨員、同性戀者,算不上特別有感情。

為什麼一定要去看一看他遇害的地方,其實這種心情連我自己也不清楚。隱隱約約好像覺得電影的魔力來自虛幻,我們必須要在銀幕之外,去走到那個真的存在的地方,心裡才真正的踏實下來。

1975 年 11 月 2 日在 Ostia 海灘的荒涼處發現了帕索裡尼被殘忍毆打和用車碾壓過的屍體,一個 17 歲的男妓被認定為兇手被捕。1993 年,《親愛的日記》裡義大利又一位左派導演、機車騎士南尼·莫瑞蒂騎著 Vespa,穿過羅馬的大街小巷,來到這裡緬懷他。2011 年 7 月 8 日,我從羅馬市中心坐車,輾轉兩個小時來這裡,看見了一片荒蕪。

事先在網路上問好了從羅馬城內去海灘的途徑,在那個悶熱的午後出發,乘 M 線地鐵轉 U 線火車。U 線列車的車廂又髒又熱,車越開越荒,穿戴整齊的乘客逐漸下車,換成一些面無表情的勞工階層和無業者。車廂裡的氣氛逐漸發生微妙地變化,空氣裡浮游出來的冷淡與不安,倒和造訪死於非命的目的地的心情不謀而合。

這條鐵路即將結束,車窗外面的景象開始慢慢出現海邊的跡象,然後才發現最後幾站的名字都和 Ostia 有點關聯,於是抱著隨便走走的心態胡亂在某站下了車。走出車站才發現這裡並不是什麼海灘,而是一個小鎮,在街道上走了一刻鐘,就已經被太陽曬得又渴又餓,在一家和善的小店裡點了一杯咖啡和一盤帕斯塔。心情不再那麼緊繃,心裡打定主意如果找不到真正的海灘也無所謂,這才重新乘上了向前去的火車。

又坐了兩站跳下月臺,似乎就能聞到海的味道。出了月臺直接就是一片空曠的荒地。路的這邊——是廉價樓房、荒涼的停車場,空地上生長著低矮醜陋的植物,它們被鐵絲網包圍著,一輛無人理會的房車孤零零地停在空地上,仿佛已經很久沒有到過遠方了;隔著一條高速路,路的那邊——是日光浴、沙灘排球、悠閒的人們正在海中玩耍,一望無際的碧海藍天。可以想像隔著一條高速路,其實是隔著兩個階級。

路的這邊,那種出人意料的荒蕪感,符合我對“帕索裡尼遇害地”的想像。雖然 Ostia 海灘延綿不絕,那天早上前去買菜的婦女發現帕索裡尼屍體的地方無從找到,可是我在心裡好像已經找到了那個實在的地方——儘管不是在夜晚、而是在烈日下,但是這種淒厲的景象,讓我有一種“確認”的滿足感。

走在 Ostia 海灘的四周,因為沒有什麼大樹遮陰,道路被一直曝曬,連腳踩上去幾乎都是熱的。但是,我卻為眼前悽惶的風景所吸引,仔細觀看著歪斜的路牌、潦倒的樓房、古怪而多刺的植物。相比之下,海灘上曬著太陽的本地度假者,那種悠閒的時光,反而顯得沒有生命力。

我並不準備在這裡多逗留,對著沒人願意搭理的地方拍了幾張照片,準備離開海灘。正在這個時候,一對年輕情侶走入海灘,坐下來看海。他們背對著我,站在路邊隔著欄杆俯視他們的背後,年輕的肉體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忽然有種感動。這很不帕索裡尼,對嗎?我不知道。

總之,去過 Ostia 海灘之後,在心裡好像去掉了一個時空坐標系裡的點——帕索裡尼遇害地——那個曾經在心裡想像過的陰暗之地,變成了一張曝了光的照片。照片仍在,但景象消失了。想像界的海灘變成了實地。

過了些時候回到中國,我把當天在海灘上拍攝的照片沖洗出來,看到那對少男少女的背影出現在相紙上,覺得就像腐爛的土地上,忽然開出一朵花來。

海灘對面

海灘

【第三章:二十四小時,直到世界盡頭】

從那不勒斯開車前往阿馬爾菲海岸,要穿過一道長長、長長的黑暗隧道。長得就像期待。然後就看見了光。車朝向光駛出去,就看見了海。

時隔年餘,想起阿馬爾菲、想起索倫托、想起波西塔諾、想起南那不勒斯來,那二十四小時就像一場醒不轉的夢。同樣是假期的義大利,和托斯卡納飽滿的煙火味不一樣,這裡洋溢著一種仙境般不真實的歡樂。也許因此,這段時光被藏在記憶的真空袋裡,並不褪色變質。

車從隧道裡出來,轉過兩個彎,從公路望下去,就能看見成百個藍色的陽傘支撐在海灘上,紅色的水球漂浮海水裡,赤裸的人們躺在陽光下或遊戲在海洋裡。夏日讚歌的場景。沿著索倫托的海岸再往前,環山而行,彎曲的沿海公路沒有盡頭。傳說臨海的懸崖下面就是水妖塞壬用歌聲引誘水手的地方,如今我們的耳孔裡卻全是轟鳴而過的摩托聲。

美麗和不詳總是共存的,隔著那不勒斯灣的美景,對面維蘇威火山清晰可見。我們知道,它依然活著。

到達索倫托半島時是炎熱的正午,有兩三小時不知如何打發,就想起在《lonely planet》上曾經瞄到的一段不起眼的文字,記得有個地方可以“一眼望盡兩個海灣”(那不勒斯海灣、薩萊諾海灣)。但是那個名為 San’Agata sui due golfi 的小鎮在電子地圖上很難找到。幸好 GPS 中能搜到“San’Agata”,其中一個地方蠻像我們的目的地。於是跟著導航轉進一條山路,經過長滿橄欖樹和檸檬樹的山坡,一直開、一直開,開到山頂沒有路的地方,居然就找到了女修道院 Deserto。沒有門牌、沒有守門人、沒有任何記號,只有安靜樸素至極的幾棟建築,坐落在索倫托半島最西端的最高點。遺世獨立、無人侵擾。

可以“一眼望盡兩個海灣”的地方,聽說是在這座修道院的某個屋頂上。我們停下車,繞著修道院的房子轉了大半圈,沒有找到登頂的通道和樓梯。只好轉進幽暗的修道院裡邊,這裡靜得讓人落腳都得很輕。上樓、下樓,正愁找不見個人問時,忽見一位上了年紀的老嬤嬤顫巍巍地在走廊盡頭神奇出現了。儘管老嬤嬤聽不懂半句英文(也可能根本聽不見了),卻也完全猜到我們想去哪裡,只見她哆嗦著從身上摸出了一張紙遞給我們。一張修道院印給遊人的英文路線圖,引導我們如何上屋頂去看海景。

根據這張說明,我們重新轉到室外,才發現一個不起眼的小黑門,鑽進去之後,再找到一把鑰匙來開一扇木門(紙上寫著請將鑰匙還歸原處),這才看見一個窄小的樓梯,轉上了屋頂。站在這裡轉身、再轉身,轉上 270 度,從任何角度眺望,眼裡都是湛藍的海洋。那種感受無法用言語準確說出來,好像自己成為這片風景的一部分。——在那張說明的最後,用英文寫著“如果你能抵達這裡,那麼你就有福了”。

在這裡,讓我莫名想起維姆 - 文德斯毫不相干的一部電影名字:《直到世界盡頭》。

傍晚從世界盡頭返回人間仙境,夜宿波西塔諾。這個鎮子被懸崖劈成兩半。我們坐在臨海的酒店裡,正好可以看見對面半個鎮子沿坡而立。到了黃昏夕照,這裡美得不敢拍照,業餘攝影的水準怎麼拍都像是犯罪,足以謀殺美好記憶或想像。聽說曾經有一個中國樂團造訪這裡,那次有人曾將這裡的地名譯作:波色太濃。

次日上午,在返回那不勒斯前,經過了龐貝。龐貝是這場旅行的句點,像一串水晶珠鏈底下掛著的黑色墜子:這是一座末日之城。

抵達龐貝的時候,正好還是正午。烈日照著,這座近兩千年前的城在腳下變得熾熱。棋盤式的街道如此完整:有些牆壁上磚色仍在。這裡是商人宅邸、這裡是集市、這裡是磨房、這裡是公共浴室、這裡是劇院。如果你願意想像著孩子們從街道上跑過,你甚至可以聽見他們的尖叫聲就凝結在空氣裡。

西元 79 年 8 月 24 日的這個時候,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這座城市、這座城市裡的一切、人與動物,被火山灰徹底掩埋。毀滅的時間、差不多是我們這場旅程的時間,不到二十四小時。按照 BBC 的電視紀錄片裡的解說詞,是被封存在“時空膠囊”裡。今天的遊人們在殘垣斷壁之間,能看到肆無忌憚盛開的花叢,也能看到孤獨從容走過的野狗。在 BBC 的電視紀錄片裡,我曾見到那些被挖掘出來的遺骸被澆築成雕塑、死亡的雕塑,他們永遠保持著被面對死神時的姿態,匍匐在地的、倚牆而坐的、相互擁抱的。

從龐貝古城出來,開上一條高速公路,不知道出於什麼心理,我們以最快的速度駛離了這裡。也許正是這樣,剛過去二十四小時被迅速拋離現實,藏進記憶的真空袋裡。

阿馬菲海岸

龐貝

費拉拉市政廳(《雲上的日子》機位)

費拉拉墓園

【第二章:想像界的海灘】

去羅馬之前,下了決心要去看看近郊的 Ostia 海灘,一個外國短期遊客不太會去的地方。我對那個地方一無所知,只知道皮埃爾 - 保羅 - 帕索裡尼死在那裡。

我遇見帕索裡尼時很不巧。二十多歲,仍然在獵奇一樣窺探著藝術電影的門徑,看到帕索裡尼只知道他就是那個拍《索多瑪 120 天》的傢伙,後來也知道他是拍《十日談》、《坎特伯雷故事集》和《一千零一夜》的傢伙,一個重口味的傢伙。再後來看到懾人心魂的《羅馬媽媽》和《馬太福音》的時候,已經開始迷戀安東尼奧尼、費裡尼,所以對這位詩人、前共產黨員、同性戀者,算不上特別有感情。

為什麼一定要去看一看他遇害的地方,其實這種心情連我自己也不清楚。隱隱約約好像覺得電影的魔力來自虛幻,我們必須要在銀幕之外,去走到那個真的存在的地方,心裡才真正的踏實下來。

1975 年 11 月 2 日在 Ostia 海灘的荒涼處發現了帕索裡尼被殘忍毆打和用車碾壓過的屍體,一個 17 歲的男妓被認定為兇手被捕。1993 年,《親愛的日記》裡義大利又一位左派導演、機車騎士南尼·莫瑞蒂騎著 Vespa,穿過羅馬的大街小巷,來到這裡緬懷他。2011 年 7 月 8 日,我從羅馬市中心坐車,輾轉兩個小時來這裡,看見了一片荒蕪。

事先在網路上問好了從羅馬城內去海灘的途徑,在那個悶熱的午後出發,乘 M 線地鐵轉 U 線火車。U 線列車的車廂又髒又熱,車越開越荒,穿戴整齊的乘客逐漸下車,換成一些面無表情的勞工階層和無業者。車廂裡的氣氛逐漸發生微妙地變化,空氣裡浮游出來的冷淡與不安,倒和造訪死於非命的目的地的心情不謀而合。

這條鐵路即將結束,車窗外面的景象開始慢慢出現海邊的跡象,然後才發現最後幾站的名字都和 Ostia 有點關聯,於是抱著隨便走走的心態胡亂在某站下了車。走出車站才發現這裡並不是什麼海灘,而是一個小鎮,在街道上走了一刻鐘,就已經被太陽曬得又渴又餓,在一家和善的小店裡點了一杯咖啡和一盤帕斯塔。心情不再那麼緊繃,心裡打定主意如果找不到真正的海灘也無所謂,這才重新乘上了向前去的火車。

又坐了兩站跳下月臺,似乎就能聞到海的味道。出了月臺直接就是一片空曠的荒地。路的這邊——是廉價樓房、荒涼的停車場,空地上生長著低矮醜陋的植物,它們被鐵絲網包圍著,一輛無人理會的房車孤零零地停在空地上,仿佛已經很久沒有到過遠方了;隔著一條高速路,路的那邊——是日光浴、沙灘排球、悠閒的人們正在海中玩耍,一望無際的碧海藍天。可以想像隔著一條高速路,其實是隔著兩個階級。

路的這邊,那種出人意料的荒蕪感,符合我對“帕索裡尼遇害地”的想像。雖然 Ostia 海灘延綿不絕,那天早上前去買菜的婦女發現帕索裡尼屍體的地方無從找到,可是我在心裡好像已經找到了那個實在的地方——儘管不是在夜晚、而是在烈日下,但是這種淒厲的景象,讓我有一種“確認”的滿足感。

走在 Ostia 海灘的四周,因為沒有什麼大樹遮陰,道路被一直曝曬,連腳踩上去幾乎都是熱的。但是,我卻為眼前悽惶的風景所吸引,仔細觀看著歪斜的路牌、潦倒的樓房、古怪而多刺的植物。相比之下,海灘上曬著太陽的本地度假者,那種悠閒的時光,反而顯得沒有生命力。

我並不準備在這裡多逗留,對著沒人願意搭理的地方拍了幾張照片,準備離開海灘。正在這個時候,一對年輕情侶走入海灘,坐下來看海。他們背對著我,站在路邊隔著欄杆俯視他們的背後,年輕的肉體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忽然有種感動。這很不帕索裡尼,對嗎?我不知道。

總之,去過 Ostia 海灘之後,在心裡好像去掉了一個時空坐標系裡的點——帕索裡尼遇害地——那個曾經在心裡想像過的陰暗之地,變成了一張曝了光的照片。照片仍在,但景象消失了。想像界的海灘變成了實地。

過了些時候回到中國,我把當天在海灘上拍攝的照片沖洗出來,看到那對少男少女的背影出現在相紙上,覺得就像腐爛的土地上,忽然開出一朵花來。

海灘對面

海灘

【第三章:二十四小時,直到世界盡頭】

從那不勒斯開車前往阿馬爾菲海岸,要穿過一道長長、長長的黑暗隧道。長得就像期待。然後就看見了光。車朝向光駛出去,就看見了海。

時隔年餘,想起阿馬爾菲、想起索倫托、想起波西塔諾、想起南那不勒斯來,那二十四小時就像一場醒不轉的夢。同樣是假期的義大利,和托斯卡納飽滿的煙火味不一樣,這裡洋溢著一種仙境般不真實的歡樂。也許因此,這段時光被藏在記憶的真空袋裡,並不褪色變質。

車從隧道裡出來,轉過兩個彎,從公路望下去,就能看見成百個藍色的陽傘支撐在海灘上,紅色的水球漂浮海水裡,赤裸的人們躺在陽光下或遊戲在海洋裡。夏日讚歌的場景。沿著索倫托的海岸再往前,環山而行,彎曲的沿海公路沒有盡頭。傳說臨海的懸崖下面就是水妖塞壬用歌聲引誘水手的地方,如今我們的耳孔裡卻全是轟鳴而過的摩托聲。

美麗和不詳總是共存的,隔著那不勒斯灣的美景,對面維蘇威火山清晰可見。我們知道,它依然活著。

到達索倫托半島時是炎熱的正午,有兩三小時不知如何打發,就想起在《lonely planet》上曾經瞄到的一段不起眼的文字,記得有個地方可以“一眼望盡兩個海灣”(那不勒斯海灣、薩萊諾海灣)。但是那個名為 San’Agata sui due golfi 的小鎮在電子地圖上很難找到。幸好 GPS 中能搜到“San’Agata”,其中一個地方蠻像我們的目的地。於是跟著導航轉進一條山路,經過長滿橄欖樹和檸檬樹的山坡,一直開、一直開,開到山頂沒有路的地方,居然就找到了女修道院 Deserto。沒有門牌、沒有守門人、沒有任何記號,只有安靜樸素至極的幾棟建築,坐落在索倫托半島最西端的最高點。遺世獨立、無人侵擾。

可以“一眼望盡兩個海灣”的地方,聽說是在這座修道院的某個屋頂上。我們停下車,繞著修道院的房子轉了大半圈,沒有找到登頂的通道和樓梯。只好轉進幽暗的修道院裡邊,這裡靜得讓人落腳都得很輕。上樓、下樓,正愁找不見個人問時,忽見一位上了年紀的老嬤嬤顫巍巍地在走廊盡頭神奇出現了。儘管老嬤嬤聽不懂半句英文(也可能根本聽不見了),卻也完全猜到我們想去哪裡,只見她哆嗦著從身上摸出了一張紙遞給我們。一張修道院印給遊人的英文路線圖,引導我們如何上屋頂去看海景。

根據這張說明,我們重新轉到室外,才發現一個不起眼的小黑門,鑽進去之後,再找到一把鑰匙來開一扇木門(紙上寫著請將鑰匙還歸原處),這才看見一個窄小的樓梯,轉上了屋頂。站在這裡轉身、再轉身,轉上 270 度,從任何角度眺望,眼裡都是湛藍的海洋。那種感受無法用言語準確說出來,好像自己成為這片風景的一部分。——在那張說明的最後,用英文寫著“如果你能抵達這裡,那麼你就有福了”。

在這裡,讓我莫名想起維姆 - 文德斯毫不相干的一部電影名字:《直到世界盡頭》。

傍晚從世界盡頭返回人間仙境,夜宿波西塔諾。這個鎮子被懸崖劈成兩半。我們坐在臨海的酒店裡,正好可以看見對面半個鎮子沿坡而立。到了黃昏夕照,這裡美得不敢拍照,業餘攝影的水準怎麼拍都像是犯罪,足以謀殺美好記憶或想像。聽說曾經有一個中國樂團造訪這裡,那次有人曾將這裡的地名譯作:波色太濃。

次日上午,在返回那不勒斯前,經過了龐貝。龐貝是這場旅行的句點,像一串水晶珠鏈底下掛著的黑色墜子:這是一座末日之城。

抵達龐貝的時候,正好還是正午。烈日照著,這座近兩千年前的城在腳下變得熾熱。棋盤式的街道如此完整:有些牆壁上磚色仍在。這裡是商人宅邸、這裡是集市、這裡是磨房、這裡是公共浴室、這裡是劇院。如果你願意想像著孩子們從街道上跑過,你甚至可以聽見他們的尖叫聲就凝結在空氣裡。

西元 79 年 8 月 24 日的這個時候,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這座城市、這座城市裡的一切、人與動物,被火山灰徹底掩埋。毀滅的時間、差不多是我們這場旅程的時間,不到二十四小時。按照 BBC 的電視紀錄片裡的解說詞,是被封存在“時空膠囊”裡。今天的遊人們在殘垣斷壁之間,能看到肆無忌憚盛開的花叢,也能看到孤獨從容走過的野狗。在 BBC 的電視紀錄片裡,我曾見到那些被挖掘出來的遺骸被澆築成雕塑、死亡的雕塑,他們永遠保持著被面對死神時的姿態,匍匐在地的、倚牆而坐的、相互擁抱的。

從龐貝古城出來,開上一條高速公路,不知道出於什麼心理,我們以最快的速度駛離了這裡。也許正是這樣,剛過去二十四小時被迅速拋離現實,藏進記憶的真空袋裡。

阿馬菲海岸

龐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