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五千年文明看運城:流蕩在河東大地的“活化石”

【五千年文明看運城】25項國家級非遺, 流蕩在河東大地的“活化石”

【作者:黃勳會】

2014年12月7日, 諸多媒體以“運城市六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為題報導:

“近日, 國務院公佈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運城市有6個項目入選, 分別是芮城線腔、芮城永樂桃木雕刻、萬榮軟槌鑼鼓、稷山金銀細工製作技藝、稷山螺鈿漆器製作技藝、新絳點舌丸製作技藝, 入選項目數量占到全省22項的三分之一多, 為全省第一。 目前運城市國家級專案共有25項, 為全省最多。 ”

讓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一覽這些流蕩在河東大地的“活化石”!

縱覽25項“非遺”, 大體可分為如下類別:一是民間文學類, 主要有董永的傳說、堯的傳說、萬榮笑話等;二是傳統音樂類, 主要有絳州鼓樂;三是傳統鼓舞類, 主要有高蹺走獸、萬榮花鼓、稷山高臺花鼓、萬榮軟錘鑼鼓等;四是傳統戲劇類, 主要有蒲州梆子、鑼鼓雜戲、運城眉戶、芮城線腔等;五是傳統美術類, 主要有聞喜花饃、新絳面塑等;六是傳統技藝類, 主要有澄泥硯製作技藝、窯洞營造技藝、絳州剔犀技藝、傳統麵食製作技藝、琉璃燒制技藝、芮城永樂桃木雕刻技藝、稷山螺鈿漆器製作技藝、稷山金銀細工製作技藝、新絳點舌丹製作技藝等;七是民俗類, 主要有民間信俗(關公信俗)、萬榮抬閣、中和節(永濟背冰)等。

在這裡,

我們僅選擇幾個代表性“非遺”做一簡介。

董永祠堂

董氏家乘

董永傳說

董永故里在山西省萬榮縣皇甫鄉前小淮村, 董永傳說在當地家喻戶曉。

該村原有董永祠堂, 祠堂正殿坐東朝西, 題“董公祠”, 內塑董永像, 有壁畫。 正對董公祠大門, 是一戲臺, 專為紀念董永演出之用。 村街南北各有一木牌樓, 上書“孝子董永故里”。 南巷西宮門上鑲有石匾一塊, 上書“董永故里”。 董永是西漢人, 距今兩千多年, 董永與田仙姑娘的故事以及“合婚布”的民俗都產生于董永年代, 歷史悠久, 家喻戶曉。 據傳, 董永既是種莊稼的好手, 又孝順父母, 家住田家窯的田仙姑娘聽說後, 心生愛慕, 後來兩人成婚。 田仙姑娘心靈手巧, 後來傳說逐漸演變成天仙女。 董永和田仙姑娘的故事傳開後, 人們都很敬佩她, 以後青年男女結婚, 都要做“合婚布”, 這一婚俗在河東地區流傳很廣。 據說, 槐樹院一帶的槐樹都是董永栽的,
董永死後, 後人為了紀念他, 把那個村子叫成槐樹院。 還有一則傳說, 說董永原來是一戶富裕人家的傭工。 一次, 人們正給白鬍子老人蓋房, 把新運來的木料搬上岸時丟了一隻門閂。 董永聽說後, 立即下到溝底, 在泥水中費盡周折終於找到。 董永所做的一切, 白鬍子老人都看在眼裡, 並十分讚賞。 白鬍子老人原是土地爺, 這次建房是給土地爺蓋廟, 後來董永跟田仙姑娘訂終身, 土地爺樂為做媒, 諸如此類的故事很多, 並在河東地區廣為流傳。

絳州鼓樂

絳州鼓樂

絳州鼓樂統指流行在新絳縣的鑼鼓樂和吹打樂,因新絳縣昔稱絳州而得名。此地在初唐時便以“擂大鼓”而聞名天下。唐武德三年(620天),李世民在秦王堡屯兵期間,他的部隊在此曾首演了以擂大鼓為主的《秦王破陣樂》曲。此樂源遠流長,經久不衰。絳州鼓樂分佈於全縣各地、樂種頗多,曲牌極為豐富,其中以花敲鼓、穿箱鑼鼓、車鼓稱著。絳州鼓樂以花敲幹打而聞名中外,其演奏法歸納起來有擊鼓心、敲鼓邊、頂鼓幫、磨鼓釘、搓鼓棰、碰鼓棰、磕鼓環、蹭鼓皮、滾鼓棰和打鼓架等十多種。融匯這些技法而整理的《秦王點兵》,被譽為“近年來最傑出的國樂表演”和“黃河第一鼓”。l998年成立的山西絳州鼓樂藝術團,率先將民間鑼鼓推上舞臺,把絳州鼓樂帶向鼎新,推出一批優秀鼓樂新曲,登上國際舞臺,揚名中外。

蒲劇老一輩名家

蒲州梆子

蒲州梆子形成於明末清初晉、陝、豫交界三角地帶的蒲州(今永濟市境內)。主要流行於山西南部以及陝西省和河南省的部分地域。蒲州梆子是板腔體戲曲劇種,初期民間稱“亂彈”或“梆子腔”,清代中葉稱“山陝梆子”,民國初年稱“蒲州梆子”,20世紀30年代始簡稱“蒲劇”,是我國古老梆子腔劇種之一。

蒲州梆子唱腔以梆子腔為主,行腔高亢奔放,富有激情,是梆子聲腔的典型代表。蒲州梆子唱腔長於表現慷慨激情、悲壯悽楚的英雄史劇,又善於刻畫抒情劇的人物性格和情緒。尤其是擅用特技表現人物,屬於難度較高、觀賞性極強的表演技巧。僅特技絕活就有30餘種,其帽翅、髯口、翎子、梢子、鞭子、蹺工等表演絕技,在全國享有盛名。

堯的傳說

堯的傳說主要流傳於運城市絳縣周邊一帶。據絳縣堯寓村民曆世傳言和有關文獻記載,堯王就出生在距絳縣城4公里的堯寓村。該村有“陶唐遺風”、“巍嚴配天”、“創建寨記”、“古驛道碑”等古石碑,還有東堯嶺的堯王廟、西堯嶺的全神廟、村前的三官廟、中堯嶺的堯王出生洞等與堯王有關遺址。當地還有堯王洗澡潭、堯王祭天壇、堯王點將台、堯王祭天塔、南天門、青龍崗等遺址。關於堯王傳說的內容十分豐富,情節也曲折動人,代表作品有《堯王興拜年》、《埋人的說法》、《娥皇女英拜夀》等,當地至今流傳的民俗、歌謠等,折射出“堯天舜日”時代的美好生活,成為堯王故里寶貴的文化遺產。

萬榮笑話

萬榮笑話

萬榮笑話是流傳於山西的民間文學形式之一。自明末清初以來,萬榮民間流傳著眾多的笑話,且不斷加以豐富、完善。萬榮笑話最大的特點是一個“zeng”字,笑話中的主人公都有一股“zeng勁”,表現為愛舌辯、講偏理或處事執拗、倔強、爭強好勝。詼諧、認死理、不服輸、強到底等表現手法構成了萬榮笑話的突出特點。萬榮笑話是一種典型的草根文學,幾百年來產生並傳承於民間,是民眾生活智慧的集中展示,是我國民間文學寶庫中的珍貴文化遺產。

運城眉戶

運城眉戶最初是一種民歌演唱形式,在長期流傳過程中逐漸發展為說唱,一些盲人和貧民以四頁瓦擊節、三弦伴奏,走街串巷打地攤表演或在婚喪喜慶場合演唱助興,藉以謀生。其後這種說唱進而發展為家戲,由業餘演員在舞臺上裝扮演出。最後出現了職業演出班社,運城眉戶由此開始進入成熟階段。如今,在晉南地區,眉戶演唱已成為老百姓婚喪喜慶典禮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

聞喜花饃

聞喜花饃

聞喜花饃是流行於山西聞喜一帶的傳統食用塑作藝術,它歷史悠久,與當地的傳統習俗聯繫緊密,在節慶、祭祀、婚嫁、壽誕、喪葬、喬遷等民俗活動中應用廣泛。聞喜花饃既無流傳範本供參照,也無現存底樣作依據,全憑巧婦信手捏制而成,因而被譽為“母親的藝術”。製作時先用和好的面捏出各種構思巧妙的造型,再點上水色作為裝飾。蒸熟的花饃形體飽滿,色彩明豔,透出勃勃生機。聞喜花饃製作精美,魅力獨特,深受當地民眾的喜愛。

澄泥硯

澄泥硯製作技藝

絳州澄泥硯產於山西省新絳縣,是我國名硯中唯一的陶硯。其製作可追溯至西漢時期,至唐宋達于興盛,明代取得進一步發展。歷代都將澄泥硯奉為貢品。

絳州澄泥硯製作技藝利用汾河灣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擇取沉積淤泥,經過濾、制坯、雕刻、煆燒等幾十道工序,制出成品。工藝複雜,時間之長,正因如此,這種硯產量稀少,價值頗高。澄泥硯的特點是質堅瑩潤,呵氣生津,撫似童膚,紋理紛呈,色澤素雅,應用時晶瑩細膩,不損筆毫,貯水不涸,曆寒不冰,發墨極速,墨色泛光。澄泥硯可按顏色分成多個品種,其中“鱔魚黃”“綠豆砂”、“玫瑰紫”、“朱砂紅”等都是難得一見的上乘佳品。

窯洞營造技藝

窯洞是黃土高原特有的一種民居形式,是人類早期穴居發展演變的實物遺存,平陸窯洞營造技藝具有典型性。

平陸地窯

平陸縣窯洞,俗稱為地窖(地下)院,又稱地窨院、天井窨院等。其營造技藝豐富多樣,距今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平頂式窯洞是在平地上用土坯或磚石壘砌而成。靠崖式窯洞是將山坡一面垂直鏟平後在平面上鑿挖而成。天井式窯洞較為講究,一般先在平地上挖坑,深約7米,四周見方,然後在坑的四壁下部鑿挖,形成天井式四方宅院。

關公信俗

民間信俗(關公信俗)

關公信俗是以崇拜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關羽“忠仁義勇”精神品格為核心內容的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被尊稱為武聖的關公,與文聖孔子齊名。關公信俗以其祭典儀式的完整性、民俗事象的多樣性、信眾數量的眾多性和人文精神的傳承性為其重要特徵,對相關社區及群體持續的文化認同感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民間信仰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表現形式之一。

稷山鼓舞

鼓舞(稷山高臺花鼓)

稷山高臺花鼓的起源與形成文字記載很少,已無法考證。但稷山縣過春節的時候,村村都敲花鼓,且身懷絕活的藝人層出不窮,由此稷山花鼓遠近聞名。全縣以吳璧花鼓、桐上花鼓、東蒲花鼓、西位、寺莊花鼓等較為有名。繞場花鼓舞、高臺花鼓、高架花鼓、倒懸花鼓、十二生肖花鼓出自這幾個村。稷山花鼓的特色打法有“走場花打”、“板凳對打”、“高臺花打”、“高臺倒打”、“胸頭鼓8字打”、“纏腰甩打”等等。花鼓中穿插的花鼓曲也極具地方特色,均來自民間流傳的小調,還有略帶陝北民歌與戲曲眉戶的味道,旋律抒情優美、意味深長。高臺花鼓熱烈歡快,乾脆俐落,有聲有色,氣勢磅礴,既有黃土高原粗獷奔放的整體特點,又不乏細膩優雅的細節刻畫。

稷山螺鈿漆器

稷山螺鈿漆器製作技藝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國家,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就有了漆器,其發展歷史久遠,鑲嵌螺鈿漆器作為漆器工藝的一種,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至唐代開始興盛,宋、元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唐代鑲嵌螺鈿的貝殼片較厚,至北宋始將貝殼片研磨,截切成薄片,作品更為精細。在明、清兩代,鑲嵌螺鈿漆器又飾以金銀箔和金銀屑,使之更為絢麗。但清末,此技藝開始衰退,幾近失傳。1986年,為了搶救這一民族文化遺產,原稷山縣工藝美術廠的工藝師李愛珍成立漆器生產廠(稷山縣方古旅遊工藝廠),在採用原材料不變和繼承傳統製作工藝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創新產品種類,並在產品文飾和造型上積極變革、拓展,生產的傳統大漆鑲嵌螺鈿產品很快行銷各地,促進了鑲嵌螺鈿漆器在稷山縣的發展。

新絳點舌丸製作技藝

“點舌丸”是由多味名貴和毒性藥材製成,對多種疾病的治療以及增強免疫功能有著獨特療效。據《新絳縣誌》等文獻記載,點舌丸原為清代宮廷禦藥,其製作技術1861年清庭皇宮王太監傳給河北武強縣人韓氏。由於點舌丸製作技藝為世代秘傳,以師傳徒,現由“點舌丸”第五代傳承人劉振東、宋石墩等人,繼續擔當著傳承“點舌丸”製作技藝的重任。

在河東,在運城,自古以來還有很多“非遺”需要我們認真挖掘整理。像堯王訪賢、舜耕曆山、禹鑿龍門、嫘祖養蠶、後稷稼穡、傅說版築、奚仲造車、劉海戲蟾、劉伶醉酒、以及紙神蔡倫、神醫扁鵲等,這些美麗的傳說,都是我們世世代代口口相傳、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其中有些故事尚有爭議,比如就說後羿射日、嫦娥奔月,我一直認為是與河東緊密聯繫的,其理由是:因為傳說中嫦娥是後羿的妻子,而後羿乃是堯舜時期的重臣,而堯舜禹當時活動中心就在運城一帶,你能說後羿嫦娥與運城沒有淵源嗎?

在河東,在運城,自古以來流傳著諸多成語典故,這些成語典故,有的發生在運城一帶,有的與運城人文有著特殊的關聯,它們無不成為中華文化寶庫裡的重要符號。如秦晉之好、化干戈為玉帛、中流砥柱、克勤克儉、三過家門而不入、披肝瀝膽、萬家生佛、腳踏實地、高朋滿座、洗耳恭聽、身在曹營心在漢、汗牛充棟、物華天寶、冰山難恃、鉏麑觸槐、唇亡齒寒、唇齒相依、假虞滅虢、董狐直筆、龍陽泣魚、圍魏救趙、伯樂相馬、割股奉君,等等。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我們對申遺工作的更加重視,隨著我們對河東文化的不斷研究梳理,一定會有更多重要的文化遺產被列為國家級“非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甚至還會湧現出一批更多。在這方面,我們有著足夠的文化自信,也一定會有更強力的文化自為!

我們堅信,古河東、新運城,一定將是全國乃至全球共同嚮往的地方!

最後,就讓我們在一曲《嚮往河東》的歌聲中結束在運城“五千年”的神奇之旅吧!

嚮往中條,嚮往曆山,

一縷曙光昭示咱祖先。

嚮往黃河,嚮往西侯,

一堆聖火燎原天地間。

仰望舜日,仰望堯天,

一座都城中華大搖籃。

仰望關公,仰望呂岩,

一方神仙福佑大家園。

河東這一方土,

紮的是華夏的根,

河東這一方水,

流蕩著文明的源。

嚮往河東,龍騰盛世九萬里,

嚮往河東,再造文明五千年!

絳州鼓樂

絳州鼓樂

絳州鼓樂統指流行在新絳縣的鑼鼓樂和吹打樂,因新絳縣昔稱絳州而得名。此地在初唐時便以“擂大鼓”而聞名天下。唐武德三年(620天),李世民在秦王堡屯兵期間,他的部隊在此曾首演了以擂大鼓為主的《秦王破陣樂》曲。此樂源遠流長,經久不衰。絳州鼓樂分佈於全縣各地、樂種頗多,曲牌極為豐富,其中以花敲鼓、穿箱鑼鼓、車鼓稱著。絳州鼓樂以花敲幹打而聞名中外,其演奏法歸納起來有擊鼓心、敲鼓邊、頂鼓幫、磨鼓釘、搓鼓棰、碰鼓棰、磕鼓環、蹭鼓皮、滾鼓棰和打鼓架等十多種。融匯這些技法而整理的《秦王點兵》,被譽為“近年來最傑出的國樂表演”和“黃河第一鼓”。l998年成立的山西絳州鼓樂藝術團,率先將民間鑼鼓推上舞臺,把絳州鼓樂帶向鼎新,推出一批優秀鼓樂新曲,登上國際舞臺,揚名中外。

蒲劇老一輩名家

蒲州梆子

蒲州梆子形成於明末清初晉、陝、豫交界三角地帶的蒲州(今永濟市境內)。主要流行於山西南部以及陝西省和河南省的部分地域。蒲州梆子是板腔體戲曲劇種,初期民間稱“亂彈”或“梆子腔”,清代中葉稱“山陝梆子”,民國初年稱“蒲州梆子”,20世紀30年代始簡稱“蒲劇”,是我國古老梆子腔劇種之一。

蒲州梆子唱腔以梆子腔為主,行腔高亢奔放,富有激情,是梆子聲腔的典型代表。蒲州梆子唱腔長於表現慷慨激情、悲壯悽楚的英雄史劇,又善於刻畫抒情劇的人物性格和情緒。尤其是擅用特技表現人物,屬於難度較高、觀賞性極強的表演技巧。僅特技絕活就有30餘種,其帽翅、髯口、翎子、梢子、鞭子、蹺工等表演絕技,在全國享有盛名。

堯的傳說

堯的傳說主要流傳於運城市絳縣周邊一帶。據絳縣堯寓村民曆世傳言和有關文獻記載,堯王就出生在距絳縣城4公里的堯寓村。該村有“陶唐遺風”、“巍嚴配天”、“創建寨記”、“古驛道碑”等古石碑,還有東堯嶺的堯王廟、西堯嶺的全神廟、村前的三官廟、中堯嶺的堯王出生洞等與堯王有關遺址。當地還有堯王洗澡潭、堯王祭天壇、堯王點將台、堯王祭天塔、南天門、青龍崗等遺址。關於堯王傳說的內容十分豐富,情節也曲折動人,代表作品有《堯王興拜年》、《埋人的說法》、《娥皇女英拜夀》等,當地至今流傳的民俗、歌謠等,折射出“堯天舜日”時代的美好生活,成為堯王故里寶貴的文化遺產。

萬榮笑話

萬榮笑話

萬榮笑話是流傳於山西的民間文學形式之一。自明末清初以來,萬榮民間流傳著眾多的笑話,且不斷加以豐富、完善。萬榮笑話最大的特點是一個“zeng”字,笑話中的主人公都有一股“zeng勁”,表現為愛舌辯、講偏理或處事執拗、倔強、爭強好勝。詼諧、認死理、不服輸、強到底等表現手法構成了萬榮笑話的突出特點。萬榮笑話是一種典型的草根文學,幾百年來產生並傳承於民間,是民眾生活智慧的集中展示,是我國民間文學寶庫中的珍貴文化遺產。

運城眉戶

運城眉戶最初是一種民歌演唱形式,在長期流傳過程中逐漸發展為說唱,一些盲人和貧民以四頁瓦擊節、三弦伴奏,走街串巷打地攤表演或在婚喪喜慶場合演唱助興,藉以謀生。其後這種說唱進而發展為家戲,由業餘演員在舞臺上裝扮演出。最後出現了職業演出班社,運城眉戶由此開始進入成熟階段。如今,在晉南地區,眉戶演唱已成為老百姓婚喪喜慶典禮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

聞喜花饃

聞喜花饃

聞喜花饃是流行於山西聞喜一帶的傳統食用塑作藝術,它歷史悠久,與當地的傳統習俗聯繫緊密,在節慶、祭祀、婚嫁、壽誕、喪葬、喬遷等民俗活動中應用廣泛。聞喜花饃既無流傳範本供參照,也無現存底樣作依據,全憑巧婦信手捏制而成,因而被譽為“母親的藝術”。製作時先用和好的面捏出各種構思巧妙的造型,再點上水色作為裝飾。蒸熟的花饃形體飽滿,色彩明豔,透出勃勃生機。聞喜花饃製作精美,魅力獨特,深受當地民眾的喜愛。

澄泥硯

澄泥硯製作技藝

絳州澄泥硯產於山西省新絳縣,是我國名硯中唯一的陶硯。其製作可追溯至西漢時期,至唐宋達于興盛,明代取得進一步發展。歷代都將澄泥硯奉為貢品。

絳州澄泥硯製作技藝利用汾河灣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擇取沉積淤泥,經過濾、制坯、雕刻、煆燒等幾十道工序,制出成品。工藝複雜,時間之長,正因如此,這種硯產量稀少,價值頗高。澄泥硯的特點是質堅瑩潤,呵氣生津,撫似童膚,紋理紛呈,色澤素雅,應用時晶瑩細膩,不損筆毫,貯水不涸,曆寒不冰,發墨極速,墨色泛光。澄泥硯可按顏色分成多個品種,其中“鱔魚黃”“綠豆砂”、“玫瑰紫”、“朱砂紅”等都是難得一見的上乘佳品。

窯洞營造技藝

窯洞是黃土高原特有的一種民居形式,是人類早期穴居發展演變的實物遺存,平陸窯洞營造技藝具有典型性。

平陸地窯

平陸縣窯洞,俗稱為地窖(地下)院,又稱地窨院、天井窨院等。其營造技藝豐富多樣,距今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平頂式窯洞是在平地上用土坯或磚石壘砌而成。靠崖式窯洞是將山坡一面垂直鏟平後在平面上鑿挖而成。天井式窯洞較為講究,一般先在平地上挖坑,深約7米,四周見方,然後在坑的四壁下部鑿挖,形成天井式四方宅院。

關公信俗

民間信俗(關公信俗)

關公信俗是以崇拜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關羽“忠仁義勇”精神品格為核心內容的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被尊稱為武聖的關公,與文聖孔子齊名。關公信俗以其祭典儀式的完整性、民俗事象的多樣性、信眾數量的眾多性和人文精神的傳承性為其重要特徵,對相關社區及群體持續的文化認同感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民間信仰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表現形式之一。

稷山鼓舞

鼓舞(稷山高臺花鼓)

稷山高臺花鼓的起源與形成文字記載很少,已無法考證。但稷山縣過春節的時候,村村都敲花鼓,且身懷絕活的藝人層出不窮,由此稷山花鼓遠近聞名。全縣以吳璧花鼓、桐上花鼓、東蒲花鼓、西位、寺莊花鼓等較為有名。繞場花鼓舞、高臺花鼓、高架花鼓、倒懸花鼓、十二生肖花鼓出自這幾個村。稷山花鼓的特色打法有“走場花打”、“板凳對打”、“高臺花打”、“高臺倒打”、“胸頭鼓8字打”、“纏腰甩打”等等。花鼓中穿插的花鼓曲也極具地方特色,均來自民間流傳的小調,還有略帶陝北民歌與戲曲眉戶的味道,旋律抒情優美、意味深長。高臺花鼓熱烈歡快,乾脆俐落,有聲有色,氣勢磅礴,既有黃土高原粗獷奔放的整體特點,又不乏細膩優雅的細節刻畫。

稷山螺鈿漆器

稷山螺鈿漆器製作技藝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國家,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就有了漆器,其發展歷史久遠,鑲嵌螺鈿漆器作為漆器工藝的一種,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至唐代開始興盛,宋、元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唐代鑲嵌螺鈿的貝殼片較厚,至北宋始將貝殼片研磨,截切成薄片,作品更為精細。在明、清兩代,鑲嵌螺鈿漆器又飾以金銀箔和金銀屑,使之更為絢麗。但清末,此技藝開始衰退,幾近失傳。1986年,為了搶救這一民族文化遺產,原稷山縣工藝美術廠的工藝師李愛珍成立漆器生產廠(稷山縣方古旅遊工藝廠),在採用原材料不變和繼承傳統製作工藝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創新產品種類,並在產品文飾和造型上積極變革、拓展,生產的傳統大漆鑲嵌螺鈿產品很快行銷各地,促進了鑲嵌螺鈿漆器在稷山縣的發展。

新絳點舌丸製作技藝

“點舌丸”是由多味名貴和毒性藥材製成,對多種疾病的治療以及增強免疫功能有著獨特療效。據《新絳縣誌》等文獻記載,點舌丸原為清代宮廷禦藥,其製作技術1861年清庭皇宮王太監傳給河北武強縣人韓氏。由於點舌丸製作技藝為世代秘傳,以師傳徒,現由“點舌丸”第五代傳承人劉振東、宋石墩等人,繼續擔當著傳承“點舌丸”製作技藝的重任。

在河東,在運城,自古以來還有很多“非遺”需要我們認真挖掘整理。像堯王訪賢、舜耕曆山、禹鑿龍門、嫘祖養蠶、後稷稼穡、傅說版築、奚仲造車、劉海戲蟾、劉伶醉酒、以及紙神蔡倫、神醫扁鵲等,這些美麗的傳說,都是我們世世代代口口相傳、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其中有些故事尚有爭議,比如就說後羿射日、嫦娥奔月,我一直認為是與河東緊密聯繫的,其理由是:因為傳說中嫦娥是後羿的妻子,而後羿乃是堯舜時期的重臣,而堯舜禹當時活動中心就在運城一帶,你能說後羿嫦娥與運城沒有淵源嗎?

在河東,在運城,自古以來流傳著諸多成語典故,這些成語典故,有的發生在運城一帶,有的與運城人文有著特殊的關聯,它們無不成為中華文化寶庫裡的重要符號。如秦晉之好、化干戈為玉帛、中流砥柱、克勤克儉、三過家門而不入、披肝瀝膽、萬家生佛、腳踏實地、高朋滿座、洗耳恭聽、身在曹營心在漢、汗牛充棟、物華天寶、冰山難恃、鉏麑觸槐、唇亡齒寒、唇齒相依、假虞滅虢、董狐直筆、龍陽泣魚、圍魏救趙、伯樂相馬、割股奉君,等等。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我們對申遺工作的更加重視,隨著我們對河東文化的不斷研究梳理,一定會有更多重要的文化遺產被列為國家級“非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甚至還會湧現出一批更多。在這方面,我們有著足夠的文化自信,也一定會有更強力的文化自為!

我們堅信,古河東、新運城,一定將是全國乃至全球共同嚮往的地方!

最後,就讓我們在一曲《嚮往河東》的歌聲中結束在運城“五千年”的神奇之旅吧!

嚮往中條,嚮往曆山,

一縷曙光昭示咱祖先。

嚮往黃河,嚮往西侯,

一堆聖火燎原天地間。

仰望舜日,仰望堯天,

一座都城中華大搖籃。

仰望關公,仰望呂岩,

一方神仙福佑大家園。

河東這一方土,

紮的是華夏的根,

河東這一方水,

流蕩著文明的源。

嚮往河東,龍騰盛世九萬里,

嚮往河東,再造文明五千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